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提琴协奏曲《梁祝》艺术成就浅析
发布时间:2015-10-04 15:28
内容摘要:本文通过介绍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的创作背景,并对其作品内容及曲式进行分析,初步探讨了作品民族化创作的运用,并结合音乐要素深入浅出地介绍了作品的影响力、深刻意义及其创作的成功之处。
关 键 词:独创性 民族风格 洋为中用 艺术价值
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以下简称《梁祝》)自问世以来,以浓郁的民族风格、亲切优美的旋律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打动了无数听众的心,同时打破了西洋作品一统小提琴乐章的历史。它不仅成为中国音乐史上的经典之作,更成为世界音乐史上“千年来最伟大的十部经典音乐作品”之一。《梁祝》在国内被誉为“民族的交响音乐”,国外音乐评论家则称它是“《蝴蝶的爱情》协奏曲”“东方的罗密欧与朱丽叶”,是一部“迷人、新奇,具有独创性的作品”。
一、《梁祝》的创作背景
1958年秋,上海音乐学院管弦系一年级小提琴专业的何占豪、俞丽拿等同学组建了一个小提琴民族化实验小组并商议创作一部小提琴协奏曲,以响应学院党委提出的“解放思想,大胆创作,以优异的成绩向国庆10周年献礼”的号召。
当时,在选材方面同学们意见不一,于是定下三个题材征求院党委书记孟波的意见。孟波决定“在越剧《梁祝》音调基础上创作”后,何占豪一鼓作气把越剧《梁祝》中的几段唱腔音乐连接起来,用小提琴实验演奏。由于他只是小提琴专业一年级的学生,从未学过作曲。于是他向作曲教授丁善德“求援”。丁教授把作曲系的高材生陈钢介绍给何占豪。从此,陈钢和何占豪“联姻”,与“蝴蝶”同时成对高飞。
《梁祝》在向国庆10周年献礼时独领风骚,声誉鹊起。而孟波为扶持一部优秀的艺术作品,在何占豪、陈钢进入创作阶段时分别发动院、系的专家给予具体的艺术指导:丁善德对陈钢进行“单独的曲式辅导”,并一次次地审读《梁祝》的每一个乐段,提出修改意见;从英国皇家音乐学院毕业的小提琴家赵志华、陈又新向实验小组同学介绍各种小提琴演奏技法,为他们提供艺术示范;国乐家卫仲乐开设讲座,向其小组同学讲解民族乐器的各种演奏技巧,帮学生们实现小提琴演奏的“洋为中用”。当陈钢、何占豪决定将二胡的指法写进协奏曲时,有人认为,“用两条弦演奏不能发挥小提琴功能”“把二胡的滑指用到小提琴上去,是破坏小提琴的演奏法则”。两位学生犹豫了,于是系党支部书记刘品组织全系专家展开论证,最终为两位学生的艺术创造提供了实践与理论依据。
小提琴被誉为“乐器皇后”,有4条琴弦,若以为所有的演奏都必须用4条弦,实际上是忽略了小提琴性能的多样化。韦尔汉根据巴赫咏叹调改编的“g弦上的咏叹调”是在g弦单根弦上奏出的动人曲调。现在将二胡的技巧移到小提琴的两根弦上,是完全可以的。事实上,小提琴的演奏方式经过一个漫长的演变过程,各国民族风格的乐曲及演奏方法,为小提琴艺术的发展做出不少贡献。而把中国民族风格的乐曲和演奏技巧用到小提琴上,非但不损害其传统,还能扩大其艺术表现力。 终于,只有中国二胡琴弦上才有的滑指手法首次出现在小提琴演奏上,使《梁祝》在表现满腔悲愤、痛苦欲绝的情感时,产生了震撼人心的艺术效果。另外,中国越剧、京剧中常用的倒板、嚣板等首次进入协奏曲,使《梁祝》从内容到表现形式,都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质,小提琴协奏曲在此实现了一次彻底的中华民族化。1959年5月首演成功,这是一个奇迹!这部“为中国创造民族化交响乐开拓一片绿野”的《梁祝》协奏曲,作者都是学生。而且,这两位学生在不到1年的时间里,完成了一部经典之作从选材到创作,直至走上舞台的全过程。
二、作品分析
小提琴协奏曲《梁祝》采用奏鸣曲式,并选取民间故事《梁祝》中的“草桥结拜”“英台抗婚”和“坟前化蝶”三个主要情节分别作为乐曲的呈示部、展开部、再现部的内容。作品内容与曲式的对应图式如下:
1.引子
音乐一开始,在弦乐颤音的背景下,长笛吹奏出优美、轻柔的旋律,仿佛描绘了梁祝求学路上春光明媚、鸟语花香的故事背景。由双簧管奏出的主题音调,取自越剧的过门音乐。
2.呈示部
(1)呈示部——相爱:在竖琴伴奏下,小提琴奏出传颂千古的爱情主题。此主题取材于越剧的音乐素材。作者何占豪曾在越剧团当演员。据他所知:任何越剧演员,只要唱到这一唱段,都会博得台下阵阵喝彩的掌声。于是作者选取此唱腔作为《梁祝》的爱情主题,并把它作为整个作品的核心音调。此主题的旋律特点不断上行又不断下行,上行时仿佛表现梁祝对幸福生活和美好爱情的向往与追求;下行则好像预示他们生活中的曲折及有情人难成眷属的痛苦心情。此处由独奏小提琴从高音区转入中音区,大提琴以潇洒的音调与独奏小提琴“一唱一合”,形成对答,仿佛描绘梁祝“草桥结拜”的情景。接着,乐队以充沛的感情奏出这个主题,充分表现出梁、祝相互欣赏之情。
(2)呈示部——连接部:为独奏小提琴的华彩乐段。在华彩乐段通常乐队暂停演奏,由独奏者充分发挥其表演技巧。此处的演奏较自由,难度较高,因而也较引人注目。作曲家在此采用华彩乐段使其成为作品的有机部分和有独立特点的段落。
(4)呈示部——结束部:音乐采用惋惜的慢板,其素材由爱情主题发展而来。作曲家在结束部巧妙地运用了两个休止符,使音乐断断续续,细腻地描绘出英台面对前来送行的山伯感慨万分、欲言又止的复杂心情。缠绵的旋律,缓慢的速度,带着无限的伤感与惋惜,使人宛如看见梁、祝十八相送的镜头,真是“三载同窗情深似海,山伯难舍祝英台”。
3. 展开部
(1)展开部——抗婚:当人们仍沉浸在梁、祝惜别的氛围中,突然闯进大管和大提琴奏出的低沉音响,定音鼓和弦乐的颤音中夹杂着可怕的锣声,不祥的征兆预示着悲剧即将发生。接着,铜管以严峻的节奏、阴森的音调奏出一个代表封建势力的主题。这是展开部的第一主题,此主题每一乐句均出现休止符,并采用较强的力度,生动地表现出封建势力的残暴。接着,独奏小提琴以戏曲散板的节奏,叙述英台的惊惶,这是展开部的第二主题。此主题中的乐句采用强烈的切分节奏,同时配合很强的力度,表现了英台誓死抗婚的场面。作曲家此处运用恰当的节奏、力度,使音乐内容得到深化,以达到更富感染力的效果。展开部的第一、第二主题交替出现,并不断激化,接着乐队以强烈的快板节奏,衬托小提琴果断的反抗音调,形成了抗婚的悲壮场面,掀起了全曲矛盾冲突的第一高潮。终于,强大的封建势力占据了优势,音乐突然转入了慢板,独奏小提琴奏出如泣如诉的音调,乐曲由此转入“楼台相会”部分。
(2)展开部——楼台会:曲调采用越剧楼台会的合唱旋律为素材,音调缠绵悱恻。此处采用大提琴与小提琴两种不同的音色时分时合,一问一答,使人仿佛看到梁、祝流泪互诉衷肠的感人画面。音色是塑造音乐形象不可缺少的手段,由于大提琴圆润、深沉的音色接近于男声,而小提琴优美、明亮、柔和的音色接近于女声。因此,作曲家用独奏大提琴代表梁山伯,用独奏小提琴代表祝英台,通过两种音色鲜明的对比,栩栩如生地向人们展示楼台会的动人画面。
(3)展开部——哭灵投坟:音乐突然急转直下,弦乐采用快速的切分节奏,激昂而果断,独奏小提琴以散板的节奏与乐队齐奏的快板交替出现,运用了京剧倒板和越剧紧拉慢唱的手法,深刻地描绘了英台扑倒在山伯的新坟前呼天号地泣诉的情景。此处,小提琴吸取民族乐器的演奏手法,和声、配器及整个处理上更多地运用戏曲的表现手法,将英台悲痛欲绝的心情刻画得入木三分。接着,鼓、板、锣、钵齐鸣,英台纵身投坟,向黑暗的封建势力做出了最后的反抗。此时,乐队以最强的力度倾泻出怨愤与同情,乐曲达到了最高潮。
4.再现部
再现部——化蝶:长笛以轻柔的力度、缓慢的速度,使音乐重新回归于安详、宁静的气氛。长笛美妙的旋律,结合竖琴的滑奏,把人们引入了天堂仙境。在加弱音器的弦乐背景下,第一小提琴与独奏小提琴再次奏出令人难忘的爱情主题,仿佛化为彩蝶的梁、祝在鲜花丛中翩翩起舞,诉说他们忠贞不渝的爱情。
三、结语
家喻户晓的《梁祝》是我国四大民间故事中流传最广、传播最为成功的一个故事。它在传承发展中,曾被改编为多种艺术形式:在1953年被上海电影制片厂拍摄成新中国的第一部彩色电影,周恩来在1955年参加日内瓦会议期间提议放映该电影,引起轰动,此后,不断在国际上巡演,并在若干电影节上获奖;2003年10月国家邮政局发行《民间传说——梁祝》特种邮票,图案分别为“草桥结拜”“三载同窗”“十八相送”“楼台伤别”“化蝶双飞”;四幕芭蕾舞剧《梁祝》用肢体语汇展现了梁、祝凄美的爱情;卡通动画版的《梁祝》则满足了当代青少年观众的喜好。而何占豪、陈钢创作的小提琴协奏曲《梁祝》早已成为世界上最广为流传的经典作品之一,其艺术价值是值得每一位爱乐者好好挖掘和鉴赏的。
参考文献:
[1]杨力、郭声建 国家级中小学音乐骨干教师教案精选 湖南文艺出版社 2001
[2]王淑英 凄美的理想与悲壮的现实 福建工程学院学报 2005(10)
[3]焦文彬 《中国古典悲剧论》,西北大学出版社 1990
关 键 词:独创性 民族风格 洋为中用 艺术价值
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以下简称《梁祝》)自问世以来,以浓郁的民族风格、亲切优美的旋律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打动了无数听众的心,同时打破了西洋作品一统小提琴乐章的历史。它不仅成为中国音乐史上的经典之作,更成为世界音乐史上“千年来最伟大的十部经典音乐作品”之一。《梁祝》在国内被誉为“民族的交响音乐”,国外音乐评论家则称它是“《蝴蝶的爱情》协奏曲”“东方的罗密欧与朱丽叶”,是一部“迷人、新奇,具有独创性的作品”。
一、《梁祝》的创作背景
1958年秋,上海音乐学院管弦系一年级小提琴专业的何占豪、俞丽拿等同学组建了一个小提琴民族化实验小组并商议创作一部小提琴协奏曲,以响应学院党委提出的“解放思想,大胆创作,以优异的成绩向国庆10周年献礼”的号召。
当时,在选材方面同学们意见不一,于是定下三个题材征求院党委书记孟波的意见。孟波决定“在越剧《梁祝》音调基础上创作”后,何占豪一鼓作气把越剧《梁祝》中的几段唱腔音乐连接起来,用小提琴实验演奏。由于他只是小提琴专业一年级的学生,从未学过作曲。于是他向作曲教授丁善德“求援”。丁教授把作曲系的高材生陈钢介绍给何占豪。从此,陈钢和何占豪“联姻”,与“蝴蝶”同时成对高飞。
《梁祝》在向国庆10周年献礼时独领风骚,声誉鹊起。而孟波为扶持一部优秀的艺术作品,在何占豪、陈钢进入创作阶段时分别发动院、系的专家给予具体的艺术指导:丁善德对陈钢进行“单独的曲式辅导”,并一次次地审读《梁祝》的每一个乐段,提出修改意见;从英国皇家音乐学院毕业的小提琴家赵志华、陈又新向实验小组同学介绍各种小提琴演奏技法,为他们提供艺术示范;国乐家卫仲乐开设讲座,向其小组同学讲解民族乐器的各种演奏技巧,帮学生们实现小提琴演奏的“洋为中用”。当陈钢、何占豪决定将二胡的指法写进协奏曲时,有人认为,“用两条弦演奏不能发挥小提琴功能”“把二胡的滑指用到小提琴上去,是破坏小提琴的演奏法则”。两位学生犹豫了,于是系党支部书记刘品组织全系专家展开论证,最终为两位学生的艺术创造提供了实践与理论依据。
小提琴被誉为“乐器皇后”,有4条琴弦,若以为所有的演奏都必须用4条弦,实际上是忽略了小提琴性能的多样化。韦尔汉根据巴赫咏叹调改编的“g弦上的咏叹调”是在g弦单根弦上奏出的动人曲调。现在将二胡的技巧移到小提琴的两根弦上,是完全可以的。事实上,小提琴的演奏方式经过一个漫长的演变过程,各国民族风格的乐曲及演奏方法,为小提琴艺术的发展做出不少贡献。而把中国民族风格的乐曲和演奏技巧用到小提琴上,非但不损害其传统,还能扩大其艺术表现力。 终于,只有中国二胡琴弦上才有的滑指手法首次出现在小提琴演奏上,使《梁祝》在表现满腔悲愤、痛苦欲绝的情感时,产生了震撼人心的艺术效果。另外,中国越剧、京剧中常用的倒板、嚣板等首次进入协奏曲,使《梁祝》从内容到表现形式,都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质,小提琴协奏曲在此实现了一次彻底的中华民族化。1959年5月首演成功,这是一个奇迹!这部“为中国创造民族化交响乐开拓一片绿野”的《梁祝》协奏曲,作者都是学生。而且,这两位学生在不到1年的时间里,完成了一部经典之作从选材到创作,直至走上舞台的全过程。
二、作品分析
小提琴协奏曲《梁祝》采用奏鸣曲式,并选取民间故事《梁祝》中的“草桥结拜”“英台抗婚”和“坟前化蝶”三个主要情节分别作为乐曲的呈示部、展开部、再现部的内容。作品内容与曲式的对应图式如下:
1.引子
音乐一开始,在弦乐颤音的背景下,长笛吹奏出优美、轻柔的旋律,仿佛描绘了梁祝求学路上春光明媚、鸟语花香的故事背景。由双簧管奏出的主题音调,取自越剧的过门音乐。
2.呈示部
(1)呈示部——相爱:在竖琴伴奏下,小提琴奏出传颂千古的爱情主题。此主题取材于越剧的音乐素材。作者何占豪曾在越剧团当演员。据他所知:任何越剧演员,只要唱到这一唱段,都会博得台下阵阵喝彩的掌声。于是作者选取此唱腔作为《梁祝》的爱情主题,并把它作为整个作品的核心音调。此主题的旋律特点不断上行又不断下行,上行时仿佛表现梁祝对幸福生活和美好爱情的向往与追求;下行则好像预示他们生活中的曲折及有情人难成眷属的痛苦心情。此处由独奏小提琴从高音区转入中音区,大提琴以潇洒的音调与独奏小提琴“一唱一合”,形成对答,仿佛描绘梁祝“草桥结拜”的情景。接着,乐队以充沛的感情奏出这个主题,充分表现出梁、祝相互欣赏之情。
(2)呈示部——连接部:为独奏小提琴的华彩乐段。在华彩乐段通常乐队暂停演奏,由独奏者充分发挥其表演技巧。此处的演奏较自由,难度较高,因而也较引人注目。作曲家在此采用华彩乐段使其成为作品的有机部分和有独立特点的段落。
(3)呈示部——副部:是整个作品中最轻快、最欢悦的乐段。它由越剧的过门变化而来,由独奏小提琴奏出,与抒情的主部爱情主题形成鲜明的对比。第一插部速度采用活泼的小快板,由木管与独奏小提琴相互模仿而成。第二插部速度更为轻松欢快。速度是音乐表现的一个重要手段,作曲家在此采用轻快的速度、轻松的节奏、跳动的旋律、活泼的情绪,栩栩如生地描绘了梁、祝三载同窗的幸福时光。
(4)呈示部——结束部:音乐采用惋惜的慢板,其素材由爱情主题发展而来。作曲家在结束部巧妙地运用了两个休止符,使音乐断断续续,细腻地描绘出英台面对前来送行的山伯感慨万分、欲言又止的复杂心情。缠绵的旋律,缓慢的速度,带着无限的伤感与惋惜,使人宛如看见梁、祝十八相送的镜头,真是“三载同窗情深似海,山伯难舍祝英台”。
3. 展开部
(1)展开部——抗婚:当人们仍沉浸在梁、祝惜别的氛围中,突然闯进大管和大提琴奏出的低沉音响,定音鼓和弦乐的颤音中夹杂着可怕的锣声,不祥的征兆预示着悲剧即将发生。接着,铜管以严峻的节奏、阴森的音调奏出一个代表封建势力的主题。这是展开部的第一主题,此主题每一乐句均出现休止符,并采用较强的力度,生动地表现出封建势力的残暴。接着,独奏小提琴以戏曲散板的节奏,叙述英台的惊惶,这是展开部的第二主题。此主题中的乐句采用强烈的切分节奏,同时配合很强的力度,表现了英台誓死抗婚的场面。作曲家此处运用恰当的节奏、力度,使音乐内容得到深化,以达到更富感染力的效果。展开部的第一、第二主题交替出现,并不断激化,接着乐队以强烈的快板节奏,衬托小提琴果断的反抗音调,形成了抗婚的悲壮场面,掀起了全曲矛盾冲突的第一高潮。终于,强大的封建势力占据了优势,音乐突然转入了慢板,独奏小提琴奏出如泣如诉的音调,乐曲由此转入“楼台相会”部分。
(2)展开部——楼台会:曲调采用越剧楼台会的合唱旋律为素材,音调缠绵悱恻。此处采用大提琴与小提琴两种不同的音色时分时合,一问一答,使人仿佛看到梁、祝流泪互诉衷肠的感人画面。音色是塑造音乐形象不可缺少的手段,由于大提琴圆润、深沉的音色接近于男声,而小提琴优美、明亮、柔和的音色接近于女声。因此,作曲家用独奏大提琴代表梁山伯,用独奏小提琴代表祝英台,通过两种音色鲜明的对比,栩栩如生地向人们展示楼台会的动人画面。
(3)展开部——哭灵投坟:音乐突然急转直下,弦乐采用快速的切分节奏,激昂而果断,独奏小提琴以散板的节奏与乐队齐奏的快板交替出现,运用了京剧倒板和越剧紧拉慢唱的手法,深刻地描绘了英台扑倒在山伯的新坟前呼天号地泣诉的情景。此处,小提琴吸取民族乐器的演奏手法,和声、配器及整个处理上更多地运用戏曲的表现手法,将英台悲痛欲绝的心情刻画得入木三分。接着,鼓、板、锣、钵齐鸣,英台纵身投坟,向黑暗的封建势力做出了最后的反抗。此时,乐队以最强的力度倾泻出怨愤与同情,乐曲达到了最高潮。
4.再现部
再现部——化蝶:长笛以轻柔的力度、缓慢的速度,使音乐重新回归于安详、宁静的气氛。长笛美妙的旋律,结合竖琴的滑奏,把人们引入了天堂仙境。在加弱音器的弦乐背景下,第一小提琴与独奏小提琴再次奏出令人难忘的爱情主题,仿佛化为彩蝶的梁、祝在鲜花丛中翩翩起舞,诉说他们忠贞不渝的爱情。
三、结语
家喻户晓的《梁祝》是我国四大民间故事中流传最广、传播最为成功的一个故事。它在传承发展中,曾被改编为多种艺术形式:在1953年被上海电影制片厂拍摄成新中国的第一部彩色电影,周恩来在1955年参加日内瓦会议期间提议放映该电影,引起轰动,此后,不断在国际上巡演,并在若干电影节上获奖;2003年10月国家邮政局发行《民间传说——梁祝》特种邮票,图案分别为“草桥结拜”“三载同窗”“十八相送”“楼台伤别”“化蝶双飞”;四幕芭蕾舞剧《梁祝》用肢体语汇展现了梁、祝凄美的爱情;卡通动画版的《梁祝》则满足了当代青少年观众的喜好。而何占豪、陈钢创作的小提琴协奏曲《梁祝》早已成为世界上最广为流传的经典作品之一,其艺术价值是值得每一位爱乐者好好挖掘和鉴赏的。
参考文献:
[1]杨力、郭声建 国家级中小学音乐骨干教师教案精选 湖南文艺出版社 2001
[2]王淑英 凄美的理想与悲壮的现实 福建工程学院学报 2005(10)
[3]焦文彬 《中国古典悲剧论》,西北大学出版社 1990
上一篇:论声乐演唱中的“声”与“情”
下一篇:论以音乐为指导的基本功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