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琴作品演奏与中国音乐美学相结合的特征研究
音乐美学是在美学与音乐学二者相结合的基础上,以挖掘音乐本质为目的,通过对音乐内在特征和对音乐美的规律进行研究和概括,并用于指导音乐创作的具体实践,是从音乐艺术总体的高度研究音乐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规律性的基础理论学科。音乐美学以美学和音乐学为基础,并将二者进行结合、深化、变革与发展。音乐美学理论知识源自具体的音乐实践,以音乐实践的经验为基础,展现音乐的艺术内涵,通过分析、归纳、总结、概括和升华而形成富有价值的艺术成果。音乐美学属于人文科学范畴,要求运用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研究音乐艺术。音乐美学思想作为历史、哲学、美学思想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融汇了人类历史各个时期感性与理性思维的碰撞交锋,并在延续与发展的同时将中国文化传统、宗教历史、政治经济及各种人文科学思想体系水乳交融地联系在一起,在延续变革中得以求新与发展。
根据可靠性文献记载,最早的中国音乐美学思想出现于西周末年,其形成和发展经历了五个历史时期:从西周末年到春秋末年、春秋末年到战国末年、两汉时期、魏晋隋唐时期、宋元时期。西周时期,统治阶级开始重视制礼作乐,并把其当作国家大事来看待,音乐开始具有为政治服务的功能。而到了奴隶社会末期,以礼乐合天地之化,百物之产,以事鬼神,以谐万民,以致百物的音乐美学思想开始普遍流行,音乐美学思想在应用实践中得以发展。之后,到了先秦诸子百家争鸣的时期,音乐美学思想逐步由言论思想演变成著作流传,荀子写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篇关于音乐美学的专论《乐记》,音乐美学思想才得以成著并流传。如其著名的“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的思想对后来中国的艺术和美学都产生巨大影响,同时也在其中强调了人在音乐创作中的核心价值与重要地位,因而抓住了音乐艺术的本质与精髓。
之后中国的音乐美学思想开始出现一个转折,魏晋时期人们对音乐美学思想的研究开始深入而细化,已经从音乐的一般性考察如起源、本质、特征、功能等问题转入了对音乐内在深入的研究,如音乐自身的规律、音乐的内在本质和各个具体部门的特殊规律等方面,这个时期较有代表性的著作为嵇康的《琴赋》和《声无哀乐论》。其中《声无哀乐论》否认音乐具有人的情感内容,而认为音乐的本质体现于一种外在形式,这种形式存在于声音的单、复、高、埤、舒、疾等方面,音乐的美即由乐音组成的形式美。可以说《声无哀乐论》从音乐物质材料的特性出发,抓住了音乐内在本质,并把音乐作为独立的艺术加以研究,更深入音乐内部,更具有思辨性,蕴含有一定的美学思想,具有一定的美学价值。
而从中国音乐美学的整体发展过程来看,早期出现了大量的礼乐原范畴和学术性争论,这些争论决定了中国音乐美学的基本发展性框架和理论实践性基础。而自汉代以后中国音乐美学又得以综合,逐步系统化和理论化,使得那些原本自由而散落的音乐美学知识逐步得以形成体系,再之后中国音乐美学又得到丰富、求新、发展和转变,形成较为系统而纯粹的中国音乐美学体系。到了21世纪,顺应时代的发展潮流、变革趋势及世界音乐交融的大背景,中国音乐美学又得到现代转换和时代新生,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中国音乐美学的发展历史是同中国政治、经济、历史与文化发展历程契合在一起的,随着当代中国政治完善、经济发展、文化的转换而转换,随着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更叠、变革、新生而富有新的价值和意义。而在中国音乐美学的发展历程中,传统乐器以其独有的中国特色与魅力展示着独特的东方神韵,人们运用传统乐器创造富有诗意的生活娱乐氛围,又通过这乐外之音感受着生活以外的深邃意境。中国音乐美学的变革与发展、传统乐器的展示与应用是与人民的生活交融在一起,无论是唱歌、舞蹈还是各式各样的习俗活动、庆典仪式,几乎都伴有器乐的演奏形式, 特别是民族器乐,集中地保留了丰富的民间音乐和民间演奏的各种形式,以独特的民族形式和韵味展示着音乐的内在魅力。柳琴作为中国传统民族乐器之一,韵味独特、魅力深厚,其可以运用多种技法进行演奏,从而展现出具有各种风格的古典作品、现代作品及重奏、独奏作品。作品中所蕴涵的音乐思维和音乐内涵无一不是和中国音乐美学思想紧密相连、息息相关,深刻体现着意境悠远的中国音乐美学思想和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内涵。
柳琴优秀作品众多,其中很多作品体现着中国音乐美学中大音希声、天人合一、静虚淡远的意境,外在以音,予人以美。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的多元碰撞及文化间的水乳交融,柳琴作品近些年从创作到演奏都有着新的拓展与求新。但不论时代、意识如何转变,究其根源,中国音乐美学思想一直贯穿其中。
谱例1 《剑器》引子部分
这首作品是根据杜甫《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一诗而作,有着深邃的音乐文化内涵和高难的演奏技术,给人以艺术之幽美、境界之感受。作品引子部分以平稳的节奏开始,扫弦音处则逐渐变化并加以四弦的空弦带音构建而成,给人以平滑之美、流畅之感,而那最先出现的扫弦设计,仿佛是把音乐场景从现代瞬间带回到古代看公孙大娘舞剑的音乐场景,形象而深刻、灵性而生动地展现了昔有佳人公孙氏,一舞剑器动四方的美妙。观者被那种如醉的舞姿所感染,被那起伏震荡的意境所陶醉,似看到山色沮丧,天地为之低昂。整曲看似单一的音符、节奏、韵律、技法的设计,却深刻体现着中国音乐美学中意境深远,以意达情,以意抒心的境界,这种给人以美感的意境有情、有景,涵理、涵神,是音乐表达之下的情、理、形、神的统一。这种给人以美感的意境表现出音乐的内在特征无限、深微、弦外、想象,让人于琴中感受到无限滋味、意境又存在于幽邃之中,所得之味又在于弦外之意,三者之间寓人以想象,通过想象让这种意境之美存于内在感受之中,通过想象丰富着意境,于想象的意境中体现着艺术的魅力和美的价值。
谱例2 《剑器》快板
此段作品以双音弹奏为始,轻巧但张弛有力,之后逐渐加入了扫弦及大段的跳跃音符与空拍,淋漓尽致地体现着霍如羿射九日落,矫如群帝骖龙翔的惊人场面,给人以大气之美、震撼之感、磅礴之势,美感之中体现着中国音乐气韵生动的美学特点。于外以快速、强有力的爆发力来展现特有的气势磅礴的音乐画面,于
内以生动的气度韵致、入情入感刻画着人物形象,以作品形象的变化性、精神的拓展性、技巧的融通性、意境的超越性等方面深刻体现着艺术内涵,彰显艺术和美学本身特有的生命力。
谱例3 《剑器》
此作品突出设计在于高音区部分,其前半部分以强力度的扫拂弦技法于演奏之中,连续而有力,快速的空拍穿插于扫弦之中,节奏欢快、情绪饱满、富有活力之感,并于空拍处结束快板,韵律张驰有度,动感明快,给人以收放之境、意韵之美。快板之后慢板的情绪衔接又显得宁静入心,静谧如水,旋律于安静之中被拉长,安静之中感受到清水缓缓流淌之感,深刻体现着来如雷霆收震怒,罢如江海凝清光的动人景象。那意境仿佛一锦衣玉貌的女子,站在舞池当中,款款舞来,时而雷霆万钧,倾泻而下,时而动若脱兔、弦外无音,体现着流转之美。之后单音则如微风过隙,轻如止水,演绎着点水之音,似光阴之曲,静谧有音,最后设计以1/4拍结束全曲。本段乐曲于动静转换之中体现万钧之势与静谧之美,流转之情与微风之音,让人处于动静的美轮美奂之中,给人以优美的境界与心灵的冲击,充分体现着中国音乐美学中大音希声、天人合一、静虚淡远的意境和审美感受。
柳琴作品在演奏的技法和形式上深刻呈现着中国美学思想,在演奏的艺术深度和内在气韵上更是体现出中国美学思想中以和为美、虚实相生、气韵生动等艺术特点,从而彰显着中国音乐文化特有的天人合一、知音情结、修齐治平、为己之学等美学思维、人文韵味和哲学内涵。博大精深的音乐美学思想及中国各时期的精髓理念、文化内涵结合在一起,丰富着柳琴的演奏内容、演奏形式和演奏精神,相信不论是在现代还是未来,其思想会在柳琴演奏中加以继承和发展,同时使柳琴演奏更富有内涵和新意,使得柳琴作品在传承中得以发展,在发展中得以创新,在创新中发挥着柳琴的内在价值和艺术表现力,使柳琴作品在新时代能够带给人们更多的感受体验、哲学思考、审美境界和艺术享受。相信柳琴艺术这朵艺苑奇葩定会以全新的面貌屹立于世界民族艺术之林,为弘扬中国民族艺术、为中国音乐美学做出贡献。
(注:本文系黑龙江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项目《关于中国民族器乐演奏与音乐美学思维相结合的探索与研究》,项目编号:12512166)
参考文献:
刘承华.中国音乐的神韵.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1(1).
杨荫浏.中国古代音乐史稿.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2(3).
李思华.音乐美学问题的文化阐释.商业时代,2012(2).
刘承华.中国古代音乐美学的理论特点.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11(3).
冷雪岩.中国音乐美学的主体间性探究.群文天地,2012(13).
上一篇:文学创作与舞蹈创作的相关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