钱坫《论语后录》体例的研究策略
钱坫(1744-1806),字献之,又字篆秋,号十兰,别署阅音亭长、月光居士,江苏嘉定人,钱大昕族子。自幼聪敏,博览群书,精通小学,时人谓其与钱大昕并称“疁城二钱”,亦有论者谓“坫沉博不及大昕,而精当过之”。钱坫一生著作甚多,有《史记补注》、《诗音表》、《年制考》、《论语后录》、《尔雅释义》、《十经文字通正书》、《新斠注汉书·地理志》、《古器款识考》等数十种,突显了钱坫在音韵训诂、舆地考证方面的成就。
《论语后录》是钱坫在经学方面的重要著作。《论语》自盛行以来,为其作注者数不胜数。在汉时有齐、鲁、古文三家,如孔安国传古文论语,张禹以鲁论参考齐论,郑玄以古论兼考齐鲁等。据此,何晏对此前“诸家之善,记其姓名,有不安者,颇为改易”,著成《论语集解》,为后世之学开了先河。然而,自《集解》行于世后,各家注本又出现了杂而不分的现象,钱坫收集汉唐以来各种注本,兼采诸君子之说并加以分析整理,著成《论语后录》,附于《论语集解》之后,其独特的成书方法,有评曰:“大都于《集解》之外,博稽群籍,檃括古义,以自成一家之言”。
关于《论语后录》的体例,在其《叙》中有明确说明,全书分为考异本、校谬勘、钩佚说、补剩义、正旧注、采通论、存众说七例,共五卷五百七十余条。此七例各有特色,以下分别加以分析。
一、考异本
汉时《论语》有齐、鲁、古文三家之分,《论语集解》虽对三家之言进行了整理,却也致使后人引证时杂而不分,虽与《礼》、《易》、《诗》等注本内容相合,却与《史记》、《汉书》、《说文解字》等引据内容不合,此皆因三家之异。凡注本中有此现象,钱坫皆记录下来。如:
“未若贫而乐道,富而好礼”:
今《集解》本作“贫而乐”,无“道”字者,脱也。(何晏用郑康成注,应是“乐道”,谓志于道,亦脱一“道”字。下用孔安国注曰:能贫而乐道,富而好礼,能自切磋琢磨。明有“道”字。)案:《史记》正作“贫而乐道”。又《坊记》云:“而好乐,富而好礼。众而以宁者,天下其几矣。”读“乐”为《周礼》“司乐”之“乐”,义可两通。
又如:“吾未尝无悔矣”:
郑康成曰:“鲁读‘诲’为‘悔’,今从古。”
此外,诸如“虽少必作”,其下注曰:《史记》作“虽童子必作”。亦是考异本的表现。
二、校谬勘
由于年代久远、地域差异等,《论语》在流传过程中,难免出现字句烦简脱落的现象。为了校正谬误,还原《论语》本来面目,并使后人更方便地理解注文,钱坫以汉《熹平石经》、唐《开成石经》为底本,兼采其他注本,对后世流传的《论语》进行校正。如:
“子贡”:
《熹平石经》“贡”作“赣”。案:《说文解字》:贡,献功也。赣,赐也。应从《石经》。
钱坫指出《熹平石经》中“贡”作“赣”,然后从《說文解字》中以“贡”、“赣”两字的涵义来说明《熹平石经》中记载的文字是正确的。
又如:“赐也!尔爱其羊,我爱其礼”:
《开成石经》作“女爱其羊”。颜师古《汉书注》引又作“汝“,汝、女同字。
三、钩佚说
《论语集解》收录了众多魏晋以前的注解,主要有孔安国、包咸、马融、周生烈、陈群、王肃、周氏、郑玄八家,但并不全面。《论语后录》补充了《集解》中没有收录的或者散见于其它著作的内容,如:“鲜矣仁”:
郑康成曰:鲜,寡也。
“曾子以为孝乎”:
马融曰:曾则也。
“冉子退朝”
周生烈曰:谓罢朝于鲁君。郑康成曰:朝于季氏之私朝。
钱坫虽说集诸家之佚说,实际上以郑康成的最多,其余只是零星可见。另外,钱坫对其他有价值的见解也加以收录,诸如何休、陆德明、王应麟、高诱等。
“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
何休曰:“君子儒,将以明道;小人儒,则矜其名。”
“吾亦为之”:
陆德明云:“一本作‘吾为之矣’。”
四、补剩义
《论语》内容包罗万象,前人在为《论语》作注过程中,并不能把所有的内容都注列出来,总会有未涉及的地方。对此,钱坫在收集诸家不同注解的过程中,对于缺漏的部分,自己取证补全。如:
“礼之用,和为贵”:
《易撃辞》曰:“履以和,行履者礼。”故云:礼之用,和为贵。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易卦》:“比之匪人。”故小人称比。
“天将以夫子为木铎”:
凡文事奋木铎,武事奋金铎。此言文事,故云耳。
以上所列,诸家皆未涉及,钱坫以己见补之,可谓补剩义。
五、正旧注
不同的文化背景会产生不同的学术风格,因此,诸家在为《论语》作注时,会带有不同的时代风气,其内容也会由于引著不同而产生差异,甚至有些论注原本就是错误的,而引用者却并未察觉,反而沿用,使后人在阅读时产生不便。钱坫针对此现象,必加以考证,进而纠正。如:
“子服景伯”:
《世本》曰:庆父生穆伯敖,敖生文伯榖,榖生献子蔑,蔑生孝伯,孝伯生生惠伯,惠伯生昭伯,昭伯生景伯。案:《左传》:“景伯名何”。孔安国作“何忌”,误也。
钱坫据《左传》,考证出孔安国对“景伯”名字的解释是错误的。
“子入太庙,每问事”:
《论衡》曰:“孔子未尝入庙,庙中礼器众多、非一。孔子虽圣,何能知之?案:礼器之说,后人可用,而不知其出于王充也。以义推之,当是入庙助祭,有所职守。其职守当行之事,不敢自专,必咨之主祭者而后行。若问器物,则庙中严肃之地,夫子必不娆娆如是。充说非也。
对于此段注释,钱坫用义理推论,明确地说明王充在
《论衡》中的解释是错误的。
六、采通论
钱坫在《论语后录》中除了收录专门为《论语》作的注本言论外,还记载了一些通论,如阎若璩、惠栋等人虽未对《论语》内容作专门注疏,但他们对其他著作的注疏也可与《论语》互证。
“君子之道,焉可诬也”:
惠栋曰:“《汉书·薛宣传》‘诬’作‘怃’。”苏林曰:“怃,同也,兼也。”晋灼曰:“怃音诬。”苏解、晋音并是。
“不能专对”:
阎若璩曰:“专,擅也。即《公羊传》:聘礼,大夫受命不受辞,出竟有可以安社稷利国家者,则专之可也。”案:阎说最是。
七、存众说
在前文已说明各家注解总有不同见解存于世,钱坫对那些不同的观念与诠释没有武断判断对与错,而是全部记载下来,并列于书中。例:“自行束修以上”:
束修,有两义。《榖梁传》:“束修之问不行竟中。”《少仪》曰:“其以乘壶酒束修一犬赐人。”皆言修脯。延笃曰:“吾自束修以来。”此言修整。案:郑康成注:“此云谓言十五以上,则郑亦作修整义矣!
“太师挚” :
《汉书·礼乐志》:殷纣断弃先王之乐,乃作淫声,用变乱正声,以说妇人。乐官师瞽抱其器而犇散,或适诸矦,或入河海。班氏之说出于董仲舒,据此则是殷纣时人;孔安国以为鲁哀公时人;郑康成以为周平王时人。(以为殷纣、平王时人者,以维天子有四饭,此有四饭是天子之乐官; 以为鲁哀公时人者,以太师挚即师挚击磐襄,或是师襄, 皆为鲁哀公之乐官,与夫子同时。三说莫可折一。)
《论语后录》篇幅虽比较短少,内容却丰富多样,钱坫把诸家论解罗列其中,并辅以大量的经典著作进行论证,使整本著作显得精致有内涵。在“论语学”史上,《论语后录》或许没有其他《论语》注疏名声显著,但其内容及其成书方法却有着独特的特色与价值,是“论语学”史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部分。它不仅继承了何晏《论语集解》“集诸家之善”的体例,更在此基础上加以改进,除了收录大量诸家经解内容并加以考证外,还合理校正旧注并补全剩义,使注解的内容更加丰富与准确,不仅为后人保留了大量的文献资料,也为后世学者注疏提供了榜样。钱坫在注解的过程中,对不同见解不武断取舍,而是或附以己见,或并列其中,这种严谨的学术态度也值得后人学习与借鉴。
参考文献:
(魏)何晏.论语集解义疏.北京:中华书局,1985.
(清)江藩.汉学师承记.北京:中华书局,1985.
上一篇:战乱中的白流苏与斯嘉丽的分析
下一篇:略谈成吉思汗伦理思想的艺术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