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提高流行音乐选修课教学质量的几个方法

发布时间:2015-07-30 10:27

  近年来音乐选修课在高校教学中逐渐普及起来,然而,这门课往往上成了音乐欣赏课,教师只是介绍一些中外的经典曲目,播放录音和录像,这样就很少和学生互动,更谈不上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由于受时下大众传媒和流行音乐的影响,当教师在讲授和播放这些古典音乐和传统音乐时,绝大多数学生认为是“老土”或“过时了”,他们对高雅艺术明显缺乏兴趣。因此,这种授课方式并没有得到大多数学生的欢迎,许多学生只是为了拿学分,才会坚持听课。不可否认,绝大多数学生选修该门课的初衷是出于对音乐的喜爱,但由于他们以往接受的音乐面较窄,只喜欢流行音乐而不喜欢古典音乐和民族音乐,这就导致了音乐选修课的传授内容与他们的兴趣有很大的距离,有的学生因此还产生了厌倦的情绪。笔者通过调查发现,由于当今许多大学生从小受家庭、学校和社会环境的影响,从小到大都是围绕着高考指挥棒转,很少将音乐当做一门知识来接受。加之很多学生来自偏僻落后的地区,缺乏良好的音乐教育。在这样的情况下,如何引导学生对音乐选修课产生兴趣?如何使老师学生互动起来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并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使学生自己主动参加编演活动从而提高自己的音乐修养和综合素质?这就给授课教师提出了一个课题。
  笔者了解到流行音乐,特别是摇滚乐、爵士乐等音乐形式的节奏能够应和大学生好动、热情、活泼的特点,符合他们的心理节奏,能够将他们压抑的情感宣泄出来,所以,笔者尝试在上海师范大学开设通俗歌曲选修课,并对新的教授方法做了探索,经过几年的实践,终于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能收到良好课堂效果的方法。
  
  一、通俗音乐进高校选修课课堂的可行性探讨
  《中国大百科全书》(音乐舞蹈卷)中关于“流行音乐”的定义是:“泛指一种通俗易懂、轻松活泼,易于流传的音乐;它有别于古典音乐和传统的民间音乐”,亦称“通俗音乐”。通俗音乐以其明快多变的节奏和口语化的旋律等特点面向民众和日常生活。通俗歌曲一般音域较窄,具有容易演唱和记忆的特点,很适合当今普遍缺失专业修养且喜爱音乐的广大青年学生群体的心理需求。通俗歌曲的传播已经成为当今社会不可忽视的文化现象,而高校的青年学生对艺术对美有着强烈的渴望和追求。有关部门已经认识到这一点,大力提倡高雅艺术进校园,如中央歌剧院每年都要组织几十场的中外经典歌剧片段到全国各大高校巡回演出,并作专题讲座,使普通大学生对高雅艺术有了一定程度的接触。但是,高雅艺术进校园的活动仅是短时间的、部分学生受益的,若要提高全体学生的艺术素养,必须以课程的方式持之以恒地进行教育,而面向全校学生开设的音乐选修课即是较佳的教育方式。针对绝大多数学生专业音乐素养不高、偏爱流行音乐的现实情况,在开设经典音乐课程的同时,适当地将健康的流行音乐引入课堂,给学生以正确的引导,让学生参与表演,使学生在参与过程中体会到流行音乐文化的魅力,就显得非常必要。具体来说,其意义有下列两点。
  (一)校园文化建设离不开流行音乐艺术对学生的熏陶
  高校校园文化是社会大文化的一个特殊形态,其反映了高校师生的价值取向、理想精神等。青年学子是未来的社会栋梁,包括音乐在内的艺术教育对他们的人格塑造和审美趣味的引导至关重要。好的音乐直接触动人的心灵,使人得到精神上的升华。基于流行音乐对当今社会各个方面的渗透,高校音乐教育是不能回避这个客观事实的。如果古典和传统音乐的教育得不到理想效果,我们为什么不能从他们喜爱的流行音乐入手,让他们带着浓厚的兴趣参与呢?好的流行音乐同样充满高雅的艺术趣味,同样能够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同样在人格塑造上起到积极的作用。
  (二)流行音乐课程能对应流行音乐文化对高校的影响
  作为流行音乐最常见形式的通俗歌曲对当今的青年学子可谓是影响深远。我国学校唱歌课的开设最早可以追溯到上世纪20年代初的“学堂乐歌”,从此作为美育教育的一部分而常开不辍,对学生精神方面的成长起到很重要的作用。80年代起源于台湾的校园歌曲对大陆高校的校园文化影响至深,从《童年》《校园的早晨》到 《同桌的你》,再到《睡在我上铺的兄弟》等歌曲几乎每个大学生都会传唱。90年代的大学校园,时常见到傍晚的余晖中怀抱吉他弹唱校园民谣的学生歌手,他们也定期举办校园原创歌曲演唱会,并且从这些热爱音乐的青年学生中涌现出许多流行音乐演唱的佼佼者。新世纪以来,社会上各种选秀活动给大学生流行音乐歌手更加广阔的展示空间,如果说李宇春还是毕业于四川音乐学院受到过专业音乐教育熏陶的话,那么尚雯婕则完全是普通高校的非音乐专业学生因爱好流行音乐而进入乐坛的。如今火爆全国的《中国好声音》等选秀节目更是诱导着无数青年人演唱通俗歌曲,而作为年轻人集聚地的高校不可避免地接受着流行音乐文化的影响,很多高校每年举办的“校园十大歌手”选拔赛即是受其影响的表现之一。大学生歌手演唱曲目的范围之广,唱功及表演之好都令人惊叹!无论是摇滚、爵士还是流行欧美的乡村音乐,甚至迈克尔·杰克逊等人的经典唱段都能完整演绎。
  
  二、上海师范大学通俗歌曲演唱课作为全校选修课的开设情况
  通俗歌曲演唱课是上海师范大学面对全校学生开设的一门公选课。笔者曾经在专业歌舞团担任多年的通俗歌曲演唱演员,积累了相当的舞台表演经验,在接手这门课后一直在思考和探索如何使这门课上得生动而有趣味性,从而使学生得到好的流行音乐的熏陶,以提高演唱能力和艺术修养,增强综合能力等。为此,笔者不断地在实践中探索,积累经验,现在已基本形成一套比较系统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大大激发了广大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使通俗歌曲演唱课成为他们最喜爱上的选修课之一,对于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起了积极的作用。这门课的流程是这样的:
  (一)基本知识的讲解和基础的训练
   由于学生对流行音乐的了解基本上还是浅层次的,有的甚至仅凭着感觉去模仿唱些时下流行的通俗歌曲,对于通俗歌曲的良莠品质也不甚了了。为了让学生能够选择情感健康、旋律优美的流行歌曲,笔者在备课上不吝时间与精力,从对大学生的心理、审 美趣味到笔者已经掌握的流行音乐知识和数十年来的流行音乐的状况都有所涵盖。讲授的内容是循序渐进的。
  1.最初的几节课进行理论讲述,先让学生了解我国流行歌曲的发展史
  从上个世纪30年代一直到现在,流行歌曲此起彼伏,但在这样一个时间跨度内,流行歌曲的声音特征以及演唱风格与时俱进、各不相同。笔者在讲授时,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代表人物介绍每一个时期的流行歌曲的作品等,力求让学生对流行歌曲的发展历程有一个清晰的了解和认识。如讲到上个世纪初我国早期流行音乐的发展概况时会讲到“学堂乐歌”;在讲到30年代上海百老汇的流行音乐兴盛时会讲到黎锦晖的有关流行歌曲的创作,以及当时红极一时的“金嗓子”周旋的演唱特点、演唱风格及代表作品等;在讲到台湾流行歌曲时,则重点介绍70至90年代有着广泛影响的歌坛巨星邓丽君,演绎邓丽君翻唱的《何日君再来》;在讲到如今的流行乐坛时,会讲到活跃在大陆流行乐坛的刘欢、那英、王菲、汪峰等人的演唱和创作,同时将港台的流行音乐情况作为专题进行介绍。通过做成精美的课件使讲授内容生动形象,通过和学生互动讨论使课堂气氛活跃。
  2.根据学生的喜好,向学生推荐一些优秀的独唱或者重唱曲目,然后用这些曲目对学生进行演唱基本方法训练,包括气息、咬字、发声、肢体语言以及情感表达等
  通俗歌曲的演唱讲究个性,歌星们各有特色,不像美声或民族唱法有一套规律可循。流行歌曲强调声音的自然,吐字的清晰和口语化。不要求歌手的声音必须圆润和有位置,例如,鼻音在民族和美声唱法中是很忌讳的毛病,而流行音乐的歌手却最喜欢用鼻音来抒发感情,常常在演唱平缓的叙述性歌曲时,能够产生自然而富有磁性的独特效果。美国黑人歌曲常用一唱众和的演唱形式,演唱者常常用呐喊、尖叫、抽泣、呜咽、滑音、颤音、假声等装饰性的技巧,把简单的旋律片段即兴演绎发展成为极富感染力的华彩乐句,产生出动人心魄的艺术效果。在千变万化的流行乐坛,很多歌手都具有演唱各种流行音乐风格的能力和技巧,只不过有的歌手能在多种演唱风格的基础上根据自身的声音条件和特点,创造出独特的演唱风格。因此,在课堂教学中,笔者会根据不同学生的声音条件和演唱潜力给予适当的基本技巧的辅导和训练,如松垂法、开声练习、呼吸技巧训练及情感的把握等。
  3.设计规定的场景,进行边唱边演的训练,通过肢体语言启发学生的情感
  通俗歌曲的演唱自始至终是和肢体语言密不可分的,恰当的肢体语言的配合是歌者发挥感情必不可少的手段之一,《礼记乐记》对音乐的表述是这样的:“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生动,故形于声;声相应,故生变;变成方,谓之音;比音而乐之,及干戚羽旄,谓之乐也。乐者,音之所由生也,其本在人心感于物也。”这是我国最早一篇见于古代典籍中关于音乐的表述,当时的“歌、舞、乐”是三位一体的形式。而现在的通俗歌曲演唱形式完全诠释了古人对音乐本质的表达,肢体语言显得尤其重要。众所周知,香港乐坛的郭富城其唱功并不是特别出色,但舞蹈即肢体语言出众,即奠定了他在流行歌坛稳固的地位。蔡依林被冠以“舞娘”的美名,也是因为其出色的舞蹈功底。可以说很多通俗歌手都会在肢体语言上下很大的功夫,台湾歌星邓丽君后期也是在肢体语言上有着不凡的表现。因此,肢体语言是通俗歌手表达感情的必不可少的手段,恰当的肢体语言会为歌手演唱的歌曲增添亮点。然而,不恰当的肢体语言也会让人感觉很别扭,这就需要教师在指导学生演唱歌曲时对如何使用肢体语言进行正确的指导。笔者的做法是:让学生从一开始就重视肢体语言对于表现歌曲感情的意义,根据曲目的内容,设计一个特定的场景,然后考虑用那些与之相应和的肢体语言。而场景的设计,主要由学生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绘图、找道具,就像去演一个小品前,要准备舞台必备的道具一样,把每一首歌都当成一个故事来表演,在特定的场景中,用肢体语言去展现这个故事。如果是重唱歌曲那就会更活泼一些。这样,学生会认识到一首通俗歌曲,不仅仅是唱一唱而已,若要将其内涵与情感表现出来,必须调动歌唱技巧、肢体语言等各种手段。
   (二)充满生气的课堂表演
  在以上环节都完成了以后,就进入了生动的课堂展示环节,笔者课堂的活泼生动之处在于以学生为主体,教师退居欣赏者即观众的地位,学生表演时,其他人当评委进行打分评判,最后教师只是作指导性的总结,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具体实施步骤如下:
  1.因为课堂的时间有限,每次课堂上只能由四组学生来展示。每组2至3人,当然也可以有独唱的单人表演。每一次展示其实都是这四组学生进行PK,他们展示的成绩的好坏,其决定权在欣赏节目的学生手中,因为下面每个学生都在打分,而分数具体到每一个参加演唱的同学,分数的高低是他们课堂的平时成绩的直接体现,所以他们在准备及表演时,都相当投入。
  2.在节目表演结束时,成绩也会收回,并立即统计,然后笔者会安排学生做点评,评判其精彩的地方以及不足之处,学生的点评往往都能抓住要领和击中要害,这种探讨不仅使学生学到了很多知识,有时教师也会受益匪浅,为学生的聪明才智和独特的创意所感染,可谓教学相长。当然,笔者也会在同学评点不甚正确的时候进行指正,这样师生互动,课堂气氛十分活跃。
  3.学生在组合节目时的创意令人惊叹
  重唱的节目大都由2至5人来完成,他们先进行场景设计和道具准备,道具有时很简单,可能就是一把伞、一个杯子、一束花和一条围巾等,但当歌曲的表演和故事结合起来时,就有了鲜活的表现,有了动人心旌的效果。
  4.对学生展演的一些思考
  这门选修课的特点即是“唱中演”和“演中唱”,更侧重于舞台实践。学生大致了解了流行音乐的发展史后,通过训练学生在演唱上的一些必备的发声及呼吸等技巧后迅速进入表演环节。而表演的形式很受学生的欢迎,他们在组合表演过程中各自发挥聪明才智,亲自构思设计舞台的场景、情节、动作等,通过共同参演一首歌,而演绎一个故事,有着音乐剧的味道。虽然所演唱的还是片断性的,但已经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具体表现在:(1)肢体 表演提高了学生的表演能力,使歌唱的歌词和动作能够有机地相结合,学生能通过形体、肢体语言表现自己的内心世界;(2)学生在演唱中学会了彼此间的合作交流,大家相互配合,共同贡献自己的智力、精力,和协一致地完成一首歌曲的艺术演绎;(3)陶冶了学生的情操。他们通过展演,感受到了音乐艺术的魅力,提高了艺术趣味,使学生有了艺术的气质,心灵得到一定程度的净化;(4)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组织应变能力,无形中为他们毕业时求职就业以及将来在单位更好地发展提供了软实力。实践证明,综合能力强特别是在艺术上有一技之长的大学生会在求职就业等各方面,比那些单纯学习好的学生会更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和重用。由于选修该门课的学生来自全校各个院系,有很多是理工科的学生,可能是专业的原因,理工科的学生看似严肃呆板,但通过这门课的学习,很大程度地改变了他们给人的印象,变得自信、热情、阳光。
  通过一学期选修课堂的演唱实践,选修这门课的大学生由衷地表达了他们的喜悦之情,商学院的一位学生做了这样的小结:“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我在多方面得到提高,首先是气息会用了,唱歌不累了;再就是发音上知道了如何能使人听清楚歌词和听着舒服;再就是合作上有了进步,通过重唱的部分知道了合作的意义和技巧;最后是在感情和动作的协调上有了很大提高,初步知道了在演唱中如何借助肢体语言表达情感。总之,收获很多,非常感谢老师的教导。”资产评估专业一位学生写道:“这门课的老师不仅教我们唱,还教我们大胆地进行表演,我们开始会害羞,但渐渐地胆量也练出来了,表演得越来越好,这主要得益于老师的授课方法新颖、方式灵活和采取讨论、交流、比较、PK等方式所创造出的民主宽松的氛围。我们一个个不同的见解闪烁着创造的火花,使我们深深乐在其中。感谢老师给了我们这么愉快的经历”。
  
  参考文献:
  苏敏.流行音乐:加强青年学生音乐教育的可行途径.教育导刊,2007(8).
  樊蕾.以流行音乐教育促进校园文化建设.时代文学(下半月),2010(4).
  章莉.关于通俗歌曲走进高校公选课堂的思考.教育与职业,2006(36).
  张春阳.灵魂,肢体与个性的结合——通俗歌曲演唱方法初探.艺术百家,2008(7).
  孙桐佳.普通高校开设流行演唱选修课的设想——以北华大学公选课为个案研究.东北师范大学,2009.
  作者单位:上海师范大学谢晋影视艺术学院 本文选自《艺术教育》2014年第6期,版权归原作者和期刊所有。

上一篇:论中国大陆地区电子音乐的早期创作和问题分析

下一篇:对沈湘TIS声乐教学思想的认知方法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