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歌唱练习中的两个基本问题
发布时间:2015-07-04 09:40
[摘 要]本文针对目前大多数歌唱学习者在歌唱发声时盲目、顾此失彼的现状,提出了歌唱发声首先要解决两大问题——呼吸和发声,并分别对这两方面问题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歌唱发声 呼吸
在众多的歌唱学习者当中,大多数人由于这样或那样的原因,并没有经过科学而系统的发声训练,因而使之在歌唱发声的练唱中,在深呼吸、发声自然、打开腔体、共鸣、位置、咬字吐字等诸多环节上往往出现顾此失彼、无所适从的情况。与其长期处于概念不清、胡子眉毛一把抓的状态,还不如理清思路,先学习并解决最基础的问题,也就是歌唱基本要素当中的呼吸和发声。只有先把这两个问题基本解决并协调好了,后面的学习工作才能得以顺利进行。
(一)呼吸
但凡学习歌唱,首先要接触歌唱呼吸的概念。应选择一种合理的呼吸方法。胸腹式联合呼吸法就是当前被学术界普遍认可的符合生理科学的呼吸方法,为我国民族声乐教学和近代欧洲声乐教学所普遍采用。这种呼吸法是运用胸肋肌肉、腹部肌肉(特别是腹直肌)、横隔膜共同来控制气息的,其突出的优点是全面地调动了人体呼吸器官的综合能动作用。通过训练,能自如地控制歌声的强、弱、高、低。具体可以用快吸慢呼、慢吸慢呼、快吸快呼、慢吸快呼的方法来练习。其次,歌唱发声的吸气最好采用鼻子和嘴同时吸,在吸气的一霎那整个身体有松一下的感觉,意在放松打开吸气的道路,这样就会吸得深。至于到底要吸多深、正确吸入的部位在哪儿,有两种方法可以试试:一是身体放松并且很舒服地坐在椅子角上、两脚着地、两腿自然分开、两胳膊肘放在膝盖上。这时候吸气,腰围、后腰、后背等部位会有向“外”扩张和膨胀的感觉,同时吸的力量也在于此,这就是深呼吸的深度和部位;二是平躺在床上。这时自然放松地吸气,同样会觉得腰围、上腹部有膨胀感,而且比站着吸气的起伏要大得多。此外,吸气讲究“深”而“适度”,不在于“多”。歌唱发声时“吸着唱”、“多带点吸气的感觉唱”,或者想“不断地加气”、“加强打哈欠”的感觉,即想着用吸气的感觉来唱,用上呼与吸的对抗,就不会让刚吸进来的气马上跑掉,有利于呼吸的支持。解决了气息浅和不善于控制气息的问题,那么正确使用歌唱气息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二)发声
这里所说的发声,指的是歌唱发声,是加上歌唱状态的发声。在众多的歌唱学习者当中,平时练唱往往容易忽视呼吸和共鸣,缺乏“换声”、“混合声区”、“混合共鸣”等概念,只注重声音,用其固有的发声习惯和观念,片面追求声音效果,不惜扯着嗓子喊或者硬着喉咙唱,声音从中声区向高声区转换时不“换声”,也不调整共鸣状态,结果发出的声音生硬、紧张、干涩、苍白无力,缺乏泛音光泽,音质疏散、浮泛、没有焦点,还出现喊“破”、“卡壳”的情况。这种情况女声多数发生在中声往下,而男声发生在高声区稍多一些。这样反而使声音失去了应有的自然、甜美、柔和、圆润等色彩,造成声音紧卡、声区不统一。如果长期这样拿“本”来唱或者喊,势必引起整个发声器官失调。针对这种声音紧卡、声区不统一的状况,必须建立前面所讲的整体协调的歌唱状态。首先,强调深呼吸和深的气息支持点,有良好气息支持;其次,要求打开喉咙、放松稳定喉头,只有当喉头自然地处于深吸气的位置上时,才能形成一个坚固的共鸣管道,为声区统一创造有利条件;最后,要有声区混合的意识,即把歌唱音域内相互重叠但色彩又不一样的声区融合在一起,在(真)低声区、(混)中声区、(假)高声区内的每个音上都用“混合声”的科学的发声方法来进行训练。无论男声女声,要明确自己的换声音区,有提前“换声”的意识并且及时“换声”。但练习时要注意一点:最好是中声区有些把握以后再进入换声区,换声区状态比较稳了再进入高声区,以便把声区连接起来,使各声区间没有界限,形成一条让人感觉不出分有段节的音线。
歌唱发声需要一个整体协调的歌唱状态,光靠哪一部分或少了哪一部分都不行。假如歌唱者在歌唱发声时呼吸对了,但没有共鸣,或者声音很好,只是呼吸不对,都不容易唱好。只有全协调好了、全对了以后,真正的呼吸才对,真正的腔体和嗓子才用得上。因此,歌唱学习应该从正确的出发点开始,要分阶段、有主次地进行练习。在歌唱各部分无法同时协调好的阶段,先解决好歌唱的呼吸和发声两大问题才是当务之急。只有先解决了这两大问题,才能为其他方面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创造有利的条件。
参考文献:
[1]周小燕.声乐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
[2]李晋玮,李晋瑗.沈湘声乐教学艺术[m].北京:华乐出版社,2003.
[3]郭祥义.练什么,怎么练[j].中国音乐,2000,(1).
[4]董文华.谈歌唱发声的常见病及纠正方法[j].中国音乐,1999,(2).
[5]金明春.民族声乐艺术[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6]潘乃宪.声乐实用指导[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94.
[7]韩勋国.声乐艺术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关键词]歌唱发声 呼吸
在众多的歌唱学习者当中,大多数人由于这样或那样的原因,并没有经过科学而系统的发声训练,因而使之在歌唱发声的练唱中,在深呼吸、发声自然、打开腔体、共鸣、位置、咬字吐字等诸多环节上往往出现顾此失彼、无所适从的情况。与其长期处于概念不清、胡子眉毛一把抓的状态,还不如理清思路,先学习并解决最基础的问题,也就是歌唱基本要素当中的呼吸和发声。只有先把这两个问题基本解决并协调好了,后面的学习工作才能得以顺利进行。
(一)呼吸
但凡学习歌唱,首先要接触歌唱呼吸的概念。应选择一种合理的呼吸方法。胸腹式联合呼吸法就是当前被学术界普遍认可的符合生理科学的呼吸方法,为我国民族声乐教学和近代欧洲声乐教学所普遍采用。这种呼吸法是运用胸肋肌肉、腹部肌肉(特别是腹直肌)、横隔膜共同来控制气息的,其突出的优点是全面地调动了人体呼吸器官的综合能动作用。通过训练,能自如地控制歌声的强、弱、高、低。具体可以用快吸慢呼、慢吸慢呼、快吸快呼、慢吸快呼的方法来练习。其次,歌唱发声的吸气最好采用鼻子和嘴同时吸,在吸气的一霎那整个身体有松一下的感觉,意在放松打开吸气的道路,这样就会吸得深。至于到底要吸多深、正确吸入的部位在哪儿,有两种方法可以试试:一是身体放松并且很舒服地坐在椅子角上、两脚着地、两腿自然分开、两胳膊肘放在膝盖上。这时候吸气,腰围、后腰、后背等部位会有向“外”扩张和膨胀的感觉,同时吸的力量也在于此,这就是深呼吸的深度和部位;二是平躺在床上。这时自然放松地吸气,同样会觉得腰围、上腹部有膨胀感,而且比站着吸气的起伏要大得多。此外,吸气讲究“深”而“适度”,不在于“多”。歌唱发声时“吸着唱”、“多带点吸气的感觉唱”,或者想“不断地加气”、“加强打哈欠”的感觉,即想着用吸气的感觉来唱,用上呼与吸的对抗,就不会让刚吸进来的气马上跑掉,有利于呼吸的支持。解决了气息浅和不善于控制气息的问题,那么正确使用歌唱气息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二)发声
这里所说的发声,指的是歌唱发声,是加上歌唱状态的发声。在众多的歌唱学习者当中,平时练唱往往容易忽视呼吸和共鸣,缺乏“换声”、“混合声区”、“混合共鸣”等概念,只注重声音,用其固有的发声习惯和观念,片面追求声音效果,不惜扯着嗓子喊或者硬着喉咙唱,声音从中声区向高声区转换时不“换声”,也不调整共鸣状态,结果发出的声音生硬、紧张、干涩、苍白无力,缺乏泛音光泽,音质疏散、浮泛、没有焦点,还出现喊“破”、“卡壳”的情况。这种情况女声多数发生在中声往下,而男声发生在高声区稍多一些。这样反而使声音失去了应有的自然、甜美、柔和、圆润等色彩,造成声音紧卡、声区不统一。如果长期这样拿“本”来唱或者喊,势必引起整个发声器官失调。针对这种声音紧卡、声区不统一的状况,必须建立前面所讲的整体协调的歌唱状态。首先,强调深呼吸和深的气息支持点,有良好气息支持;其次,要求打开喉咙、放松稳定喉头,只有当喉头自然地处于深吸气的位置上时,才能形成一个坚固的共鸣管道,为声区统一创造有利条件;最后,要有声区混合的意识,即把歌唱音域内相互重叠但色彩又不一样的声区融合在一起,在(真)低声区、(混)中声区、(假)高声区内的每个音上都用“混合声”的科学的发声方法来进行训练。无论男声女声,要明确自己的换声音区,有提前“换声”的意识并且及时“换声”。但练习时要注意一点:最好是中声区有些把握以后再进入换声区,换声区状态比较稳了再进入高声区,以便把声区连接起来,使各声区间没有界限,形成一条让人感觉不出分有段节的音线。
歌唱发声需要一个整体协调的歌唱状态,光靠哪一部分或少了哪一部分都不行。假如歌唱者在歌唱发声时呼吸对了,但没有共鸣,或者声音很好,只是呼吸不对,都不容易唱好。只有全协调好了、全对了以后,真正的呼吸才对,真正的腔体和嗓子才用得上。因此,歌唱学习应该从正确的出发点开始,要分阶段、有主次地进行练习。在歌唱各部分无法同时协调好的阶段,先解决好歌唱的呼吸和发声两大问题才是当务之急。只有先解决了这两大问题,才能为其他方面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创造有利的条件。
参考文献:
[1]周小燕.声乐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
[2]李晋玮,李晋瑗.沈湘声乐教学艺术[m].北京:华乐出版社,2003.
[3]郭祥义.练什么,怎么练[j].中国音乐,2000,(1).
[4]董文华.谈歌唱发声的常见病及纠正方法[j].中国音乐,1999,(2).
[5]金明春.民族声乐艺术[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6]潘乃宪.声乐实用指导[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94.
[7]韩勋国.声乐艺术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上一篇:皮影戏的起源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