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寻求一种适合音乐教育特点的“学习理论”

发布时间:2015-07-11 10:13
内容摘要:学习理论在西方心理学的发展过程中占有特殊的重要地位,通过对学习的各种心理要素的研究来揭示人类学习的心理规律。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注重自觉运用有关的学习理论以提高教学效率和成果,以更好地指导音乐学习。
  关 键 词:刺激——反应学习理论 认知学习理论 音乐教育
  
  教与学是两个紧密相连的过程,教师“教”的活动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学”。在整个学校的教育过程中,“学习”理论对于教师和学生都是至关重要的。尤其对于教师来说,只有更多、更好、更充分地了解有关学习的过程以及影响学习的诸多心理因素等有关的学习理论,才能更有效地指导学生学习,收到良好的学习效果,音乐教育工作者同样也需要具备一定的学习理论。在西方,许多心理学家都认识到了学习理论这一重要性。他们根据各自不同的兴趣、专长等,从不同角度和侧面对学习进行了心理学方面的研究,使学习理论得到了较好的发展,形成了许多不同的学习理论流派。哲学上的认识论对心理学中学习理论的研究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其中主要有两大对立的认识论方法:一种是以经验主义或感性认识为基础,强调行为的发展取决于经验,这种认识论对刺激——反应学习理论产生了一定影响;另一种是以理性主义或理性认识为基础,只承认理性认识的可靠性,认为知识的基础不是感觉资料,而是理性资料。刺激——反应学习理论和认知学习理论是学习理论中的两大派别,除了前面所说的它们的认识论基础不相同之外,它们研究的侧重点也不相同。那么这两大学习理论与音乐教育有什么关系呢?
  
  一、 刺激——反应学习理论及其与音乐教育的关系
  
  刺激——反应学习理论强调外界环境对个体的影响,认为学习者学到些什么,是受环境控制的,而不是由个体决定的。桑代克从达尔文的自然进化论中受到启发,认为人和动物的学习是由刺激情境与正确反应之间形成的联结构成的,这大大肯定了外界环境的刺激作用,体现了以经验主义为基础的刺激——反应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这种学习理论运用到教学过程中就要求教师努力营造一种良好的学习氛围,通过周围环境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来促进学生学习。
  音乐教育的自身特点也决定了它适合运用这种学习理论。音乐教育属于学校美育教育,这决定了它必然具有与学校其他教育不同的特点。音乐教育旨在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良好的审美修养以及判断和欣赏美的能力,使学生具有一双善于发现美和鉴赏美的眼睛,拥有创造美和向往美的心灵;使学生在智力水平不断提高的基础上,审美素养也得到提高,成为全面发展的人。音乐教育的这些特殊目的决定了音乐教育的方法也应不拘一格,在音乐教学过程中,外界尤其是学校中的文化氛围对学生的审美教育是至关重要的。音乐审美教育不能靠简单的说教,而应通过多姿多彩的学校以及社会文化娱乐活动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使学生在良好、浓郁的音乐文化氛围和音乐环境中得到审美的熏陶。也就是说,外界环境对学生学习音乐是非常重要的,但我们也应看到这一学习理论的片面性,它只重视外部环境的刺激,而完全忽视了有机体自身的变化和反应。我们说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外因只有通过内因才能发挥作用。也就是说环境的作用固然重要,但是如果没有主体的积极反应和配合,即使外界的影响再大,对主体的作用也是甚微的。同理,学习过程虽是师生共同配合的过程,但学生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在学习过程中占据主体地位,音乐教育中也应注意避免这种单纯强调外界刺激的片面的学习观点。
  
  二、认知学习理论及其与音乐教育的关系
  
  与刺激——反应学习理论相对立的是认知学习理论,它强调的不是外界环境,而是学习者内部的心理结构。这一学派认为,是个体作用于环境而不是环境引起人的行为。在教育过程中运用认知学习理论就要求教师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把“让我学”变成“我要学”,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转变师生在学习中的地位,从传统的教师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的以讲授性为主的课堂模式,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充当学习的指导者和辅助者的教学模式。在认知学派中,格式塔心理学派的学习理论是典型代表。格式塔心理学家提出的“顿悟”学习,其核心就是要把握事物的本质而不是无关的细节,认知学习理论的观点同样适合音乐教育。
  音乐能表达人的情感,而且音乐最善于表达人的情感。因此音乐教育中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从音乐中体会出它所蕴含的丰富情感。学生只有敞开自己的心扉,将自己的情感投入到音乐中来,才能产生情感上的共鸣,才能真正得到情感的升华。不用心体会音乐的人,即使音乐再美再好,对他来说也只能是“充耳不闻”。只有发挥学生自己的丰富想象力,让学生融入到音乐所营造的意境中去,才能令他们体会到音乐的真正魅力。音乐情感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特性决定了音乐学习中必须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任何外在的说教都无法替代自我的亲身体验。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以格式塔心理学派为代表的认知学习理论强调主体主观能动性的观点,对于音乐学习产生了一定的积极影响。但它也有不足之处,它只重视人自身内部心理的变化,而完全忽视外因即外界对有机体的作用。

  三、新的学习理论用其在音乐教育中的运用
  
  我们的教育,我们的学习,尤其我们的音乐教育和学习,需要的是一个全面、正确的学习理论的指导。针对音乐教育自身的特点,结合以上分析的两种学习理论,笔者认为目前我国学校音乐教育需要一种更为合理的学习理论的指导,这种学习理论是刺激——反应学习理论和认知学习理论完美结合的产物,它不是两种学习理论的简单叠加,而是融合了二者的优点,剔除其各自的缺点和不足。
  随着我国素质教育改革的进行,学校音乐教育被逐渐定位为素质教育、审美教育,音乐课作为学校艺术以及审美教育的重要内容日益引起了人们的关注,音乐教师的业务水平以及教育理念也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在这样良好的发展趋势下,音乐教育更应该寻求一种合理的“学习理论”,以促进其更好的发展。我们所提倡的这种新的认知——刺激反应学习理论符合前面所分析的音乐教育的自身特点,因此笔者认为,在教学过程中,音乐教师应将这种以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为基础的感性与理性认识相结合的新的学习理论运用到音乐教学实践中。那么,在教学实践中应注意哪几方面呢?
  首先,要重视创造一种良好的音乐文化氛围,这是学校音乐教育必不可少的外部条件。如教师可在课内或课间定期播放优秀的音乐作品,组织学生观看好的音乐演出,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和爱好。教师还可根据学生的特点和爱好,选取各种有益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各种体裁和内容的音乐作品,开阔学生的眼界。在欣赏的基础上,适时地结合作品给学生介绍有关创作背景、作者生平、作品的风格特征、相关的音乐基本乐理知识等,这种学习方式比单纯的说教更有利于学生接受,这是音乐教学过程中不可忽视的外部条件。另外,教师还可以利用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典型的成功例子,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感染他们一起加入到音乐学习和活动中来,这种外部的感染效果也是不容忽视的。教师应该鼓励音乐方面有特殊才能的学生多参加一些有益的社会活动,通过这些活动锻炼学生的能力,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和对音乐的爱好和兴趣。总之,调动一切可以利用的手段营造学校良好的音乐文化氛围。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在实践中运用我们所提倡的新的学习理论。
  其次,在外界环境具备的基础上又要注重挖掘每个学生潜在的音乐素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学生积极参与到音乐课的学习中来。新的学习理论要求音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善于运用引导、启发式的语言,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使学生将自身的情感体验融入到音乐作品之中。这种启发式的教学模式,既适用于音乐欣赏教学,也适用于音乐表演和创作。音乐表演在音乐实践中被称为是二度创作,也就是说要求表演者在原创的基础上加入自己的特色,形成自己的独特表演个性。在音乐表演中应该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这充分显示出主体主观能动性的重要。音乐实践中的创作环节也离不开学生主动的参与,我们所说的学生的音乐创作,实际上是在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和能力的基础上,在教师一定程度的指导下,创作出有他们自己特点的、符合他们这个年龄阶段的,哪怕是最短小、最简单的音乐小片断。不管这些“创作”是否具有真正的音乐欣赏价值,只要是出自学生自己之手就具有特殊意义。因为学生在创作的过程中,主观能动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这种教学手段也符合我们新的学习理论的要求。
  综上所述,音乐教育中运用以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为基础的认知——刺激反应学习理论,就要求我们充分尊重音乐艺术以及音乐教育的特殊性,把与音乐学习有关的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结合起来。笔者相信在这种正确的学习理论的指导下,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我们的音乐教育必定能培养出更多的合格人才!
  
  参考文献:
  [1]施良方著《学习论》,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1版。
  [2]莫雷著《教育心理学》,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版。
  [3]张前著《音乐美学教程》,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2版。

上一篇:关于“重写音乐史”论争之思考

下一篇:论音乐教育对儿童综合素养的早期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