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浅析声乐演唱中的情感表现

发布时间:2015-07-04 09:25
摘 要:音乐是表演的艺术,演唱则是最能令人感动、陶醉的表演艺术之一。一个歌唱者纵然有好嗓子,即使能将歌曲倒背如流,但缺乏充分的情感表现,歌唱就会显得平淡无味,也不能让听众为之动容,更无法达到歌唱艺术的目的和要求。因此,分析与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体验作品感情的能力,就显得如此重要。本文以《黄河怨》为例,分析研究声乐演唱技术与情感表现的内在关系。

关键词:声乐演唱;情感表现;内在关系
  声乐是善于表现情感的艺术。仅有优美的声音与清晰的咬字和吐字和声音语调处理的技巧,而缺乏情感准确、生动的表达,是不可能完成声乐艺术的创造任务的。

对声乐初学者来讲,先以技术为重,兼顾情感。但对于一位专业演唱者、歌唱家来讲,情感和技巧是缺一不可的。没有技术就不能很好的把握和处理歌曲,没有情感就不能表达歌曲的真正内涵,不能打动人,反而会让人感到乏味。正所谓:技术是情感的载体,情感是技术的延伸。许多著名声乐教育家常说:“以情带声”,这简单的四个字将情感表现的重要性概括得淋漓尽致。俄罗斯著名的男低音歌唱家夏里亚平说过:“对于一个真正的歌唱家来说,仅仅掌握歌唱技术是不够的,还应该用声音表现出各种音乐情节,表现出人物的各种心情,发出为表现一定情感所需要的音调。”[1]我国自传统的歌唱理论《乐记》开始,就总结了“声”与“情”的关系,“情动于中,故形于声”。[2]甚至连唐代诗人白居易也说:“乐者发于声,声者发于情”。[3]可见,声乐的艺术魅力与美感效果,取决于演唱者的情感表现,但要达到声情并茂、以声传情却很不容易。所以连诗人白居易也不得不感叹:“古人唱歌兼唱情,今人唱歌唯唱声”[4]在学习声乐的过程中,充分认识情感表现在歌唱中的地位是十分重要的。某些初学声乐演唱的学生,忽视情感表现在歌唱中的重要性,片面地追求“技术”,虽然对掌握歌唱技巧有益,但忽略情感表现的歌唱,其技巧就变得机械、木呐。音乐其实不是抽象的,它蕴含的感情是很丰富的。从创作角度看来,创作和表演音乐常常可以集于一身,且可以同时进行。作者是带着情感来创作的,是融入意境和题材的,而作为演绎者就有责任把作品的情感表现出来。

演唱是以声音来表现感情的,它通过声音作用于人的听觉而唤起人们内心的情感。人们听到不同的声音引起的情感也有所不同,是喜、怒、哀、乐、爱、恨等感情的交加。演唱本身没有视觉形象,但它能通过听觉作用而唤起听众的想象力,从而在听众内心形成虚幻的视觉形象。例如:冼星海的经典声乐作品《黄河大合唱》中的《黄河怨》,从第四届金钟奖开幕式演出排练起,到现在为止,这首曲子起码听过百次之多。这首作品几乎是每个声乐学习者开口即唱的声乐作品,它之所以能这样的深入人心,就是因为它蕴含着丰富的情感。笔者以《黄河怨》为例,从创作背景、歌词内涵及音乐要素三方面谈歌曲演唱中的情感表现。

创作背景的情感表现

要理解一首作品的真实情感首先要了解它的创作背景。《黄河怨》这首作品是《黄河大合唱》里的一个独唱曲目。1938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以后,全国人民掀起了抗日救亡运动。艺术家们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谱写了《黄河大合唱》这一不朽之作。冼星海称赞它“充满美,充满写实、愤恨、悲壮的情绪”。因此,《黄河怨》的总体情感就是要有着悲壮、愤怒的情绪,“怨”字更是这首作品的中心感情。而且,此作品是让女声来演绎它,那么就应该以一个代表妇女的形象和被压迫、被污辱的声音来表达情感。总结以上分析,笔者以为这首曲子总的情感表现是:怨恨、悲惨、凄凉的感情融为一体。

歌词内涵的情感表现

声乐艺术是音乐与文学语言相结合的艺术,它与文学语言的关系十分密切。声乐之所以具有思想的细腻性和感情的确定性等特点,是由于文学语言的帮助,这是在其它艺术当中所不能及的。语言具有传达和表现思想感情的功能,它通过内心体验到的每一种情感而向人们直接倾诉。在抗日战争期间,艺术曾发挥了重要作用,被称之为“艺术救国”。美术通过绘画、雕塑的内容、构图形式及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唤起人民的情感。音乐则通过歌词、歌词所蕴含的情感及强烈的听觉冲击力唤起人民的情感。可以说,美术家和音乐家都是通过强烈的情感表达来激励、鼓舞人民群众。对于演唱者来说,要做到“不唱无情之曲,不为无情唱”,就必须做到“未成曲调先有情”。[5]歌词是音乐的主体,是音乐的来源。《黄河怨》的第一段歌词是:“风啊,你不要叫喊;云啊,你不要躲闪;黄河啊,你不要呜咽,今晚我在你面前,哭诉我的仇和怨”。这一段用拟人化的手法准确表达出人民的悲愤情感。

因此应该暗淡的音色,宏大的音量,情感适度地加强,缓慢的唱出来这样的手法来表现情感。这样的情感处理就不会显得单一无力,显得很单薄,而是让听众感觉到层次感,同时也引出了中心感情。后面的歌词重复的用这种写法,将黄河的怒涛化作人的情感,这样便唤起听众的共鸣。第二段歌词的语气加紧了,也加重了。如:“命啊,这样苦!生活啊,这样难!鬼子啊!你这样没心肝!宝贝啊,你死得这样惨!”这时情感就应该有另一种变化,因为此时最主要的词语———“鬼子”出现了,这种悲愤的感情就升华了。那么演唱时语气就应该重一点,音色浑厚一点,到“鬼子啊”这里的情感应是这一段的最强烈的部分。其中的十多个“啊”字是用同样的情绪,必须用悲伤忧怨的情感来歌唱,音色是暗淡、轻柔的,表现出沦陷区的妇女被污辱、压迫的形象和悲愤的感情。特别是“宝贝啊,你死得这样惨!”一句,带着哭腔,用暗淡、低沉以及颤抖的音调,才能达到扣人心弦、催人泪下的艺术效果。《黄河怨》的歌词基本上是无重复的。最后一段中的“你要替我把这笔血债清还”重复了一次,那么第二遍的情感就应该是对比的,比第一遍的情感更加强烈。音量应达到最大值,音色是比较明亮的,力度不能减弱,要“渐强”结束,具有穿透力。

音乐要素的情感表现

音乐中包括的要素很多,有节奏、旋律、音高等等。

作曲家在创作作品时,对每个音符、每个乐句的安排都是经过谨慎思考的,那作为演唱者在演绎作品之前,首先要结合作品的曲式曲调进行视唱,反复的领悟旋律节奏的起伏变化、和声与伴奏的配置。在视唱过程中,对作品曲谱的前奏、间奏、尾奏、速度、表情以及力度术语都要做全面的了解,当中有前奏、间奏给演唱者对作品感情酝酿的气氛,有速度、表情力度术语给演唱者对作品情绪变化的提示,这时将作品的整个轮廓在这些基础上作完整的理解,这是了解歌曲情感的基础。熟悉了音乐之后再加上对词的理解,才能声情并茂地演绎作品。

《黄河怨》一曲中,情感是随着旋律的起伏而变化的,在音色和音量的处理上应有所控制,有所变化。情感表现就会有起有落,不会平淡无味。而且,总的旋律多数是在中高声区,情感就应该是在悲愤的基调上加上音量,这样不会只有情绪而没有动力的支撑。第一段:“风啊,你不要叫喊,云啊,你不要躲闪,黄河啊,你不要呜咽,今晚我在你面前,哭诉我的仇和怨”。节奏是有紧有松的,情感的表达就该抑扬顿挫,有收有放,才能充分表现多种情感的交加。此段伴奏的节奏型是平稳的,所以音量不能一下子就出来,音色要灰暗的,同一条直线般把声音带出来。第二段的节奏变得比较紧,在速度上显然就要稍快些,演唱者的情感就要表现得越来越强烈。而且,伴奏型呈线条状比较明显,起伏稍大,情绪就要再急迫,情感表现加点夸张会更生动。作品的高潮即是整首歌曲的核心,演唱者必须抓住高潮对作品进行更深的演绎与理解。这首曲子的高潮部分在后
半部分,如:“我和你无仇又无怨……你要替我把这笔血债清还”。这部分的音都在高音区,这时的情绪要比前面两段还要再高涨,悲愤与凄凉在这里表现得更明显。演唱者要控制好音,因为最后一句歌词“你要替我把这笔血债清还”中“债”字是全曲的最高音小字二组的降b,而且还是保持音。这里就是歌曲的高潮部分,就要用气息,肯定地把情感暴发出来,音量是达到全曲的最高值,而音色也应该是明亮的,才能将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

歌曲在思想感情内容上的主要造型和表现是音乐。

任何一首歌曲,其音乐都有典型的艺术形象,要善于利用理解能力和感受能力,利用本身的魅力来充分表现歌曲的情感,才能在演唱中将情感表现得恰到好处,才能做到声情并茂,感染听众。

以上这三个方面是紧密相连的。如果只知道背景,无法用自身的体会来演绎作品;或是只能唱出旋律,背出歌词,而没有情感基调都不能体现作品的灵魂。

通过以上论述,使我们认识到,情感表现对成功演绎作品起着重要作用,作品背景是歌者准确把握及处理作品情感表现的首要因素;作品歌词是歌者准确了解作品情感的语言因素。音乐是作品的主体,音乐要素是作品的筋骨,是歌者表现作品情感的心灵感悟所在,也是最能直接表现情感的手段。

著名作曲家、钢琴家李斯特在论述“音乐能直接表达感情的内容和深度”时指出:“感情借着音乐中腾空直上的音浪,把我们带到超凌尘之外的高处。在那里,一片朦胧景色,在众星闪烁之下浮着几只小鸟,宛如天鹅般地在天空中遨游、歌唱,感情借着万古长青的艺术之翼,把我们带进一个只有它可以进入的奥妙境界。那儿的清新而自由的呼吸使我们心旷神怡,我们满怀预感地参加到无形的存在、没有躯壳的精神生活中去。超越我们的贫乏、可怜的尘世的躯壳之上,超越于我们的狭隘的小圈子之上,在我们面前展开一望无际的广阔天地,使我们啜饮极乐的清泉,使我们因幸福而感到心弦颤抖。”[6]声乐演唱中的情感表现要追求真实与美感,有时也需要艺术的夸张,但却不能脱离生活、脱离真实、脱离情理。情感表现的真实和美感是演唱的艺术生命,没有真实的情感,就不可能使观众为之震撼。如果有人称歌唱是崇高的艺术,那是因为歌唱凭借的不是任何外力,而是最纯洁的沁人心脾的情感。它充实着我们的心灵和思想,令人神往,叫人陶醉。它是从口中吸入的空气,是血管中涌动的血液!注  释:[1]《世界音乐家名言录》中国华侨出版社.出版日期:2004年4月15日[2]公孙尼子.《乐记》[3]白居易.《策林》[4]白居易.《问杨琼》[5]白居易.《琵琶行》[6]汪流等编《艺术特征论》文化艺术出版社参考文献:[1]李凌.歌唱艺术漫谈[m].上海文艺出版社,1985,5.[2]李晋玮,李晋媛.沈湘声乐教学艺术[m].北京:华乐出版社,2003,2.[3]汪流等.艺术特征论[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86.[4]世界音乐家名言录[m].广州:中国华侨出版社,2004,4.[5]冼星海全集[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89,9.

上一篇:音乐与科学的关系浅谈

下一篇:浅谈文化工业时代的音乐商品化批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