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论甘孜州音乐舞蹈类“非遗”的传承

发布时间:2016-07-22 16:00

  文章介绍了甘孜州丰富的音乐舞蹈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指出目前在保护与传承音乐舞蹈非遗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在原样保护的基础上,通过建立非遗的精准档案库,培养专业的非遗项目管理人才队伍、传承人才队伍以及精品化打造非遗品牌等方式,推动甘孜州音乐舞蹈类非遗的能动传承。

 

  甘孜州,全称甘孜藏族自治州,是我国的第二大藏区,也是康巴的核心区。位于四川省西部,地处中国最高一级阶梯向第二级阶梯云贵高原和四川盆地过渡地带,属横断山系北段川西高山高原区,青藏高原的一部分。甘孜州成立于1950年,是新中国成立后建立的第一个民族自治州。甘孜州总面积153万平方公里,境内有藏族、苗族、彝族、羌族、回族、蒙古族、土家族、傈僳族、侗族、纳西族、满族、瑶族、布依族、白族、壮族、傣族等25个民族,其中,藏族占784%,是一个以藏族为主体民族的地级行政区。全州辖康定、泸定、丹巴、九龙、雅江、道孚、炉霍、甘孜、新龙、德格、白玉、石渠、色达、理塘、巴塘、乡城、稻城、得荣 1个县级市17个县。生活在甘孜州这片土地的先民们创造了灿烂多彩、底蕴深厚的康巴文化:情歌文化、格萨尔文化、红色文化、香巴拉文化、宗教文化、其他民俗文化。这里是东女、嘉良、白狼、牦牛羌等众多部落联盟繁衍生息的地方,更是吐蕃发展经营的地方。有浓郁的吐蕃文化、氐文化(嘉绒)、党项文化(木雅)之风,还有土著文化、纳西文化、蒙古文化、中原秦晋文化的遗风。这里是情歌的故乡、是康巴文化的发祥地、格萨尔王故里、香格里拉核心区、嘉绒文化的中心、茶马古道的主线等,舞蹈巴塘弦子、甘孜踢踏、石渠真达锅庄享誉中外。还有国内仅存的白玉戈巴父系文化,道孚扎巴走婚习俗等独特的地域文化。红军长征途经甘孜州16个县,历时一年半之久,留下了大量的革命文物。甘孜州正是这样一个广袤神奇而又包罗万象的地方,孕育了多彩的文化,同时也留下了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一、甘孜州音乐舞蹈类非遗一览

 

  非物质文化遗产( 以下简称非遗) ,是指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包括口头传承、传统表演艺术、民俗活动和礼仪与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间传统知识和实践、传统手工艺技能等以及与上述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文化空间[1]。甘孜藏族自治州因其特殊的地域位置、文化交融、历史积淀,拥有了众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可谓文化珍宝。

 

  甘孜州共挖掘整理了400多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有21项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令人欣慰的是,这21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音乐舞蹈类非遗项目就有11项,包括:川西藏族山歌、格萨尔(说唱)、玛达咪山歌、德格藏戏、巴塘藏戏、巴塘弦子、真达锅庄、木雅锅庄、新龙郭庄、德格卓且、得荣学羌。有23项被列为四川省省级音乐舞蹈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除上文介绍的11项外,还包括:顶毪衫歌、康定溜溜调、色达藏戏、丹巴阿克曰翁(兔儿锅庄)、疯装锅庄、扎坝嘛呢舞、热巴舞、甘孜踢踏、灯笼卓钦、骨笛、德格劳动歌曲、巴塘歌卦。另外,还有石渠县的箍箍卦和甘孜县的格达弦子被列为甘孜州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选拔认定工作中,一批优秀的民间音乐舞蹈及戏剧艺术家被评选为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格萨尔(说唱)的传承人阿尼被选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格萨尔(藏戏)的传承人塔洛、秋吉和巴塘弦子的传承人格桑罗布、扎西、洛松达哇5位被选为四川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为进一步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保护和传承工作,甘孜州人民政府加大工作力度,又认定康定溜溜调的传承人毛云刚、风装锅庄的传承人阿布千千等34名民间艺术家为州级音乐舞蹈类非遗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

 

  这众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和代表性传承人都是这古老高原秘境中历史的积淀和文化的见证。

 

 论甘孜州音乐舞蹈类“非遗”的传承


  二、找准载体,做好能动传承

 

  1.建立音乐舞蹈类非遗项目的精准档案库

 

  甘孜州政府十分重视对非遗项目的保护,对于这样一大批的宝贵资源,州文化局启动了摸底调研,建立了非遗档案。但在实地走访中,笔者调研发现,在甘孜州内,大部分县()已建立的非遗档案中,形式还较为单一,除一些文字记录外,基本都是一些简单的视频或音频影像资料,录制效果也是层次不齐。这使得能动传承音乐舞蹈类非遗在基础上就有缺失。最近,国家文化部全面启动了京剧像音像工程,工程选取当代京剧名家及其代表性剧目,采取先在舞台取像、再在录音室录音、然后演员给自己音配像的方式,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反复加工提高,留下最完美的艺术记录。笔者认为,在非遗档案的完善过程中,也可借鉴这一做法,运用现代化技术,保存下音乐舞蹈类非遗项目最完美的记录。据笔者了解,甘孜州已启动康巴歌舞数据库建设项目,数据库分弦子库、藏戏库、山歌库、锅庄库、综合库。非遗档案库和歌舞数据库应充分整合,互相借力,这样可给两项工作都降低一些人力和经济成本,又可充实两者的库存量。对于建立音乐舞蹈类的非遗精准档案,不能仅仅依靠政府文化部门,而应该形成一种联动工作机制。《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就特别指出:要组织各类文化单位、科研机构、大专院校及专家学者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研究。鉴于甘孜州在非遗保护方面能力尚且不足的现状,笔者认为邀请国内外在非遗保护方面有丰富经验的专家学者参与建档是首要之急,同时,由文化部门牵头,组织相关部门、社会团体、本土音乐人、非遗传承人、高校研究团队等,共同参与到建档工作中。多方联动,力争建立一个甘孜州音乐舞蹈类非遗的精准档案库,给能动传承打下原样保护的坚实基础。

 

  2.培养一支专业的非遗项目管理人才队伍

 

  在档案库建立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个保护与传承的基础问题:在甘孜州,目前还缺乏一批从事音乐舞蹈类非遗项目管理的专业人才队伍,更缺乏从事音乐舞蹈类非遗项目保护工作的专家。在主管非遗保护的文化部门中,大部分的文艺干事,都是从各市县的优秀舞蹈演员或歌唱演员中选拔任用的,他们虽然有较为专业的表演技能和丰富的表演经验,但缺乏对音乐、舞蹈的分类整理、动态采录、文字记录等保护非遗的工作能力[3]。建议政府文化主管部门应有针对性的对当地文化部门从事音乐舞蹈类非遗项目管理的工作人员进行业务培训,提升他们的工作水平和业务能力,即便他们不是音乐舞蹈艺术的相关专家,但也绝对不能是只看热闹的门外汉

 

  3.重视音乐舞蹈类非遗项目传承人的梯队培养

 

  传承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承载者和传递者,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中,之所以对传承人予以特别的重视,是因为传承人代表某项遗产深厚的民族民间文化传统,掌握着具有重大价值的可以延续和发展某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技艺和本领,并具有最高水准层次。他们是非物质文化传承的主体,非物质文化遗产正是依靠他们的传承才能得以延续[4]。令人扼腕痛惜的是,随着时光的推移,甘孜州音乐舞蹈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批优秀的年事已高的代表性承认人陆续驾鹤西去,给保护和传承工作带来了巨大的损失。由于经济的快速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态环境和社会环境也逐渐改变,过去那种家族晚辈就是自然的接班人的情况也早已改变。在甘孜州,多种因素导致这些音乐舞蹈类文化遗产也难逃后继无人的尴尬境况。因此,由政府主导,培养一支年龄结构优、技艺水平高、艺术修养强的传承人队伍也是尤为重要的。要给予传承人较好的经济待遇、社会地位和职业前景,尤其是对具有很高历史、文化价值而不具舞台效果的某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品种的学习者,更需予以特别的关照[5]。吸纳更多的民间艺人走上职业化发展道路,成为非遗的代表性继承人和推广者。

 

  4.借文化产业化发展之势,推动音乐舞蹈类非遗的传承

 

  我们不能回避的一个现实问题是音乐舞蹈类非遗的能动传承需要大量的资金做保障。在甘孜藏族自治州,观其现状,对于非遗的保护和传承的经费主要来源于政府相关部门的财政拨款,但资金量十分有限,尽管一些音乐舞蹈类非遗项目在市场化运作中,能够产生一些经济效益,但对于需要庞大资金投入的保护和传承工程来讲也只能是杯水车薪。在这样的一种境况下,能动传承的经费保障必然需要另辟蹊径,最好的方式则是借助文化产业化发展的大势态,尝试建立完善的音乐舞蹈类非遗品牌文化产业,在非遗保护传承的基础上,寻求一种文化与经济共同发展的状态[6]。甘孜州近年来将圣洁甘孜作为甘孜州公用商标,统领全州酒、肉、茶、菌、果、蔬、水、药、粮、油、文化、旅游等系列产品发展,大力实施圣洁甘孜区域公用品牌发展战略,取得了很好的社会反响和经济效益。打造非遗品牌也可借助圣洁甘孜公用品牌的影响力,顺势而为,推出圣洁甘孜非遗系列品牌。当然,有一点需要注意的是, 非遗在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必须保证音乐文化艺术的原有性特征。一味迎合市场的流行化改变只会阻碍非遗的能动传承。

 

  5.依托高校,助推非遗的专业化传承

 

  非遗保护与传承工作越来越受到重视,许多少数民族地区的高等院校,如内蒙古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新疆艺术学院、云南艺术学院、贵州大学艺术学院等已形成了相关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专业传承[7],这是非常可喜的一件事。在甘孜州境内有一所民族院校——四川民族学院,现已依托学校音乐舞蹈系建成康巴民族歌舞研究所,培养出一批致力于研究和推广康巴藏区、甘孜藏区民间歌舞艺术的专家,涌现出不少研究成果,为非遗传承提供了意识形态的支撑。在学生的专业学习中开设了《康巴民族民间歌曲演唱》、《康巴民族民间乐器基础》等课程。这些都为下一步在该音乐舞蹈系的教学中开设甘孜州音乐舞蹈类非遗项目相关专业奠定了扎实基础。音乐专业、舞蹈专业的学生在学校接受正规、专业的理论及技艺学习,具有较好的音乐素养和专业底蕴,在长达四年的大学学习中,他们都身置甘孜藏区,潜移默化中对这片土地产生了第二故乡的眷恋之情,在这样的学业背景、文化背景下,培养他们的文化自觉意识,学习、掌握甘孜州音乐舞蹈类非遗项目的理论与技巧应该都有独特优势。另一方面,政府和文化部门也可借助高校的师资力量,组织当地的民间艺人来校培训,有针对性地的培养传承人。当然,也十分有必要邀请非遗的传承人走进课堂,参与到专业教学之中。总之,借助好高校的教学与科研力量,积极推动非遗的专业化传承,必然有助于音乐舞蹈类非遗的能动传承。

 

  结语

 

  甘孜州音乐舞蹈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康巴藏区文化的杰出代表,也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优秀代表,对非遗的原样保护和能动传承理应成为一种文化自觉。甘孜州音乐舞蹈类非遗的保护与传承工作起步相对较晚,还需借鉴国内部分地区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成功经验,结合本土实际情况,拓展传承渠道,努力构建科学化、专业化、社会化的能动传承体系,做好做实传承工作,使这宝贵的文化遗传世代相传。

 

  作者:薛鳗 来源:当代音乐(上旬刊) 20166

上一篇:试论民族音乐舞蹈与旅游事业的发展

下一篇:浅谈如何引导初中生欣赏音乐剧片段《回忆》

热门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