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舞蹈与音乐的互动

发布时间:2016-03-21 11:08

  通常,人们在音乐伴奏下跳舞。对于我们中间的很多人来说,舞蹈就是根据一段音乐,在音乐的情感和意境的启发下,用身体演绎出它的节奏和活力。

 

  然而,音乐和舞蹈的关系下不能简化为仅仅是在时间范畴内的简单“粘贴”。关于音乐与舞蹈的关系,在中国的众多古籍中多把“乐”与舞并提。中国第一个提出要把“舞”从“乐”中分离出来进行研宄,是明朝的乐律家、数学家、舞蹈学家朱载诒,他在《乐律全书》的《律吕精义外篇•论舞不可废》中指出“乐”与“舞”的关系是:“有乐而无舞,似瞽者知音而不能见;有舞而无乐,如哑者会意不能言。”①这段文字十分明白、形象地指出了舞与乐之间的相互依存的紧密。中国当代著名音乐家吴祖强对音乐与舞蹈的关系也有精辟的见解,他说:“音乐是时间的艺术,而舞蹈在某种意义上说也是时间艺术(虽然它占有空间)。因为音乐和舞蹈都要表达一个进程。音乐表达内容和情绪的进程依靠音乐的连续,而舞蹈依靠动作的连续,二者属于动的艺术。至于不同点,舞蹈是‘听’不见的,是属于视觉艺术范畴,因此有人说没有声音是舞蹈的‘局限’,而舞蹈则能使音乐获得某种可能的视觉形象,给音乐做出可见的解释。在舞蹈艺术中,音乐是舞蹈的声音,舞蹈则是音乐的形体,一个有形而无声,一个有声而无形,它们的结合是天然合理的,是反映了人的智慧、完美的艺术想象的产物之一。”②这番话说明了音乐和舞蹈的关系是密切不可分割的。但有人说“音乐一定要服从舞蹈。”这是不对,的两者之间都应共同为展现作品的主题,为塑造人物形象服务,它们都统一在作品内容和形象当中。

 

  那么宄竟什么是舞蹈音乐呢?舞蹈音乐,是为舞蹈伴奏的音乐,也可用来独立演奏。一般具有节奏鲜明、旋律流畅、结构完整的特点,是舞蹈作品的组成部分和重要的表现手段,与舞蹈动作语言紧密结合在一起,表现舞蹈作品的艺术构思,塑造鲜明、生动的舞蹈形象。我们通常在编舞时会采用以下两种方式:一种是根据舞蹈作音乐;另一种是根据音乐编舞蹈。下面我们通过对两种方式简单阐述去更好地解释舞蹈与音乐的互动。

 

  首先是根据舞蹈做音乐,当舞蹈编导在创作作品时,他可以对音乐作者提出要求:

 

  1.音乐应为展现主题思想服务,如《红绸舞》是表现中国人民解放后的欢乐,整个音乐就要服从这个主题。

 

  2.舞蹈音乐应该富有形象性。这首先体现在人物的主题上,如中国的《红色娘子军》是琼花、洪常青的主题,以及《娘子军连歌》都是形象很鲜明的,是群众熟悉、喜爱的音乐。

 

  3.舞蹈音乐应该富有舞蹈性。至于舞蹈性可作这样的理解:虽然某些舞蹈音乐的节奏不那么的明显,但是听后能激发起舞蹈的愿望。

 

  4舞蹈音乐应充分运用对比手法,要求对比和多样化。因为舞蹈有视觉又有听觉,但通常没有语言(说话),由于这一特点,它便要求在旋律、节奏、速度、情绪、色彩、配器、调性等等各种音乐表现手段上的对比。

 

  以上说的是对舞蹈音乐的要求,那么舞蹈作品和音乐作者该怎样进行合作呢?合作的最好办法是作曲者在接受舞蹈台本时就和编导在一起,舞蹈编导要善于向作曲者讲清舞蹈音乐的要求,对人物性格、风格、戏剧情节等方面的设想,如前苏联芭蕾舞专家古雪夫为北京舞蹈学校排《美人鱼》时,首先讲主题思想是:人间最美好的生活是人间的劳动生活。同时,还有一个主题,就是善与恶的斗争。然后又要求人物的主题。1.猎人。要体现出力量以及开朗、智慧、安详、欢乐、善良、崇高的品质。2.鱼美人。应该是纯洁、贞洁、富有神话色彩、亲热、温柔、美丽、神秘的,要在舞剧当中表现出来。

 

  舞蹈编导与音乐作者彼此间有了深刻的理解,合作起来就方便容易达到统一。再如《大河之舞》在演出过程中,每当男舞王表演他最拿手的密集繁复的步点时,就会赢来一片掌声和叫好声。当爱尔兰音乐家用风笛等民族乐器奏出奇异的爱尔兰音乐的时候,现场观众都在凝神倾听。《大河之舞》不但以强劲的踢踏舞步煽起观众的激情,同时也以整体特有的唯美制作感动着观众。当记者询问一些观众怎么看待《大河之舞》的现场表演时,得到的回答大都是“舞蹈与音乐表演的和谐统一,精致的制作更令人感动”。

 

舞蹈与音乐的互动


  另一种选择运用音乐编舞的做法,就是在编舞的结构中给音乐一个位子。能把它看作是附属品,而应把它作为创造的组成部分。可以用各种方法处理音乐:

 

  1.演绎式:倾听音乐,领会音乐,沉浸在音乐中,让动作像音乐那样流畅。

 

  2.对抗式:不理会音乐提示,创造一种对抗的表演手法,让舞蹈的节奏和音乐的节奏之间产生一种对比。

 

  3.对话式在编舞中专门给音乐留出一个位置,让它单独表现,充当舞者伴侣。

 

  4无视式:在编舞中不考虑音乐。让音乐独自生动地进行和舞蹈平行存在。

 

  5.变化式:在编舞中常出现这种可能:即准备阶段受一种音乐启发,最终换另一种音乐表演。这经常会产生意想不到的和瑰丽多彩的效果。

 

  6.节奏式:以舞蹈节奏为基础写成的、为伴奏舞蹈的器乐曲或声乐曲。一般舞曲都具有鲜明的特征和典型的节奏,并加以重复而贯串全曲,使每首舞曲都具有不同的特色。

 

  以上的简单阐述说明了最初,舞蹈与音乐、诗歌是结为一体的,随着社会和生产力的发展,舞蹈成为一门独立的艺术,舞曲也更丰富而具独立性。中、外、古、今和民间的、专业创作舞曲举不胜举。我国民间舞曲,如朴实刚劲风格的北方秧歌,秀丽细腻风格的南方花灯,兼南北之长.钢柔相济的淮河地区的花鼓灯等,其舞蹈音乐就极富特色。少数民族的舞蹈及其音乐更为丰富多彩。彝族的《阿细跳月》,是三拍子与二拍子组合的五拍子(5/8拍),第三、四拍子上前半拍子的休止以及全曲反用do,mi,sol,三音组内旋律相同的节奏以脑筋富于动感的鲜明特性。新中国建立后,我国在独舞,双.三人舞,群.组舞,大型歌舞及舞剧等专业舞蹈创作上大大发展,其舞蹈音乐也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如、《荷花灯》、《采茶扑蝶》、《红绸舞》、《飞天》以及民族舞蹈《宝莲灯》、《小刀会》、《鱼美人》和芭蕾舞剧《白毛女》、《红色娘子军》等中的音乐。都显示出舞蹈离不开音乐,二者相辅相承,紧密联系,只有使二者充分互动了才能为舞蹈的成功打下坚实基础。

 

  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是音乐教学改革与发展中的重要课题。只有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开发学生的"潜能”才是时代的呼唤、教育的升华,也是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有效途径。

 

  音乐教学中应注重教育是治国之本,有了教育人类才能得到净化,人的素质才能不断的提高。知识经济时代对具有创新型人才培养提出前所未有的紧迫要求,处在大教育背景之中的音乐教育同样面临机遇和挑战。所谓创新型人才就是具有创造性思维和创新精神的人。创新能力不仅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赖以生存和进步的条件,也是衡量一个民族和国家是否富有生机和活力与持续发展的标志。主体性创造发展是教育的最高和最终目的。只有人的主体意识得到唤醒和培养,人才能以积极的态度,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的力量,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推动社会整体发展。教育者必须站在人的发展的高度,去实施一种开放的、多元的、富于创意的教育模式,有目的和有针对性地组织教育活动,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能够积极主动地进行认识与创造的社会主体。由此看来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是音乐教育改革与发展中的重要课题。因此,本文主要从音乐教学的角度着重阐述音乐教学中培养创造性思维和创新精神的问题。

 

  激发创造性思维,是培养创造能力的核心创造能力的培养,其核心是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没有创造性思维就谈不上创造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发展创造性音乐教育,要求音乐教育的指导者能够使学习者充分发挥创造力,必须充分理解发展创造力的“两大要素”,即想像力和思考力一一这两大“齿轮”的作用。而且,尽可能多地创造机会让学生接触优秀的音乐艺术作品,使他们具有丰富的想像力和大量的音乐印象,同时最为重要的是培养他们能够变换这种音乐印象的能力。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形象思维及想像能力,应从“听”入手。音乐是听觉的艺术,教学中以听觉为先导,可以使学生在学习中获得美感和情感体验,激发他们的音乐情感,发展他们的音乐创造能力。音乐教学中的“听”,不是让学生盲目地听,也不是教师填鸭式或一相情愿式的讲解音乐,而应该充分调动和激发学生的形象思维,发展联想和想像,引导学生走进音乐中,去发现、去探索。“引导”就是教师让学生在聆听的基础上利用谈话、讲授、讨论、图画、演示、创设意境等多种手段点拨、启发学生,通过音乐艺术实践,使学生感受音的高低、长短、强弱、音色、旋律、音程、和声、调式(调性)和曲式等,让学生利用已具备的欣赏经验去联想、想像、体会、感受和理解音乐作品的艺术表现力和表现形式。要引导学生从音乐现象的感知积累中,逐步认知和掌握音乐的规律,发展音乐想像能力,逐步探索音乐要素表现特征和作用。教学中,既要注意发展学生的想像力,又要注意给予正确的启发和引导,教师要善于设计问题,以富于启发性的提问,留给学生充分联想、想像和思考的空间,通过教师的启发和引导,将学生领入音乐情境之中,使学生的形象思维和想像能力得到发展和提高。

上一篇:谈舞蹈体态与音乐声态的互渗互释

下一篇:舞蹈语汇在肖邦钢琴音乐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