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音乐教学中乐感的培养
发布时间:2015-07-04 09:37
作为一门艺术,音乐是用来传达各种情感的媒体,并不是简单的听觉艺术,而乐感就是人们了解这种感觉的感官能力,一般包括音高感,节奏感,力速感,音色感,调性感,结构感,和声听觉,旋律感和对音乐形象和想像的感知等等。
一、在中学音乐教学中培养乐感的必要性
在音乐的教学过程中,培养和训练学生的乐感是很重要的。因为有了好的乐感,对提高学生的修养和理解音乐、感受音乐、表现音乐起着关键的作用,并会受益终生。
几乎所有的孩学生都喜欢音乐。学习音乐,可使学生的左右大脑平衡发达,可以陶冶人的性格和情感,提高学生的听觉感受,促进学生的情感体验,陶冶学生的情操。特别是学会欣赏音乐,可以培养学生的艺术修养,丰富和美化学生的精神生活,让学生通过那美妙的旋律来感受美好的生活,使学生全面发展,成为一个具有完美品质的人。而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力则是学生学习音乐、提高音乐修养的基础和前提。
音乐学习中的乐感问题,是困扰学生学习的大问题。如果不能顺利解决,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会受到很大打击,并逐渐失去学习的兴趣,在音乐教学(实习)的过程中不难发现,有的学生生来乐感好,不仅能感受到音的高低、长短,还能体验到音乐所反映的情绪和思想感情,有的学生却反应比较迟钝,他们不能掌握乐曲的旋律与节奏,情绪上也没有什么变化,由此可以看出每个人的先天素质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做为音乐教师应该把那些音乐天赋一般的学生通过后天意识的培养,有目的地将学生引进音乐的大门,使他们逐步提高自身的音乐修养。
中学的音乐教育不能仅仅的局限于课本的内容,为了应付教学而教学,应该在掌握基本音乐常识的基础上,逐步培养学生的艺术修养和良好的音乐感知能力。
二、怎样培养学生的乐感
(一)、加强视唱练耳教学
视唱练耳教学是培养乐感的重要方法之一。视唱练耳包括听觉训练和视唱两大部分:听觉训练通常来说应该从小抓起,但大部分学生没有条件。一般来说学前学过音乐的学生听觉能力相对较强。所以,尽早接触音乐对培养乐感是非常重要的。只有听觉能力提高了才有可能促进和提高对音乐的感知。在中学音乐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模唱的训练;视唱是视唱练耳中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与听觉训练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并不是独立的。通过科学有效的、专业化的视唱训练,能很好的促进和发展听觉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应该由浅入深地进行教学。
(1)注重节奏感的培养。节奏相对来说比视唱要好掌握。进行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训练。掌握音乐常用的节奏型,使学生能够按照节拍准确分辨出各种节奏型。
(2)从唱准单音过渡到旋律。音乐教学中,学生不仅要会听,而且要会唱。唱和听缺一不可。可先唱准音阶,然后对学生进行级进、跳进、模进的练习,使学生能从多变的音阶中更好的把握每个音的音准。其次让学生通过听辩单音,对音高、音准进行识记和巩固练习,把所听的旋律记下来进行视唱,这样听唱兼顾更好的促进了学生对音准的掌握。
(3)从体态的律动方面着手。学生的特点是好动,遇到较难的节奏,先进行体态律动的训练再过渡到演唱,这样迎合了学生的特点,他们会立即感到容易并很快能贴切地表达出来。那些乐感较差的学生,只要正确引导他们借助于自身体态律动来表现音乐,可以有效的提高对音乐的感知。
唱好视唱,必须要养成从视新谱开始就把各方面做到位的好习惯。首先要有音准、节奏、发音的听辨能力,做到精确和完美,产生错误后做到及时纠正。其次,对于所唱的旋律要有乐句的整体感,要明白旋律中的音不是孤立的,音与音之间是有联系的。总之,视唱练耳是一门较为复杂、包含的内容非常广泛的课程,要很好的掌握它,必须经过不断地、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训练。
(二)、多听各种各样的音乐作品
音乐是一种声音的艺术,它是依靠乐音的高低、长短、强弱和音色的对比、变化有规律地组织起来,形成音乐形象,并通过器官来感受的一种艺术。人与音乐的最初接触就是听觉。所以,要引导学生通过多听音乐,在头脑中树立一个审美标准和分辨优劣的能力。这就要求学生在学习音乐时,要用心的体会,发展与建立内心听觉。并且大量的去聆听各类音乐,通过对音乐作品的反复聆听,音乐素质会在不知不觉中得到提高,产生良好的内心听觉。但在没有很好的分辩能力时,应尽量接触优秀的音乐作品。在聆听的同时,通过老师的引导来培养学生的音乐感受力。另外,听记一些自己喜爱的音乐作品,比如现代流行的音乐,有助于对音乐作品的深层次理解与掌握,可以带来多方面的益处,起到培养乐感的目的。
音乐的表现力就是要以准确的节奏、恰当的力度和速度,自然而美好、真切而饱满的感情把乐曲的艺术形象再现出来。在教学中教师根据乐曲的内容和曲调特点,在学生感受力、理解力和技术水平的范围内,适当的向学生揭示乐曲的艺术形象。如在欣赏法国音乐家圣桑的《动物狂欢节》这首乐曲时,教师做适当的点评学生们就兴趣大增,因为生动活泼的音乐旋律把各种不同的动物“狮子”“鸡”“大象”“鸟”等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了。他们感觉到非常形象,贴近生活。另外,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音乐实践活动,丰富学生的第二课堂,从中感知音乐所表现的情绪,并产生心灵上的共鸣。通过艺术实践可以使学生在学习中针对音乐鉴赏的能力,形成由感性到理性良好外部环境的优势。去进一步实践音乐感性教育的目的,完善音乐感性教育的途径。学习不同的乐器和学习演唱不仅能提高学生自身的音乐素质,而且也可以通过他们更加具体和专业化的训练来增加感性经验的储备,并随着这种感性经验的不断积累、不断提高,使得他们的感受能力更加接近艺术的实质。
为了更好的培养学生的音乐素质,由浅入深地掌握一定的音乐技能技巧,提高表现音乐的能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就将基本训练寓于游戏之中,让学生随着节奏做拍手、捻指、拍腿、踩脚、叉腰的游戏,使之用身体、动作来感受、体验、表现音乐。同时对作品中所要表现的思想内容。音乐表现手段等知识予以提示,通过学习与实践,注意观察生活中的一切音响,有利于提高分辨声音的能力,增强学生思维能力。除此之外,教师的范唱也是不可缺少的一环,要求教师对作品应有正确,深刻的理解和确切的演唱处理。这样才能给学生一个鲜明生动地完整的艺术形象。
以通过长期的音乐艺术熏陶,培养高尚的情操,促进学生正确人生观的形成。
(四)、丰富学生的第二课堂
音乐乐感的训练应该说是音乐教学中最困难的过程。乐感的培养不能仅仅局限于短短的课堂教学,除了搞好课堂教学外还应搞好第二课堂的教学,让学生参加合唱队、乐队、舞蹈队及各种类型的文艺演出及观摩,让其在不同的场合去学习、磨练。让学生走出课堂,用自己的亲身实践感受音乐的情感,通过感知的认识逐步飞跃到理性的认识。
很多人这样认为,乐感是天生的,后天很难培养。但乐感是完全可以经过科学的训练而获得。但勤学苦练是必须的,因为有了一定量的积累,才能产生质的飞跃。同时必须重视上述几个方面的培养和训练。并且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对音乐作品内容的优劣、情感的健康于否、具有鉴别的本领。这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和以后的艺术修养具有重要意义。
一、在中学音乐教学中培养乐感的必要性
在音乐的教学过程中,培养和训练学生的乐感是很重要的。因为有了好的乐感,对提高学生的修养和理解音乐、感受音乐、表现音乐起着关键的作用,并会受益终生。
几乎所有的孩学生都喜欢音乐。学习音乐,可使学生的左右大脑平衡发达,可以陶冶人的性格和情感,提高学生的听觉感受,促进学生的情感体验,陶冶学生的情操。特别是学会欣赏音乐,可以培养学生的艺术修养,丰富和美化学生的精神生活,让学生通过那美妙的旋律来感受美好的生活,使学生全面发展,成为一个具有完美品质的人。而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力则是学生学习音乐、提高音乐修养的基础和前提。
音乐学习中的乐感问题,是困扰学生学习的大问题。如果不能顺利解决,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会受到很大打击,并逐渐失去学习的兴趣,在音乐教学(实习)的过程中不难发现,有的学生生来乐感好,不仅能感受到音的高低、长短,还能体验到音乐所反映的情绪和思想感情,有的学生却反应比较迟钝,他们不能掌握乐曲的旋律与节奏,情绪上也没有什么变化,由此可以看出每个人的先天素质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做为音乐教师应该把那些音乐天赋一般的学生通过后天意识的培养,有目的地将学生引进音乐的大门,使他们逐步提高自身的音乐修养。
中学的音乐教育不能仅仅的局限于课本的内容,为了应付教学而教学,应该在掌握基本音乐常识的基础上,逐步培养学生的艺术修养和良好的音乐感知能力。
二、怎样培养学生的乐感
(一)、加强视唱练耳教学
视唱练耳教学是培养乐感的重要方法之一。视唱练耳包括听觉训练和视唱两大部分:听觉训练通常来说应该从小抓起,但大部分学生没有条件。一般来说学前学过音乐的学生听觉能力相对较强。所以,尽早接触音乐对培养乐感是非常重要的。只有听觉能力提高了才有可能促进和提高对音乐的感知。在中学音乐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模唱的训练;视唱是视唱练耳中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与听觉训练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并不是独立的。通过科学有效的、专业化的视唱训练,能很好的促进和发展听觉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应该由浅入深地进行教学。
(1)注重节奏感的培养。节奏相对来说比视唱要好掌握。进行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训练。掌握音乐常用的节奏型,使学生能够按照节拍准确分辨出各种节奏型。
(2)从唱准单音过渡到旋律。音乐教学中,学生不仅要会听,而且要会唱。唱和听缺一不可。可先唱准音阶,然后对学生进行级进、跳进、模进的练习,使学生能从多变的音阶中更好的把握每个音的音准。其次让学生通过听辩单音,对音高、音准进行识记和巩固练习,把所听的旋律记下来进行视唱,这样听唱兼顾更好的促进了学生对音准的掌握。
(3)从体态的律动方面着手。学生的特点是好动,遇到较难的节奏,先进行体态律动的训练再过渡到演唱,这样迎合了学生的特点,他们会立即感到容易并很快能贴切地表达出来。那些乐感较差的学生,只要正确引导他们借助于自身体态律动来表现音乐,可以有效的提高对音乐的感知。
唱好视唱,必须要养成从视新谱开始就把各方面做到位的好习惯。首先要有音准、节奏、发音的听辨能力,做到精确和完美,产生错误后做到及时纠正。其次,对于所唱的旋律要有乐句的整体感,要明白旋律中的音不是孤立的,音与音之间是有联系的。总之,视唱练耳是一门较为复杂、包含的内容非常广泛的课程,要很好的掌握它,必须经过不断地、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训练。
(二)、多听各种各样的音乐作品
音乐是一种声音的艺术,它是依靠乐音的高低、长短、强弱和音色的对比、变化有规律地组织起来,形成音乐形象,并通过器官来感受的一种艺术。人与音乐的最初接触就是听觉。所以,要引导学生通过多听音乐,在头脑中树立一个审美标准和分辨优劣的能力。这就要求学生在学习音乐时,要用心的体会,发展与建立内心听觉。并且大量的去聆听各类音乐,通过对音乐作品的反复聆听,音乐素质会在不知不觉中得到提高,产生良好的内心听觉。但在没有很好的分辩能力时,应尽量接触优秀的音乐作品。在聆听的同时,通过老师的引导来培养学生的音乐感受力。另外,听记一些自己喜爱的音乐作品,比如现代流行的音乐,有助于对音乐作品的深层次理解与掌握,可以带来多方面的益处,起到培养乐感的目的。
(三)、必须重视音乐表现力和想像力的培养。
音乐的表现力就是要以准确的节奏、恰当的力度和速度,自然而美好、真切而饱满的感情把乐曲的艺术形象再现出来。在教学中教师根据乐曲的内容和曲调特点,在学生感受力、理解力和技术水平的范围内,适当的向学生揭示乐曲的艺术形象。如在欣赏法国音乐家圣桑的《动物狂欢节》这首乐曲时,教师做适当的点评学生们就兴趣大增,因为生动活泼的音乐旋律把各种不同的动物“狮子”“鸡”“大象”“鸟”等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了。他们感觉到非常形象,贴近生活。另外,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音乐实践活动,丰富学生的第二课堂,从中感知音乐所表现的情绪,并产生心灵上的共鸣。通过艺术实践可以使学生在学习中针对音乐鉴赏的能力,形成由感性到理性良好外部环境的优势。去进一步实践音乐感性教育的目的,完善音乐感性教育的途径。学习不同的乐器和学习演唱不仅能提高学生自身的音乐素质,而且也可以通过他们更加具体和专业化的训练来增加感性经验的储备,并随着这种感性经验的不断积累、不断提高,使得他们的感受能力更加接近艺术的实质。
为了更好的培养学生的音乐素质,由浅入深地掌握一定的音乐技能技巧,提高表现音乐的能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就将基本训练寓于游戏之中,让学生随着节奏做拍手、捻指、拍腿、踩脚、叉腰的游戏,使之用身体、动作来感受、体验、表现音乐。同时对作品中所要表现的思想内容。音乐表现手段等知识予以提示,通过学习与实践,注意观察生活中的一切音响,有利于提高分辨声音的能力,增强学生思维能力。除此之外,教师的范唱也是不可缺少的一环,要求教师对作品应有正确,深刻的理解和确切的演唱处理。这样才能给学生一个鲜明生动地完整的艺术形象。
以通过长期的音乐艺术熏陶,培养高尚的情操,促进学生正确人生观的形成。
(四)、丰富学生的第二课堂
音乐乐感的训练应该说是音乐教学中最困难的过程。乐感的培养不能仅仅局限于短短的课堂教学,除了搞好课堂教学外还应搞好第二课堂的教学,让学生参加合唱队、乐队、舞蹈队及各种类型的文艺演出及观摩,让其在不同的场合去学习、磨练。让学生走出课堂,用自己的亲身实践感受音乐的情感,通过感知的认识逐步飞跃到理性的认识。
很多人这样认为,乐感是天生的,后天很难培养。但乐感是完全可以经过科学的训练而获得。但勤学苦练是必须的,因为有了一定量的积累,才能产生质的飞跃。同时必须重视上述几个方面的培养和训练。并且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对音乐作品内容的优劣、情感的健康于否、具有鉴别的本领。这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和以后的艺术修养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