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风音乐论文范例赏析(共2篇)
第1篇:“中国风”音乐为什么流行?
“中国风”音乐在短期内得以流行开来不是偶然的,既由社会的客观需要所决定,也得益于它自身的独特魅力。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为它提供了客观条件,而巨大的商业利益则推动了它的广泛传播。
(一)“中国风”音乐—个性象征
20世纪初美国经济学家维布伦在《有闲阶级论》一书中提出夸示性消费,又译为“炫耀消费”、“显示性消费”等,维布伦指出:“在任何具有高度组织性的工业社会,声望取决于经济实力,而显示经济实力以赢得荣誉以保全声望的办法,就是有闲以及进行夸示性消费”。按照他的理论,我们进行的消费都是划分社会结构和层次的重要标准。而崇尚个性、追求时尚的年轻一代,想要成为群体中的焦点,中国风音乐满足了他们的心理,它使年轻人有一种引领时尚和彰显流行身份的感觉,成为其突显身份的文化因素。
(二)“中国风”音乐—中西结合
日本学者曾提出HM新理论,当市场趋向成熟时,如果产品必要只追求基本功能,消费者就会不满意。因为消费者还要期待产品的魅力条件(M),提供新的诱因和附加条件。这种理论同样适用于音乐。近年来的流行歌曲中传唱不免陷入俗套。失恋、痛苦、寂寞、苦闷、酒精成了其主要代名词,显得无病呻吟,不具备吸引年轻一代的魅力。而中国风的音乐恰恰弥补了这一缺陷。“中国风”音乐向中国传统文化寻找突破口,在现代的音乐中加入古典元素,中西结合,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对于长期听以失恋、痛苦为歌曲内容的青少年来讲,无疑具有巨大的吸引力。
(三)“中国风”音乐-经济利益
从经济学的角度看“中国风”音乐流行是市场配置资源的结果。按照价值规律,社会资源自动地流向获利较多的行业。如今的“中国风”歌曲深受青少年的喜爱,其市场需求量大大增加,表现在近几年的年度最受欢迎音乐排行榜和彩铃下载排行榜的前十名有一半左右是“中国风”的歌曲,这背后隐藏着巨大的经济利益,让许多商业主体趋之若鹜。他们在追求自己商业利益的同时,无形之中推动着“中国风”音乐的传播。
第2篇:高中音乐课堂中的“中国风”现象
新课程背景下,高中音乐鉴赏纳入了《流行风》,对以往流行音乐不能进课堂进行了全新的变动,为培养学生健康的流行音乐审美观提供了一个合法的舞台;而新课程标准指出“要宏扬民族音乐,珍视人类文化遗产”,由于许多教师过分重视民族音乐教学,忽略身边相呼应的流行音乐,从而降低了学生学习民族音乐的兴趣。那么采取怎样有效的方法展开民族音乐教学,培养学生对民族音乐的兴趣?笔者通过调查和实践,与学生做深层次的探讨,让学生从身边的流行音乐寻找民族的根,一扫时下部分流行音乐对中学生的负面影响,从而增强民族意识,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生活的变迁,我国各民族优秀的传统音乐和作品应纳入音乐课的内容,增强民族意识,开阔视野,学习、理解和尊重世界其他国家和民族的音乐文化。
一、正确认识流行音乐中的“中国风”,培养学生的民族精神有着重要的意义
当代出现了大量的具有民族元素的流行音乐,有些虽然使用了民族五声调式,但是歌词格调低下,意图追逐“民族元素”的流行风迎合大众,这种过分的滥用,使动听的音乐变的庸俗,让我们的学生变的迷惘,面对这样的音乐没有被撼动,没有沉浸其中,那正是由于少了一种本质上的沟通。
二、民族元素的流行音乐遵循了以下几点原则
1、“民族元素”的流行音乐多采用“宫调式”的主旋律;
2、在音乐的编曲上大量运用中国乐器:如二胡、古筝、箫、琵琶……
3.唱腔上运用了中国民歌或戏曲方式;
4、题材上运用了中国的古诗或者传说故事。
古代韵味十足的歌词,流行与通俗音乐的主体,再加上戏曲唱腔的配合,这就是“中国风民族风格”的流行音乐的特点,歌词具有中国文化内涵,使用新派唱法和编曲技巧烘托音乐氛围,音乐以怀旧的中国背景与现在节奏的结合,产生含蓄、忧愁、幽雅、轻快等音乐风格。经典的流行音乐要有深厚的文化土壤,将现代的音乐元素和复古的音乐文化融合在一起,用独特的方式传播和延伸着民族古老的音乐文化,自然而然唤醒了我们对民族音乐的热爱。
通过调查发现,有52.3%学生喜欢“民族风格”的流行音乐,他们不约而同地写出当前红的发紫的周杰伦的《青花瓷》、《发如雪》、《千里之外》、《菊花台》等几支传唱度蛮高的流行音乐的歌词,认为这几首具有典型的“中国风”特点;首先,配器上运用了中国的民族乐器;主要骨干音使用了典型的“1、2、3、5、6”结束在“1”上,感觉非常明亮,好听;在歌词的创作上运用了古诗词的创作特点。众所周知,每个人对周杰伦的音乐有着不同的评价,但是,确实这三首音乐非常的经典,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见表
春风化细雨,润物细无声,让学生快乐掌握民族音乐文化,不仅培养了学生学习民族音乐的兴趣,还培养了学生如何舍取流行音乐的能力,使传统民族音乐文化根深蒂固,从而热爱民族音乐文化,增强民族精神。
作者:孙小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