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宗教信仰的教育与引导
现在各高校大学生们的宗教信仰问题日渐受到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关注和重视,做好大学生宗教信仰的教育和引导工作,不仅是当前社会发展和进步的需要,更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把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和党的宗教政策教育合理的融入到大学生们的日常生活、学习之中,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坚定理想信念,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的接班人和建设者。
宗教信仰是一种具有复杂性和长期性的社会现象。生活在新时代的大学生们,思想先进、思维活跃、求知欲和接受能力强。据调查,有一部分在校大学生对宗教有兴趣,希望接近宗教,有的甚至已经皈依宗教。习总书记在全国宗教会议上指出:“要加强对青少年的科学世界观宣传教育,引导他们相信科学、学习科学、传播科学,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全局发展的角度,要对大学生进行正确的教育,引导他们树立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科学认识宗教现象和本质,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和建设者。
一、影响当代大学生宗教信仰的主要因素
1、复杂的社会环境
宗教信仰具有社会性。当前我国正处于改革的攻坚期、深水区和前期改革成果的消化期,科学技术不断进步、现代化建设日新月异,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这些客观现实对大学生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随着市场竞争体制的不断深入推进,人们的生活条件和工作环境发生了巨大改变,同时一些社会失范行为,不平等的现象也出现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当中,这些现象对人们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都带来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和冲击。大学生们作为社会中的一员,真切感受到时代大潮的变化,这些社会现实,阴暗与光明、挫折与执着,失望与希望、理想与现实、课堂宣讲的美好与社会的真实,种种现象交织,错综复杂。面对这些,缺乏社会经验和辨别力不强的学生内心感到迷茫、困惑、纠结、无助。此时,宣扬“博爱”、“宽容”、“真”、“善”、“美”的宗教,对部分处于迷茫状态的大学生来讲,仿佛就是一盏指路明灯,成了这些大学生心中的向往地,宗教的心理调适和道德塑造功能就显现出来,让这些大学生看到了希望,找到了精神寄托,求得了安身立命之处,获得灵魂的救赎和解脱,这种情况下他们就比较容易接近和接受宗教。
2、不同的家庭环境
家庭是社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大学生们成长的一个重要环境。父母的宗教观对大学生们的影响是非常巨大的,有些大学生甚至没有选择宗教信仰的自由,他们只能跟随着家庭成员的信仰而皈依宗教。一个信奉天主教的家庭里,必定会要求其子女信奉天主教,不允许有其它信仰。因此,一些信教家庭的大学生们的宗教信仰是身不由己的。据对福建信教的427名大学生调查显示,表示信仰宗教的原因来自于家庭传统的,占到信教总数的71.14%。这个数据足以证明家庭环境对大学生宗教信仰的影响力之大。
3、高校环境
学校是大学生们学习和生活的主要场所,也是大学生们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初始地,对大学生思想政治观念的塑造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虽然我国高校的思想政治教学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效,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当中,给予了大学生很多的教育和引导,但从当前大学生的发展现状来看,仍旧存在着不少不足之处:其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手段落后、方式枯燥,难以调动大学生们的兴趣和爱好,形式化的知识灌输方式不能满足大学生思想上和心理上的需求,在他们茫然无助时无法成为他们心灵的安慰剂。其二,大多数高校都没有设置与宗教信仰相关的课程,缺乏宣传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和党的宗教政策的权威渠道。大学生无法从学校获取必要的宗教知识和科学宗教观念,导致大学生们对宗教信仰的概念十分模糊,不能科学区分宗教与迷信、邪教。
4、大学生自身原因
大学生仍然处于青春萌动期,他们对一切都充满着好奇心,有一颗敏感而细腻的心灵。宗教作为一种文化形式,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知识内容,往往会吸引大学生们不自觉的去接触,去研究,去探讨,想知道宗教的历史和本質,探寻宗教的神秘之处。在经过校园调查之后,发现大学生们在宗教信仰方面存在着一个很普遍的情况,觉得宗教特殊而“神秘”,在这种好奇心的驱使下,让他们走向宗教之门。
从当今大学生们的现状来分析,现在高校校园里的80后已经悄悄离去,而90后成为高校的主力军,这些孩子们的抗压能力差,在家里是几代人手心里的宝,从来没有吃过苦,没有经受过磨难,遇事以自我为中心,心理承受能力特别差。在他们的脑海里,生活完全是美好的、是一帆风顺的。他们对自己的未来没有具体的谋划,缺乏奋斗目标。在生活和学习中受到挫折后,精神萎靡不振,心理渴望关怀与抚慰。此时宗教信仰作为一种精神抚慰和心理调适,乘虚而入,失落的大学生就把宗教信仰当作自己的发泄感情、排除寂寞、释放压力的驿站。
二、对大学生进行宗教信仰教育和引导的方法和策略
1、把宗教信仰教育融入的思想政治教学当中
思想政治理论课本身是对各个事物进行真实性、客观性的反映和分析,所以老师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堂上很容易把学生带入一个枯燥乏味的氛围当中,仅仅是对政治事件进行简单的叙述,然后告诉学生知识重点,让学生去进行背诵,教学结果只会给大学生增添更多的厌烦甚至是反感。面对新时代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大学生,老师的教学理念一定要进行改革与创新,要增加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在教学实践当中,把大学生的课堂主动权交还给学生,让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中心,加强教学过程的互动性,调动起大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使课堂氛围变得活跃起来。
在课堂教学中,把宗教信仰的有关知识融入到思想政治课堂之中,尤其是可以在多媒体技术的应用时融入宗教信仰的教育,让思想政治教育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如《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讲述“科学的理想信念”部分时,可以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宗教的虚幻“天堂”用近现代中国发展的事实加以比较说明;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讲述“全面贯彻党的民族宗教政策”部分时,可以播放习总书记在全国宗教会议上的讲话视频,并对党的宗教政策加以解析。老师可以把各种关于宗教信仰方面案例用更加直观、生动而形象的视频展现到学生们面前,让大家对教材的内容更加了解,更能从切身的体会中去进行感悟和提高,并在进行案例的相互讨论之后,写下自己的心得与体会,这样运用经典案例教学的方法,不但可以提高大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触动到他们的心灵,让他们在真实的案例面前进行自我的反思,对宗教信仰有一个全新的认识,不再感到神秘、好奇和困惑,从而让思想政治课堂教学收到更大的实效性。
2、为大学生营造丰富的精神家园
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中,首先就是要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解决为何学习、为谁学习的根本性问题,懂得做人的道理。在教学中,思想政治理论课老师可以充分利用新媒体的便捷性,来教导大学生除了要学好政治课本知识之外,还要关心国家大事,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比如说通过微信、微博等网络手段让学生去关心国家动态、关心实时政治、关心社会热点,并让学生对这些社会事件进行品评,学会明辨是非、去伪存真,通过对一些社会现象的思考,锻炼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比如说让学生通过网络多媒体去了解“钓鱼岛事件”、“萨德事件”、“一带一路”规划等,作为案例进行讲解,让学生对中国的主权以及维权问题进行讨论,从而提升他们的爱国主义精神,提高他们的爱国情怀和爱国主义热情,提升人生境界和人生格局,不再为自己的个人琐事患得患失,不再因为些许挫折而萎靡沉沦。通过对大学生们精神家园的营造和建设,可以为他们的心灵筑上一道防线,不但可以防御不正之风的入侵,不需要再通过宗教寻找心灵抚慰和人生信仰。
3、增强心理素质的教育
大学生们正处于成熟与半成熟的过渡期,既渴望独立,又具有依赖性,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心理断乳期。当下的大学生大部分都是家庭里的独生子女,他们总会以唯我独尊的思想去面对世界,一旦遇到不顺心的事,就会感到焦虑和不安,就会去寻找一种精神的寄托。这个时期的大学生除了要培养乐观向上的心态之外,更重要的就是要增强他们的心理素质,让他们有足够强大的内心世界去迎接各种压力和挑战。另外,大学生的思维发展还处于懵懂期,要对他们进行正确的教育和引导,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和观点去判断和认识宗教的本质。
4、改善社会环境,创造良好外部环境
对于社会环境的改善,需要我们继续全面深化改革,加強顶层设计,科学规划改革方案,深入贯彻执行,塑造良好的政治生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本指导先进文化,为社会风气的持续改善提供持久动力。科学制定宗教基本法律,出台具有特色而又行之有效的管理政策和办法,提高宗教治理水平,积极引导宗教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相适应。宗教本身的治理现代化将为高校防范校园传教塑造良好的氛围。社会环境的不断改善,为大学生生活学习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可以极大增强大学生对国家、社会发展的信心,增强他们对自己以后生活学习的良好预期,始终拥有积极进取的良好心态。良好的心态是抵御宗教的坚强盾牌,宗教光环褪去,就失去了吸引力。
三、结束语
总之,大学时期是学生走上社会的最后教育阶段,是大学生思想道德观念及人生价值观的形成和巩固阶段,此时对他们进行正确的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的宗教观,深入理解党的宗教政策,健康成长,早日成才。
研究项目:本文系河南省委统战部、省委高工委、省教育厅抵御和防范校园传教渗透工作专题项目“新形势下防范校园传教教育引导工作对策研究”(项目编号2016-DFCS-43)的阶段性成果。同时是中原工学院信息商务学院院级重点项目《三本高校大学生宗教信仰状况调查》(ky1610)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中原工学院信息商务学院)
来源:知识文库 2017年14期
作者:梁崇
下一篇:关于大学生宗教信仰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