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部大型音乐舞蹈史诗舞蹈之比较
三部大型音乐舞蹈史诗既是一脉相承,又有所区别,通过比较其中的舞蹈创作,可以寻找出它们的相同和不同之处,为当今的艺术创作提供宝贵经验。
共和国成立至今创作了三部大型音乐舞蹈史诗,分别是《东方红》《中国革命之歌》和《复兴之路》,这三部大型音乐史诗是新中国的真实历史写照,是中国人民努力奋斗的结果,是一代又一代中国人民为建设社会主义新中国而努力的结果,是中国人民智慧的结晶。三部大型音乐舞蹈史诗既是一脉相承,又有所区别,通过比较它们的舞蹈创作,可以寻找出它们的相同和不同之处,为当今的艺术创作提供宝贵经验。
一、《东方红》的舞蹈特色
《东方红》首演是在人民大会堂内进行的,舞台面积大,给演员提供了充足的表演空间,演员数量、道具运用和灯光布景都能够满足故事情节和节目编排的要求。参加这项大型音乐舞蹈史诗创作和表演人员共有3000多人,场面宏大,气氛热烈,具有强烈的感染力。许多大型群众欢庆场面中都需要众多演员进行表演,如“东方的曙光”中《工农兵联合起来》就需要大量的演员来表演工人、农民和士兵,通过展示工农兵联合起来的巨大力量,带给观众强烈的心灵震撼;在“中国人民站起来”中的《伟大的日子》中,通过各族各界人民尽情舞蹈、放声高歌来表现全国人民对于新中国成立的喜悦之情和对中国共产党的热烈拥护。
《东方红》演出过程中具有众多宏大场面需要上百名演员一起进行表演,整齐有力的舞蹈能够带来强烈的视觉效果,通过舞蹈动作的整齐划一来表现革命年代人民思想的统一,意志的坚定。《东方红》以磅礴的革命气势形象地概括了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以来,带领中国人民参加的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抗日战争、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一系列重大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和伟大领袖毛主席带领中国人民自力更生、团结一心、奋发图强,战胜一切艰难困苦,战胜敌人,将革命进行到底的英雄气概。
二、《中国革命之歌》的舞蹈特色
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不仅包括舞蹈音乐,也是一种重要的艺术表现形式,能够为舞蹈表演渲染良好的环境氛围。因此,歌舞并重在《中国革命之歌》中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对于独舞、双人舞、群舞在表演过程中都进行了精心的策划和安排。
《中国革命之歌》以舞为重、以歌为重、歌舞并重。《中国革命之歌》中优秀的舞蹈代表作有:《祖国城区》《白花舞》《春回大地》《海堤焊花》《黄鹤楼下的提灯会》等几个段落。这些舞蹈段落之所以出名,并不仅仅是因为它们突破了舞蹈的特点,更重要的是,它们通过艺术的表现形式,反映了某个历史时期某个历史事件中人民的精神面貌和感情状况,通过舞蹈生动形象地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
在《白花舞》中,反映了我国10年动乱时期复杂的情况,“四人帮”的倒行逆施,给党和国家带来了深重的灾难,我国无产阶级革命家也相继去世,给全国人民带来了巨大的悲痛。《白花舞》没有进行叙事和罗列事件,而是在中国人民纪念碑为中心的天安门广场上,无数手持白纱和白花的姑娘,组成巨大的花圈,通过花圈的移动展现人民这悲恸欲绝的舞蹈场面。在舞蹈过程中穿插着共产党员的独舞,通过对于生活和历史的提炼高度将观众的思绪引回那个令人难忘的年代,发人深省。
还有反映“四·一二”政变的一位女革命者慷慨赴义,通过舞台上一位身受重伤即将走向刑场的女囚怀中抱着刚刚出生的婴儿,代表无数共产党人和革命志士,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坚贞不屈英勇就义的大无畏革命气概。舞蹈者通过舞台调度进行舞姿造型,既表现出革命战士之间深厚的友谊,又表现出对于反动派同仇敌忾,对革命事业胜利的信心。这种为了革命献身的母亲在革命者的精神世界进行了烘托和渲染,采用了以少胜多的手法塑造了鲜明的革命形象。
《黄鹤楼下提灯会》采用了歌舞并重的方式,边歌边舞声情并茂地展示了富有乡土风味的音乐和具有民间特色的灯舞,烘托出热闹红火的观众场面,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地方特色。通过舞蹈的方式来营造一种群众红红火火的热闹场面,群舞不仅具有共同特征而且每一个舞蹈演员都具有自己的个性特征,共性中富含个性,个性予于共性之中,具有鲜明的特征。
三、《复兴之路》的舞蹈特色
《复兴之路》不仅包含了大型群舞,而且创作了小型群舞。大型音乐舞蹈史诗的舞蹈富有张力,给观众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借用恢弘的舞美设计配合富有特色的艺术形象,在《大潮曲》中表现农民进城务工的情境,《打工谣》融入了RAP元素,舞蹈演员在灯光的配合下上演真人版的皮影戏,富有浪漫主义色彩。昆曲《惊梦》将观众带回鸦片战争时期,通过强烈的动静对比来展现统一的集体形象和富有民族特色的少数民族舞蹈特色,各少数民族不同的舞蹈风格展现了少数民族不同的民族性格,《复兴之路》的舞蹈充分体现了民族多样性,展示中华民族是由不同民族组成的团结的大家庭。《复兴之路》的艺术创作充满了民族性,将中国古典舞精美绝伦的优秀传统进行继承和发扬,将中国传统古典美融入到舞蹈创作过程中,使得舞蹈创作既具有时代性又富有民族性。
在大型音乐舞蹈史诗《复兴之路》的序中,通过歌舞《我的家园》来表达劳动人民对于土地的深厚情感,舞蹈演员在道具装饰下组成的中国大地上劳作,将中国人民世世代代辛勤劳作的形象真实形象地展现出来,演员将耕地、浇水等田间劳作的动作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展现了祖祖辈辈生活在中华大地上的人“笑甜甜,泪甜甜,一年又一年”的真实生活。在舞蹈《辛亥童谣》中,上百的留着大辫子的清朝百姓整齐规律地跪着,叩首、挣扎,将人民受到列强欺压而清政府腐败无能的形象生动形象地展示出来,这种壮观的舞蹈场面能够给观众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和心灵的震撼。
在史诗的实际演出过程中,编导以大型群体性舞蹈贯穿始终,群舞场面构图奇妙,形体语言单纯,造型新颖,演员的动作表演整齐规范,情感投入专注,能够给观众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和艺术感染力。除了大型群舞之外,小型群舞创作与大型群舞构成舞台空间的对比,共同服务于主题表达的需要,如《长征路上》在编排的过程中,通过让六名舞蹈演员将一条腿被支架固定作为支撑点,随着舞台情境的变化进行特殊形体动作和舞蹈表演,展现在长征路上的艰苦卓绝和中国共产党英勇顽强的英雄精神。
四、三部大型音乐舞蹈史诗的舞蹈对比
(一)三部大型音乐舞蹈史诗的相同之处
三部大型音乐舞蹈史诗在舞蹈表现方式上和舞蹈来源上存在着相同之处,舞蹈内容都是在红色革命发展历史的基础上,采用传统舞蹈艺术形式或进行改编,成为新的舞蹈艺术节目;在进行舞蹈动作编排中都重视对于舞蹈象征意义的使用和传承,都采用了群舞的方式来表达欢腾热闹的壮观场景,如在《东方红》中的《伟大的日子》、在《中国革命之歌》中的《黄鹤楼下提灯会》《复兴之路》中的舞蹈等都采用了群舞的方式展现不同民族人民欢歌笑语的生活。
(二)三部大型音乐舞蹈史诗的不同之处
《东方红》《中国革命之歌》到《复兴之路》,大型音乐舞蹈史诗在发展过程中,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内容与形式得到了不断的发展与进步。大型音乐舞蹈史诗的舞蹈表演越来越好,与中国艺术文化事业的发展密不可分,中国文化软实力的发展,吸收借鉴外国先进文化,并且对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进行有选择性的传承,使得中国文化环境越来越好,为中国文化事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舞蹈形式越来越多样化,不仅重视群舞对于观众产生的视觉震撼,也关注独舞的艺术形式在表达人物内心丰富情感方面的独特优势。舞蹈方式的丰富,舞蹈内容的扩充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中华民族在发展过程中越来越重视中国精神和人的内心世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要依靠中国力量,离不开中国精神的支撑作用。
大型音乐舞蹈史诗在发展过程中,除了对于原有红色经典舞蹈进行采集和改编之外,更重视对于舞蹈节目的创作与编排。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和中华民族的不断发展,改革与创新对于民族的前进和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艺术节目的发展不仅要重视对于优秀传统文化艺术的传承,更要鼓励新老艺术家进行创新活动,积极结合时代特点对于新时期取得的进步和发展进行总结,创作符合时代特点,富有时代特色的舞蹈方式。
总而言之,从《东方红》到《中国革命之歌》《复兴之路》,中国现代化技术在不断发展,中国的文化软实力也在进一步发展,舞蹈形式在进一步得到丰富和完善的同时,艺术表现方式是也越来越丰富多彩。舞蹈形式的发展进步彰显了我国综合国力的进一步发展和进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在中国一代又一代领导人的带领下和中国人民的不懈奋斗下正在成为现实。
作者:汤其林 来源:艺术评鉴 2016年14期
上一篇:中国音乐舞蹈的发展现状及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