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宗教文化融合摭谈
宗教矛盾与民族冲突、政治斗争已成为全球瞩目的热点之一。没有宗教的和谐,就没有民族的祥和;没有民族的祥和,就没有社会的和谐。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我国进入“十二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而作为我国宗教种类与民族种类最多的省份,云南宗教的多元化与民族的多样性是我国宗教与民族现状的一个缩影。纵观云南多种宗教的嬗变史,就是诸宗教与诸民族的传统文化、风俗习惯、思维模式不断融合的过程。因此,探讨当下云南宗教宽容共存的宗教生态平衡情势,对于我们努力促进宗教和睦,加强民族团结,推进桥头堡建设、全面构建谐社会大有裨益。
一、云南宗教文化融合的本土民族化
在云南边疆民族地区,宗教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突出表现体现为外来宗教在进入云南传播和发展后的漫长历史进程中,都具有了特色鲜明的地方民族化特征,无论是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还是道教概莫能外。
佛教在云南的传播和发展,表现出了其浓郁的云南地方民族特色,其突出表现便是云南佛教“除与佛、道两教结合外,还与云南多民族的原始宗教相融合,具有浓厚的巫化特色”1'由于特殊的自然、社会历史条件,云南原始宗教在各个少数民族生活中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原始巫术自然十分盛行。云南佛教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在与各民族的本土宗教互相排斥、互相融合的历史嬗变中,从形式到内容都呈现出显著的地方民族特点。譬如,大理地区白族的阿吒力教曾“与当时的南昭、大理封建统治阶级紧密联系,融神权与封建地方政权为一体,并使儒家思想与佛教结合起来,成为封建统治阶级安邦定国的思想基础”西双版纳、德宏等地区傣族、布朗族等民族的南传上座部佛教则与傣族的传统文化和风俗民情充分融合;迪庆、丽江等地区的藏族、纳西族等民族的藏传佛教则是宗教与本教融合的产物。显然,地方民族化已成为云南佛教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主要特征之一。
基督教是外来宗教中唯一没有依靠和平方式进入中国的宗教。它是在近代帝国主义入侵中国的历史背景下在云南传播和发展的。由于基督教主要是在生产力水平相对较低的云南边远少数民族地区获得发展,因此,云南基督教地方民族化特点主要表现为三点:第一,云南基督教主要分布在边远民族地区;第二,云南基督教在傈僳族、怒族、景颇族、拉祜族等少数民族中广为传播,“以少数民族信徒为主的信仰特征十分突出”第三,为了适应少数民族地区的生活习惯及生存环境,基督教的仪式逐渐融入当地民族的精神生活和现实生活中,呈现出仪式活动本地化特点。如洗礼仪式多样化,“有4浸洗’和4注洗’两种方式,浸洗则多入江河洗礼,但多感不便而采用注洗即在受洗者前额上注少童水即可”。纵观云南基督教发展史,在傈僳族等少数民族中,已初步完成了基督教与民族传统文化生活相融合的历史转变,基督教对人们的社会生活产生了较大影响。
在全国具有“大分散、小集中”分布特点的回族信奉一神论的伊斯兰教,而在云南,伊斯兰教的信仰主体民族是回族,因此,“云南回族社会历史文化的变迁与伊斯兰教的变迁是一脉相承的,呈枝叶关系”m,故而“云南伊斯兰教的变迁具有云南回族化的基本特征”。同时,由于云南回族散居于各地州,长期与当地各民族共同生产生活,因而云南伊斯兰教的宗教生活习俗也便耳熏目染地或多或少吸收了当地民族传统文化中的某些内容,进而呈现出多民族化和地方化的特点。经过漫长的历史演进,伊斯兰教已经成为云南回族维系民族感情的纽带,成为云南回族与其它各种民族和睦相处,团结友爱的沟通桥梁。譬如,在迪庆藏区、西双版纳傣族等地区的回族与当地各民族“长期共同生活,和睦相处,而且相互尊重、相容并存,相互吸收,从而形成地方化和多民族化的特色”。
近代以来,全国道教已渐趋衰微,云南亦不例外。然而,在云南漫长的传播发展过程中,道教与佛教、儒教,以及云南各民族的土著原始信仰相融合,从而形成了“儒、佛、道三教合一以及巫道融合的地方民族特色”。譬如,云南瑶族的度戒仪式或年风俗礼中融入了大童道教的仪规;大理白族的本土崇拜融入了道教的神祇及信仰;丽江纳西族的壁画富含风韵十足的道教艺术。显然,云南道教在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过程中已具有了特色鲜明的地方民族化特征。道教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三大支柱之一,对云南多民族传统文化的发展之影响将长期存在。
这里尤其需要指出的一点是,作为世界性宗教,天主教在云南的传播与发展之所以在较长时期内呈缓慢发展的态势,恰恰从反面为宗教要与社会发展相适应这一客观规律提供了典型例证。尽管云南天主教还有着较大的发展空间,但它如果不能及时主动自觉地适应社会发展,其走向衰颓乃至灭亡的结果都有可能。之所以这么断言,是因为“宗教的生命力也就在于对其传统的不断扬弃、不断革新”。云南宗教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特征之一表现为地方民族化亦是这个道理。
二、云南宗教文化融合的民俗化
云南宗教的地方民族化,意味着它最终被当地民众所接受,并成为当地社会文化的组成部分。云南宗教亦因此呈现出民俗化特征。由于“民俗指的就是一个民族或国家在自己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反复出现、并代代相传的生活文化事象”[1'所以,从民众中传承的物质生活文化到民众中传承的社会生活文化,民俗几乎无所不包。而云南各宗教在自己的传播与发展过程中,往往都不同程度地吸收、同化、包含了许多民俗方面的传统材料,并使之与自己的宗教信仰、教义、仪规等相结合,因而,云南宗教与社会发展相适应呈现出民俗化特征。此特征在云南诸多宗教中以佛教、道教尤为突出。
云南佛教民俗化主要表现为佛教的许多节日、法会、礼仪等逐渐演变成民俗性的风俗节日。云南佛教由此得以与广大民众的世俗生活相贴近,与人们的衣食住行、生老病死、祸福休咎息息相关,“更重要的是融入民众的思想观念之中并代代相传,使民众的世俗生活也充满了宗教的气氛”。譬如,西双版纳德宏地区南传上座部佛教的浴佛节已演变为傣族的泼水节;藏传佛教的萨噶达娃节、神会等传统的宗教节日已演变成藏族、纳西族、普米族的民俗节。尤其值得提及一点的是,滇南西双版纳、德宏等地区至今还沿袭着未婚傣族男子要出家一段时间的习俗,其实这种要求俗民僧侣化的传统习俗恰恰是南传上座部佛教民俗化的逆向佐证。
云南道教的民俗化主要表现为“与佛教相融合,并趋向民间发展”。云南道教在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过程中,由于自身调整力度不够而呈衰微之势;但是,作为历史悠久、颇具地方民族特色的云南道教仍对云南各民族的传统文化产生着深刻的影响。因此,云南道教在民间仍有着广泛的影响,在许多民族的民风民俗中,都能觅到道教的“身影”。譬如,作为中国民间最盛大的节日,春节已演化为中华民族的共同文化,从贴春联、贴门神,到放鞭炮,道教“身影”依稀可辨。在云南省的保山、临沧、大理、昆明等地区,每逢道教的重大节日和传统的庙会(山会),敬神烧香、捐助功德的各族信教群众甚多。另外,每年立冬以后、清明之前,缅甸、泰国的华侨和少数民族民众亦有些许前来云南省保山市腾冲县云峰山道观竭拜朝山,足见道教民俗影响范围颇广。
三、云南宗教文化融合的世俗化
我们如果把对云南宗教民俗化的审读视域扩大到全球宗教领域,就会看到另一番景象。时代日新月异,为了在现代社会中获得更多的生存和发展空间,各种宗教纷纷调整其传统观念,开始更多地关注对现实生活的追求。宗教世俗化就这样走进了现代人的生活。“然而,无论如何,它并不是一种至当代社会才出现的宗教现象和社会现象,而是一种我们可以上溯到古代社会的文化现象,甚至是一种我们可以在宗教的社会性和神圣性中发现其理论源头的文化现象”。对于宗教世俗化的内涵,至今不同的学者有着不同的诠释,但有一点却是一致的,宗教世俗化的趋势在继续。本文不拟就各种关于宗教世俗化的理论展开讨论,而是把目光放在云南宗教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过程中呈现出来的世俗化现象上。由于云南宗教种类繁多,此处仅举其要者如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的世俗化情况浅析之,借以说明全球化范围内的宗教世俗化的实质,其实是宗教在与社会发展相适应过程中采取的一种高度自觉调整行为。
云南佛教自近代以来就渐露世俗化端倪。为了适应云南地处中国边陲和多民族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地域性需要,云南佛教在教义、仪规、制度等诸多方面进行了改革。这些世俗化的改革使得云南佛教“在初步完成了社会化进程,被当地民众所接受之后,逐渐渗透到人们政治、经济和精神文化的各个方面,成为当地传统文化和人们日常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云南佛教的世俗化改革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其一,在价值取向上更关注现世的问题。云南佛教界响应中国佛教协会的号召,践行“人间佛教”,在入世中求出世,凸现了其价值取向世俗化特点。其二,在教义、仪规上的改革。佛教历史悠久,内容丰富,然而在其系统的佛学思想和理论中,却有诸如“四圣谛”、“八正道”等许多思想理论深奥而又玄妙,这令广大信徒,甚或一般僧侣都难解其意,神圣的体验更是无需言及。因此,云南佛教对教义教理的诠释已经十分淡化,有高深佛学造诣的高僧名僧已经屈指可数。僧侣的佛学水平整体下降精研佛学理论风气日渐淡漠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近年来,信奉南传上座部佛教的滇南傣族聚居区“有寺无僧”、“緬僧入境”等现象的出现正是对这一事实的真实写照。其三,戒律、制度等方面呈现出松弛状态。如今,云南僧侣能持守的只是佛教戒律的“五戒”、“八戒”,至于比丘戒、或俱足戒已经很少有僧侣持守。在全国重点佛寺昆明圆通禅寺的僧侣生活日趋现代化,正是全国佛教界日趋世俗化的缩影。
与云南各少数民族社会的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云南各少数民族社会的政治统治呈多元化状态。因此,作为一种历史相对较短的外来宗教,基督教在云南传播和发展“大都没有处于当地占主导地位的统治力童的中心地区,而是处于其控制较为松弛的边缘地区,以及两种或多种统治力童相互交织斗争的‘夹缝地区’”。在这些地区,基督教作为一种外来宗教所受到的阻力相对较小,因而容易立足。不过,基督教作为一种外来的、较为先进的文化因素一旦立足,其对当地人民的传统生活的冲击就极为巨大。这种冲击正是云南基督教不断世俗化的有力体现。云南基督教世俗化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世俗化的教会生活准则改变了少数民族的一些社会生活习俗、信仰习惯、婚姻传统。“任何一种宗教,对社会生活的制约和干预,除了思想和文化上的潜在影响之外,主要是通过各种各样繁简不一的教规及禁忌体现出来的”。基督教亦不例外。它通过戒律及仪式规定,信徒要戒烟酒、禁血缘婚姻、禁杀牲祭鬼、见面行握手礼等;同时,鼓励信徒讲究个人卫生、生病吃药等。显然,云南基督教教会的禁戒虽然很多,但它们都突出地表现出干预信徒世俗生活的特点。然而,正是由于这些禁戒包含着许多较为合理的内容,“这种教会生活的准则或模式一旦为信徒所持守,便会对人们的现实生活产生极大的影响”。其二,文字布道方式扩大了基督教在少数民族中的影响。云南基督教教会通过创制和推广使用各种少数民族文字,如苗文、景颇文、傈僳文、拉祜文、佤文等,既促进了基督教在相应的少数民族地区的传播和发展,又在很大程度上扩大和深化了基督教对这些少数民族的社会生活的影响。因此,从某种程度上而言,云南基督教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过程,就是其不断世俗化的过程。
云南伊斯兰教作为民族化宗教,“已经与当地民族文化形成了较为紧密的结合,正处于世俗化演变阶段”。其世俗化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其一,信仰观念入世化。“两世观”作为伊斯兰教教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主张今世和后世应当双修。面对时代的飞速发展,云南伊斯兰教倡导“在社会生活中,既要热爱自己的民族传统,又要遵守所处的社会环境和社会道德规范,服从国家的政策法规.并能够与兄弟民族团结互助.爱好相处.对整个现世生活持积极向上的态度,以此作为通向天堂的必经之路其二,教义、教理解释入世化。伊斯兰教“中道”思想主张对人友善、宽容当行则行,行止有度,绝不过分。这对生活在“社会控制的弱化.价值观和社会规范的混乱和失范的现代社会中的人们平衡心态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伊斯兰教中“与人为善”的教义思想则主张“凡是有益于社会的劳动都是行善,而行善就是一种施舍”。这对于穆斯林而言,做到助人为乐、爱护公物、遵纪守法,就是对社会行善;做到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奉献社会.就是对人生行善;做到尊老爱幼、勤俭持家、和睦邻里.就是对生活行善。凡此种种行善之举,无不折射着世俗道德的光辉。其三,宗教组织上呈现民主化趋势。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云南伊斯兰教不断突破传统文化的束線积极参与社会实践.诸如改良经堂教育、向国外伊斯兰教国家高校派遣留学生等活动,充分说明了“云南伊斯兰教加快了与现实社会紧密结合的发展进程。
总之,宗教文化的多样性是云南多元宗教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必然结果,是社会变迁的重要特征。在云南这片红土地上,历经岁月的沧桑,每个民族的宗教信仰都涵化为一个复杂的文化复合体,各民族的的宗教信仰及其相关社会文化活动都在彼此摩檫与调和中嬗变;不同宗教文化系统亦在彼此冲突与调适中宽容共存。地处祖国西南边疆的云南及其周边的南亚与东南亚地区,历来是民族问题与宗教问题较为复杂和相对集中的地区。面对全球化趋势日益的21世纪.作为中国向西南开放的重要桥头堡.云南宗教文化兼容并蓄的“宗教生态平衡”所承载的时代使命任重而道远。
张建成 (临沧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政教系,云南临沧677000)
上一篇:宗教文化资源推动旅游发展
下一篇:宗教改革及其救赎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