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歌曲《我已被世界遗弃》的音乐特征探析
本文从歌曲曲调、和声色彩、节奏、力度以及伴奏织体这几个方面对《我已被世界遗弃》这首艺术歌曲的音乐特征进行了论述,并且在演唱技法上添加了作者本人的心得感悟,希望对演绎这首歌曲的读者有所帮助。
一 、马勒与吕克特诗歌
(一) 马勒其人
古斯塔夫·马勒(Gustav Mahler),是浪漫主义末期举世闻名的作曲家、指挥家,是在波希米亚卡里什特出生的犹太人。从他的人生经历和音乐作品中能够看出,他的人生没有归属感,是一位四处飘零的“异乡人”①。
他一共创作了11首交响曲:《第一交响曲:巨人》、《第二交响曲:复活》、《大地之歌》等,四部乐队伴奏的声乐套曲:《旅人之歌》、《亡儿之歌》、《吕克特之歌》等,以及一部清唱剧和若干歌曲。马勒创作的音乐作品数目与莫扎特、贝多芬比起来相差甚远,在音乐的创作中表面上承袭了德奥古典音乐的传统,但是在精神上马勒早已从中跳脱,变得现代化。1875年,音乐天赋异禀的马勒正式入学维也纳音乐学院,学习钢琴以及作曲指挥等课程,并开启了他的音乐创作和指挥生涯。他第一次上台指挥是在1880年。八年后,马勒完成了《第一交响曲:巨人》,1907年,他同时承受着女儿过世的悲痛和妻子在感情上的背叛,对于此刻的他来说,这段日子是至黑至暗的。翌年,他写下来《大地之歌》交响曲,这是他人生中的最后一部完整的作品,之后,在病痛的折磨下,马勒于1911年在维也纳为自己的一生画上了句号。
马勒的音乐作品撑起了浪漫主义晚期与20世纪初期音乐界的半边天,在风格上继承了维也纳古典音乐的传统,善于把声乐演唱与器乐演奏相互融合,人声与乐器声既能相互映衬,又能展现出各自的特色,这种艺术化的表现方法使马勒的艺术成就在20世纪掀起了万丈波澜①。在那个贝多芬之后再无交响曲的年代,年轻气盛的马勒义无反顾的冲进了交响曲的圈子里,试图打破贝多芬的“魔咒”,以交响诗的形式,开创交响新时代。他音乐创作以“动机”发展手法为主,交响作品篇幅有大有小,乐曲章数无规律,乐队编制也没有固定人数。在《第一交响曲:巨人》中,马勒的创作风格凸显,并列迥异的音乐元素与风格,互相矛盾,描绘出一幅带着强烈不稳定感的音乐图景。如果说,贝多芬的音乐是带领我们对未知充满着坚定的信念,构造一个理想化的世界,那么马勒的音乐便如一盆冷水泼在身上,让自己清醒着面对这荒诞而又无聊的现实生活。音乐外在的喧嚣华丽,对应的是人们内心深处的痛苦寂寥。他的音乐是难懂的,如果没有了解过他的生平,便不会体会出他音乐作品里的涵义;他的音乐是高超的,既体现出了器乐本身的性能,又呈现出色彩颇多的配器效果;他的音乐是丰富的,以民间元素为素材,充分地体验,并带有哲学思考。
二 、《我已被世界遗弃》的音乐特征分析
(一) 歌曲曲调与和声色彩
马勒在处理这首歌曲时,运用了非常多的力度记号,以及在强音位置加入休止符等处理技巧,都是为了使旋律准确表达诗歌含义。马勒在创作A段的旋律时主要强调了两句话,分别是第一句和第四句。从第一句歌词可以看出,马勒将重点放在welt这个词上,welt的含义是世界,不仅把时值拉长并且在力度上有着渐强渐弱的处理。第四句是一个小高潮,曲作者重点强调gestorben,含义是死亡,用多个单音环绕式下行来修饰这个词。从B段的旋律中可以看出,马勒依旧执着于死亡这个词汇。从C段的第一句歌词能够感受到词作者对这个世界的屈服,马勒给这句话配上的级进的旋律又好像是在给第二句话做铺垫。之后,马勒在C段第二句stillen这个词上,拉长了时值,在stillen之前做了一个八度跳进,将向往着安静的世界与生活的情感释放得更加浓烈。C段的后面两句彷佛是词作者描述着他幻想中的世界,而马勒把这两句话创作出四种层次,让自己始终沉浸在想象的世界中,久久不能忘怀。在创作这首歌曲的时期,马勒已经拥有了非常丰富的创作经验。马勒用自己的方式,创作出了一个新体裁,他可以用音乐直接表达歌词所蕴含的情感。
《我已被世界遗弃》的调性为降E大调,拍号是4/4拍,歌曲的速度为缓慢、渐慢的。它的曲式结构为并列的单三部曲式,全曲一共有67个小节,分为A、B、C三段。歌曲结构示意图如下:
三 、《我已被世界遗弃》的演唱构思
(一) 歌曲情感的刻画
在创作《我已被世界遗弃》之前,马勒经历了一次与死神的殊死搏斗,对生命的意义有了新的看法。全曲旋律色彩幽暗,通篇都是弱音,从弱起开始到很弱的长音结束,曲调深远寂静,有着浓烈的抒情意味。歌曲的前奏长达10个小节,成功的营造出马勒想要远离世界纷争的情境。同时,将听众渐渐地拉入到歌曲悲伤的情绪当中。在旋律上,全曲音程跳动很少,几乎都是级进或平稳进行,旋律与歌词相得益彰,多为一词一音,在情感最浓烈的地方,一词对应着连续级进下行的多个音符。笔者在研读歌曲时认为A段的诗词含义旨在陈述一段马勒经历过的悲伤事实,A段中的乐句在旋律上形成了一个层层递进的关系,逐步透露出马勒对这个世界的失望,以及面对世界对他的抛弃,自己却毫无办法的无奈。A段最后的一个乐句在情感上形成了一段小高潮,是马勒情绪的释放点。B段是A段的情感推进,旋律走向高低起伏,彷佛是马勒在自言自语,诉说着心中的苦闷。C段旋律代表着马勒渐渐接受这个事实,并把自己的生命寄托在他的精神世界上。在歌曲的第46小节有一个全曲唯一的一个音程大跳,并且是一个八度大跳,能从歌词以及旋律的创作手法看出,这一乐句是马勒情绪释放的一个节点。
(二) 音乐技巧的运用
《我已被世界遗弃》这首歌曲在结合时代背景的情况下,它具有强烈的宗教意味。通过以上对歌曲情感和音乐特征的分析,结合笔者自身对歌曲的理解,笔者将这首歌曲的演唱技巧做了以下分析:
整首歌曲的氛围是深沉且凝重的,为了渲染歌曲情感,该歌曲的速度缓慢,音域在♭b~f²,旋律在中音区的占比相对较多。从演唱角度来说,旋律的连绵不断使这首歌曲的每一个换气口间隔时间较长,换气口往往出现在每一个乐句结束之后,因此对演唱者气息的要求非常高。歌曲开头标记着“Molto lento e ritenuto”,意思是非常慢,为凸显出曲作者孤独寂寥之感,笔者在整首歌曲的演唱的过程中没有加入过多的表情动作和肢体语言,反而是让身体处于一种“放松”的状态,但这种“放松”并不是散漫,而是由于演唱者的精神已沉浸在歌曲创造的情境当中,身体不由自主地放松下来。当然,在这里笔者想要强调的是,我们在平时的训练时就应该把握好歌曲的音乐技巧,在舞台上,歌者应该更加注重歌曲情感的表现。歌曲第一句开头标注了“tranquillo”,意思是宁静的,为保证歌曲连贯性,这里建议唱完一句之后再换气,但由于这一乐句的时间较长,需要大量的气息来做支撑,因此笔者在准备演唱时,会提前缓慢地吸气,当横膈膜被气息撑开时,跟随着琴声进入,用弱音起唱,声音和气息随着旋律的行进方向不断变化和调整,保证乐句能够完整地演唱。第一句的旋律走向是上行,因此对气息的控制是从弱到强再到弱,在这一句中,笔者认为应该要注意welt、kommen这两个词,因为这两个词所在音的时值较长,需要控制好气息。第二句的开始标有“”,意思为从始至终地渐慢,这里,笔者会从弱音起,并渐慢地使用弱高音来完成小字二组e音的演唱,同样,这里的旋律是先上行后下行,因此,在演唱中气息要从很弱到强再到弱,以此来推动音乐的发展。第三句回到原速,演唱力度依旧保持着很弱,就像是在孤单地叙述,在唱到还原记号的音符时,把不和协的感觉诉说出来。之后是四个小节的音乐伴奏时间,笔者认为这里能给予演唱者酝酿情绪的契机,因此笔者适当地调整了身体的舒适度并为即将到来的小高潮做好身体和气息上的准备。第三乐句是A段的最后一句,也是一个高潮部分,曲作者的情感在这里得到了一定的宣泄,想要突出这一句的亮点,那么就要多方面的对这个乐句进行处理。为了让这一句有一个前后的强弱对比,笔者会用弱音演唱前几个音并放慢速度,在第25小节前换气,保证在演唱25小节的高音时能够控制住气息和增强音量,并且演唱时要注意将每一个音符唱准唱稳。
结论
马勒是浪漫主义晚期的人物,他创作的音乐体裁并不多,艺术歌曲就占了半壁江山。在浪漫主义晚期与20世纪初音乐的这个过渡时期,马勒的作品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吕克特之歌》是马勒巅峰时期的作品,在选题、曲风以及思想上都有着马勒艺术歌曲的鲜明特点。它继承了德奥艺术歌曲的优秀传统,又区别于浪漫主义时期音乐的形式,创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风格。《我已被世界遗弃》是声乐套曲《吕克特之歌》中最具代表性的创作,在诗歌运用方面真实地表达出马勒情感,在音乐创作上,使用了具有代表性的交响乐队伴奏。本文从歌曲曲调、和声色彩、节奏、力度以及伴奏织体这几个方面对《我已被世界遗弃》这首艺术歌曲的音乐特征进行了论述,并且在演唱技法上添加了作者本人的心得感悟,希望对演绎这首歌曲的读者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