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浅析肖邦《b小调玛祖卡舞曲》创作特征探析——

发布时间:2015-07-04 09:26
论文关键词:肖邦 玛祖卡舞曲 《b小调玛祖卡舞曲》 创作特征
  论文摘要:肖邦一生中共创作了57首玛祖卡舞曲,被美誉为“音乐的珍珠”,是钢琴曲宝库中不可多得的珍品。笔者通过对《b小调玛祖卡舞曲(op.33no.4)旋律、和声、曲式、节奏等创作技法的分析,进而总结其创作特征,以期窥一斑而见全豹;同时,笔者就玛祖卡舞曲的产生、发展加以论述,以助于研究者、演奏者更好地对肖邦玛祖卡舞曲的深刻把握。
  弗雷得里克·肖邦(1810—1849)波兰最伟大的作曲家、钢琴家。他从小对波兰的民间音乐十分熟悉和喜爱,6岁就开始学习钢琴,7岁学习作曲,8岁便在音乐会上登台演出,l6岁时进华沙音乐学院作曲班,不到20岁已是华沙很有名的钢琴家和作曲家,1830年流亡至巴黎并在那里度过了他的一生。肖邦的创作以钢琴作品为主,涉猎各种舞曲、幻想曲、叙事曲、谐谑曲、前奏曲、练习曲、奏鸣曲等。他的音乐具有鲜明的个性和独树一帜的浪漫抒情风格,激昂雄壮、气势磅礴的旋律,色彩丰富的和声,为欧洲的浪漫主义音乐增添了夺目的光彩,被美誉为“浪漫主义的钢琴诗人”。
  一、玛祖卡舞曲的起源与发展
  玛祖卡(mazurka)为波兰的传统舞曲,17世纪由马索维亚(mazovia)地区传开并盛行于整个波兰。l8世纪中叶玛祖卡舞曲传至德国及巴黎,19世纪初传入不列颠(britain),于1830年代成为欧洲上流社会极为流行的社交舞曲。19世纪中叶为西欧流行玛祖卡的鼎盛时期,玛祖卡从此成为欧洲古典舞蹈体裁的重要一员。今天我们所说的玛祖卡舞曲有三种形式,其各种形式的名称均以所处的地区而得名。
  第一种是慢速度的玛祖卡舞曲(mazurka),17世纪流行于马索维亚地区,其特点是节拍重音常落在第二拍子或第三拍子,常用的节奏形态为xxxxlxx一和x.xxxlxx一,音乐风格生动活泼具有好斗性;第二种是节奏和缓的库亚维舞曲(kujawy),由库亚维地区而得名。风格和玛祖卡舞曲较为接近,节拍重音常落在第二拍子或第三拍子,常用的节奏形态为x.xxxjxxxxx,旋律中较多使用装饰音,富有歌唱性;第三种是轻快的奥别列克舞曲(oberek),奥别列克舞曲与玛祖卡舞曲一样来自马索维亚地区,节奏与玛祖卡相似,常用节奏形态为xxxxxxlxx~lxxxxxixxx,最大的特点是速度较快,是一种双人舞,伴随着鞋跟踩踏附点节奏,给人以田园风格。
  肖邦的童年曾在马索维亚地区度过,这对其玛祖卡舞曲的创作具有重要的影响。肖邦充分运用波兰民俗舞曲原有的特征,并融合个人风格与技巧,共创作玛祖卡舞曲57首。就总体风格而言可以分为三类:生活情景描绘类、舞曲音乐类、抒情音诗类。其中第三类是最能表现肖邦个人特点的一类,也是最具艺术性的一类,《b小调玛祖卡舞曲》便是其中的经典之作。
  此外,还有其他一些作曲家创作玛祖卡舞曲,如俄国格林卡的f大调、c大调、a大调玛祖卡;波兰席漫诺夫斯基的两首玛祖卡(op.19);鲍罗丁的钢琴小品中有2首玛祖卡舞曲;也有一些作曲家在其大型作品中作为片段使用这种舞曲,如俄国穆索尔斯基的歌剧《鲍利斯·戈都诺夫》、柴可夫斯基的舞剧《天鹅湖》中也运用了玛祖卡舞曲。
  二、《b小调玛祖卡舞曲》技法分析
  《b小调玛祖卡舞曲》创作于1837—1838年问,此时肖邦在创作上正进入最旺盛的时期,在创作技法上已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笔者试从以下方面对其创作技法进行分析。

  1、旋律分析
  肖邦钢琴曲的旋律创作很具特色,其中声乐性旋律、器乐性旋律、抒情性旋律、华彩性旋律、民俗性旋律等,是其主要的旋律特征,在b小调玛祖卡舞曲中代表性旋律有:
  (1)装饰性旋律
  装饰性旋律是指通过运用单倚音、复倚音、颤音、回音等装饰音对旋律进行装饰,进而使旋律增添了新的内涵,也给听觉上带来新鲜感,并赋予作品以浪漫主义的诗意。在下例中作曲家运用了波音、单依音,使得旋律充满浪漫性并富有诗意。
  谱例1:《b小调玛祖卡舞曲》12—17小节

  (2)舞蹈性旋律
  肖邦的玛祖卡创作中,其中有一类与舞蹈音乐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即舞蹈性旋律。下例中跳进与级进结合的旋律,再加之特殊的节奏,将充满兴奋情绪与欢乐气氛的舞蹈场面表现出来(见谱例2)。
  谱例2:《b小调玛祖卡舞曲》18—21小节

  2、曲式分析
  《b小调玛祖卡舞曲》采用了再现五部曲式,a段是由两个12+12小节的乐句构成的复乐段,并完全重复一次,调式调性均在小调上,并经过了具有回旋性的调性变化(b—f—b—c-b),音乐色彩较为暗淡、忧郁;b段为8+8结构的方整性乐段,调式调性转入大调上(b-be),音乐变得明朗起来;c段也是8+8结构的方整性乐段,并重复一次,调式调性经历了b-g-b-d—b的发展;d段仍为8+8结构的方整性乐段,d降低了三个八度重复d段的旋律,织体变成单旋律式的单音织体,调式调性由b大调转入同名小调;a为第一段的变化再现,其中b句进行了扩充,调式调性与主题陈述时相同(b-f—b—c—b)。

  3、调式与和声分析
  众所周知,肖邦钢琴作品中的调式与和声是丰富多彩的,在b小调玛祖卡舞曲中也不例外。

  其中具有特色的是作曲家调式、调性转变较为频繁,先后进行了十八次转调(不包括重复转调),并运用和声小调与和声大调以及与自然大调的对比,使得音乐获得调式色彩的对比。在和声材料上,主要使用三度结构的主和弦和属七和弦(在这首作品中主要使用了这两个和弦)及其转位,ⅳ、v。以及和声大调的ⅳ小三和弦,总体来说,和声材料相对于肖邦其他作品较为简单;在和声的语汇上主要以i—v、i—v一i、i一ⅳ一v一i为主;在和弦外音的使用上以经过音、倚音为主;在和声织体上以和弦式织体为主,偶尔使用三声部的织体(第177-180小节)与单旋律声部织体(152—168)。在转调手法上,采用同中音转调,如a段由b小调转到b段的b大调,以及等和弦转调,如在b段转入a段时,作曲家运用e调ⅶ/ii等于d调v做等和弦转调(见谱例3),使得乐段间的过渡十分平稳。在调性布局上(见表1),作曲家不仅向下属方向的调性发展,还向属方向发展,使音乐的调性对比更加强烈。谱例3:《b小调玛祖卡舞曲》61—63小节

  4、创作特征简述
  通过对肖邦《b小调玛祖卡舞曲》的分析,可以看出有以下特征:
  1.通过装饰性音的运用,使旋律具有装饰性,并增加了其抒情性,而具特性节奏的使用使得旋律更具舞蹈性;
  2.在曲式结构的安排上使用了再现曲式,但是作曲家根据自己创作情感的需要,并没有采用传统的再现三部曲式(在肖邦玛祖卡中,这种曲式较多使用),而是使用了再现五部曲式;
  3.通过朴实的和声素材、简单的和声语汇、多种调式的对比使用以及娴熟的转调手法,使得这首作品既有忧郁、暗淡的色彩,又具明朗、欢快的音响效果;
  4.在节奏上,或直接引用波兰民族音乐的节奏素材、或将其综合,使得音乐充满着波兰气息。
  三、结语
  玛祖卡舞曲白诞生以来一直被广泛传播并得到了继承与创新,而肖邦在此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肖邦将玛祖卡的创作与波兰的民间艺术、民间歌舞、波兰的生活情景紧南的联系着,努力表现了“人民的灵魂”,进而使得其音乐创作充满了爱国主义精神。通过对《b小调玛祖卡舞曲》的分析可以窥见,肖邦一生的创作,体现了一位作曲家在吸收欧洲古典音乐精华的同时所走过的突破传统,勇于创新的历程。他的钢琴音乐具有异常新颖,细腻的织体,独具魅力的旋律和色彩丰富的和声语言。他在玛祖卡舞曲这类体裁的音乐创作中,显示了他吸收和处理民族民间音乐素材的深厚功力。上述这一切融合在一起,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肖邦风格”。

上一篇:浪漫唯美的舒曼——舒曼艺术歌曲的创作特征

下一篇:从歌剧《费加罗的婚礼》分析莫扎特的创作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