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美学教育与舞台表演的探讨
发布时间:2015-07-04 09:25
[摘要]舞台表演的最终目的是要表演者走向舞台,进行艺术表演。舞台表演也是一个复杂的系统,要形成良好的舞台效果,表演者不仅是单纯的表演,还要丰富自己的表演。培养良好的美感也是舞台表演能够获得成功的一个重要方面.
[关键词]美学;教育;舞台
美育就是培育受教育者的欣赏品味,开发其创造潜能。对于演员来说,美学教育就是要培养演员的美感,使其在舞台上能够生动的展示人物的形象。舞台表演包括戏曲、音乐、舞蹈、歌剧、舞剧、话剧、曲艺、杂技等艺术形式塑造出的意境和形象来表现情感、反映生活。舞台表演者要通过其对作品的理解,运用形体、眼睛、表情等恰当的表演方式,准确、完美地展现给观众.
一、美感是舞台表演技能的基础
舞台表演的作品都是具有浓重感情色彩的,是人情感的表现过程。而情感的丰富与否又直接与一个人的生活阅历及文化艺术修养有关。正所谓:“汝欲学诗,功夫在诗外。”培养美感,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首先是文学艺术修养。各种文学体裁的作品都是作者感知生活、提炼生活的结果,是对客观生活的艺术再现.
多欣赏文学作品,可以提高表演者的艺术感受、想象和表达能力。这种厚积薄发的学习方式是舞台表演者尽快成长起来的一个捷径;其次是思想道德修养。一个人的思想修养包涵生活态度、职业道德等方面,表演者必须热爱生活,善于从生活中发现美,注意积累生活感受,才能与专业技术修养相辅相承,提高表演的品味及艺术质量。因此,在表演的训练中,表演者必须时刻提醒自己应不断地从文学、绘画、建筑、运动等领域中广泛地汲取养料,在综合艺术修养水平上提高自己,学会用表演描绘世间丰富多彩的画面,只有这样才能在舞台表演中缔结出璀璨的艺术之花。戏剧舞台上的假定性,演员揭示规定情境,在叙事的过程中,以语言为基本手段,用形体的动作以及行动的表象来讲述,无不靠演员表演的表现得到存在。观众是以演员表现取得约定俗成的共识,达到审美的感知。所以我们看到很多话剧演员在拍摄电影电视剧时游刃有余,塑造了很多经典的人物形象.
二、画面感是美感的重要组成部分
舞台表演的整体感和画面感。除了角色定位和塑造,演唱技巧之外,作为演员,还需要舞台表演的整体感和画面感.
车尔尼雪夫斯基曾对舞台表演的艺术美学作过这样的阐释,“舞台表演中每时每刻都应该存在着美。这种美叫它唯美也可,但它是流动的美、自然的美。它提升着观众的审美情趣,塑造着每个人纯洁、善良的灵魂”。舞台上的美是协调、不生硬、不做作的,甚至前奏曲、序曲、闭幕曲奏起来时,演员的幕后调度、布景和道具的摆放这一短短过程中都释放着美的魅力.
许多表演艺术家的成功经验表明,培育、形成自己的艺术风格是一条最好的道路。它不仅表明演唱者对作品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同时还能利用自身的条件及专业特长,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方式,形成个人的风格。风格源于个性,它是一个艺术家成熟的主要标志。艺术风格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受生活的制约与影响。演唱者的生活阅历、个性气质、环境际遇、艺术素养以及审美意识,将有形无形地支配着表演者的创作思路。比如著名歌唱家宋祖英,说起她的歌声,可以说其音域宽广而嗓音甜美,多年来她把自己演唱艺术的根深深扎在民族声乐的土壤里,同时也将美声唱法的科学性运用在民族声乐演唱中,演唱时声情并茂的把握作品内涵,逐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演唱风格。她说:“我觉得一个演员的美是综合的,表现在她的修养、气质、学识等很多方面。其实生活中我的穿着是很随意的,但演出服的挑选我绝对在意,比如面料、款式、风格上既要有现代性又不失民族性,总体上应该端庄大方。观众喜欢我的歌,我更应该以最好的形象出现在他们面前。”所以在整体上的良好美感,也使宋祖英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四、“诗情画意”的美学——以中国古典戏曲为例
中国古典戏曲舞台表演,无论从形式到程式,还是从结构到技法,都包容着十分浓郁的文化精神与人文意味。一部中国古典戏曲舞台表演史,就其核心而言,可以说就是中国古代文化精神“高台外化”的一种展示。受中国文化审美意识与审美理想模式的制约和影响,中国古典戏曲舞台表演总体是以“诗情画意”的演出形态作为其戏剧文化独特印记的呈现,并借此整体追求一种天人合一、至善至美的理想境界——意境化。每当论及戏剧舞台表演的“诗情画意”,人们常常会在概念上习惯性地将其归结为一个形容词,宽泛地用来称誉那些给人以美感或有“如诗如画”抒情意味的剧作和表演。然而,对于戏曲舞台表演而言(特别是对于戏曲舞台表演者而言)“,诗情画意”就不仅仅是一种概念上的“美感或抒情意味”,它首先是一种表演艺术的规格和体制,一种实实在在的技艺细节,一种唱念做打演出形态的依凭,一种塑造舞台人物不同形象、意蕴的特征与风格。总之,艺术的美也重视美感的培养,在平时的训练实践中,美学教育应该贯穿在舞台表演实践的始终,只有这样才能最终达到优秀的舞台表演效果.
参考文献
[1]姚文放.中国戏剧美学的文化阐释[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
[2]刘洋,李伟.论音乐表演中的情感表达[j].成功(教育),2007(01).
[3]陈琳.舞台表演杂谈[j].东方艺术,2004(01).
[4]张仲年.电影演员影像表演的美学价值[j].影视理论研究,2009(3).
[关键词]美学;教育;舞台
美育就是培育受教育者的欣赏品味,开发其创造潜能。对于演员来说,美学教育就是要培养演员的美感,使其在舞台上能够生动的展示人物的形象。舞台表演包括戏曲、音乐、舞蹈、歌剧、舞剧、话剧、曲艺、杂技等艺术形式塑造出的意境和形象来表现情感、反映生活。舞台表演者要通过其对作品的理解,运用形体、眼睛、表情等恰当的表演方式,准确、完美地展现给观众.
一、美感是舞台表演技能的基础
舞台表演的作品都是具有浓重感情色彩的,是人情感的表现过程。而情感的丰富与否又直接与一个人的生活阅历及文化艺术修养有关。正所谓:“汝欲学诗,功夫在诗外。”培养美感,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首先是文学艺术修养。各种文学体裁的作品都是作者感知生活、提炼生活的结果,是对客观生活的艺术再现.
多欣赏文学作品,可以提高表演者的艺术感受、想象和表达能力。这种厚积薄发的学习方式是舞台表演者尽快成长起来的一个捷径;其次是思想道德修养。一个人的思想修养包涵生活态度、职业道德等方面,表演者必须热爱生活,善于从生活中发现美,注意积累生活感受,才能与专业技术修养相辅相承,提高表演的品味及艺术质量。因此,在表演的训练中,表演者必须时刻提醒自己应不断地从文学、绘画、建筑、运动等领域中广泛地汲取养料,在综合艺术修养水平上提高自己,学会用表演描绘世间丰富多彩的画面,只有这样才能在舞台表演中缔结出璀璨的艺术之花。戏剧舞台上的假定性,演员揭示规定情境,在叙事的过程中,以语言为基本手段,用形体的动作以及行动的表象来讲述,无不靠演员表演的表现得到存在。观众是以演员表现取得约定俗成的共识,达到审美的感知。所以我们看到很多话剧演员在拍摄电影电视剧时游刃有余,塑造了很多经典的人物形象.
二、画面感是美感的重要组成部分
舞台表演的整体感和画面感。除了角色定位和塑造,演唱技巧之外,作为演员,还需要舞台表演的整体感和画面感.
车尔尼雪夫斯基曾对舞台表演的艺术美学作过这样的阐释,“舞台表演中每时每刻都应该存在着美。这种美叫它唯美也可,但它是流动的美、自然的美。它提升着观众的审美情趣,塑造着每个人纯洁、善良的灵魂”。舞台上的美是协调、不生硬、不做作的,甚至前奏曲、序曲、闭幕曲奏起来时,演员的幕后调度、布景和道具的摆放这一短短过程中都释放着美的魅力.
三、美感有利于形成表演风格
许多表演艺术家的成功经验表明,培育、形成自己的艺术风格是一条最好的道路。它不仅表明演唱者对作品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同时还能利用自身的条件及专业特长,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方式,形成个人的风格。风格源于个性,它是一个艺术家成熟的主要标志。艺术风格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受生活的制约与影响。演唱者的生活阅历、个性气质、环境际遇、艺术素养以及审美意识,将有形无形地支配着表演者的创作思路。比如著名歌唱家宋祖英,说起她的歌声,可以说其音域宽广而嗓音甜美,多年来她把自己演唱艺术的根深深扎在民族声乐的土壤里,同时也将美声唱法的科学性运用在民族声乐演唱中,演唱时声情并茂的把握作品内涵,逐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演唱风格。她说:“我觉得一个演员的美是综合的,表现在她的修养、气质、学识等很多方面。其实生活中我的穿着是很随意的,但演出服的挑选我绝对在意,比如面料、款式、风格上既要有现代性又不失民族性,总体上应该端庄大方。观众喜欢我的歌,我更应该以最好的形象出现在他们面前。”所以在整体上的良好美感,也使宋祖英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四、“诗情画意”的美学——以中国古典戏曲为例
中国古典戏曲舞台表演,无论从形式到程式,还是从结构到技法,都包容着十分浓郁的文化精神与人文意味。一部中国古典戏曲舞台表演史,就其核心而言,可以说就是中国古代文化精神“高台外化”的一种展示。受中国文化审美意识与审美理想模式的制约和影响,中国古典戏曲舞台表演总体是以“诗情画意”的演出形态作为其戏剧文化独特印记的呈现,并借此整体追求一种天人合一、至善至美的理想境界——意境化。每当论及戏剧舞台表演的“诗情画意”,人们常常会在概念上习惯性地将其归结为一个形容词,宽泛地用来称誉那些给人以美感或有“如诗如画”抒情意味的剧作和表演。然而,对于戏曲舞台表演而言(特别是对于戏曲舞台表演者而言)“,诗情画意”就不仅仅是一种概念上的“美感或抒情意味”,它首先是一种表演艺术的规格和体制,一种实实在在的技艺细节,一种唱念做打演出形态的依凭,一种塑造舞台人物不同形象、意蕴的特征与风格。总之,艺术的美也重视美感的培养,在平时的训练实践中,美学教育应该贯穿在舞台表演实践的始终,只有这样才能最终达到优秀的舞台表演效果.
参考文献
[1]姚文放.中国戏剧美学的文化阐释[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
[2]刘洋,李伟.论音乐表演中的情感表达[j].成功(教育),2007(01).
[3]陈琳.舞台表演杂谈[j].东方艺术,2004(01).
[4]张仲年.电影演员影像表演的美学价值[j].影视理论研究,2009(3).
下一篇:拉赫玛尼诺夫《第二钢琴协奏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