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析傣族舞蹈的审美
发布时间:2015-07-04 09:34
【摘 要】民间舞的独特风格和鲜明特色是源于当地的风土人情。傣族人民被称为“水的民族”。“三道弯”与“一顺边”的舞姿造型,是傣族传统的审美心理在舞姿造型上的体现,作者将从舞蹈体态方面简析傣族舞的审美特质。
【关键词】傣族舞 三道弯 一边顺 勾踢步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民间舞的独特风格和鲜明特色是源于当地的风土人情。就像蒙古族被称为“马背上的民族”一样,傣族人民被称为“水的民族”。
著名傣族学专家黄惠教授指出:“用水来形容傣族,是再恰当不过的了”。水,被傣语称为“喃木”;傣语称风为“垄”,称气也为“垄”,认为风和气吹在人身上是凉的,是看不见的水,风和气会在空中慢慢变化,从看不见摸不着变为看得见摸得着,变成雾和雨,最终变成了水,成为人类生存须臾不可缺少的东西。
生活在水边的人们爱水、赞美水,人也像水一样纯净、柔美。
余晖下,一位青春少女挑着水罐来到湖边,夕阳余辉照在她身上,她从水中照见自己修长的身影,脸上涌现出青春的喜悦,她散开秀美的长发,在清亮的湖水中。坐在岸边,用双脚轻拍嬉水,波清澈透明的江水吸引着她,她情不自禁地跳入江水中,冲去一天的疲劳。轻风徐来,轻抚洗净晾干的长发。夕阳落山,她起身三转两绕,盘起了傣家少女别具一格的发型。然后挑起水罐,踏着霞光,向着炊烟缭绕的竹楼款款走去……这是著名舞蹈家刀美兰在舞蹈《水》中给观众展示的情景。
作者将从傣族舞蹈的身体姿态浅析傣族舞的审美特质。“三道弯”与“一顺边”的舞姿造型,是傣族传统的审美心理在舞姿造型上的体现,在云南省西双版纳、德宏、耿马、孟连地区的傣族人民对孔雀有着极为深厚的情感,孔雀崇拜造就了“三道弯”的体态发展,孔雀的自然形态就被认为是一个“三道弯”经典。当孔雀立于高处或栖息在树枝上,长长的尾羽垂下来,其形态正好是“三道弯”,从自然科学的角度上看它的骨骼结构,“三道弯”与弯曲的特点就更加鲜明。
从舞蹈的动势来看,在动作过程中相对静止的s状曲线姿态,可称为“体态三道弯”;通过动作的连续过程形成的s状曲线动态,可称为“动律三道弯”。
一、体态三道弯
体态三道弯主要表现在以s状造型作为基本体态特征的舞种中,它具有相对静止的“雕塑性”特点,在舞蹈动态过程中身体保持相对静止的三道弯姿态,傣族舞蹈在表演过程中舞者始终保持三道弯的体态造型。在民族民间舞蹈中,最能体现体态三道弯审美特征的是印度的奥蒂撕派舞蹈和我国的傣族舞蹈。在二者的舞蹈动作过程中,三道弯作为基本体态,舞者始终或经常保持相对静止的s状曲线造型。
傣族舞蹈中,模拟鸟兽的舞蹈居多,如“孔雀舞”、“鱼舞”、“蝴蝶舞”等。最具代表性的是“孔雀舞”,基本体态就是“三道弯”,即运用腰部和胸部的前后三道弯和胯部的左右三道弯表现高枝孔雀垂尾而立的自然形态。这使傣族舞蹈中的此类造型具有较明显的相对静止的“雕塑性”特征,也因此凸现了人体姿态的曲线美。以三道弯作为基本体态的民族民间舞,一般在动律上较舒缓、柔软。有人形容这派舞蹈如微风中的柳条,它是所有流派中最能体现女性妩媚神情的舞种;因此傣族舞蹈以柔美、纤细、典雅的风格而著称。
“动律三道弯”指身体不同部位的s状造型。傣族舞蹈蕴藏着神秘而浓厚的民族氛围,有极高的文化品位和浓郁的民族文化色彩,极尽东方韵致。傣族舞中透出山川秀美、人文毓秀的夺目光彩,充满着平和、恬静含蓄的风格,朴实自然,毫无雕凿。舞蹈的律动中含着淡、幽静的气质,凝聚着东方艺术的线条美。舞蹈动作中那些人体的头、手、臂、肘、肩、腰、胯、膝等每一个关节都尽量弯曲,使整个体态由多种曲线组成,形成婀娜多姿的s 型,不论手的推拉和脚步起伏的动作,还是孔雀舞中的美丽造型的流动美,造型丰富而个性鲜明。不仅会使人们感到那秀丽山河的自然律动美,还会使人们感到傣族人生活的宁静祥和、朴实自然,更能使人感受到他们对美的追求和对恬静幸福生活的向往。
傣族民间舞蹈风格浓郁,特点突出,感情内在而含蓄,舞姿富于雕塑感。傣族舞蹈中上肢的手和下肢的脚以及头都极富有表现力,下体多保持半蹲状态,以膝部柔美的起伏,身体与手臂形成丰富多彩的三道弯造型。舞时双腿半蹲,双手叉腰,上身向旁倾斜为基本舞姿。舞时一般前脚掌着地,但不强调有力地踏和跺,落地时轻而稳。傣族舞除下肢有丰富的步伐,小腿的灵活运用外,手和上身丰富的舞姿也极具特点,手式多样,同一姿态,同一动作,手式不同就有不同的舞蹈形象和含义,上身的挺胸、收腹与头部、眼神的巧妙配合以及柔中带刚的舞蹈韵律,使傣族舞既有动态的韵律美,又有静态的造型美。
“一顺边”的美是傣族特有的安详、舒缓动律中体现出来的美好舞蹈形象,虽然傣族大多生活在山谷间的平坝上,但山地的动态特征也反映在人们的劳动生活中,尤其是妇女,她们在担水、挑谷、扬场等劳动时的步态和形体动态中,多有“一顺边”的特征。北京舞蹈学院教授罗雄岩认为“一顺边”的美,源于高原的劳动生活,来自高原民族的审美心理。在高原上山路崎岖,人们往来间有诸多不便,上山、下坡自不必说,就是一般走路也和在平原上大有不同,其主要区别,就在于脚掌的着力点和身体的平衡上,于是逐渐形成了“一顺边”的体态。
傣族人的身高普遍偏低,体形较小,娇小玲珑。生活中喜欢穿着一种筒裙,这种筒裙长及脚裸,高齐腰,紧紧裹着下身。在河里洗澡时筒裙可以作为屏障,还可作为包头巾将洗好的头发包好。由于筒裙的开口不大,所以人们在行动时,只能小幅度运动,又由于筒裙长及脚裸,穿着的人每走一步路都要用脚跟向后上方踢一下才不会在脚落下的时候踩到裙子,再就是傣族舞蹈与印度、缅甸等国家的舞蹈一样,体态处于下身半蹲状态,这就形成了傣族舞蹈风格突出的步伐动作——勾踢步。当舞蹈者在做勾踢步时,每走一步都要将裙子轻轻地撩起,就像平静的河水掀起小浪花一样美丽。
探索傣族民间舞蹈文化,无法抛开傣族的悠久传统历史文化以及傣族人民对水的依赖,对水的热爱。“水”在傣族人民看来是世界的本源,人与动植物是水的衍生,人的心灵与世界万物同处一源,并且人的行为可以与某种神秘力量和宇宙之间相互感应,从而达到天人和谐。反映在傣族的舞蹈文化风格特征上,就是安详、舒缓的动律;“三道弯”与“一顺边”的舞姿造型,充满亚热带的舞蹈风情。
参考文献:
[1]高立士.傣族谚语.四川民族出版社,1990:5.
[2]郭家骥.西双版纳傣族的水文化:传统与变迁.民族研究,2006,(2):58-59.
【关键词】傣族舞 三道弯 一边顺 勾踢步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民间舞的独特风格和鲜明特色是源于当地的风土人情。就像蒙古族被称为“马背上的民族”一样,傣族人民被称为“水的民族”。
著名傣族学专家黄惠教授指出:“用水来形容傣族,是再恰当不过的了”。水,被傣语称为“喃木”;傣语称风为“垄”,称气也为“垄”,认为风和气吹在人身上是凉的,是看不见的水,风和气会在空中慢慢变化,从看不见摸不着变为看得见摸得着,变成雾和雨,最终变成了水,成为人类生存须臾不可缺少的东西。
生活在水边的人们爱水、赞美水,人也像水一样纯净、柔美。
余晖下,一位青春少女挑着水罐来到湖边,夕阳余辉照在她身上,她从水中照见自己修长的身影,脸上涌现出青春的喜悦,她散开秀美的长发,在清亮的湖水中。坐在岸边,用双脚轻拍嬉水,波清澈透明的江水吸引着她,她情不自禁地跳入江水中,冲去一天的疲劳。轻风徐来,轻抚洗净晾干的长发。夕阳落山,她起身三转两绕,盘起了傣家少女别具一格的发型。然后挑起水罐,踏着霞光,向着炊烟缭绕的竹楼款款走去……这是著名舞蹈家刀美兰在舞蹈《水》中给观众展示的情景。
作者将从傣族舞蹈的身体姿态浅析傣族舞的审美特质。“三道弯”与“一顺边”的舞姿造型,是傣族传统的审美心理在舞姿造型上的体现,在云南省西双版纳、德宏、耿马、孟连地区的傣族人民对孔雀有着极为深厚的情感,孔雀崇拜造就了“三道弯”的体态发展,孔雀的自然形态就被认为是一个“三道弯”经典。当孔雀立于高处或栖息在树枝上,长长的尾羽垂下来,其形态正好是“三道弯”,从自然科学的角度上看它的骨骼结构,“三道弯”与弯曲的特点就更加鲜明。
从舞蹈的动势来看,在动作过程中相对静止的s状曲线姿态,可称为“体态三道弯”;通过动作的连续过程形成的s状曲线动态,可称为“动律三道弯”。
一、体态三道弯
体态三道弯主要表现在以s状造型作为基本体态特征的舞种中,它具有相对静止的“雕塑性”特点,在舞蹈动态过程中身体保持相对静止的三道弯姿态,傣族舞蹈在表演过程中舞者始终保持三道弯的体态造型。在民族民间舞蹈中,最能体现体态三道弯审美特征的是印度的奥蒂撕派舞蹈和我国的傣族舞蹈。在二者的舞蹈动作过程中,三道弯作为基本体态,舞者始终或经常保持相对静止的s状曲线造型。
傣族舞蹈中,模拟鸟兽的舞蹈居多,如“孔雀舞”、“鱼舞”、“蝴蝶舞”等。最具代表性的是“孔雀舞”,基本体态就是“三道弯”,即运用腰部和胸部的前后三道弯和胯部的左右三道弯表现高枝孔雀垂尾而立的自然形态。这使傣族舞蹈中的此类造型具有较明显的相对静止的“雕塑性”特征,也因此凸现了人体姿态的曲线美。以三道弯作为基本体态的民族民间舞,一般在动律上较舒缓、柔软。有人形容这派舞蹈如微风中的柳条,它是所有流派中最能体现女性妩媚神情的舞种;因此傣族舞蹈以柔美、纤细、典雅的风格而著称。
二、动律三道弯
“动律三道弯”指身体不同部位的s状造型。傣族舞蹈蕴藏着神秘而浓厚的民族氛围,有极高的文化品位和浓郁的民族文化色彩,极尽东方韵致。傣族舞中透出山川秀美、人文毓秀的夺目光彩,充满着平和、恬静含蓄的风格,朴实自然,毫无雕凿。舞蹈的律动中含着淡、幽静的气质,凝聚着东方艺术的线条美。舞蹈动作中那些人体的头、手、臂、肘、肩、腰、胯、膝等每一个关节都尽量弯曲,使整个体态由多种曲线组成,形成婀娜多姿的s 型,不论手的推拉和脚步起伏的动作,还是孔雀舞中的美丽造型的流动美,造型丰富而个性鲜明。不仅会使人们感到那秀丽山河的自然律动美,还会使人们感到傣族人生活的宁静祥和、朴实自然,更能使人感受到他们对美的追求和对恬静幸福生活的向往。
傣族民间舞蹈风格浓郁,特点突出,感情内在而含蓄,舞姿富于雕塑感。傣族舞蹈中上肢的手和下肢的脚以及头都极富有表现力,下体多保持半蹲状态,以膝部柔美的起伏,身体与手臂形成丰富多彩的三道弯造型。舞时双腿半蹲,双手叉腰,上身向旁倾斜为基本舞姿。舞时一般前脚掌着地,但不强调有力地踏和跺,落地时轻而稳。傣族舞除下肢有丰富的步伐,小腿的灵活运用外,手和上身丰富的舞姿也极具特点,手式多样,同一姿态,同一动作,手式不同就有不同的舞蹈形象和含义,上身的挺胸、收腹与头部、眼神的巧妙配合以及柔中带刚的舞蹈韵律,使傣族舞既有动态的韵律美,又有静态的造型美。
“一顺边”的美是傣族特有的安详、舒缓动律中体现出来的美好舞蹈形象,虽然傣族大多生活在山谷间的平坝上,但山地的动态特征也反映在人们的劳动生活中,尤其是妇女,她们在担水、挑谷、扬场等劳动时的步态和形体动态中,多有“一顺边”的特征。北京舞蹈学院教授罗雄岩认为“一顺边”的美,源于高原的劳动生活,来自高原民族的审美心理。在高原上山路崎岖,人们往来间有诸多不便,上山、下坡自不必说,就是一般走路也和在平原上大有不同,其主要区别,就在于脚掌的着力点和身体的平衡上,于是逐渐形成了“一顺边”的体态。
傣族人的身高普遍偏低,体形较小,娇小玲珑。生活中喜欢穿着一种筒裙,这种筒裙长及脚裸,高齐腰,紧紧裹着下身。在河里洗澡时筒裙可以作为屏障,还可作为包头巾将洗好的头发包好。由于筒裙的开口不大,所以人们在行动时,只能小幅度运动,又由于筒裙长及脚裸,穿着的人每走一步路都要用脚跟向后上方踢一下才不会在脚落下的时候踩到裙子,再就是傣族舞蹈与印度、缅甸等国家的舞蹈一样,体态处于下身半蹲状态,这就形成了傣族舞蹈风格突出的步伐动作——勾踢步。当舞蹈者在做勾踢步时,每走一步都要将裙子轻轻地撩起,就像平静的河水掀起小浪花一样美丽。
探索傣族民间舞蹈文化,无法抛开傣族的悠久传统历史文化以及傣族人民对水的依赖,对水的热爱。“水”在傣族人民看来是世界的本源,人与动植物是水的衍生,人的心灵与世界万物同处一源,并且人的行为可以与某种神秘力量和宇宙之间相互感应,从而达到天人和谐。反映在傣族的舞蹈文化风格特征上,就是安详、舒缓的动律;“三道弯”与“一顺边”的舞姿造型,充满亚热带的舞蹈风情。
参考文献:
[1]高立士.傣族谚语.四川民族出版社,1990:5.
[2]郭家骥.西双版纳傣族的水文化:传统与变迁.民族研究,2006,(2):58-59.
上一篇:试论艺术歌曲处理与演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