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推荐游戏的摇滚音乐论文范例赏析(共4篇)

发布时间:2023-12-06 12:57

  

第1篇:摇滚音乐叙事及终结


  摇滚音乐①作为一种音乐形式,诞生于欧美文化土壤之中,发展至今天已在全世界范围广泛存在,面对这样一种文化,尤其是仍在不断生成、变化着的一种音乐形式,给予一个明确的概念是非常困难的,但毫无疑问地是它最初的含义和现今的含义已经相去甚远,特别是在全世界多元文化共存和交融的社会,摇滚乐在不断地迁徙和裂变过程中,呈现的面貌也是今非昔比,并且丰富多样②。但无论怎样摇滚乐自身的特性还是依稀可见,那就是摇滚音乐叙事过程中蕴涵的一种精神:“反叛意识、斗争意识、批判意识”③,这是人类追求生存自由的一种精神。崔健认为这种精神就是“反抗一切让人丢失自己的东西”④。诚然,摇滚乐具有表面上的惊世骇俗,如披发、怪服、狂乱的节奏、嘈杂的音响以及一些摇滚人异常生活方式,但这些不是摇滚乐的本质,在摇滚乐躁动的音响背后,必然有一个让人们为之疯癫、为之痴狂的理由,那就是内置于摇滚乐形式之中的为自由而斗争的精神,这就是摇滚音乐叙事的深层内涵。


  一、摇滚音乐叙事缘起——对自由的奢望


  两次世界大战给受害者造成巨大的创伤,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使得物质资料生产让精神世界望尘莫及,随着工业化的进程,社会的高度异化,人越来越成为了“工具”:在这个社会人较容易失去自我,成为社会的“对象”,创造的“工具”。正如阿多诺提出的:“启蒙走向了启蒙的反面”⑤,启蒙的不断自我毁灭,迫使思想向习俗和时代精神贡献出最后一点天真。思想如果存心想摆脱其批判环节而单纯服务于现存制度,那么它就会在违背意志的情况下推动它所选择的积极因素向消极的破坏因素转化。人性的堕落和社会的进步是联系在一起的。经济实力的不断提高,一方面为世界变得更加公正奠定了基础,另一方面又让机器和掌握机器的社会集团对其他人拥有绝对的控制权。个人往往变得一文不值,同时社会对自然的暴力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幸福的因素本身变成了不幸福的源泉⑥。没有掌握国家机器的人们开始一场反传统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传统知识分子开始了一场“文化批判”运动(如法兰克福学派的文化批判理论)。另一些人却制造了“音响暴力”轰炸人沉睡的心灵,为“心”的和平和宁静抗争,这就是摇滚音乐叙事。


  由于在有的人看来世界如是呈现,这一切都是前辈们给后人设定的“圈套”,于是选择非传统形式,旗帜鲜明地向一切传统宣战成了一种必然。传统文化由此而被拆解和颠覆,而文化言路的重构就成了摇滚乐的一种文化宿命,批判性就是这种文化的实质。在中国,摇滚音乐经历了“对主宰型意识形态的逆动(抗争与生活方式不相适应的意识形态);融解生活的各个层面;带有朦胧象征意义的调侃与带有黑色幽默性的嘲讽(对于主宰型意识形态贬其为亚文化、反文化的抗争,与正统、正宗文化的强势对其进行加压和排斥的抗争)……”⑦。尼采认为:“一切艺术都有健身的作用,可以增添力量、燃起欲火、激起对醉的全部微妙的回忆”⑧。事实如此,摇滚乐往往能以密集的节奏、震耳欲聋的声能、极具能量的光点(舞台)、情绪高涨的宣泄、得天独厚的批判性等制造一种“音响暴力”,轰炸沉睡的内心,为“心”的和平和宁静抗争。或者干脆躲避喧嚣、远离尘世、遁入“迷幻世界”,在阴冷、晦涩、怪诞、撒旦和哥特式的叙述中寻找失落的“自己”。摇滚音乐叙事的批判性何以实现?接下来将进一步分析其构成。


  二、摇滚音乐叙事的构成——“音响暴力”


  摇滚音乐叙事实现依赖于“音响暴力”的构成,接下来对


  其构成因素,以及与传统音乐的区别作一个简要分析。见下表:


  对风格多样的摇滚乐作穷尽一切的分析是十分困难的,这有待进一步研究,上述分析只是针对一些典型的摇滚音乐形式的简要分析,并非摇滚音乐的全部。值得注意的是构成摇滚乐“音响暴力”因素还在于它在追求一种追求自由的批判


  精神。下文将进一步阐述。


  三、摇滚音乐叙事的魅力——“音响暴力”的“力量”


  那么,这种“音响暴力”式的叙事到底有什么好?怎么能让听者如此狂躁进而癫狂?它何以能承载人性的追问?


  毫无疑问选择这种方式并非偶然,除了历史原因之外,更重要的是跟这种音乐有生俱来的特性是分不开的,那就是“音响暴力”的“力量”。


  1.在形式上,①摇滚音乐的边沿性特征(与传统艺术音乐相比),音乐的构成材料上具独特性,主要以噪音和噪音化的乐音为主营造另一种声音的场,这一点也符合了摇滚乐批判性,更符合人的反逆性;②拥有一个高能量的“力场”,广泛运用科技手段使声音的强度无限扩大,噪音与噪音化的乐音的运用使音乐的紧张度不断扩张,力度的强弱可以做到轻如私语、重如雷鸣,结合高密度的、动力性的节奏(如小切分、大切分等),加之舞台灯光参与音乐的叙事足以制造一种声光的震撼;③与时代合拍,强烈的节奏,使音乐充满强烈的现代生活的动感,进一步打破了生活与艺术的界限;④多重叙事,运用现代科技、数字媒体与音乐本体的结合,其中不乏神奇和奥秘,听众不仅在传统听的基础上得到满足,有时结合多媒体的三维动画和表演者忘情的表演,给了听众强有力的视觉冲击。


  2.内容上,追求自由和批判性精神,无论是在形式和内容上都与现代生活吻合,形式简洁有力,及时反映人的生存状态、社会变革、时代的变迁,以及对人性的追问、对桎梏的颠覆。例如魔岩唱片推出的摇滚音乐人何勇,其作品《钟鼓楼》采用百姓叙事方式,加之中国民族音乐色彩元素与摇滚音乐的完美结合,描述了中国社会的变迁给青年一代带来的疑惑和追问:“钟鼓楼吸着那尘烟任你们画着他的脸,你的声音我听不见,现在是太吵太乱,你已经看了这么长的时间你怎么还不发言,是谁出的题这么的难到处全都是正确答案?”关于摇滚音乐叙事内容上的特性将在下文详述。


  四、摇滚音乐叙事——在突进中转向自身


  “摇滚音乐是自由的一种形式,它从古典音乐形式规则中争取艺术的自由;它从传统伦理道德中争取人心能够的自由;它从白人那里争取黑人的自由;它从资产阶级那里争取无产者的自由。”⑨由此可见,摇滚乐一诞生就具有了自身的主题和特性。“ROCK&ROLL”源于非洲土著人“性爱”之意⑩(在黑人社区的俚语里,“ROCK”和“JAZZ”都是做爱的意思{11})。但除了性的意味,还有反抗的色彩{12}。它缘起时的因素在于“‘黑’‘白’文化的交融”,具体说“摇滚音乐的产生是一种社会和音乐的两种文化的交融,即(美国)南部和西部的黑人和白人之间的交融”。从此以后,“‘摇滚文化’撕开人文化中的帷幔,拆除人工樊篱,在粗暴中突进”。“摇滚文化明显地带有反抗与批判色彩,也就是更强调对传统的反叛,并希图通过对传统的批判来实现某种社会理想;但是他们普遍地带有某种感伤的情绪,同时又都很焦躁地贪图着顷刻之间忘记过去,甚至还难以承受生命之轻,于是他们便常常以狂放不羁为相,以忧患自虐为本。由此,再加上深层传统中的历史梦魇与文化情结总是死死地纠缠着当代人的行为,社会关系居然变成人格结构的一部分。”于是,“这种有违文化禁忌的反叛行为,理所当然地被主宰性意识形态贬为亚文化、甚至反文化,受到正统、正宗文化强势的挤压与排斥”{13}是难以避免的。法兰克福学派思想家阿多诺带着精英文化的危机感对整个大众文化(包括大众音乐、特别是欧美的流行音乐)进行批判,在其发表的论文《论流行音乐》中提出著名的流行音乐三个特征论:“一、流行音乐的标准化和伪个性化特征;二、流行音乐刺激的是被动消费;三、流行音乐是社会的粘合剂”{14}。梅纽因指出“其(摇滚乐)追求无适度展开纯粹感观上的震撼,以失望和幻灭为音乐主体,是一代新人脱离过去传统摒弃上一代传给他们那个充满虚伪的世界,而要求创造他们自己的文化”{15}。米兰-昆德拉则认为“摇滚乐淹没了近几十年的音乐环境。在20世纪恶心地呕吐他的历史之际,摇滚乐夺取了世界”,昆德拉把摇滚乐看做是“兴奋剂”,将摇滚乐爱好者看成是“自私的一代”、“没有犯罪感的人”{16}。对于摇滚乐而言,来自传统文化、精英文化的压力是巨大的。


  但,摇滚音乐叙事的艰难处境并未能阻止其在人类历史文化中的突进。它以工业化为基础不断完善自己的技术,以商业为媒介拓展自己的“领土”。摇滚音乐在欧美的产生和高速发展源于“二战”后人口出生率急剧上升、工业飞速发展、经济高速发展,以及二战的心灵内伤。摇滚在西方高速发展成为都市音乐独领风骚的主角。摇滚乐借助商业媒介和社会不断地包容,现今已经风靡全球,从“地下”逐渐转向“地上”,在这一过程中摇滚乐完成了自己的使命。但是,当一个社会开始接纳不同异端的声音时,这种转向将是摇滚乐面临非摇滚化的一种异化的危机。为保证摇滚乐自身的传统——“自由、批判性”的初衷而不得不指向自身。这是其自身携带的矛盾,一方面摇滚乐需要社会大多数人接受而借助科技和商业手段,从“地下”逐渐转入“地上”;另一方面,一旦成为商品,模式化批量生产成为社会广泛接受的东西,也就越来越失去了批判性功能。也就是当“噪音”不再是“噪音”,被“驯化”成为“和谐组合”之后,又由于追求表现的个性化体系,必将造成个性化的独语和和谐组合的断裂(即反和谐){17},这就是摇滚乐始终是一种“进行时的”音乐的内在原因。


  由于要避免大众化和媚俗化,拥有一种批判性力量,在音乐形式或行为上标新立异、追求独树一帜,往往成为一些摇滚乐人追求的目标之一。站在这个端口有些人往往迷失,只追求其怪诞的外表而不求音乐的实质内涵,甚至有些人只是在行为意识中的“投机”,对于音乐本身是什么了解甚少,更别说精湛的技术和完美的音乐形式。更有甚者大力宣扬色情、暴力、血腥、污秽,近来的一些碾核摇滚(Grind-core)乐队{18}就是一例。如德国的GUT乐队,就是一支色碾乐队,以性交活动中的“淫叫声”为元素,结合摇滚手段,呈现出各种状态的性爱、强奸、性虐等过程。每首作品都充满色情场面,宣传的照片及歌词都色情化、暴力化。这种粗暴、极其异端的叙事方式,纯粹“为脱俗而庸俗”的标榜同样也是违背摇滚乐初衷的(当然也未能其真正入摇滚乐的主流)。


  五、摇滚乐的终结——“噪音”化为“和谐”


  随着各种摇滚乐自身风格边界的模糊,新的音乐元素的不断渗透,风格层出不穷,摇滚乐由传统摇滚转向了后摇滚时代。伴随这个“时代”的是相对于摇滚乐的流行音乐界限也在变异和模糊边界。以至于在当下“到底什么是真正的摇滚音乐”,及摇滚乐的身份认同也越来越成为问题。“噪音是一种武器,而音乐,在最初的时候帮助这武器生成,将之驯化、仪式化,成为仪式化杀戮的一种拟像”{19}。这句话用在此处也许最恰当不过。摇滚乐因有噪音而突起,而音乐,不断将噪音炼狱成“武器”,将之驯化,发展成一种集体宗教的行为,成为仪式化杀戮的一种拟像,同时在突进中也不得不朝向自己。“噪音”一旦化为“和谐”,“摇滚乐的终结”{20}也就成为了历史事实。


  作者:周华生

  第2篇:试论中国摇滚音乐的阻力与发展


  “摇滚”作为一现时代的音乐术语,相信大家并不陌生,但真正能说出究竟什么是“摇滚”,恐怕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在中国,由于摇滚那种强烈的理想主义,极力表达自己、标榜自己个性的特点,使得摇滚乐在中国经历过短暂的火爆之后就开始归于沉寂,尤其是后来“朋克”摇滚的出现,更是让大多数人都用有色的眼光来看待摇滚乐。文中所阐述的观点,是希望人们能从客观的角度来看待摇滚乐,了解摇滚文化,感受摇滚精神;让人们真正懂得摇滚乐所包含的艺术价值和精神价值;让更多的人热爱摇滚乐,并支持摇滚音乐的发展!


  一、摇滚乐在中国的发展


  摇滚乐简称ROCK,是美国黑人音乐和白人音乐的结合体。主要以黑人的节奏布鲁斯为主,在此基础上吸收了白人的乡村音乐发展而来的一种音乐形式。是一种非常喧闹的、节奏强烈的、在短小的歌曲基础上进行发挥的富有动力性的舞蹈音乐。


  摇滚乐最早发源于西方,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传入中国,并在中国生根、发芽,发展了近30年的时间,经历了萌芽、繁荣、爆炸、沉寂的一个过程。80年代的中国,改革开放带动着经济体制的变革,随着改革开放的日益深入,人们的思想、心理、情趣、爱好都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当时刚刚结束文革枷锁的中国文艺界空前的活跃起来,整个社会都充斥着一种“解放”的声音,中国的摇滚乐也就应和着这种冲破一切束缚的节拍顺势而生!这个时候的摇滚乐,除了娱乐、宣泄以外,更多的是用来膜拜的。它是中国青年渴望恢复人的价值的呐喊,是一种思想的启蒙。当时,许多年轻人为了心中的摇滚乐,为了实现自己梦想的价值,放弃了原有的事业,他们饥饿、流浪、贫穷,却背负着“解放”跃上了一个精神的巅峰。”[1]


  中国摇滚(ChineseRock)一直被认为是一种反传统的工具、反抗主流意识形态、商业建制以及文化霸权的音乐。在进入主流市场时间不长就被认为在形式和音质上与粤语流行歌曲相似。虽然后来又有另类摇滚的出现,但中国摇滚的大势已去,中国的大部分摇滚乐迷也都不再抱有幻想,加上主流传媒的长期刻意忽视,演出审批的重重困难,物质时代的理想虚无主义等因素使得曾经辉煌一时的中国摇滚乐渐渐处于艰难生存的地下状态。”[2]


  但由于摇滚乐简单、有力、直白的特点,特别是它那强烈的节奏,与青少年精力充沛、好动的特性相吻合;摇滚乐无拘无束的表演形式,与他们的逆反心理相适应;摇滚乐歌唱的题材,与他们所关心的问题密切相关,让当时的青少年人群很容易就在摇滚乐中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声音。所以摇滚乐在中国青年人群中还是轻易的占有了一席之地!


  二、摇滚乐在中国发展存在的问题阻力


  摇滚乐在中国生长的土壤一直是狭小而贫瘠的。从诞生开始就以地下形态曲折生存,虽然后来也曾迎来了属于它的的春天,但是始终未曾改变中国摇滚乐恶劣的生存环境。可能中国的摇滚乐从它诞生之日起就注定了它的成长之路是非一般的艰辛,它的成长之路坎坷崎岖,或许是因为生不逢时吧,摇滚在中国除了中国“摇滚乐之父”崔健真的引起一阵摇滚热之外,其他人就很少出现像崔健那时的摇滚狂潮了。总结起来有几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摇滚乐在中国的发展一开始就没有找准自己的定位,从一开始就有些照搬英美摇滚乐的东西,摇滚的特点:离经叛道、我行我素、反抗主流文化、声讨政治权威,是把最真实的情感毫不加掩饰的表达出来。而这在中国这个由正统文化引领的国家里,尤其是声讨政治权威这样的音乐在中国的舞台是从来没有过的,所以这样的摇滚文化并不适合中国,也并不是中国的摇滚大众需要的文化。


  第二,缺少专业的摇滚人才,乐手个人的音乐素质修养不够。很多人认为中国的摇滚是因为政治环境原因而不能发展,其实这也只是一部分原因,最主要的是中国摇滚的内在问题,乐手个人乐思的枯竭,风格的雷同等都是中国摇滚发展受限的原因。“音乐是一种艺术,它涵概了文学、生活、电影等诸多方面的知识并从中获取很多的创作灵感。可有些乐手不注重文化和专业知识的汲取和积累,想法和天赋固然重要,但没有供我们生长的土壤,出来的东西也只能是纸上谈兵、空中楼阁。”[3]摇滚乐的精髓在于激情、振奋人心,并不仅仅是形式上的东西。很多的乐手为了追求一个“量”而忽略了“质”的问题,只有好的作品才经得起时间的雕琢和打磨。所以中国的摇滚乐也要尽快的想出自身的发展之道!


  三、中国摇滚乐的发展的对策


  在现今一切条件都渐渐好起来的时候,摇滚乐的发展反倒不如刚开始了,这的确是个值得深思的问题。摇滚乐要想健康的生存下去就必须有一良好的生存土壤和环境:


  因为音乐的本土化、民族化才是音乐的主体文化,才是在与世界接轨中与世界音乐文化相抗衡的音乐文化,才能在世界音乐中拥有立足之本。从西方摇滚乐的发展就可以看出:西方摇滚乐之所以能受到人们的喜爱就是因为它多数运用了本土的文化素材,加入了本土文化,只有本土的才是最适合的。而对于中国的摇滚乐来说,不做任何改变,将西方的摇滚文化生搬硬套到中国的文化当中,必会遭到中国本土文化的排斥,引起人们的厌烦。


  中国摇滚乐的发展虽然坎坷,但它将会一步步慢慢的走入主流音乐社会,带领着音乐时尚的前锋,不断学习和借鉴其他音乐优秀的处理方法,坚持自己的风格,坚持不懈的探索研究,发扬摇滚乐的精神,慢慢地使摇滚乐继续着,并发展着。中国的摇滚乐一定会有一个美好的未来,它代表了一个新音乐的开始,并继续着以往摇滚乐历史的发展,使中国摇滚乐更具有真正价值上的意义,能获得更多人们的喜爱!


  作者:李征

  第3篇:论中西摇滚音乐的特点和差异


  音乐,在人类的文明社会中是一个不可或缺的元素,它在不断发展,不断跨越,不断融合,逐渐形成不同的分支,不同的风格。当今有一股最重要的音乐势力叫摇滚。摇滚不仅是一种音乐形态,实际上它是一种“人生的态度和哲学”,也正因为如此,摇滚乐才有别于一般流行音乐,中西摇滚才会有各种不同点。


  1.西方摇滚音乐的历史背景


  摇滚20世纪中期发源于美国乡村音乐与黑人布鲁斯音乐的结合。从30年代欧美的经济大萧条,到之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全球荡乱,再到经济复苏和战后的生育高峰期,那个特别的年代孕育了富有想法,思想激进的一代年轻人。年轻的自由、荷尔蒙的冲动、离经叛道,这些元素都被无拘无束的年轻人们带进了摇滚这种音乐的创造过程中。当时的摇滚也在一出生就成为一发不可收拾的热潮。在西方人眼中,摇滚富有一种独特的英雄主义式魅力,舞台上演奏的乐手们都像是一个个斗士,奋力挥洒着汗水和音符。无论是激情四溅的美式摇滚,还是绅士般儒雅中透着豪放的英伦摇滚,熊熊似火的摇滚烈焰,随着时间的推移在欧美各个国家中蔓延开来。


  2.中国摇滚音乐的历史背景


  猫王,披头士,滚石乐队,这些我们耳熟能详的名字在上世纪80年代传到了遥远的东方。在当时的政治,文化,和社会环境的共同影响下,摇滚在华夏大地上的“反文化”中生根发芽了。崔健,唐朝,Beyond等乐队都是中国摇滚的开路先锋。90年代初期,摇滚在中国的影响达到了历史最高峰。随后各种原因的叠加导致摇滚乐在中国走向衰退,从而被流行乐取代。从中国摇滚这20几年的发展历程来看,中间充满了曲折和起伏。这完全是由摇滚自身的特点与中国上层建筑不相符的本性所决定的。摇滚揭示社会问题,而且往往是一些非常丑陋的问题,这种揭露不是在理论界的所谓求同存异、百花争鸣的争论,而是直接将一些敏感的问题暴露出来,再加上音乐这种艺术形式大众化的特点,极易在比较广泛的范围内引起大众的共鸣,在社会价值观日益多元化的进程中,摇滚无异于是洪水猛兽。所以,从摇滚在中国诞生的那天起,就注定了其要面临压制和隔离的命运。20多年来,从刚诞生时的旺盛的生命力,到后来的快速生长和发展,再到这些年来的半死不活,中国摇滚在光荣地刻下自己的名字的同时,也迅速地跌落到了低谷。20几年不长不短的时间,摇滚在这片充满着社会主义营养的土地上,不尴不尬地生存着。


  3.中西摇滚音乐的差异


  3.1环境上的差异


  每一种文化和艺术类别的发展都需要与之相呼应的环境,如襁褓般孕育着它。西方的欧美摇滚主要建立在资本主义社会的背景之下,年轻人们真实,狂野,愤怒,向往自由,不愿跟从大流,彰显个性。在思想开放,艺术形式多样的西方社会中,摇滚这种势力正符合了人们的口味。而在中国,儒家文化下的华人谦虚,内敛,甚至保守,迂腐。加上社会媒体的不推崇,摇滚走了下坡路,而流行乐如日中天。在本人看来,中国的大背景虽然不利于摇滚的发展,但它的现有环境正在往适合摇滚的方向渐渐改变,中国的摇滚乐不必复制西方,但必要的近似和正面的环境是需要的。


  3.2意识形态的差异


  美国的价值观是个人主义,在此基础上衍生出人权,自由等其他内容。通过对美国摇滚的发展史研究可以看出,美国摇滚可以说在某种程度上促进了这种价值观的形成,而这种价值观也促进了美国摇滚的发展。山姆.安德森在1968年就感觉到摇滚“不再只是一种大众音乐形式,而是一系列新价值观的宣言”。可以这么说摇滚乐与西方的价值观相辅相成,而在总体上摇滚乐与西方的价值观是一种同构。性自由与暴力是西方价值观的两种反映,这个应该在西方的电影中屡见不鲜,而在摇滚中这也是经久不衰的主题。虽然在摇滚乐的历史上发生过多次与政府的对抗,但那是发展过程中的一种必然。


  在中国,这种泊来品与中国的传统价值观却是相悖的。中国受儒家传统的影响,价值观是以社会为主。这与摇滚的“消极自由”是背道而弛的。暴力为中国传统价值观所不容;自由的追求被局限在要求的范围之内;摇滚乐手的叛逆,“颓废”个人行为为社会所不容;歌词的内容一般较含蓄,委婉,表面上看是政府不允许,实际上深层次的原因还是价值观的问题。但随着中西文化的交流,部分中国人已接受了西方的价值观,或者深受西方价值观的影响。中西摇滚的差异会愈来愈小。


  3.3未来走向的差异


  在西方,摇滚的地位正接受着饶舌等各种新的音乐形式的挑战,而中国也在为了摇滚的崛起而不断努力和斗争。要让摇滚重新站起来,国内媒体乌云盖天般地推崇流行乐和偶像主义风潮势必要得到改观,那些正为理想为生活而挣扎在“地下”的摇滚乐队们势必要用更好更贴切的音乐征服挑剔的听众。西方的“伍德斯托克音乐节”,中国的迷笛音乐节;西方的大小乐队的演唱会,中国的红色摇滚演唱会……无论是在中还是在西,摇滚里的每一个分子都无时不刻在活跃地跳动着,从未停止也必然继续。


  4.结论


  中西摇滚虽如同一棵树上结出的两颗异果,相信大家都不原看到对中西摇滚音乐的吹毛求疵,也不想对两者存在的差异后诟病不止。对于中国摇滚乐的未来,有中国“摇滚之父”之称的崔健表示了坚定的信心:“我们要做有中国特色的摇滚。外国人把摇滚叫做滚动的石头,中国的摇滚乐没那么坚硬,比较脆弱,像是滚动的蛋。滚动的石头是从上而下的,滚动的蛋是从下而上的。虽然我们很脆弱,但有一天碰上了,还不一定是谁输给谁呢,因为我们的蛋里有生命。”


  作者:杨艳

  第4篇:摇滚音乐与生命之光的融合


  该电影讲述的是发生在北京的和音乐爱情相关的故事,由香港的著名合作人张婉婷导演、罗启锐编剧,并请到了音乐教父罗大佑担任音乐总监。这是用全新的视角演绎北漂一族地下音乐人命运与人生的故事,影片充满了浓郁的北京味道,电影中随处可见长城、故宫、四合院等具有明显的地方特色标志,古老斑驳城墙的背景,和年轻一代成长的不断变异的社会环境,衬托出在特定环境下新生代中国人的人生。香港导演看北京的变化更具冲击力,文化差异产生的对比让影片主题更加深刻。


  1女性导演·独特视角


  导演张婉婷是该研究者非常喜欢的女性导演,在香港也有很高的声誉,她的每部片子都是直刺人的灵魂,有非常深的内涵,能打动人心,有很强的观众市场。她拍出了很多年轻一带的心声,对生活的绝望,对社会的愤慨等,社会价值性很强。她自己很喜欢摇滚乐,这次想拍一个从未有人拍过,充满对比的北京。而且她自己就有这方面的理想,从某种程度上说,这是她的成长经历的真实写照。她还自组乐队为《北京乐与路》开路,在新片上映期间巡回演出,在北京则邀请了人气摇滚乐队“唐朝”来表演。


  《北京乐与路》虽然表面讲述的是男女之情,但导演的意图显然不止于此,隐藏在爱情之后的写实,影片无处不在的对童年,家庭成长环境,个人的人生追求与残酷现实生活等矛盾进行描述穿插,表达对人生的无奈和生活的控诉。男女主人公仍旧是如此的般配,但讲人生际遇,很多数殊途同归,或令很多人有所体悟。影片的摇滚音乐,叛逆的风格和愤俗的个性,把年轻人的激情和冲动表现的淋漓尽致,让年轻一带大呼过瘾,有那种热血涌心坎上的畅快,毕竟,年轻的岁月是最让人怀念的,里面没有责任和负担,没有压力,没有义务,有的是尽情的放松和快乐!


  2年轻的青春·绝望与希望


  影片中的男女主人公,代表中新中国的年轻一代,同样是青春逼人的新生势力,她们需要更多的关注与重视。退却了“文革”的影响,接受的是传统的教育,生活环境却在飞速变化之中,物欲横流,金钱世俗等观念一股脑儿塞进她们的大脑,使她们人生态度很容易发生转变,不会像上一辈那样守着一辈子的约定,且显得更为积极与荒唐。崇尚自由,灵魂解放,活出自我,坚持自我个性与特色,是那一辈年轻人的共性。耿乐,他本人就是学美术出身,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的高材生,极富艺术家气息,最终却走上了职业演员的道路,他来饰演“平路”,非常贴合角色需求,人生该走什么样的路,活出什么样的色彩才是真实的,自由的,散漫的,他,一直在追寻自我的路上。在香港长大的创作乐手Michael,则是代表着新型文化冲击的因素,他的出现,因一次意外留在北京,遇上了北漂想要实现梦想的平路和内心反叛却又深情的艳舞女郎杨颖,从此,三个人开始了剪不断理还乱的江湖情仇。


  舒淇扮演的杨颖,文艺且不失自我本色,几分妖娆,但内心却对爱情非常执着,这是很多从乡下来到大城市打拼的年轻女性的代表。很多年青一代怀揣梦想来到北京打拼,青春逝去之后,却还留下无声的叹息,很多人会哀叹命运的不公,但失败的人总是多于成功的人,这是不争的事实一。杨颖,对别人可以是飞扬跋扈,不管不顾,但当面对男朋友摇滚乐手平路,她却常存一颗温柔体贴的心。当遇到年轻的香港青年,这三个人产生了一段错综复杂的关系,展开了一段奇异的走穴(下乡演唱)旅程。故事以北京的流行音乐为叙事背景,展示的是北漂音乐人的苦与乐。影片中无处不在的感人音乐,是一大亮点。作为最前沿音乐的集中地,受到西方音乐冲击和中国传统音乐影响的因素,穿插的摇滚乐,会让人随着音乐的旋律摇摆,忘却暂时的苦恼,释放自我真实的内心。在灯红酒绿之中,我们看到了很多年轻人的努力,执著,在挫折之后的不言放弃,对生命的真诚,对人生的奋斗,这是浓缩的小北京的世界缩影,无论结果怎样,这群活在社会边缘的年青人,为了爱情、事业、理想,都无悔地把生命灿烂的燃烧着,虽然是无言的结局,但是,至少,他们曾经为了梦想而努力过,付出过,现在的我们,还剩下什么?


  3香港与北京的文化差异冲击


  影片拍摄于香港回归之后,虽然当时没有大量的香港电影人北上拍电影分票房,但十年前导演张婉婷却能把视角关注到北京和香港的文化差异,这是明智之举。剧中吴彦祖扮演的Michael这个角色,根在中国,虽是中国人,但从小接受的是西方教育,思维方式也是非常西化的,这种矛盾体现在他身上就会感觉不中不西,亦中亦西。他不想按照父辈的安排来生活,不想成为人生的傀儡,但他内心对安稳生活的顺从又不能让他做出所有反叛的决定。张婉婷对于青春的沸腾、时代的喧嚣、人性的浮夸等做了真实到位的描述,于是《北京乐与路》中的一切都变得粗糙而真实。灰色天空下的鸽子、楼群,多元混杂的人流车流等现实场景构图,平路企图用自己强烈个人色彩的音乐风格,能在中国闯荡出一番名堂。他对自己的音乐很有信心,甚至孤傲,但内心却非常敏感,自卑,情绪容易反复,这是很多音乐人和艺术家的共性。当地道的北京文化碰上非常绅士甚至带有优越感的港式西洋文化,很快便败得一塌糊涂,就如同影片的平路碰见了Michael,特别是只有一个女主角的时候,情节便开始变得复杂,这对于她们三人的考验,实则是对北京文化何去何从的拷问。


  影片中的语言非常真实,直接,平易近人,让观影的观众觉得如同街头巷尾随处可听见的口语,这是影片的真实之处。平路无处不在的热血,让人深有同感并有几分冲动抛开现在的一切去发泄一番的认同感,这是导演对人性把控的到位,每个人的青春,都有叛逆的时候,都曾有追逐梦想的阶段,只是很多人为了向生活低头,在青春还没开始燥热的时候已经步入中年,这就是导演想让我们反思的地方,影片无处不在的自由,让我们想到了《阳光灿烂的日子》里自由自在的大小孩们。剧中语言的洒脱自然使几个主人公平添了几分生气、活气。平时不敢毛人坏孩子们的恶状尽显了,也博得平时不敢骂人的观众会心一笑,默契十足。


  《北京乐与路》对生活底层的真实描述,让影片有了直击心灵、拷问魂灵的深度。由于生活所迫,大势所趋,人必须先养活自己才能生存,才有追逐梦想的机会和继续下去的勇气,因此,影片中对于“走穴”做了重要描述。观众注意到了,在离北京这个灯光璀璨城市的不远之处的小村庄,破落的帐篷里,是我们青春逼人的主人公,与大北京的明显对比是,没有高楼大厦,没有实施齐备的演出设备和场所,但有排队想看美女脱衣的打工民众。当镜头默默注视着挤在检票口的热情观众,突然显得安静,明显的对比也刺痛了无数人的内心,我们也感受到了影片作者意念的沉重。


  不能再简陋的演出现场,代表中国潮流音乐未来的披头士们在简陋的舞台上狂歌劲舞,或内心的嘶吼,虽然现场很多人表示听不懂或摇头无语。这种无声的对话,正是音乐先锋们内心深处的无奈,现场观众参差不齐,甚至有流浪汉或小摊小贩,他们最期待的是乐队之后的表演,即所谓的艳舞表演,其实,这在国内是非法演出,必须要被取缔的。那些糟老头或单身汉的百无聊赖,他们在观赏艳舞时表现出的躁动和饥渴令人恐慌,但他们这些真实存在的消费群体却是职业音乐者们活下去的经济命脉,恍惚之间,好似这些人才是影片的主角,而我们的音乐追梦人,好似台上的小丑一般,或扭捏或摇摆,永远无法掌控自身的命运。披头士们在这些演出中一次次看到自己的失败,独自安抚多次被践踏的尊严和内心。


  4死亡与重生·精神上的未来


  平路的死亡在某种程度上象征着年轻一代理想的破灭与失败,让人心酸的落泪。他对音乐的追求已溶入了自己的生命,凄婉哀绝。这个结局,似在一开始就已注定,青春,需要用鲜血来祭奠。剧中的音乐追梦人,最终找回自我,找到了适合自己的旋律,配合影片的音乐,晚安,北京,进入无声的寂静的夜晚,承载了太多年轻人的悲欢离合,该放手了,死亡,只是肉体的离去,而精神上的追求与对梦想一如既往的追求,却从未泯灭,一代又一代的年轻人,仍然在追梦的路途上挑战自我,这是影片关于希望的表达,对未来,我们必须自信。


  我一直记得这样的台词:“墨西哥有种魔豆教跳豆,能跳得很高。”(豆当然不会跳,是因为豆中的小生命——一种白色笑虫,不断顽强的抗争想要冲破这外部“枷锁”),人生,不正是这样的么?因为被包裹,看不到外面的世界,想要去挣脱,想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奋斗去争取,这就是关于梦想与生命的故事,让人暗自流泪在摇滚歌声中,让每个观众都回想起十年前年轻的自己,因为认真,所以,要为了自己的梦想,不断前行,认真活着,人生才更加有意义。而太多的人,选择了按部就班,选择了服从,这就是,大多数人的命运。


  中国年青一代音乐人的生命、关于摇滚和未来的声音,在都市的暗夜里继续,为我们留下一段关于生命关于摇滚的记忆。摇滚音乐在年轻一代的生命之光里不断闪烁,焕发出更加迷人的光彩。


  作者:陈月娥

上一篇:英美流行音乐教学实用化及分析论文(共2篇)

下一篇:学前教育音乐问题思考分析论文(共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