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音乐研究论文

发布时间:2024-01-27 17:29

一、通过多做动作来理解拍子

节奏的律动感,是要用心去感受的,律动通常在较快的段落和有规律的伴奏音型中明显表现出来。我们要让学生多听、多想、多体会,才能把律动感完好的表现出来。当学生对一些基本节奏熟练掌握以后,我们要结合动作巩固他们的学习。学生们平时喜欢跳橡皮筋,老师可以请一位同学上台来边唱边跳,再根据节奏教学生们读,最后全班一起边读边拍手。也可以采取做游戏的方法,比如说听鼓声传花。学生们先紧紧围成一个圆圈,听鼓声来传花。鼓声比较紧促时,花就要传的快;鼓声比较慢时,花也要传得慢;如果鼓声终止了,就不用传花;老师连续敲鼓两声的时候,学生就要进行反方向传花。学生在传花的过程中会发现游戏的规律,只有把花举高慢放才可以吻合鼓的拍点。通过这些小游戏,学生体会到了音乐的连续性和流动性。

二、多读多看促进抽象理解

音乐新教材中有很多值得去看的地方,多看教材有利于学生对音乐节奏的进一步理解。比如:图形谱中颜色的深浅变化表示声音的强弱,图形的大小表示节拍力度的强弱,歌曲中的重难点节奏的表示等等。只要教师引导学生去观察和理解,长此以往,他们就会逐渐明白节奏的内在关系,同时也为读谱打下良好的基础。学生对音乐节奏的认识一开始是感性的,通过读谱能让他们抽象的去理解节奏。老师引导学生用音乐的方式进行阅读,可以选择他们熟悉和喜爱的事物,比如:小动物的名字、自己的名字或是交通工具等作为基本的节奏训练。通常,低年级学生读一些本身就有节奏的儿歌更容易上手,中高年级的学生就开始进行无规律歌词节奏的朗读来培养他们对于音乐节奏的理解力。在理解的基础之上,学生自己用“哒”这类象声词来读谱就会很流畅,这就实现了学生对音乐节奏的感性认识转化成抽象认识的目标。

三、使用乐器,再次巩固学生的节奏感

打击乐器对学生而言有着很强的吸引力,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平时就喜欢到处敲敲打打的。但他们对打击乐器还很陌生,我们可以利用学生对打击乐器的兴趣对他们进行各种有关打击乐器的节奏训练,顺便让他们学习有关乐器方面的音乐知识。比如说各种各样的乐器所发出的声音,有清脆的、浑厚的、长音或者短音,如何演奏它们才会觉得好听。之后再去学习碰铃、木鱼、三角铁之类的打击乐的节奏,让学生在不同乐器声音的体验过程中激发他们的创作热情,让他们利用身边的东西,比如铅笔盒、筷子、盆之类的来创造自己喜欢的节奏。

四、总结

总而言之,小学音乐节奏训练教学应该是寓教于乐的。音乐是耳朵的享受,从听发展到其他感官的结合,会促进学生对音乐节奏的理解从感性发展到理性。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求学生会听节奏、打拍子,还要让他们学会理解和表现音乐节奏。让学生在创作音乐节奏的同时,培养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充分激发他们学习和参与的积极性,让他们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不断熟悉和掌握节奏。

作者:程一萍 单位:江西省景德镇市昌河实验小学

第二篇

一、小学音乐教学中采用多媒体技术教学存在的问题

(1)忽视了教学主体

在教学过程中,受体目标当然是学生,但在教学过程中并没有将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教师制作了课件,然后多媒体进行教学,学生只能被动地接收课件和媒体资源的“灌输”,本身的创造力和想象力难以发挥,这样就限制了学生的思维,无法理解音乐中的主旨和思想。

(2)教师的媒体技术较差

应用多媒体进行教学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提高教师对多媒体技术的掌握水平。而在现代小学教师中很多音乐教师对多媒体技术感到陌生,无法熟练操作媒体设备,也就谈不上在多媒体教学中发挥作用。

二、如何提高多媒体技术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应用水平和质量

(1)创造音乐教学情境,提高学生对音乐的学习兴趣

因为音乐课程教学中涉及很多音节、音乐背景、乐谱的学习等,这些内容复杂而且难以掌握,学生慢慢会对音乐学习失去兴趣。所以采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教师通过媒体设备来制作课件,其中包括了音乐的图像、视频和音频,内容可以是故事背景、主人公图片等。这样打造具体形象、生动地音乐情境和氛围,让学生感受到音乐中的气氛。例如学习《让我们荡起双桨》时,可以将曲面中描述的绿树红墙、清水、小船、红领巾等特征用图画的形式来体现,让学生自由想象。

(2)丰富课堂教学活动

小学音乐教学过程中不但可以利用课堂教学,还可以采用课外活动教学,通过唱歌比赛、文艺演出等来学习,在活动中采用多媒体设备来设计整个流程,在演艺活动中,让学生自由地发挥其音乐本能,然后对学生对音乐的认识和学习状况进行评价。

(3)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手段

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主要采用讲述音乐常识、背景—学习乐谱—跟唱—评价的方式,教学方式过于呆板、木讷,缺少生机和活力。采用多种媒体技术进行教学,不但可以丰富教学内容,打造完美的教学情境,让音乐的背景和故事内容更好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加强学生对音乐的理解。例如,在学习《我是草原小牧民》这首歌曲时,不但可以用投影仪将制作好的课件资料投放在屏幕上,让学生感受到歌曲所描述的场景,还可以用音频来介绍音乐的创作背景,同时利用图片的形式来展现主人公的服装、样貌等特色,让学生更好地把握音乐要表达的思想。

三、总结

近几年,由于课程教育制度的改革,学校对小学音乐的教学质量越来越重视,小学生对于音乐学习较为感兴趣。但由于传统音乐课程教学中,教师往往采用教授五线谱和音节等方式,学生难以理解和掌握,音乐学习的水平也就很难提高。所以要在小学音乐教学过程中采用多媒体技术进行课程教学,并结合教学问题提出合理化的建议和措施。

作者:黄月美 单位:江苏省苏州市吴江经济技术开发区山湖花园小学

第三篇

1.运用多媒体活跃教学氛围,激发学生音乐兴趣

在人教版五年级交响诗《彼得与狼》的欣赏过程中,教师可运用多媒体视频播放《彼得与狼》的视频片段,其中懒懒的小猫、快乐的小鸟、凶恶的大野狼等形象都活灵活现地呈现在学生面前,学生仿佛置身于一片大草地,与彼得一起用自己的智慧擒住了大野狼。情随境生,孩子们的音乐学习兴趣也就很快被激发出来了。又如在《鸭子拌嘴》一课的教学中,教师需要让学生对各种民族打击乐器及其音色特点进行了解和学习,如果仅凭老师的口授或者通过挂图等方式,学生无法获得直观的感知,教学过程也将枯燥无味,学生的学习兴趣无法激发起来,学习效果也就无从保证。如果教师通过多媒体,将各种乐器的图片展示出来,分别播放其录音,这样的教学形式更具形象性、直观性与动态性,就能够很好地化抽象为形象、化枯燥为生动,学生也能够化被动为主动。在多媒体的小学音乐课堂中,整个教学过程气氛热烈,学生兴趣高涨,很好地掌握了教学内容。

2.运用多媒体丰富教学内容,开拓学生音乐视野

在传统的小学音乐教学中,教师主要是以播放录音加上教师的讲解来进行教学,并不能让学生全面而客观地进行认识音乐教学,在很多学生的眼中,音乐课就是听听音乐、唱唱歌。教学内容的过于单一,使得学生的视野只局限于静止的文字教材与单一的听觉感知,而不利于学生音乐素养的全面提升。多媒体具有图文声像、视听结合的特征,能有效地突破文字教材的局限,学生的学习空间能够进一步得到有效延伸,学生在教室内就能接触到更多的音乐作品,能认识到各种各样的乐器,欣赏各民族的特色舞蹈……这就在很大程度上丰富了教学的内容和表现形式,学生的音乐视野得到了有效的开拓,学生的音乐见闻也得到了很好的拓展。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教师可以将抽象的音乐情感与枯燥的音乐乐理知识寓于形象直观的事物中,能够让学生静下心来,与作品融于一体,用心来欣赏和体会。如在欣赏《春江花月夜》时,可以利用多媒体来将整个欣赏过程分为开头、高潮、尾声三部分。整个欣赏过程由声音与画面组成,开头部分: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夜色朦胧、夕阳西下、日出东山的优美景象;高潮部分展现江涛汹涌、游客欢乐、野鸭戏水的生动画面等。这样改变了以往以单一听觉欣赏的教学模式,用画面来辅助音乐效果的传达,对于学生音乐视野的开阔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3.运用多媒体辅助唱歌教学,培养学生音乐表现力

模仿学习是小学音乐教学的重要内容和形式,多媒体的引入能为学生提供演唱的榜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的歌唱自信心也能够得到增强,进而提高学生的演唱能力。通过多媒体教学,学生对歌曲的节奏、音调、休止、强弱等都有深刻的感受,这是传统的口授方法无法实现的。比如,歌曲《数鸭子》具有很强的节奏和韵律,其中还有比较简单的说唱内容,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听视频录音,仔细地聆听,感受这首歌的节奏,尝试着跟唱和模仿,如此,学生对歌曲的节奏能有比较深入的把握,学生就很容易唱出歌曲的节奏感、韵味感,从而达到有滋有味地进行演唱的效果。

另外,对于小学音乐教学而言,不仅要教会学生演唱歌曲,而且让学生有感情地演唱歌曲,这是小学生音乐表现力提高的重点。多媒体在培养和提高小学生的音乐表现力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比如,在教学歌曲《歌唱二小放牛郎》时,由于学生成长在和平年代,对于战争的概念不是很清晰,如果仅仅靠老师的讲解,学生无疑难以在情感深处产生情感共鸣,也就无法很好地理解这首歌曲所表达的情感。我通过多媒体视频将当时的抗日场景播放出来,生动逼着的英雄王小二的形象在学生头脑中有了深刻的感知,情感上受到震撼,歌曲演唱出来情感充沛,学生的爱国热情被充分激发了出来。

4.运用多媒体进行艺术创新,鼓励学生发现美、创造美

著名音乐教育家奥尔夫认为:“让孩子自己去实践、自己去创造音乐,是最重要的。”而对于我们的传统小学音乐课堂教学而言,教师往往更加注重的是“双基”的培养,即片面地强调小学生基本音乐知识和基础音乐技能的提高,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化思维与审美体验。教师以本为本,学生机械地模仿,学生的创造性音乐潜能被严重遏制了。在多年的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笔者发现小学音乐教学不只是应该教会学生歌唱的技能和本领,更应让学生通过听觉、视觉、触觉去感受音乐、去体验,进而去创造和表现音乐。多媒体教学具备很强的情境性。通过音乐情境的创设,能够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激发他们的音乐潜能,发展他们的聪明才智,这对于学生的审美能力的提高,对于学生创造美和表现美的能力的培养是大有裨益的。

例如,人教版小学三年级的《我是草原小骑手》一课,其教学目标是引导学生从音乐节奏方面去体验和感受在大草原上快马奔驰的喜悦心情,并能自编简单的动作。为了让小学生对大草原有个直观的了解和感知,在课前,笔者将多段内蒙古大草原的视频剪辑成多媒体课件,一望无际的草原、洁白的羊群,载歌载舞的蒙古族同胞……多媒体视音频将孩子们带入了美妙的情境当中,学生大有身临其境之感,情不自禁地随着音乐律动起来,自发编创骑马、射箭、摔跤的音乐动作。在多媒体的音译情境下,学生通过多感官、多渠道地感受音乐之美,能自主地学习和记忆歌词,能身临其境地欣赏和感受音乐的意境,培养了学生感受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学生的音乐情感得到了很好的培养。

5.总结

总之,多媒体与小学音乐教学的整合是新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是激发小学生音乐学习兴趣、提高小学音乐课堂教学效率的客观要求。作为一名新时期的小学音乐教师,应该不断学习新技术、新理念,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多媒体的辅助教学功能,不断转变教学观念,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科学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合理设置教学内容,实现小学音乐课堂与多媒体的有效结合,更好地服务于小学音乐课堂教学,实现小学音乐高效课堂。

作者:姜莹 单位:辽宁省辽阳县首山镇中心小学

第四篇

一、小学音乐教育的现状

多元化模式难于贯彻落实,创新课堂理念欠缺。现如今,多元化模式虽然被挂在嘴边,但真正的贯彻落实却是大难题。音乐课堂的创新也不被重视。音乐课上教师与学生缺乏互动,教学比较死板、俗套严重影响了学生对音乐的学习兴趣,是音乐教育发展的又一障碍。

二、小学音乐多元化模式的应用

(一)运用多元化模式让音乐教学回归自然

曾看过这样一句话:“我们要记着,作了茧的蚕,是不会看到茧壳以外的世界的。”所以我们要改变原有的、单一的课堂音乐教育模式,教师在上面一句一句的教小学生歌曲,学生单纯的在“复读”,这就走进了音乐教育的盲区,孩子们提不起对音乐的兴趣,不爱学习音乐,同时教师多次重复也会失去教的乐趣,这违背当初我们开办音乐课堂的最初目的。我们应该探索出符合孩子发展的新型音乐教育模式。

例如:我们在学习人教版小学音乐教材中的《在祖国怀抱里》,这是一首爱国的歌曲,我们可以采用开放性的教学方式,可以让音乐课走出教室,让学生在室外聆听音乐、学习音乐,使音乐、学生、自然完美的融合,让学生感受到祖国大好河山的魅力,感受到生活在祖国怀抱里的幸福感。

(二)在多元化教学模式中运用多媒体教学设备

音乐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产物,是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音乐能够诠释和谐与静穆。”我们要充分的利用小学生活泼好动,生理机能较弱,条件反射较容易形成和固定这一特点。根据学生的这一年龄特点精心描绘、投其所好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比如,应用多媒体教学设备提高音乐课堂的教学活力,让多元化的教学模式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更好的应用。

例如:我们在学习《让我们荡起双桨》这节课的时候,教师为了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上课前精心的准备了很多关于湖泊、大山、绿水等与这节课学习相关的美丽图片,上课时利用多媒体在班级里放这首歌曲,并配有具有强烈的视觉感的图片,充分的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将学生的情绪调整到高涨、热情的兴奋点上,这样教师在授课的时候与学生的互动效果会更好。有效的体现了多元化模式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有效应用。

作者:唐晶晶 单位:内蒙古赤峰市宁城县三座店总校西窝铺小学

第五篇

一、小学生的心理特征

小学生是处于心理发展的重要时期,注意力集中的稳定性、目的性和选择性有所增强;情感丰富,充满活力、热情、重感情。同时由于身心发育尚未完个成熟,生活经验缺乏,心理稳定性较差,童年期的具体形象思维仍起作用,认知往往片面、表面,情绪波动强烈,易冲动,喜怒无常,对情感、情绪的自我调控能力还不够。同时有着较强的自信和自尊,别人的评价往往对他们的情感、情绪有很人的影响,因而在进行音乐活动的过程中很难完全放松,甚至有时不愿意参加活动。

二、发挥音乐欣赏教学的特殊作用,促进学生心理健康

在文化市场繁荣当今社会,音乐欣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向往。“音乐作为一种独特的国际通用语言,是通过人体的共振、共鸣、感染、感化等现象,直接或间接地作用于人的心理的。”发挥音乐教育的功效,通过欣赏音乐,调整情绪、缓减压力、放松心情是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有效手段。

1、调适不良情绪,培养健康情感

由于音乐的要素及构造各具特色,因此,由各种要素及不同曲式结构所形成的乐曲也具有无穷的表现力和极强的感染力。可以说,音乐能表现人类所有的体验,也可以在不知不觉中影响人的各种情绪,例如,对情绪忧郁、压抑、沮丧的学生,可选用旋律明快跳跃、调性明朗、节奏活泼、音色清新亮丽、中速或快速的乐曲。又如,对紧张不安、焦虑烦闷的学生,可选用调性平和、旋律优美抒情、清淡幽雅、节奏平稳缓慢、速度徐缓宽舒、音色柔美、力度偏弱的乐曲,如《雨打芭蕉》、《春江花月夜》、《渔舟唱晚》、《梦幻曲》等乐曲,这些优美的音乐、动人的旋律、丰富的音色可以使聆听者解除紧张焦虑,身心放松,镇静安定,进而调整身心的混乱和无序,增强自信,使精神获得平衡,恢复心理健康。

2、培养学生人际关系启蒙教育

人类的心理适应,主要是对人际关系的适应。“人类的心理疾病,主要是由人际关系失调而来”。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在人际关系形成过程中存在不少的问题,而音乐是一种社会性的非语言交流的艺术形式,是一种独特的、国际通用语言,它可以用无形的情感穿透力调和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因此,学校应开展形式多样的音乐活动。一方面音乐具有心理舒缓和情绪调节功能,音乐创造了增强亲近感,减轻个人孤独感的友好气氛,消除了交往中的紧张心理,容易使学生的内心世界相互敞开,彼此沟通,进而产生坦诚相待、团结友爱的健康心理倾向。譬如通过灯光、音响、效果、表演者与观众之间的互动等,可以制造出一种和谐、热烈、凝聚的氛围,增强了音乐的渗透力,有利于敞开心扉、吸纳音乐,充分发挥音乐的作用;另一方面音乐活动本身就是一种社会交往,是一种集体参与的群体性活动,如齐唱、齐奏、合唱、合奏、重唱、重奏及歌舞表演、音乐会等。在这种需要相互配合协调的音乐活动中,学生的交往较为直接、随意,他们可以通过不断交换意见和看法,增进相互理解,从而提高人际交往能力!与他人合作的能力,避免人格偏差,增进学生对群体生活的适应性。由此可见,音乐活动在缩小学生间的心理距离,消除隔阂,促进心理相容、改善人际关系等方面具有启蒙教育作用。

3、陶冶良好性情,铸造完善人格

心理健康的关键在于心理素质,心理素质的高低很中程度上又取决于人格的完善。因此,完善人格的铸造对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是十分重要的。音乐在陶冶性情,完善人格方面可发挥其重要作用。早在西周的“六艺”教育中,就认为“乐所以修内也,所以修外也”孔子也曾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即音乐不但是人格铸造的重要途径,而且能使它达到成熟完善的境界,古希腊柏拉图对音乐推崇备至,认为“音乐是求心灵美善的”,亚里士多德指出音乐有“教育、净化、精神享受、三种功能。由此可见,优秀的音乐作品是人在对美的追求中发现自我并升华自我的途径,可以使人超脱物质与精神、感性与理性的矛盾冲突,获得心理的平衡和精神的和谐。

作者:刘甜 单位:内蒙古包头市九原区麻池中心校

第六篇

一、创造性思维在创编活动中迸发

音乐的魅力可谓无穷,其独有的创造性和艺术表现形式对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但要想深入地感受和理解音乐作品中的情境,引导学生进行课堂中创造性编写是必不可少的环节,这也是历练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基本策略。而这一内容的选择应该契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基本认知能力,学生才能以全部身心介入其中,以积极兴奋的状态参与创编活动。在教学歌曲《采金秋》这首歌时,教师为学生播放展现秋天各种景色的视频,激发了学生对于秋天的美好回忆。然后,让学生尝试在歌词诵读中走进歌词所要表达的意境。而在学生学唱歌曲时,教师则要求学生根据对歌词意境的理解以及自身的生活经验,按照歌曲的节拍进行动作的创编。“背起背篓“”向我招手“”对我点头”随着学生自编动作与歌曲意境的契合度越来越高,学生自然走进歌曲的内蕴之中。学生的创编过程正是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结果,教师应该呵护学生这种创造性欲望,在具体实践中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不断提升。

二、创造性思维在体态语言中启发

人类是借助听觉神经进行意蕴感知的,其对于学生的创造性激发在于音效的特质能够促进人身体的体态语言的自由表达。人体语言能够有效唤醒学生的意识本能,在促进学生自主想象中提升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在音乐课堂教学中,教师如果掺入适当的体态语言必将能够帮助学生自主思维的运转,提高学生对于音乐作品的感知水平和意识。著名的奥尔夫体系就一直呼吁音乐与人体动作的相互协调,在学生真切感受作品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在教学《共产儿童团歌》时,教师先以《运动员进行曲》播放给学生聆听,并借机感受这种乐曲在节奏、速率上的特点,接着教师引导学生在唱团歌时,与歌曲的鼓点相应摆出不同的动作,直到最后声音越来越小,教师同样引导学生以肢体语言的方式告知学生以舒缓的动作感受队伍们越走越远的感觉。在这一案例中,教师得体的体态语言的运用有效地改善了课堂教学的氛围,在培养学生音乐感知能力的同时,激活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火花。

三、创造性思维在学科综合中引发

音乐作为一宗感性的心灵语言,给予了人以震撼人心的力量。音乐与科学是风格迥异的两种思维模式,一者是浪漫优雅的形象思维,一者则是严密的推理思维,但她们却拥有相同的元素,即在想象模式下的创造性元素。音乐的艺术魅力在于能够以自身的感染力激活科学的创新细胞,众多科学、艺术大家都曾经坦言,自己之所以能够在各自领域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就是因为受到了音乐的感染和熏陶,才迸发出了灵感。反之,音乐作为一门经典艺术,其实也具有极强的综合性和包容性。音乐教学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音乐的这一特性,为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激发提供便利条件。李光迪作词的歌曲《小竹桥》就以清新明丽的词调展现了傣族的风土人情和自然风貌,具有浓烈的原生态韵味。这首词作本身就具有较强的文学意蕴,教师在教唱歌曲之前,可以引导学生以诵读感悟的方式促进学生在文学感知下实现对歌词意蕴的深刻体悟。这就有效地将音乐与文学联系在一起,而对于歌词的诵读感悟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化感悟成果,学生的创造性感悟为音乐学习中创造性思维的提升奠定了基础。

四、总结

创造性人才是时代的呼唤,更是时展的需求。音乐艺术,以其独到的艺术特点和震撼人心的力量为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历练提供了有效扎实的平台。音乐教学中,教师应该紧扣音乐的这些特性以及本身的规律,让学生在感受音乐魅力的基础上,提升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作者:谢菲 单位:江苏省高邮市第一实验小学

第七篇

一、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中的音乐软件,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

一节成功的音乐课,少不了教师信息技术恰到好处的运用,活跃课堂气氛,使音乐课堂成为师生心灵相约的场所。从二、三年级开始,音乐教学中就出现了为空白小节填节奏、填音符练习;到了中高年级则有按所给的节奏写旋律,或按所给的音符写旋律的创作练习。遇到这些内容,学生往往觉得无从下手,像是遇到了数学难题。这时候信息技术的音乐教学软件就可以发挥它的强大功能了:学生先把音符自由组合起来,这位“音乐大师”就能及时把学生的“作品”演唱给大家听。

无论学生怎样创作,只要节拍没有出错,教师就给予及时的鼓励,并引导学生根据情景的创作标注正确的拍号、速度、情绪等。这样,通过学生自己的积极参与,能把一段“残缺”的曲调“补全”,能把看似杂乱无章的乐音组成节奏感很强的旋律,他们的第一个心理感受就是———我成功了,我能行!有了这个基础性的情感体验,通过教育引导,就有可能激发起他们进一步创作的潜力,引领他们愿意分享更多成功的快乐。

二、运用现代信息技术,鼓励即兴创作,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

“即兴”是指在没有任何预先的计划和预兆的情况下,产生出一种全新的意象和形象。“即兴”始终涉及参与者的发明和创造,具有灵活性、流畅性和想象性等特质。在教学活动中,运用多媒体设计生动有趣的内容、形式和情景,激活学生的表现欲望和创造的冲动,在学生主动参与的过程中展现他们的创作才能。

欣赏《小青蛙》一课时,学生听着轻快、活泼、跳跃的乐曲,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模仿轻快、活泼、跳跃的小动物,引导学生为音乐命题;再让学生设计音响情景剧———快乐、勇敢的小青蛙:有的同学用响板模仿青蛙叫;有的同学用铃鼓模仿大雨、用沙锤模仿小雨;有的同学用抖衣服模仿风声等。FLASH《快乐的小青蛙》的设计可以任意点击打击乐器伴奏,音乐形象更加生动,不仅丰富了学生的情感体验,而且提升了学生学习与创作的能力,使师生在音乐的海洋里自由而快乐地遨游。

三、总结

上一篇:音乐学论文

下一篇:描写音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