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当前高等院校公共音乐教育的改革
发布时间:2015-07-04 09:40
[摘要]当前高校公共音乐教育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主要表现为:高校对公共音乐教育重视程度不够,公共音乐教育与专业音乐教育界定不清楚,大学生对公共音乐教育缺乏全面正确的认识,改革方案为:更新高校公共音乐教育理念,充分认识高校公共音乐教育作用,完善高校公共音乐教育政策法规与机构建设,针对大学生自身特点开展高校公共音乐教育。
[关键词]高校公共音乐教育 问题 改革
高校公共音乐教育是与专业音乐教育相对应的音乐教育方式。它不以掌握专业音乐艺术技能为目的,培养的不是音乐艺术的从业者,而是音乐艺术的高水平受众:它重视学生音乐素养、音乐理念和音乐品味的陶养,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大众性、普及型的音乐理论、音乐历史、音乐鉴赏的教育:其教育目标是为社会发展培养高素质的学生,提高未来社会劳动力的素质与能力,进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一、当前我国高校公共音乐教育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1、高校对公共音乐教育重视程度不够
据2005年对全国48所高校的调查显示,“全国还有很多高校并未开设此类课程,在已开设的高校中选修音乐的大学生人数还不到总人数的两成。”可见有些高校决策层对公共音乐教育的重要性缺乏足够的认识,往往自觉或不自觉地轻视公共音乐教育。有的院校至今还未设立公共音乐教育领导机构或管理机构,有的虽然设立了但是挂靠在别的部门下,没有自主权。甚至形同虚设,致使公共音乐教育的领导机构、管理队伍不健全,公共音乐教育难于落到实处。有的高校虽然设立了公共音乐教育课程,但“并不是根据学生的程度和需求开设的,而是根据学校师资的条件所开设的课程,”“许多的音乐选修课是由音乐学院(系)的专业教师兼职代课。”究其原因,还是观念上认为专业音乐教育与公共音乐教育区别不大,甚至认为公共音乐教育只是专业音乐教育的附属物。因此,忽略了公共音乐教育的发展,经常重此轻彼,并不能保证面向全体学生的公共音乐教育的正常开展与教学研究。除此之外,还有些高校把办艺术“校团”的出发点局限于为本校争奖项和荣誉,挤占本应用于面对全体学生的公共音乐教育的师资、场地、设备和经费,颠倒了高等学校艺术教育的普及与提高的关系,以社团活动来代替公共音乐课程。
2、公共音乐教育与专业音乐教育界定不清楚
面向音乐专业学生的专业化音乐教育和面向非音乐专业学生的公共音乐教育,是我国高校音乐教育体系中的两大主要组成部分。两者在教育对象、教育目标、培养方案、课程设置和要求等方面都不同。然而,我国目前的公共音乐教育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法教材等方面缺乏专门化的教学大纲和培养方案,仍然存有专业化音乐教育的色彩和倾向。
3、大学生对公共音乐教育缺乏全面正确的认识
据2006年对大连5所高校的公共音乐教育调查结果显示,“其中。有27.5%的学生选学音乐课是为了补习中学阶段所扔掉的课程:有49.5%的学生是为了提高自身的音乐素养;还有23%的学生想学习一些音乐知识,用以方便以后工作,迎合社会潮流,应付各种场合的需要。”该调查同时显示,“学生普遍存在重实践课程,轻理论课程:重声乐课程,轻器乐课程:重流行歌曲演唱,轻声乐基本训练等现象。高校学生对音乐素质的认识在某种程度上讲存在偏差。”导致的结果是学生音乐审美能力没办法真正得到提高。
二、改革方案
1、更新高校公共音乐教育理念,充分认识高校公共音乐教育作用
高校公共音乐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音乐为媒介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其形象性、愉悦性、感染力都将大大改善思想道德教育抽象说教的形式,提高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学生将了解作曲家的生平、时代背景,理解多种题材、体裁、风格与形式,掌握音乐基础理论知识和演唱演奏技巧,还会接触到各个历史时期不同的文化群体及地区、民族,涉及政治、经济、历史、哲学、地理、民族学、人类学及其他艺术等领域。这些知识将拓宽大学生的视野,引导大学生认识世界多元化,培养他们对不同文化的理解、尊重与热爱,提高大学生的综合文化素养,进而促进大学生的智力开发与创新精神的培养,陶养其心智,有利于大学生心理素质健康发展。
2、完善高校公共音乐教育政策法规与机构建设
高校公共音乐教育的政策法规是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事业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也是完善机构建设的参照和有力保证。它使高校教育管理部门的意图,通过教育法令和规章得以全面实施,让高校公共音乐教育的进程有法可依。按章办事。
其次,学校应当设有一位校级领导主管学校的公共音乐教育工作,设置专人管理、有固定的经费投入、面向全体大学生的公共音乐教育管理机构,并制订相应的管理目标。管理机构应有相应的管理制度和办法,由负责人制订每年的活动计划。保证公共音乐教育课堂的各项实践活动常年制度化、规范化、系统化。同时,还要建立有效的评估机制,明确教育评估内容,采用网上评教、同行互评、专家督导组评价等多种方法综合评定。
3、针对大学生自身特点开展高校公共音乐教育
高校公共音乐教育针对的是普通大学生,要了解学生心理特点,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情感,激发学生的音乐理解力、表现力和创造力。这就要求教师在公共音乐教学中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引导学生通过学习,初步形成分析、综合、判断的能力,对音乐作品试歌、视唱、填词、编曲二度创作,逐步形成创造音乐的能力。在选择教材或编写教材时。应考虑大学生的心理特点、知识结构,结合学生现有的文艺基础,选择具有很强的人文精神的音乐作品。同时还要立足本土文化,兼收世界各地精华,以此为立足点,扩大学生知识面,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逐步提高学生的欣赏水平,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比较评价,进而提高他们的审美品味与审美判断力,形成自己正确的音乐价值观。
[关键词]高校公共音乐教育 问题 改革
高校公共音乐教育是与专业音乐教育相对应的音乐教育方式。它不以掌握专业音乐艺术技能为目的,培养的不是音乐艺术的从业者,而是音乐艺术的高水平受众:它重视学生音乐素养、音乐理念和音乐品味的陶养,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大众性、普及型的音乐理论、音乐历史、音乐鉴赏的教育:其教育目标是为社会发展培养高素质的学生,提高未来社会劳动力的素质与能力,进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一、当前我国高校公共音乐教育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1、高校对公共音乐教育重视程度不够
据2005年对全国48所高校的调查显示,“全国还有很多高校并未开设此类课程,在已开设的高校中选修音乐的大学生人数还不到总人数的两成。”可见有些高校决策层对公共音乐教育的重要性缺乏足够的认识,往往自觉或不自觉地轻视公共音乐教育。有的院校至今还未设立公共音乐教育领导机构或管理机构,有的虽然设立了但是挂靠在别的部门下,没有自主权。甚至形同虚设,致使公共音乐教育的领导机构、管理队伍不健全,公共音乐教育难于落到实处。有的高校虽然设立了公共音乐教育课程,但“并不是根据学生的程度和需求开设的,而是根据学校师资的条件所开设的课程,”“许多的音乐选修课是由音乐学院(系)的专业教师兼职代课。”究其原因,还是观念上认为专业音乐教育与公共音乐教育区别不大,甚至认为公共音乐教育只是专业音乐教育的附属物。因此,忽略了公共音乐教育的发展,经常重此轻彼,并不能保证面向全体学生的公共音乐教育的正常开展与教学研究。除此之外,还有些高校把办艺术“校团”的出发点局限于为本校争奖项和荣誉,挤占本应用于面对全体学生的公共音乐教育的师资、场地、设备和经费,颠倒了高等学校艺术教育的普及与提高的关系,以社团活动来代替公共音乐课程。
2、公共音乐教育与专业音乐教育界定不清楚
面向音乐专业学生的专业化音乐教育和面向非音乐专业学生的公共音乐教育,是我国高校音乐教育体系中的两大主要组成部分。两者在教育对象、教育目标、培养方案、课程设置和要求等方面都不同。然而,我国目前的公共音乐教育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法教材等方面缺乏专门化的教学大纲和培养方案,仍然存有专业化音乐教育的色彩和倾向。
3、大学生对公共音乐教育缺乏全面正确的认识
据2006年对大连5所高校的公共音乐教育调查结果显示,“其中。有27.5%的学生选学音乐课是为了补习中学阶段所扔掉的课程:有49.5%的学生是为了提高自身的音乐素养;还有23%的学生想学习一些音乐知识,用以方便以后工作,迎合社会潮流,应付各种场合的需要。”该调查同时显示,“学生普遍存在重实践课程,轻理论课程:重声乐课程,轻器乐课程:重流行歌曲演唱,轻声乐基本训练等现象。高校学生对音乐素质的认识在某种程度上讲存在偏差。”导致的结果是学生音乐审美能力没办法真正得到提高。
二、改革方案
1、更新高校公共音乐教育理念,充分认识高校公共音乐教育作用
高校公共音乐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音乐为媒介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其形象性、愉悦性、感染力都将大大改善思想道德教育抽象说教的形式,提高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学生将了解作曲家的生平、时代背景,理解多种题材、体裁、风格与形式,掌握音乐基础理论知识和演唱演奏技巧,还会接触到各个历史时期不同的文化群体及地区、民族,涉及政治、经济、历史、哲学、地理、民族学、人类学及其他艺术等领域。这些知识将拓宽大学生的视野,引导大学生认识世界多元化,培养他们对不同文化的理解、尊重与热爱,提高大学生的综合文化素养,进而促进大学生的智力开发与创新精神的培养,陶养其心智,有利于大学生心理素质健康发展。
2、完善高校公共音乐教育政策法规与机构建设
高校公共音乐教育的政策法规是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事业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也是完善机构建设的参照和有力保证。它使高校教育管理部门的意图,通过教育法令和规章得以全面实施,让高校公共音乐教育的进程有法可依。按章办事。
其次,学校应当设有一位校级领导主管学校的公共音乐教育工作,设置专人管理、有固定的经费投入、面向全体大学生的公共音乐教育管理机构,并制订相应的管理目标。管理机构应有相应的管理制度和办法,由负责人制订每年的活动计划。保证公共音乐教育课堂的各项实践活动常年制度化、规范化、系统化。同时,还要建立有效的评估机制,明确教育评估内容,采用网上评教、同行互评、专家督导组评价等多种方法综合评定。
3、针对大学生自身特点开展高校公共音乐教育
高校公共音乐教育针对的是普通大学生,要了解学生心理特点,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情感,激发学生的音乐理解力、表现力和创造力。这就要求教师在公共音乐教学中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引导学生通过学习,初步形成分析、综合、判断的能力,对音乐作品试歌、视唱、填词、编曲二度创作,逐步形成创造音乐的能力。在选择教材或编写教材时。应考虑大学生的心理特点、知识结构,结合学生现有的文艺基础,选择具有很强的人文精神的音乐作品。同时还要立足本土文化,兼收世界各地精华,以此为立足点,扩大学生知识面,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逐步提高学生的欣赏水平,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比较评价,进而提高他们的审美品味与审美判断力,形成自己正确的音乐价值观。
上一篇:浅谈影视音乐的协调性
下一篇:浅谈发声练习的整体协调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