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浅谈中国佛教音乐“本土化”的重要价值体系构

发布时间:2015-08-01 09:46

  自公元前三世纪阿育王时代开始,中经迦腻色迦王,印度佛教不断向境外传播,发展成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佛教自两汉时期开始传入中国,此后随着丝绸之路的开辟,佛教文化逐渐渗透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各个领域,并与先秦时期的儒家、道家思想相互渗透,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巨大影响。
  一、中国佛教音乐的历史沿革
  佛教历经两汉时期在中国初创时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碰撞与磨合,迎来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发展与盛行,这与魏晋南北朝时期统治阶层的政治目的有必然的内在联系。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佛教文化在中国发展的重要时期,大量佛教文化的输入为隋唐佛教文化的繁盛打下坚实的基础;隋唐时期,佛教文化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寺院林立、僧尼众多、宗派涌现这三个方面;到了晚唐时期,佛教音乐的创作转移到市井民间的传闻和故事,为佛教音乐的普及创造了巨大的空间;宋代以后,佛教文化与群众之间的交流比唐朝更加直接,极大地促进了寺院与民间在音乐方面的合作,降低了对中国传统音乐的冲击,使中国传统音乐与佛教音乐进一步融合,使得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音乐日臻完善;明清时期的佛教音乐文化则呈现出继承与回流的状态,除继承传统之外,还借鉴民间传统曲调中的部分曲调用来填充寺院仪式活动,进一步将佛教音乐融入中国传统音乐体系之中。当代寺院所沿用的佛事活动基本上保持了明清以来的佛教文化传统。
  佛教文化自两汉时期从印度传入中国,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虽历经风雨,但目前仍在全国各地完整地保存了佛教各主要派系及其法事音乐,而也正是这些派系及法事音乐的留存发展,使得中国佛教音乐成为中国传统音乐中一笔宝贵的文化遗产
  二、中国佛教音乐创作的"本土化"
  佛教音乐在传入中国之初称为"梵呗",由于语言与民族音乐文化上的差异,佛教音乐必须进行"本土化"改造, 由于其流传区域的不同,"本土化"后的中国佛教音乐旋律特点也是不同的,南北朝时期的高僧道宣在《续高僧传·杂科声德篇》中评论道:佛教音乐"地分郑魏,声亦参差","东川诸梵声唱尤多,其中高者,则新声助哀般遮屈势之类也","吴越志扬,俗好浮绮,致使音颂所尚唯以纤婉为工","江淮之境,偏饶此玩,雕饰文绮,糅以声华","秦壤雍冀,音词雄远"。中国佛教音乐的地域性特征不仅成就了中国佛教音乐的独特性,同时也丰富了中国传统音乐的内容形式,
  中华民族有着广阔的疆域,众多的民族,以及丰富的音乐品种。佛教音乐在传入中国以后,为了扩大其影响力,便与当地音乐元素相互融合,在不同的地域形成不同的佛教音乐风格。通常中国汉传佛教音乐按其流传区域大致分为南北两大流派,南方佛乐以委婉、清秀为特点,江南韵味十足;北方佛乐则深受古印度音乐的影响,呈一种古朴、典雅、庄重和肃穆的特点。
  笔者曾有幸于二零一二年参加庐山东林寺暑期夏令营,期间通过学习东林佛号发现其音乐旋律创作的"本土化"与江西民间音乐有密不可分的关系。下面笔者通过谱例进行分析:
  首先,我们可以清楚的观察到,东林佛号前一句旋律的结束音与下一句旋律的第一个音相同,这种创作方式采用的是中国传统音乐结构形式中的"鱼咬尾"式,也可称其为"衔尾式"或"接龙式"。这种创作手法在我国很多传统音乐中都有体现,然而最能够体现这种创作方式的音乐作品当属中国古典民乐的代表琵琶曲《夕阳箫鼓》,后柳尧章、郑觐文将此曲改编为丝竹合奏曲《春江花月夜》,其旋律雅致优美,节奏流畅多变,形象地描绘了月夜春江的迷人景色,赞颂了江南水乡的优美风姿。
  其次,从调式调性方面来讲,东林寺昌法师定东林佛号曲谱为G调,用中音演唱东林佛号,将《无量寿经》中描写的西方极乐世界的音声特点:"清、畅、哀、亮、微、妙、和、雅"表现出来;而"江西民歌的调式以徵调式为多,其次为羽、宫、商、角调式。"与此同时,在江西民歌之中,许多徵调式的歌曲中存在着徵羽交替,并且强调羽音的现象,而我们在谱例中也可以观察到,G音与A音每句中均有出现,而且A音出现时大多都是两拍子。
  最后,从曲调的创作手法来看,东林佛号的旋律素材简单明了,例如谱例中的第二句的旋律基本是对第一句旋律的反向模仿,第三句、第四句也存在这样的情况;而江西民歌中的号子体裁,曲调的特点一般是用材较少,结构上常用一个单一乐节或乐句加以多次变化重复,句幅较短,简洁明快,大多用一个基本统一的节奏型,贯穿前后。从这方面来看,两者有异曲同工之处。
  从上述分析来看,东林佛号的曲调凸显出了南方佛教音乐委婉、清秀的地域性特点。而东林佛号音乐旋律创作的"本土化"特点也使得其佛教文化得到广泛传播,为东林寺特色佛教文化圈的形成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三、佛教音乐存在于中国传统音乐中的重要意义
  佛教音乐作为记录中国传统音乐历史的"活化石",两千年来与中国传统音乐相辅相成。"它一方面吸收中国传统音乐文化中的音乐元素,一方面对中国传统音乐的曲式结构、旋律走向及唱腔方式产生影响;一方面维护和宣扬佛教经典的教义,歌颂佛法,赞美佛道,倡导众生皈依佛门,一方面尽量用群众喜闻乐见,善入人心的方式,使佛法潜移默化地传播到群众心中,在历史上起到不小的伦理教化功能。" 但就当前中国佛教音乐的整理研究情况来讲,与我国丰富的佛教音乐文化是极不相称的。因此,笔者认为,我们应加大对佛教音乐的整理与研究工作,使佛教音乐得到丰富与完善,从而促进中国传统音乐的传承与发展。

上一篇:孔子的音乐美学思想的相关研究分析

下一篇:论黄自艺术歌曲中古典浪漫主义的特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