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少数民族歌舞音乐特征分析论文(共2篇)

发布时间:2023-12-10 07:22


    少数民族歌舞音乐是传延民族历史和民族文化的重要工具。少数民族歌舞用音乐语言记载着民族的起源、造物、迁徙、历法、祭祀等生产活动和社会活动。下面是学术参考网的小编整理的关于少数民族歌舞音乐论文范例,欢迎大家阅读欣赏。


  第1篇:浅谈少数民族歌舞音乐的特征


  一、少数民族歌舞音乐特征的研究意义


  少数民族歌舞音乐是中华民族歌舞音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他的创新,存亡都与中华民族文化的可持续发展密切相关。其中音乐理论是中国民族音乐的理论构成统一体的不可缺少部分。少数民族歌舞音乐是少数民族音乐的主要表现形式,对其特征的确认分析,是确认民族音乐的标志性依据。针对歌舞特征的民歌与舞蹈的发展形式,民族的历史,地理位置,依据音乐学上的方法论来分析一系列问题,从而掌握少数民族歌舞音乐的艺术知识与特征,把中国少数民族歌舞曲的研究推向一个新的阶段。


  二、少数民族歌舞音乐的特征


  1.维吾尔族歌舞音乐的特征


  维吾尔族人在广泛的生产活动中积累了宝贵的文化艺术经验,发展出了自己独特的艺术文化。其中久负盛名的代表作有:音乐舞蹈史诗《十二木卡姆》,《十二木卡姆》是维吾尔族古典音乐,集伊斯兰文化,丝绸之路文化,阿拉伯文化位一体的大型音乐歌舞创作。以及多种风格的民歌,包括:伊犁民歌,哈密民歌,喀什民歌等。


  节奏节拍:增盈节拍,混合节拍,常规节拍,复合节拍等四类节拍。其中常规节拍的歌舞曲作用运用的较多。有2/4,4/4,3/8的节拍。一般在散板序唱结束后,以2/4节拍散曲开头,以后穿插4/4节拍,3/8等多种节拍。以库车族为例就是使用散板2/4,4/4节拍。以一种乐器敲击,拉奏为主要节奏,维吾尔族多数情况下使用手鼓,作为主节奏型。以此来调动舞蹈者的节奏与步伐。节奏型规律变化的表现形式为:散板—太孜—赛乃姆—太孜—赛乃姆—太孜。与节奏速度快慢对应变化的有:散板—中速—慢速—快速—慢速一一快速。舞蹈节奏:维吾尔族舞蹈动是各民族舞蹈动作的融合形式,舞蹈矫健,刚柔并济。


  维吾尔族歌舞音乐旋律特征:旋律节奏上表现为激昂,而音阶、调式采用中国、波斯——阿拉伯和欧洲三个音乐体系。旋律的节奏基本上与节拍紧密相连,为加强乐曲的变化,旋律节奏往往和贯穿乐曲的主节奏形成对位关系,并且普遍存在着讫的乐节、乐句和乐段,常见的切分及其变体的旋律节奏特点。


  2.藏族歌舞音乐的特征


  藏族歌舞形式呈现出丰富多彩的形式,而且特色鲜明。演奏的类型主要包括有自然,宗教色彩,也有祝福与吉祥的礼赞。民间舞蹈的形式以歌舞居多,除了以“楚巴”为代表的长袖舞外,还有寺庙舞蹈“羌姆”,以及“热巴”,“果日谐”等。


  节拍节奏:藏族歌舞曲的节奏以常用的附点节奏为主,包括平均与切分等。旋律的节奏可以分为悠长宽广的速度较慢类型与较快的短处刚劲型。前者多用长音,平均附点。而后者附点较多,密集十六分音。以短音构成主要形式。根据不同的节奏有果谐,堆谐,囊玛,谐钦等多种舞蹈。


  舞蹈节奏:舞蹈主要有“谐”和“卓”两大类,根据节奏的不同,舞蹈呈现出多样式的变换特征,就《堆谐》来说是以踢踏步为特色的男子踢踏舞,节奏紧密而欢快,以短音搭配为主。而《卓谐》和《热巴卓》由于是模拟狩猎形态的自然舞蹈,对舞步有严格的艺术形态要求,在配曲节奏方面,需短音与长音相互配合。


  藏族音乐旋律特征:五声性七声音节或者六声音节体系,以五声调式音阶为主,以偏声的运用丰富音乐的旋律。在音调结构中,羽音的地位突出,舞曲旋律的艺术表现特征在于狂野,豪放,同时具有鲜明的高原风格特色,以及爱好自然的情怀。


  3.蒙古族歌舞音乐的特征


  蒙古族是典型的草原民族,蒙古族人擅长骑马与狩猎,以舞蹈见长,而且技艺精湛,包括有:传统的马刀舞、鄂尔多斯、筷子、安代、布利亚特婚祀、驯马手、小青马、盅碗舞等。舞曲的选材上多为豪放,嘹亮,热情,爽朗,有时也表现为较低沉的旋律。


  节拍节奏:蒙古族由于地处有色人种交接地,而且民族众多,尤其是哈萨克斯族的丰富歌舞曲。节拍规则,以2/4拍占大多数,在音节的组成上短小精悍,而节奏较为欢快,明朗,有时候甚至激昂,铿锵有力。而舞曲大部分来自于民歌。蒙古民歌的特色在于跳动音程。有六,七,八,十一和大跳现象。有时乐句间上下句变换重复。


  舞蹈节奏:舞蹈的节奏跟随舞曲呈现出高低快慢的不同变化,大多数与蒙古民歌相联。在舞步中转技巧的速度是甚为重要,乐曲的节奏直接影响着舞蹈的节奏与肢体动作,舞蹈的速度等。


  蒙古族音乐旋律特征:旋律随着音程的跳动起伏波动,常用五声羽调式,舞曲与民歌的旋律几乎相同,旋律线在局部表现为中间高,两头低。重要大调,用甩音修饰旋律。长短调中,以长调为主。在艺术手法中,旋律体现在进攻式的激昂,但是如一些思乡情怀的舞曲,又以低沉见长。


  三、当代少数民族歌舞音乐的变化


  少数民族歌舞曲音乐是少数民族艺术创作与舞蹈表达的灵魂旋律,是少数民族长期认识自然与改造自然的历史总结中的讴歌与记忆的积累。各民族由于所处地理环境与生活习惯的不同,在各自的范围内发展出了适合自己民族特色与自然风貌的音乐形式,并且配合舞蹈艺术加以演绎,随着历史的进程,各民族音乐既有相互融合的一面,又有各自相对封闭的稳定发展。正是由于空间与时间的交替,构成了少数民族歌舞曲的传统特色与结构形式的多样性。


  随着传统歌舞音乐与西洋乐器的结合,少数民族歌舞音乐的原生态在当代社会多元化的环境里正在悄然改变。融入了各种不同的内容。如用西洋乐器代替少数民族乐器在配乐中常出现。至于少数民族歌曲的唱法,如蒙古族的“呼麦”、藏族的“真固”,苗族的“匕歌”、撒拉族的“拉伊”、哈尼族的“开门调”、也渐渐加入了外来元素。从而直接影响了少数民族歌舞音乐的当代内容形式发展。而且流行歌舞曲的形式,也渐渐成了少数民族歌舞音乐的添加元素。无论这种形式的发展对文化的传承与原生态艺术效果的褒贬如何,这已经成为少数民族歌舞音乐内容变化不可否认的事实。


  第2篇:我国少数民族舞蹈音乐分析


  舞者唱奏,即集歌、舞、乐于舞者一身的一种表演形式。这类舞蹈音乐在我国少数民族中广泛存在,其内容非常丰富、种类繁多。可分为以下两种类型。


  一、带有宗教色彩舞蹈音乐中的舞者唱奏


  舞者唱奏的表演形式在我国的宗教性舞蹈中有着久远的历史。在原始社会,有一个古老的氏族部落,叫“葛天氏”,他们的舞蹈形式是“‘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阕’。‘八阕’即八首歌,分别是《载民》,歌颂大地;《玄鸟》,歌颂氏族崇拜的图腾;《遂草木》,祝愿草木茂盛;《奋五谷》祈祷五谷丰收;‘《敬天常》,向上天表达敬意;《达帝功》,歌颂天帝的功德;《依地德》,感谢土地德赐予;《总兽禽之极》,盼鸟兽繁殖’”。①由此可以看出,这是一部祭祀天地图腾的舞蹈。表演的过程中除了歌唱外,还有舞:“三人操牛尾”,同时还有伴奏:“投足”(踏足为节),体现了舞者歌、舞、乐相结合的表演形式。这种舞者唱奏的表演方式,如今在我国民间流传的各类宗教舞蹈中仍可以看到鲜活的实例。


  萨满舞是萨满(即巫师)在祈神、祭祀、驱邪、治病等活动中表演的舞蹈,俗称“跳大神”。这种舞蹈是随着原始宗教(萨满教)产生的,反映原始狩猎、渔猎生活和图腾崇拜,产生于原始母系氏族社会的繁荣时期。至今,萨满舞在中国的蒙古、鄂伦春、满族、赫哲、维吾尔等北方十几个民族中还有遗存。各族萨满舞的表演依其道具、服饰不同而各有特点,但舞者唱奏这一形式却是各族萨满舞共有的特点。


  锡伯族萨满舞使用抓鼓伴奏,有专门服饰,表演内容以模拟动物为主。他们在跳萨满时穿着特制的服装:头戴六股钢盔,胸挂护心铜镜,腰围红、黄、蓝、绿等色布条组成的飘带绣裙。模仿各种动物的形态和追逐、打斗、撕杀的动作。在整个“跳神”活动中,舞者击鼓歌唱伴随始终。不同的场合配有相应的固定曲调。如萨满在穿戴神帽时唱一首短小的《抗耳唱耳》歌曲。在请神敬神时唱《扎黑珠黑》等。蒙族萨满舞,是萨满巫师为人“驱邪治病”从事吟唱韵文,并伴以手舞足蹈的法事的祈祷活动。他们的服饰不同于锡伯族萨满舞,戴有鹰、神树等饰物的法冠,内着红衬裙。衬裙为布质,分左、右两片,每片略呈上窄下宽,用一根布带连接。外罩带有16—24条飘带的法裙,飘带很长,呈上窄下宽状,有些飘带的中间或末梢,分别缀有一只小铃铛和穗。从腰部两侧向后围腰坠有9—12面大小不同的铜镜,称为“腰镜”。舞者舞动时,腰镜互相碰撞而发声。因此,它既有装饰的作用,同时还是充当伴奏作用的乐器之一。萨满“跳神”时,左手持单鼓,柄端坠有小铁环,右手持榆木鼓槌。请神时分四部:一、唱祝祷词,由助手击鼓伴奏,边击鼓边走碎步;二、唱召神词。勃(蒙古族称男巫为“勃”)与徒弟边舞边唱,不时变换舞步图案;三、唱词结束,“勃”进入神灵附体的境界,鼓声激烈,“勃”上身微右倾,鼓面微右偏,分别向左右两侧连续转百余圈;四、送神。常表演踩火炭、舔铁烙等绝技。综上所述,萨满舞是舞者唱奏中具有宗教色彩的典型。此类宗教性舞蹈音乐通常程式性较强,舞者不仅有表演音乐的任务,同时兼有与神灵沟通、驱邪治病等职能。因此,舞者具有多面性,音乐为舞蹈增添神秘色彩,并与当地的民族特色紧密结合。


  二、其他类型舞蹈音乐中的舞者唱奏


  除了宗教性的歌舞音乐,其他类型如劳动歌舞、娱乐性歌舞、狩猎歌舞等舞蹈音乐中也存在舞者唱奏的表演形式。劳动歌舞的内容主要体现劳动生产。杵歌是民间劳动歌舞的一种,也称舂米歌,流行于黎族、高山族、景颇族等地区。它以木杵敲舂为特点,载歌载舞的舞蹈形式,以居住在台湾日月潭边“邵人”的杵歌最为著名。表演时,舞者随歌挥杵,高低不同的木杵碰击石板,发出如钟似磬的音响,奏出参差不齐的节奏;伴唱歌曲多是古调民歌和传统的词曲,也有新作,但都充满田园风味。如名为《丰收的喜悦》的歌中唱道:“湖光闪烁着绿影,粟米丰收一片欢欣;父母开镰幼童相助,不怕劳苦协力齐心”,②反映了高山族人诗情画意的田园生活。


  娱乐性歌舞,如藏族弦子舞,是在乐器弦子的伴奏下,集歌、舞、乐为一体的综合性歌舞艺术。主要分布在藏族聚居区,是藏族人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种自娱性歌舞。这种歌舞在表演时没有固定场所,院坝、房顶、房间内都可以成为舞场。由男子拉弦子,女子舞彩袖,随着弦子节奏的变化,歌声舞姿变化多样。弦子舞的内容一般包括三个方面:一是迎宾舞,以迎宾、相会为内容;二是赞颂歌舞,以尊敬长辈、热爱家乡为内容;三是爱情歌舞,主要表达青年男女之间纯洁的爱情等内容。藏族弦子舞在舞蹈时男女舞队各围成半圈,时而聚圆,时而疏散,载歌载舞;男子舞姿重在舞靴、跺脚,“拖步”与“点步慢转”是常用的步法,以显示豪放粗犷之美;女子则注重突出长袖轻柔的舒展之美。弦子舞伴奏曲调大都高亢嘹亮、粗犷豪放。音乐结构一般为二乐句和四乐句,音域多在十一度和十三度之间,绝大部分为五声或六声音阶,每个曲调都有一套相应的舞蹈动作,歌词即兴性强,常运用比、兴、赋等方法创作,比喻生动、朴素自然。


  由上可知,舞者唱奏在我国少数民族舞蹈音乐中是一种较为广泛的表演形式。舞者在整个音乐活动中有着重要的地位,他们多才多艺,传达着整个舞蹈的核心与精髓。各舞种之间交相辉映又各有特色,有些表演是歌、舞、乐并重,有些主要以演唱为主,如佤族玩调等等,都充分地显示出了我国少数民族舞蹈音乐的独特魅力!

上一篇:蒙族民间舞蹈的审美与创作训练论文(共3篇)

下一篇:幼儿园美术音乐论文范例推荐指南(共4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