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式塔心理学对中小学音乐综合课的启示
发布时间:2015-10-04 15:28
内容摘要:格式塔心理学认为,在一切心理现象中整体都不可分析为元素,整体不等于各部分之总和,整体先于部分且大于部分之和,并决定着各部分的性质。格式塔心理学关于整体和部分的关系的理论对我国的中小学音乐综合课有着一定的现实意义和启示作用。
关 键 词:格式塔心理学 音乐综合课
我国传统的中小学音乐教学,是以学科知识为中心,以系统化的学科知识的传授为贯穿主线,这样就会过于强调学科本位,导致课程缺乏整合性、综合性和选择性,所以我国基础音乐教育的主要问题就是学生喜欢音乐,却不喜欢音乐课,基础音乐教育专业化和非艺术化倾向比较严重。自2001年起,全国实行中小学音乐课程改革,音乐综合课的教学模式被引入到基础音乐教育中,这使得上述现象有所改观,但随之而来又出现了新的问题,那就是有些教师曲解了音乐综合课的含义,教学中陷入到了形式综合的误区,为了课程的综合而综合,从而偏离了音乐的教学重心,甚至把音乐课上成了历史课、地理课、舞蹈课、绘画课等。
那么,中小学音乐课到底要不要综合?又该如何综合?针对上述问题,笔者认为,上世纪20年代创立于德国的格式塔心理学,对于我们今天的中小学音乐教学仍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启示作用。
启示一:要综合,不要割裂
作为心理学中为数不多的理性主义范式之一的格式塔心理学理论,是以康德的先验论和胡塞尔的现象学等理论为哲学基础,以韦特海默对似动现象的研究为主要实验依据的。从这种现象及独特的解释出发,格式塔心理学派提出,在一切心理现象中整体都不可分析为元素。“格式塔”一词从本质上讲就是一种认识的内部心理结构,格式塔心理学对学习问题的研究强调认知组织的过程,强调经验的组织。要想创造性地学习和解决问题,就必须把部分置于问题的整体之中,将部分与整体联系起来加以考察,对问题进行完全概观的理解。这一理论主张从整体上把握和研究心理现象,开创了心理学中整体论的研究传统。
借鉴格式塔心理学的理论,我们应从整体上去把握客观事物,而不是将事物肢解为各个元素。那么,音乐作为人类文化的重要载体,无论是在文化领域、艺术领域还是教育领域,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是以社会大文化为背景的,与其他文化,尤其是姊妹艺术与社会学科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从根本上说,音乐是一种具有整体性和包容性的文化现象。因此,在基础音乐教学中,我们应该改变过去那种分化过细、彼此孤立隔离的传统音乐课程,扭转从学科特定角度去分析问题的习惯,通过不同教学领域间、音乐与姊妹艺术间及与艺术之外其他学科的综合,充分体现音乐的整合性和包容性。
另外,从受教育者的角度出发,绝对的分科课程会产生消极的作用,它会导致学科自身的封闭性,将原本互相联系的各个领域人为地分离甚至割裂开来。在这种传统的音乐教学中,学生接受的是一种条块分割式的教育,人文学科与自然学科分离,音乐学科内部也是泾渭分明,这种教育使得学生习惯于一种线型、单一的思维方式,使得本应完整的经验在学生头脑中成为支离破碎的零散知识。所以,我们的音乐教育应注意到音乐与其他学科间横向的有机联系,加强音乐与相关学科的综合,软化音乐与其边缘学科的界限,使音乐文化成为整体状态,呈现出其动人的生命。
格式塔心理学家认为,“格式塔”一词既不是部分相加而成的事物,也不是一个混沌的现象,其本身兼有整体和现象两种含义。其中整体有许多特性,这些特性不附丽于某个单一的部分,而是在部分构成整体时新生成,或者说是突现出来的,即整体不仅仅是部分之和。
格式塔心理学给予我们的另一个启示在于,如果我们把音乐综合课视为一个整体,或者说一个格式塔的话,那么它不应是各个艺术门类、各门相关学科简单的拼凑和叠加,不应是各学科教学知识的拼盘和杂烩,这种综合绝不能仅仅停留在表面意义上。我们要正确理解学科综合,音乐课程综合,应是以音乐为本的综合。也就是说,音乐课必须以音乐为载体,以多种多样的音乐艺术内容、丰富多彩的音乐表现形式及与之相关的文化作为学生的主要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和学习过程。而音乐与其他学科间的综合应是有机的、自然的,而不能是为了综合而综合,使音乐课成为美术、舞蹈、文学、历史等的“拼盘课”,让非音乐性的内容和泛音乐性的教学内容充斥课堂,走进形式综合的误区,湮没了音乐艺术的学科特性。
在音乐课中涉及到的相关学科知识必须被整合到音乐学科教学中来,这是为多角度的审视音乐学科的教学内容而服务的。教师在教学中要把握学科教学内容的基本结构,这里所说的结构不是内容,而是内容之间的联系。如美术中透视的表现手法让画面更具美感,音乐中的和声让声音更具魅力,两者都让人产生美感。其美感产生的共同本质在于有厚重感和深度。因而“透视”与“和声”这两个看似不相关的知识就被厚重美和深度美链接、整合并概括起来了。我们所追求的音乐综合课就是要抓住音乐与相关学科之间这种稳定的、必然的联系,通过有效地综合生成新的视域融合,拓展出新的音乐教学空间,扩大学生的音乐文化视野,促进其综合文化素质的全面提高,加深体验与感受,提高音乐鉴赏的能力,引导和启发学生站在一个更高的层次上,领会、理解和掌握人类的文明成果。
综上所述,格式塔心理学派关于整体和部分关系的理论,对于我们今天的音乐课程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一方面,我们要跨越学科之间的界限,最大限度地体现知识“整体”的面貌,实现各学科间的“搭桥、融合”,通过“搭桥”将各个学科连接起来,达到“融合”的目的,即将一度分解开来的知识重新统合起来,站在全新的角度更清楚、更全面地认识音乐;另一方面,我们应该把各项学科内容有机地整合起来,而不是把多项内容简单地组合起来,一味追求表面上的内容丰富。我们应当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让学生们真正学有所得,从而使综合音乐教育进入到一种崭新的境界。
参考文献:
[1]马欣川主编《现代心理学理论流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160—176页。
[2]萧孝荣著《格式塔心理学原理》,国立编译馆,1931年,第22—26页。
[3]金亚文主编《初中音乐新课程教学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62—70页。
[4]刘明远主编《21世纪,谁来教综合科——谈新课程结构的重建》,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2年,第45—50页。
关 键 词:格式塔心理学 音乐综合课
我国传统的中小学音乐教学,是以学科知识为中心,以系统化的学科知识的传授为贯穿主线,这样就会过于强调学科本位,导致课程缺乏整合性、综合性和选择性,所以我国基础音乐教育的主要问题就是学生喜欢音乐,却不喜欢音乐课,基础音乐教育专业化和非艺术化倾向比较严重。自2001年起,全国实行中小学音乐课程改革,音乐综合课的教学模式被引入到基础音乐教育中,这使得上述现象有所改观,但随之而来又出现了新的问题,那就是有些教师曲解了音乐综合课的含义,教学中陷入到了形式综合的误区,为了课程的综合而综合,从而偏离了音乐的教学重心,甚至把音乐课上成了历史课、地理课、舞蹈课、绘画课等。
那么,中小学音乐课到底要不要综合?又该如何综合?针对上述问题,笔者认为,上世纪20年代创立于德国的格式塔心理学,对于我们今天的中小学音乐教学仍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启示作用。
启示一:要综合,不要割裂
作为心理学中为数不多的理性主义范式之一的格式塔心理学理论,是以康德的先验论和胡塞尔的现象学等理论为哲学基础,以韦特海默对似动现象的研究为主要实验依据的。从这种现象及独特的解释出发,格式塔心理学派提出,在一切心理现象中整体都不可分析为元素。“格式塔”一词从本质上讲就是一种认识的内部心理结构,格式塔心理学对学习问题的研究强调认知组织的过程,强调经验的组织。要想创造性地学习和解决问题,就必须把部分置于问题的整体之中,将部分与整体联系起来加以考察,对问题进行完全概观的理解。这一理论主张从整体上把握和研究心理现象,开创了心理学中整体论的研究传统。
借鉴格式塔心理学的理论,我们应从整体上去把握客观事物,而不是将事物肢解为各个元素。那么,音乐作为人类文化的重要载体,无论是在文化领域、艺术领域还是教育领域,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是以社会大文化为背景的,与其他文化,尤其是姊妹艺术与社会学科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从根本上说,音乐是一种具有整体性和包容性的文化现象。因此,在基础音乐教学中,我们应该改变过去那种分化过细、彼此孤立隔离的传统音乐课程,扭转从学科特定角度去分析问题的习惯,通过不同教学领域间、音乐与姊妹艺术间及与艺术之外其他学科的综合,充分体现音乐的整合性和包容性。
另外,从受教育者的角度出发,绝对的分科课程会产生消极的作用,它会导致学科自身的封闭性,将原本互相联系的各个领域人为地分离甚至割裂开来。在这种传统的音乐教学中,学生接受的是一种条块分割式的教育,人文学科与自然学科分离,音乐学科内部也是泾渭分明,这种教育使得学生习惯于一种线型、单一的思维方式,使得本应完整的经验在学生头脑中成为支离破碎的零散知识。所以,我们的音乐教育应注意到音乐与其他学科间横向的有机联系,加强音乐与相关学科的综合,软化音乐与其边缘学科的界限,使音乐文化成为整体状态,呈现出其动人的生命。
启示二:要整合,不要拼凑
格式塔心理学家认为,“格式塔”一词既不是部分相加而成的事物,也不是一个混沌的现象,其本身兼有整体和现象两种含义。其中整体有许多特性,这些特性不附丽于某个单一的部分,而是在部分构成整体时新生成,或者说是突现出来的,即整体不仅仅是部分之和。
格式塔心理学给予我们的另一个启示在于,如果我们把音乐综合课视为一个整体,或者说一个格式塔的话,那么它不应是各个艺术门类、各门相关学科简单的拼凑和叠加,不应是各学科教学知识的拼盘和杂烩,这种综合绝不能仅仅停留在表面意义上。我们要正确理解学科综合,音乐课程综合,应是以音乐为本的综合。也就是说,音乐课必须以音乐为载体,以多种多样的音乐艺术内容、丰富多彩的音乐表现形式及与之相关的文化作为学生的主要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和学习过程。而音乐与其他学科间的综合应是有机的、自然的,而不能是为了综合而综合,使音乐课成为美术、舞蹈、文学、历史等的“拼盘课”,让非音乐性的内容和泛音乐性的教学内容充斥课堂,走进形式综合的误区,湮没了音乐艺术的学科特性。
在音乐课中涉及到的相关学科知识必须被整合到音乐学科教学中来,这是为多角度的审视音乐学科的教学内容而服务的。教师在教学中要把握学科教学内容的基本结构,这里所说的结构不是内容,而是内容之间的联系。如美术中透视的表现手法让画面更具美感,音乐中的和声让声音更具魅力,两者都让人产生美感。其美感产生的共同本质在于有厚重感和深度。因而“透视”与“和声”这两个看似不相关的知识就被厚重美和深度美链接、整合并概括起来了。我们所追求的音乐综合课就是要抓住音乐与相关学科之间这种稳定的、必然的联系,通过有效地综合生成新的视域融合,拓展出新的音乐教学空间,扩大学生的音乐文化视野,促进其综合文化素质的全面提高,加深体验与感受,提高音乐鉴赏的能力,引导和启发学生站在一个更高的层次上,领会、理解和掌握人类的文明成果。
综上所述,格式塔心理学派关于整体和部分关系的理论,对于我们今天的音乐课程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一方面,我们要跨越学科之间的界限,最大限度地体现知识“整体”的面貌,实现各学科间的“搭桥、融合”,通过“搭桥”将各个学科连接起来,达到“融合”的目的,即将一度分解开来的知识重新统合起来,站在全新的角度更清楚、更全面地认识音乐;另一方面,我们应该把各项学科内容有机地整合起来,而不是把多项内容简单地组合起来,一味追求表面上的内容丰富。我们应当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让学生们真正学有所得,从而使综合音乐教育进入到一种崭新的境界。
参考文献:
[1]马欣川主编《现代心理学理论流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160—176页。
[2]萧孝荣著《格式塔心理学原理》,国立编译馆,1931年,第22—26页。
[3]金亚文主编《初中音乐新课程教学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62—70页。
[4]刘明远主编《21世纪,谁来教综合科——谈新课程结构的重建》,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2年,第45—50页。
上一篇:音乐课堂教学反馈技能探讨
下一篇:论歌唱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