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门德尔松
发布时间:2015-07-04 09:22
雅克勃•路德维希•费里尔•门德尔松-巴托尔迪 jakob ludwig felir mendelssohn-bartholdy (1809-1847),德国作曲家, 12岁开始创作,17岁即完成《仲夏夜之梦序曲》,21岁起研究和整理巴赫的作品,为这位音乐之父的作品得以复生作出了最重要的贡献。27岁在莱比锡任指挥,1843年创办德国第一所音乐学院,38岁时即病故。
门德尔松出生于1809年2月2日的汉堡,与十八世纪的奥地利作曲家莫扎特并称为音乐史上最天才、最早熟的作曲家。门德尔松本身特有的音乐才能加上围绕在他身边亲切友善的人际关系,使他的作品大多呈现出愉快而细腻、优雅而敏感、轻松而质朴的风格特征。门德尔松从不在音乐中追求过份的忧郁、病态的多情,你也不能从他的作品中找到深刻的对时代、对社会矛盾的呼喊,他的作品总与现实斗争保持一定的距离,因此他总被看作是柔弱的附庸风雅,被认为是复古保守分子,永远不能超越年轻时创造的童话世界向前发展。事实上,这样的评价对门德尔松来说并不公平,他的音乐真正的价值并不在于反映现实,而在于表现人类最单纯、直挚、积极、乐观的感情和精神,“他的作品对人类精神的升华、情感的调节、智力与创造力的启迪会起到一定的作用。他的美学理想与哥白尼、开普勒、斯宾诺莎、牛顿、爱因斯坦所追求的宇宙的和谐、有序、完美的哲学观也有某种一致性。”
影响门德尔松创作风格的因素,首先离不开他明朗而友善的人际关系。围绕在门德尔松身边的几乎都是亲切友善的家人和友人,这些人使他形成一种正直、开朗、光明的感情观,《无词歌》及一些室内乐作品中慢乐章的抒情性大多来源于此。第二个因素是来自对大自然世界的游历,及游历时带来的感动和印象。他对自然的感受主要来源于旅行生活,门德尔松非常喜爱旅行,年轻时已到过多个国家旅行,每次的旅行几乎都能使他产生创作的灵感——意大利之行创作出《意大利交响曲》(对那不勒斯的塔兰泰拉舞曲的印象直接影响了末乐章)、苏格兰之行反映在《苏格兰交响曲》中、在赫布里底群岛的山洞中对英雄们的感动和震撼是《赫布里底群岛》序曲的灵感来源……,除外还有多首无词歌也是在旅行途中受到启发而创作出来的作品。“一根柱头也可以使他产生音乐的遐想,如同罗马的景色一样,诱使他发出了同样的呼声:‘……音乐就隐藏在这个地方……’。”正如(在第一部分中)所说,自然对浪漫主义的艺术家来讲是精神感悟的源泉,是促使灵感觉醒的灵丹妙药,除了关注自然本身以外他们更关注内心与自然产生的共鸣和感受。此外,还有一个因素就是宗教音乐领域。这个领域的影响使门德尔松对很多神话故事和神话人物产生了幻想,并把这些对仙女、精灵等的幻想投射在他的音乐创作中,如那首著名的《仲夏夜之梦》序曲。可是,对门德尔松来说神话或童话并不是完全脱离现实的产物,也不意味着对现实生活的矛盾,更不是想颂扬童话般的社会和环境,而是对生活中美好事物和光明面的描绘和解释,他总是希望未来会有所改进。“在他身上既没有浪漫派的那种阴暗、隐晦的痕迹,也没有浪漫派的种种背景和各式各样的附带目的。”这一点与他的出身良好也有一定的联系,毕竟他从未为关于谋生的问题而烦恼过。
门德尔松经常被认为是一位保守主义或复古主义的作曲家,更有甚者认为他是古典主义的“模仿者”或“古典浪漫派”,这些观点及评价都存在着某些片面性,并不完全客观。如果说门德尔松的创作风格存在“保守性”,其实很大一部分原因来自于他非常重视音乐的传统(正因如此,巴赫的《马太受难乐》才能重见天日),门德尔松深入钻研和研究了音乐的传统,他认为这是很有价值的东西并应该一直保存下去,所以他对音乐的革新也融合在传统中以致人们很难发现。除此之外,他的保守主义也被认为体现在他对政治的态度上。门德尔松曾经定下“使世界更美好”的目标和愿望,可是后来他发现现实与理想有越来越多的冲突,他想建立的“以音乐从内在改造人类生活”的高度设想似乎离自己越来越遥远,生活中单纯的光明面好像随着青年时代的结束而逐渐蒸发掉,他对这一切感到困惑、不能理解与极端痛苦。可是,他也并非想“保守”地保持所有的现状不变,正如他能看出德国的不良风气一样,他也洞察出很多在现状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因此他希望能进行有效的治理,希望能有“专家”或“职业的权威人士”出来扫除这些“阴暗面”,而使现存的美好事物不至于流失。这些也体现在他的创作风格中,他希望即使是革新也最好能让其融合在传统中(并以传统为基础),与这些他认为美好并想保存下去的事物结合,以致他的革新几乎被完全隐藏。
“无词歌”这种体材的首创就是作曲家的一个试验品,一个传统与创新并存的新品种。对“无词歌”体裁的解释基本上均为“一种宛如歌曲的抒情钢琴小曲。其中包含一个歌曲性质的旋律和相应的伴奏部分。”或“是一种抒情性、歌唱性的小型器乐曲,主要是钢琴曲,它是由作者剪裁而定的各色生活片断。” “无词歌”的音域与人的声区比较接近(有时也比声乐曲的音区更为宽广些),似乎是一种专为器乐而打造的声乐曲一样,使器乐尤其是钢琴也能像人声一样温柔的歌唱,体现出浪漫主义时期的音乐家们在创作中使器乐作品倾向于声乐化的特点。
很多时候我们都习惯把门德尔松的《无词歌》与菲尔德的《夜曲》、舒伯特的《音乐瞬间》、《即兴曲》等小品体裁放在一起相提并论,但对门德尔松来说《无词歌》具有与众不同的特别意义。虽然门德尔松的文学修养并不亚于与音乐上的,与歌德在文学上的交流使他这一方面受到更多的启发。可是,他认为一首乐曲远远比语言有更好的表达力,尤其在表达他的思想和愿望上。他认为语言即使是个别的字句对他来讲都是含意多端且不明确的,而音乐比语言有更大的明确性,这种明确性不只来源于情感上还包括在思想上,因此他经常在书信里附上他的乐曲作品,而往往在乐曲作品里负载的情感和思想才是他最想表达的东西。“真正的音乐可以用比语言好得多的千百种因素来充实一个人的灵魂。我所喜爱的音乐表达的一切,对我来说不是在语言中难以捉摸的、不明确的思想,而是一种明确的思想。……如果我对这一件事或那一件事有话要说,或者我对这一件事或那一件事萌发了一定的意念,我是不会说给任何人听的,因为一句话对这一个人是这个意思,对另一个人则是另一个意思,体会各不相同。只有歌曲能对人们说出同一的东西,唤起同样的感情……。”因此,“无词歌”这种体裁表现了门德尔松对自然风光、社会生活的情感与形式的高度统一。
此曲具有流水般轻柔的浪漫旋律,使听众沉醉于快乐的气氛中。乐曲采用三部式的结构。高声部音阶式的上行将旋律推至最高音,敏捷而迅速的旋律表现出轻盈如飞的音乐形象。中声部爬音式的装饰音声音短促、轻盈如一股清泉贯穿始终。中段继续发展主题,节奏较前面更为紧凑,调性由a大调转至e大调,增强了力度,欢快爽朗的情绪显得更加热烈激动。并采用模进的手法将音乐层层的推向高潮。最后在分解主和弦琶音式的装饰音中静静的结束全曲。
除《春之歌》以外,在现代钢琴教育中常被演奏的还有名为《二重唱》的op38之6。此曲是由门德尔松自己命名的一首乐曲。这首乐曲形象生动.旋律优美.好似一对情侣在静夜中柔声细语的交谈。高声部和中声部采取一问一答的对唱形式,是《无词歌》中二重唱形式的佼佼者,全曲为再现三部曲式。高音声部富于歌唱性的旋律作为三连音的音头出现,流畅、动情的“唱”出来。第6小节低音声部低沉而有力的“唱”出,两个声部严格以四小节为一个单位,在 a大调上采用对答形式奏出旋律a和b。25小节出现新的材料c,高音声部向上模进,充满了激情,倾诉内心的话语,并出现了十六分音符,节奏更为的紧凑。32小节的再现部采用两个八度的齐奏,将乐曲的发展推向了新的高潮。高低两个声部由最初的一唱一答合为一体同时唱出,情绪高涨、激昂,像是对甜美爱情的赞美,最后两个声部带着对爱情的无限向往和美好的希望渐渐消失。
op62之5是门德尔松《无词歌》当中的第三首《威尼斯船歌》,他采用三拍子的节奏模仿摇浆,全曲依然采用三部式结构。旋律采用波浪型的线条。先是向下三度进行而后是音阶式的级进上行。第36小节,中声部增加了一个切分节奏型,使音乐流动了起来,仿佛是小船在水中摇曳不定的行进着,最后旋律在竖琴似的拨弦中结束,令人回昧无穷。
门德尔松钢琴小品《无词歌》在浪漫派抒情钢琴作品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它有着独特的魅力和色彩,秀气,柔媚,有抒情的歌唱性,弹这样的曲子无须炫技,乐感比技巧重要。有人说巴赫和莫扎特的音乐适合在夏天听,那样可以驱除炎热,那么无词歌一定适合秋天听,因为它可以带来一种很温馨的伤感,一种很充实的温柔,它既像一个朋友,又像一个恋人,或许还像我们的父母,在我们的耳朵边上最轻柔地倾诉。
如果说十八世纪的古典主义与启蒙运动相应和,提倡理性、遵守规则标准及克制。那么十九世纪的上半叶,浪漫主义运动所带来的影响几乎渗透了当时的艺术家们所有的生活和思想层面,如同把颜料盒放进一缸清水中,颜料和清水迅速融合再也无法分开一样。浪漫乐派的艺术家多数是情感的表达者,他们抗拒物质,对无形的情感被有形的框架束缚感到反感。十八世纪古典主义者追求有规则的合理美感,强调框架所赋予的安全感;十九世纪的浪漫主义者更关心的是如何宣泄自身的情感,他们总处于渴望冲开绝望的桎梏同时却又陶醉在自身绝望的矛盾中。在这些艺术家中,门德尔松的定位显得有点特殊。受年幼时期教育的影响,他的美学观和艺术趣味都较偏向古典主义,匀称的形式、有节制的感情流露和创作热情都被理智冷静的控制住,在他的艺术天地里所有东西最好都具有条理性和中庸性。可是生活在十九世纪中的门德尔松却又不得不受到浪漫主义的影响,浪漫主义的影响如此的大以致他虽然不太适应却也自然而然的受到吸引。可是,对浪漫主义的接受他还是带有选择性的,“门德尔松所选择创造的浪漫主义形象具有他的‘温和派’倾向特征,逃避现代生活中的尖锐激动的问题,英雄与现实、生与死,爱与孤独的问题,是浪漫派的中心问题,通过这些问题,浪漫主义者表现出他们对于环境的直接关系。但是门德尔松只是间接地触及这些问题的一部分。”
在《无词歌》里虽然都是一些规模短小的抒情小品,但在其中却也让我们认识到一个丰富多彩的小世界。《无词歌》这部钢琴小品集的创作从1830年开始一直持续到1845年为止,穿越了作曲家生命里的一半时光,也陪伴他一路走过生命中的许多悲欢离合,他把他生活上很多大大小小的画面、内心感受都投放到这部曲集中。无词歌是门德尔松首创的抒情小品体裁,也许跟其他更撼动人心的作品比起来它不够深刻也不够严肃,但精致而不造作、清新而细腻才是它最大的特点,无须作任何比较,单独品尝和欣赏才能体会到它特有的风情和魅力
可以说,“无词歌”是一首专为器乐而打造的抒情声乐曲,它在音域上与人的声区比较接近(有时也比声乐曲的音区更为宽广些),使器乐能像人声一样温柔的歌唱,充分显现出浪漫主义时期音乐家们使器乐作品声乐化的特点。
参考文献:
1.钱仁康《音乐欣赏讲话》,上海音乐出版社,1982年6月第一版。
2.王日昌《门德尔松与“无词歌”》----《钢琴艺术》1997年第五期。
3.门德尔松1842年10月15日于柏林致马尔克•安德烈•苏谢的信----《1833—1847年的书简》
门德尔松出生于1809年2月2日的汉堡,与十八世纪的奥地利作曲家莫扎特并称为音乐史上最天才、最早熟的作曲家。门德尔松本身特有的音乐才能加上围绕在他身边亲切友善的人际关系,使他的作品大多呈现出愉快而细腻、优雅而敏感、轻松而质朴的风格特征。门德尔松从不在音乐中追求过份的忧郁、病态的多情,你也不能从他的作品中找到深刻的对时代、对社会矛盾的呼喊,他的作品总与现实斗争保持一定的距离,因此他总被看作是柔弱的附庸风雅,被认为是复古保守分子,永远不能超越年轻时创造的童话世界向前发展。事实上,这样的评价对门德尔松来说并不公平,他的音乐真正的价值并不在于反映现实,而在于表现人类最单纯、直挚、积极、乐观的感情和精神,“他的作品对人类精神的升华、情感的调节、智力与创造力的启迪会起到一定的作用。他的美学理想与哥白尼、开普勒、斯宾诺莎、牛顿、爱因斯坦所追求的宇宙的和谐、有序、完美的哲学观也有某种一致性。”
影响门德尔松创作风格的因素,首先离不开他明朗而友善的人际关系。围绕在门德尔松身边的几乎都是亲切友善的家人和友人,这些人使他形成一种正直、开朗、光明的感情观,《无词歌》及一些室内乐作品中慢乐章的抒情性大多来源于此。第二个因素是来自对大自然世界的游历,及游历时带来的感动和印象。他对自然的感受主要来源于旅行生活,门德尔松非常喜爱旅行,年轻时已到过多个国家旅行,每次的旅行几乎都能使他产生创作的灵感——意大利之行创作出《意大利交响曲》(对那不勒斯的塔兰泰拉舞曲的印象直接影响了末乐章)、苏格兰之行反映在《苏格兰交响曲》中、在赫布里底群岛的山洞中对英雄们的感动和震撼是《赫布里底群岛》序曲的灵感来源……,除外还有多首无词歌也是在旅行途中受到启发而创作出来的作品。“一根柱头也可以使他产生音乐的遐想,如同罗马的景色一样,诱使他发出了同样的呼声:‘……音乐就隐藏在这个地方……’。”正如(在第一部分中)所说,自然对浪漫主义的艺术家来讲是精神感悟的源泉,是促使灵感觉醒的灵丹妙药,除了关注自然本身以外他们更关注内心与自然产生的共鸣和感受。此外,还有一个因素就是宗教音乐领域。这个领域的影响使门德尔松对很多神话故事和神话人物产生了幻想,并把这些对仙女、精灵等的幻想投射在他的音乐创作中,如那首著名的《仲夏夜之梦》序曲。可是,对门德尔松来说神话或童话并不是完全脱离现实的产物,也不意味着对现实生活的矛盾,更不是想颂扬童话般的社会和环境,而是对生活中美好事物和光明面的描绘和解释,他总是希望未来会有所改进。“在他身上既没有浪漫派的那种阴暗、隐晦的痕迹,也没有浪漫派的种种背景和各式各样的附带目的。”这一点与他的出身良好也有一定的联系,毕竟他从未为关于谋生的问题而烦恼过。
门德尔松经常被认为是一位保守主义或复古主义的作曲家,更有甚者认为他是古典主义的“模仿者”或“古典浪漫派”,这些观点及评价都存在着某些片面性,并不完全客观。如果说门德尔松的创作风格存在“保守性”,其实很大一部分原因来自于他非常重视音乐的传统(正因如此,巴赫的《马太受难乐》才能重见天日),门德尔松深入钻研和研究了音乐的传统,他认为这是很有价值的东西并应该一直保存下去,所以他对音乐的革新也融合在传统中以致人们很难发现。除此之外,他的保守主义也被认为体现在他对政治的态度上。门德尔松曾经定下“使世界更美好”的目标和愿望,可是后来他发现现实与理想有越来越多的冲突,他想建立的“以音乐从内在改造人类生活”的高度设想似乎离自己越来越遥远,生活中单纯的光明面好像随着青年时代的结束而逐渐蒸发掉,他对这一切感到困惑、不能理解与极端痛苦。可是,他也并非想“保守”地保持所有的现状不变,正如他能看出德国的不良风气一样,他也洞察出很多在现状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因此他希望能进行有效的治理,希望能有“专家”或“职业的权威人士”出来扫除这些“阴暗面”,而使现存的美好事物不至于流失。这些也体现在他的创作风格中,他希望即使是革新也最好能让其融合在传统中(并以传统为基础),与这些他认为美好并想保存下去的事物结合,以致他的革新几乎被完全隐藏。
“无词歌”这种体材的首创就是作曲家的一个试验品,一个传统与创新并存的新品种。对“无词歌”体裁的解释基本上均为“一种宛如歌曲的抒情钢琴小曲。其中包含一个歌曲性质的旋律和相应的伴奏部分。”或“是一种抒情性、歌唱性的小型器乐曲,主要是钢琴曲,它是由作者剪裁而定的各色生活片断。” “无词歌”的音域与人的声区比较接近(有时也比声乐曲的音区更为宽广些),似乎是一种专为器乐而打造的声乐曲一样,使器乐尤其是钢琴也能像人声一样温柔的歌唱,体现出浪漫主义时期的音乐家们在创作中使器乐作品倾向于声乐化的特点。
很多时候我们都习惯把门德尔松的《无词歌》与菲尔德的《夜曲》、舒伯特的《音乐瞬间》、《即兴曲》等小品体裁放在一起相提并论,但对门德尔松来说《无词歌》具有与众不同的特别意义。虽然门德尔松的文学修养并不亚于与音乐上的,与歌德在文学上的交流使他这一方面受到更多的启发。可是,他认为一首乐曲远远比语言有更好的表达力,尤其在表达他的思想和愿望上。他认为语言即使是个别的字句对他来讲都是含意多端且不明确的,而音乐比语言有更大的明确性,这种明确性不只来源于情感上还包括在思想上,因此他经常在书信里附上他的乐曲作品,而往往在乐曲作品里负载的情感和思想才是他最想表达的东西。“真正的音乐可以用比语言好得多的千百种因素来充实一个人的灵魂。我所喜爱的音乐表达的一切,对我来说不是在语言中难以捉摸的、不明确的思想,而是一种明确的思想。……如果我对这一件事或那一件事有话要说,或者我对这一件事或那一件事萌发了一定的意念,我是不会说给任何人听的,因为一句话对这一个人是这个意思,对另一个人则是另一个意思,体会各不相同。只有歌曲能对人们说出同一的东西,唤起同样的感情……。”因此,“无词歌”这种体裁表现了门德尔松对自然风光、社会生活的情感与形式的高度统一。
门德尔松的《无词歌》分为八卷出版(作品第19,30,38,53,62,67,85,102号),每卷各是六首,加起来总共48首。其中op62之6《春之歌》最为著名的一首乐曲,不仅用于钢琴独奏,还被改编成管弦乐曲以及小提琴和其它乐器的独奏曲而广为流传,深受世界人民喜爱,美国舞蹈家邓肯经常用此曲即兴表演舞蹈。
此曲具有流水般轻柔的浪漫旋律,使听众沉醉于快乐的气氛中。乐曲采用三部式的结构。高声部音阶式的上行将旋律推至最高音,敏捷而迅速的旋律表现出轻盈如飞的音乐形象。中声部爬音式的装饰音声音短促、轻盈如一股清泉贯穿始终。中段继续发展主题,节奏较前面更为紧凑,调性由a大调转至e大调,增强了力度,欢快爽朗的情绪显得更加热烈激动。并采用模进的手法将音乐层层的推向高潮。最后在分解主和弦琶音式的装饰音中静静的结束全曲。
除《春之歌》以外,在现代钢琴教育中常被演奏的还有名为《二重唱》的op38之6。此曲是由门德尔松自己命名的一首乐曲。这首乐曲形象生动.旋律优美.好似一对情侣在静夜中柔声细语的交谈。高声部和中声部采取一问一答的对唱形式,是《无词歌》中二重唱形式的佼佼者,全曲为再现三部曲式。高音声部富于歌唱性的旋律作为三连音的音头出现,流畅、动情的“唱”出来。第6小节低音声部低沉而有力的“唱”出,两个声部严格以四小节为一个单位,在 a大调上采用对答形式奏出旋律a和b。25小节出现新的材料c,高音声部向上模进,充满了激情,倾诉内心的话语,并出现了十六分音符,节奏更为的紧凑。32小节的再现部采用两个八度的齐奏,将乐曲的发展推向了新的高潮。高低两个声部由最初的一唱一答合为一体同时唱出,情绪高涨、激昂,像是对甜美爱情的赞美,最后两个声部带着对爱情的无限向往和美好的希望渐渐消失。
op62之5是门德尔松《无词歌》当中的第三首《威尼斯船歌》,他采用三拍子的节奏模仿摇浆,全曲依然采用三部式结构。旋律采用波浪型的线条。先是向下三度进行而后是音阶式的级进上行。第36小节,中声部增加了一个切分节奏型,使音乐流动了起来,仿佛是小船在水中摇曳不定的行进着,最后旋律在竖琴似的拨弦中结束,令人回昧无穷。
门德尔松钢琴小品《无词歌》在浪漫派抒情钢琴作品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它有着独特的魅力和色彩,秀气,柔媚,有抒情的歌唱性,弹这样的曲子无须炫技,乐感比技巧重要。有人说巴赫和莫扎特的音乐适合在夏天听,那样可以驱除炎热,那么无词歌一定适合秋天听,因为它可以带来一种很温馨的伤感,一种很充实的温柔,它既像一个朋友,又像一个恋人,或许还像我们的父母,在我们的耳朵边上最轻柔地倾诉。
如果说十八世纪的古典主义与启蒙运动相应和,提倡理性、遵守规则标准及克制。那么十九世纪的上半叶,浪漫主义运动所带来的影响几乎渗透了当时的艺术家们所有的生活和思想层面,如同把颜料盒放进一缸清水中,颜料和清水迅速融合再也无法分开一样。浪漫乐派的艺术家多数是情感的表达者,他们抗拒物质,对无形的情感被有形的框架束缚感到反感。十八世纪古典主义者追求有规则的合理美感,强调框架所赋予的安全感;十九世纪的浪漫主义者更关心的是如何宣泄自身的情感,他们总处于渴望冲开绝望的桎梏同时却又陶醉在自身绝望的矛盾中。在这些艺术家中,门德尔松的定位显得有点特殊。受年幼时期教育的影响,他的美学观和艺术趣味都较偏向古典主义,匀称的形式、有节制的感情流露和创作热情都被理智冷静的控制住,在他的艺术天地里所有东西最好都具有条理性和中庸性。可是生活在十九世纪中的门德尔松却又不得不受到浪漫主义的影响,浪漫主义的影响如此的大以致他虽然不太适应却也自然而然的受到吸引。可是,对浪漫主义的接受他还是带有选择性的,“门德尔松所选择创造的浪漫主义形象具有他的‘温和派’倾向特征,逃避现代生活中的尖锐激动的问题,英雄与现实、生与死,爱与孤独的问题,是浪漫派的中心问题,通过这些问题,浪漫主义者表现出他们对于环境的直接关系。但是门德尔松只是间接地触及这些问题的一部分。”
在《无词歌》里虽然都是一些规模短小的抒情小品,但在其中却也让我们认识到一个丰富多彩的小世界。《无词歌》这部钢琴小品集的创作从1830年开始一直持续到1845年为止,穿越了作曲家生命里的一半时光,也陪伴他一路走过生命中的许多悲欢离合,他把他生活上很多大大小小的画面、内心感受都投放到这部曲集中。无词歌是门德尔松首创的抒情小品体裁,也许跟其他更撼动人心的作品比起来它不够深刻也不够严肃,但精致而不造作、清新而细腻才是它最大的特点,无须作任何比较,单独品尝和欣赏才能体会到它特有的风情和魅力
可以说,“无词歌”是一首专为器乐而打造的抒情声乐曲,它在音域上与人的声区比较接近(有时也比声乐曲的音区更为宽广些),使器乐能像人声一样温柔的歌唱,充分显现出浪漫主义时期音乐家们使器乐作品声乐化的特点。
参考文献:
1.钱仁康《音乐欣赏讲话》,上海音乐出版社,1982年6月第一版。
2.王日昌《门德尔松与“无词歌”》----《钢琴艺术》1997年第五期。
3.门德尔松1842年10月15日于柏林致马尔克•安德烈•苏谢的信----《1833—1847年的书简》
下一篇:简论论戏曲教学中学生主体性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