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冀东南大运河船工号子现状的研究综述

发布时间:2015-07-30 10:24

 摘要:作为运河文化标志性的符号,冀东南运河船工号子以其高亢的曲调、铿锵的节奏,丰富的内容与船工的生活一直相生相伴。但随着时代的发展、经济浪潮的冲击以及河水污染、断流等问题,篙工、纤夫、搬运工、高亢嘹亮的运河船工号子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但它并没有完全消失,在舞台上仍能依稀可见当年船工汗水中流淌着的心酸与激情。
  关键词:冀东南 大运河 船工号子 现状
  中国大运河始建于公元前486年,是世界上开凿时间较早、规模最大、线路最长、延续时间最久且目前仍在使用的人工运河。河北大运河的历史肇始于东汉末年,从公元204年起曹操为了军事的需要,而开凿、疏通了境内一些运河,迄今已有1800余年的历史,历史更加悠久。
  大运河沿岸出现了一批具有河域文化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运河号子就是其中有典型代表意义的一种。经过上千年的演变,运河船工号子既是劳动号子,又具有其独立的艺术形态,脱离了原始号子简陋的外形。如今遗存下来的运河船工号子在音乐方面高亢、有力而富于变化,而歌词多是即兴创作,内容因“号头”的职业素养而异,不固定,具有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是劳动人民智慧和血汗的结晶。
  一、冀东南大运河船工号子的基本概况
  河北境内大运河地处华北平原,北起廊坊香河县与北京交汇处--杨洼闸,由零点界碑处进入河北,流经天津境内,大运河途经香河、青县、沧县、南皮、泊头、东光、吴桥、阜城、景县、故城、清河、临西、大名、魏县、馆陶等十五个县市和沧州市区。冀东南大运河流经衡水和沧州,由于其地处河北与山东的交界地区,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孕育了颇具特色的运河民间音乐,号子就是其中之一。
  冀东南大运河是北方运河中主体保存最为完整、生态最为丰富的河段之一,是河北的历史文化走廊。2001年开始河北省就着手文物调查和课题研究,进行拉网式徒步调查,摸清了大运河文物资源底数。
  (一)2007年,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队在沧州市沧县捷地乡,发现了7名大运河船工号子的传承人,并对号子进行了抢救性记录和整理。这是河北省第一次发现并记录大运河船工号子。
  演唱号子的老人们虽然都是捷地乡捷地村人,但有的住在市里,有的寄居在女儿家,翟金荣、翟小峰、赵金岭、刘连起、张德春、韩金和、买德义七位老人,最大的85岁,最小的也已古稀之年。据这些老人介绍,拉纤的生活经历大都发生在解放前。那时,运河波涛翻滚,客船、商船穿梭其间,为了提高船速,就要雇佣人拉船。生活在运河岸边的沧县捷地乡人很多人迫于生活压力,干起了拉纤的重劳力活。这些老人,有的从十几岁就开始拉纤,船工号子也大多是从祖辈那里传承下来的。 船工号子分很多种,有冲船号、摇橹号、立桅号、起锚号、跑蓬号、闯滩号、揽头出仓号、拉纤号……除了起锚号,大家齐声唱,其余的都是一领众和。
  “准备起锚,要喊起纤号子让大家做好准备;风平浪静时的号子,节奏轻快;转弯时的号子最高亢。50多吨的大货船过弯道时,20多人一块喊唱,那吼声震天响!”①王建国说:“沧县船工号子是运河上船工们为步调一致,增加劳动兴趣,提高劳动效率而自然创作的一种民歌,它承载着大运河的历史和船工们的辛勤汗水。一声声船工号子,唱出的是纤夫的心声,也唱出一段难忘的历史。”②
  (二)衡水漳卫南运河船工号子是河北省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由河北省故城县挖掘并组织申报。漳卫南运河段自清河县进入故城,纵贯全境,蜿蜒91.5公里。自元、明、清乃至建国之初,故城县的郑口镇、故城镇(旧故城县城)、建国镇一直是商品集散码头,漳卫南运河船工号子就诞生于此。
  漳卫南运河船工号子指山东临清至天津段的运河号子,种类繁多,可以分成船号和纤号两大类。船号包括起锚号、摇橹号、撑篙号、立桅号、升篷号、落篷号、绞关号等,纤号包括拉纤号、闲号等,现已整理出起锚号、摇橹号、撑篙号、拉纤号等几种。穿云裂雾的运河号子是运河两岸船工在风浪中的拼搏及声声呐喊,它很大程度上再现了当时运河船工的生活,是活着的历史。经多方查问,在郑口镇五大院村的几件破房中我们终于见到了86岁高龄传承人王振江老人,这个有着传奇色彩的老人身材瘦小,且躺倒在床上,言语不清。根据他的演唱整理出了 “起锚号”、“拉纤号”等。
  二、传承中的问题
  (一)面临后继无人的尴尬
  目前沧县会唱船工号子的仅有7人,都是曾在大运河上拉过纤的老船工,其中年龄最大的85岁,最小的也已经70岁。漳卫南运河船工号子的唯一传承人王振江已是八十六岁高龄,无儿无女,身体多病、记忆力减退,并且所传运河号子虚词多,变化繁复,不易学习和掌握,亟待抢救。传承人的年龄都相对偏大,同时,随着经济大潮的崛起,运河沿岸的年轻人纷纷外出打工挣钱,运河号子面临后继无人的尴尬局面,随时有失传的危险。
  (二)相关部门对运河号子的保护力度远远不够
  各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小组在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时,都下了很大的功夫,投入了很多的人力、物力,等“申遗”一旦成功后,相关部门拿到了各级政府发放的经济补贴,又发现想真正挽救、发扬、传承运河号子要面临着诸多的现实困难,于是这些运河号子就真的成为纸上的文字而被束之高阁,久而久之,运河号子又会淡出人们的视野,甚至走上自生自灭的道路。
  三、结语
  针对冀东南大运河号子发展的现状,正确认识河北省大运河船工号子在传承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及保护的紧迫性,充分认识大运河船工号子存在形态的复杂性,加强保护工作、建立科学有效的大运河船工号子传承机制已经迫在眉睫。但同时也应看到,真正要使号子回归于原生态已不太可能,毕竟当时的社会与生态环境已不复存在,应当使号子成为冀东南经济文化发展的一部分,使它成为旅游项目的一个亮点,成为城市的一张名片,让它成为经济发展的强大推动力。
  基金项目:
  本文为河北省社科基金项目《河北省大运河船工号子传承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hb12ys001。
  注释:
  ①2010年6月18日对赵金岭老人采访录音。

上一篇:西和、礼县乞巧节乞巧仪式歌舞专题调查的统计

下一篇:浅析黎族舞蹈跳娘舞的艺术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