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当前位置:文学论文>宗教论文

论新时期高校青年学生-----一科学宗教观教育

发布时间:2016-03-14 08:47

  教信仰,是指信奉某种特定宗教的人们对所信仰的神圣对象(包括特定的教理教义等),由崇拜认同而产生的坚定不移的信念及全身心的皈依。通过参与和融入特定的宗教仪式和宗教活动来表达对所信仰的神圣对象和教理教义的信奉和膜拜,同时用教理教义来指导和规范自己的思想和在世俗社会中的行为。随着我国改革开放进程的加快,宗教信仰作为一种潮流性的现象越来越多的出现在社会各个阶层民众的生活中,从商人信佛渴望发财,到明星拜神祈望走红,再到学生烧香祈祷考上满意的学校,宗教信仰现象已在全社会各个群体中层出不穷。同时受全球一体化影响,许多外国的宗教信仰和教义通过媒体、网络等方式传入我国,对民众的思想信仰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一、高校青年学生宗教信仰存在的问题

  

  高校青年学生作为社会高知识群体,是未来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依靠力量,同时他们正处于青春期的中后期,思想敏锐,渴望彰显自我价值,猎奇意识和好奇心强烈,也是科学信仰确立的关键时期。我们一方面欣喜地看到,当代青年学生的信仰主流是积极健康、科学向上的;但也应该看到,经济全球化进程中潮水般涌入的各种文化思潮和价值观念冲击着高校青年学生的思想,一些青年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社会责任感缺乏、心理素质欠佳、社会观察偏差等问题,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等科学的世界观并没有在高校青年学生的思想中深深扎根,这种现状的一个重要表现就反映在青年学生持有的各种宗教信仰上。对高校乃至全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形成冲击,更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全新的挑战。有效应对和妥善处理这种影响和挑战,不断加强大学生科学宗教观教育,需要我们做出正确的路径选择。高校青年学生宗教信仰问题由来已久。尤其是近些年来,一些地区的敌对分子借助宗教信仰和民族差异频频肇事,危害社会和谐稳定和人民群众的安定生活,高校作为各民族学生聚居生活的集中区域,具有不同宗教信仰的学生较多,如何对他们进行正确、科学的宗教观教育和引导,越来越成为学界关注的重要问题。

  

  1.高校青年学生信教比例有所上升。2004年戴艳君、马连鹏调查研究发现:大学生“对宗教、理论或原则的崇拜”比例是19.9%[1];温州大学陈安金副教授也在本校学生中进行了一次调查,结果显示:认为宗教信仰与否较为模糊的有1180人,约占总数的60%;表示不信仰宗教的有610人,约占总数的30%;表示信仰宗教的有210人,约占总数的10%。2005至2006年郑永廷教授研究发现:“在作答的样本中,回答‘信仰宗教’的占12.7%”[2]。2006年杨晓慧研究发现:“合计有18.7%的学生信仰或倾向于信仰宗教。其中对2000名大学生进行的一次调查:有21%的学生表示信仰或倾向于信仰宗教”[3]。2007年王康研究发现:“自称自己有宗教信仰的占

  

  32.1%”m。2008年,郭娅在对西部民族地区大学生的宗教信仰现状及其对思想道德的影响调研中对比发现,温州高校中信教学生的比例为17%,北京市大学生中表示有宗教信仰的占13.4%,上海市教委重点课题“大学生深层次思想问题研究”显示,上海市大学生中因各种原因而信教的合计为11.8%,浙江高校大学生的信教比例是19%,而西部地区大学生的信教比例远远高于其他地区,其中信教者占了20.3%,半信半疑者占23.2%,有困难时信的占6.2%[5]。对比分析可见,虽然受研究范围和样本选取等因素的限制,但是表现出高校青年学生信教的人数有所增长。

  

  2.高校青年学生中的宗教暧昧现象比较明显。宗教暖味是指人们对于宗教缺乏科学理性的批判态度,甚至在心理与行为上趋于认同的状态。洗德庆在2007年上半年对广东省内18所高校的调研中发现,对于“万物皆有灵魂,形灭而灵魂不灭”这一观点的态度,表示“赞成”的比例为19.7%,表示“不清楚”的比例为26.3%。对于“过去和现在的一切都由天命发生,未来的一切都由天命预先安排”这一观点的态度,表示“赞成”的比例为7.8%,表示“不清楚”的比例为17.0%[6]。2008年郭娅的调研发现,信教学生认为自己的宗教信仰是理性的为53.8%,另有25.7%的学生认为自己信教是从众心理所致,还有10.1%的学生认为自己信教是盲目的;学生对自己信仰的宗教完全了解的仅占17.3%,其他学生均表示对所信仰的宗教有一些了解、不太了解,少数学生甚至完全不了解或不清楚。我们发现,很多大学生信教是一种盲目的从众心态,受标新立异的时尚潮流思想驱使,或是一种心灵慰藉、情感寄托或希望归属,并不是对自己所信仰的宗教之教理教义有明确和清醒的认识,从某种意义上说,远远没有达到忠实信仰的程度。同时,高校青年学生部分党员信教现象依然存在。在李志英的调查中,信教的近400大学生中党员占37人,与2003年相比下降了1.5个百分点,但下降幅度并不大。2005年至2006年郑永廷教授研究发现:“在调查样本的26名中共党员中,信教的有5人占19.2%,占信教学生的7.8%;在调查样本的461名团员中,信教的有55人占11.9%,占信教学生的85.9%”[7]。表明宗教对高校学生乃至学生精英群体的渗透现象不容忽视。

  

  二、高校青年学生信仰宗教的归因分析

  

  近些年来,针对高校青年学生信仰宗教的原因成为学界众多论者关注的焦点。我们认为,高校青年学生作为高知识群体接受过系统的世界观教育和科学知识传授,具备一定的科学观察世界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仍然选择信仰宗教,这是一个外因内因多种因素共同影响、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高校青年学生自身的因素固然不可或缺,但是社会环境、学校引导、家庭教育乃至宗教自身魅力吸引作用也不容忽视。高校青年学生接触宗教的途径包括家庭有宗教背景、阅读宗教书籍、观瞻宗教礼仪、熟人朋友介绍、传教认识引导等。但是,接触宗教并不必然导致信仰宗教。科学理清这些因素和途径如何对高校青年学生造成信教的心理动机和影响,才能真正认识到大学生信仰宗教的本质原因。

  

  首先,从社会环境看,苏东剧变以后,世界政治势力分化重组,各种文化相互激荡、不同思潮相互交锋,对马克思主义造成重大冲击,部分学生开始动摇对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等一系列科学理论的信仰,出现信仰真空,宗教因之得以趁虚而入。同时,随着改革开放日益深入,中西方文化也在更广泛、深入的领域进行交流、碰撞,带有西方色彩的宗教教义对大学生的渗透明显增强。信息技术的高度发展,媒体和互联网技术的广泛应用,也为宗教传播提供了便捷渠道。更为重要的是,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出现了巨大嬗变和碰撞,经济的高速发展和政治、道德、自然环境的矛盾日趋尖锐,社会失范的影响导致相当多的人出现心理阵痛和失衡,这就使得部分信仰空洞和心里空虚的高校青年学生从宗教中寻求社会规则与精神寄托。

  

  其次,从学校教育的角度看,学校教育是引导高校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途径,但是,当前的学校教育普遍存在着“重灌输、轻引导”的教育失衡现象,诸如“满堂灌”、“单向输入”等教学方法在一定程度上脱离学生的思想实际和需要,缺乏亲和感,对社会上各种唯心主义的宗教思想缺乏鲜活、生动、有力的批判,不能很好地发挥引导学生建立牢固信仰的作用。

  

  再次,从家庭教育的角度看,家庭的信教气氛是高校青年学生信仰宗教的重要原因。调查发现,家庭成员有宗教信仰的往往很早就对学生的思想意识产生深刻影响,使他们对宗教信仰认同感加大。一项调查显示,55.7%的大学生表示信教受家庭影响,而在信教的高校青年学生中又有59%的人从小学开始就信教。

  blob.png

  从高校青年学生自身原因来说,其个体因素又是诱发当前高校青年学生“宗教热”的重要原因,“宗教热”现象从某种意义上正折射出处在社会转型期的高校青年学生的心理困惑和思想迷茫。实证研究和现实观察均表明,高校青年学生信仰宗教更多的是为了寻找精神的寄托和心理的慰藉。升学就业中面临的竞争和挑战的压力、为人处事中遇到的世俗和社会的问题,是他们很难理性地从容应对和科学分析,从而导致了心理上的孤独感、失落感、焦虑感等。此时,当他们听到宗教具有诱惑力的说教,就有可能不自觉地受其影响,拜倒在其脚下。同时,一些自然界和社会的奥秘还没有被认识和科学解释,这也使少数大学生产生了依赖超自然力量去解决非人力所能控制的自然和社会问题的愿望,此时,宗教这种超自然力量的信仰就被凸显和放大了,这是一个方面;另一方面,新一代高校青年学生追求个性自由和精神解放,常有反传统的逆反心态,在主流社会中往往找不到自身的价值认同,面对异于传统和主流的文化背景和多种价值选择,求新、求异的心理使一些青年学生反对主流意识形态而转向了宗教。

  

  此外,我们不能忽视宗教本身的魅力对高校青年学生具有独特的吸引力。宗教通过宗教典籍、文学作品、形式新奇内容丰富的宗教活动等加以表现,其体现出的哲理性、伦理性和心理性对猎奇心理强、充满幻想和发散思维的大学生产生了极大地吸引作用。同时,宗教作为意识形态的一种,对人生、世界、自然有其自身独特的诠释。比如,大多数宗教宣称“行善济世”、“修己度人”对一些具有社会正义感和责任感的高校青年学生很有吸引力;再如,宗教为人们构建和描绘了一幅极乐和永生的美好蓝图,为人们讲述了一个永恒的生的美好神话,具有某种永恒的价值和意义,这对于高校青年学生乃至人类都有着长久不衰的吸引力,使得他们在神游和梦幻的境遇中审视宗教、接近宗教、甚至进入宗教。

  

  三、新时期高校加强青年学生科学宗教观教育的路径选择

  

  恩格斯曾经指出“一切宗教都不过是支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们头脑中的幻想的反映,在这种反映中,人间的力量采取了超人间的力量的形式”《。消除幻想的阴霾,在现实中找准自我定位、实现人生价值,是当代高校青年学生成长成才的必经之路,而马克思主义理论则是有效引导大学生走好这条必经之路的航标和灯塔。高校作为党教育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要基地,在加强大学生的科学宗教观教育过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党中央历来高度重视大学生的科学宗教观教育,2008年,中央统战部、教育部、公安部、国家宗教事务局结合新形势,联合颁布了《关于教育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和对待宗教问题的意见》,对加强高校的科学宗教观教育,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水平提出了全面的、指导性的意见。在新时期,高校必须坚持高校宗教工作的正确方向,积极和有效地引导广大青年大学生树立科学的宗教观。

  

  1. 加强高校青年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引导高校青年学生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自觉成长为坚定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大学生头脑,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大学生的思想和行动,使科学理论占领高校青年学生,使大学生更加巩固对伟大祖国的热爱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坚持用社会主义荣辱观规范大学生思想和行为,不断提高高校青年学生的精神修养和道德情操,使健康向上、文明高雅的生活态度成为高校青年学生的审美标准和价值追求。

  

  2.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抓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充分发挥教师言传身教的核心作用和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高校青年学生树立科学的民族观、宗教观,与教师是否具有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能否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科学解释世界和分析问题密切相关。因此,要不断提升教师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修养,使他们率先成为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还要使广大教师在真懂、真信马克思主义的同时,成为马克思主义的积极践行者和大力宣传者。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校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主阵地,是培养和提高高校青年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主战场,也是高校青年学生进行民族宗教政策教育的主渠道,着力抓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对于加强高校科学宗教观教育意义重大。要注重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贴近国家和社会实际,贴近大学生思想生活,及时就高校青年学生关心的民族和宗教的热点问题给予正面的回应和解答,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和对待宗教信仰;探索开设有关民族、宗教的课程,使高校青年学生正确辨析科学与宗教、宗教与其他社会现象的区别,正确理解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不断加强民族宗教政策教育和其他社会学相关学科的有机渗透,把科学宗教观教育和高校青年学生的政治素质培养和科学精神塑造有机结合起来。

  

  3.加强对高校青年学生的心理咨询和心理干预,

  

  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大学生正视心理问题,克服心理障碍,消除宗教依赖。通过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服务,有效避免高校青年学生对宗教的盲目崇拜和依赖,科学引导大学生重建理性认识、完善自我意识、锻炼优良的意志品质、学会情绪调节、塑造健康人格;积极做好心理健康知识的宣传普及工作,营造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坚持把解决高校青年学生心理问题和满足高校青年学生实际需要相结合,切实解决好广大学生普遍关注的升学、毕业和就业等实际问题,使高校青年学生在现实需要的以满足的基础上自觉和主动地摒弃对宗教的幻想和依赖。


上一篇:论汉代西王母信仰的宗教性质转移

下一篇:美国宗教及其对政治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