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信教简论——从爱因斯坦谈起
在科学居于主导地位的时代,科学与宗教之间的关系是怎么样的呢?很多人会不假思索地给出否定的答案。事实如何呢?有人对诺贝尔奖金获得者的信仰问题进行调查研究:从1901年至1996年 639位诺贝尔奖得主中,96.7%有宗教信仰;只有21人无宗教信仰,他们主要是来自前苏联和前东欧社会主义国家。[1]这一结果可谓出人意料。为什么科学家既信仰宗教,又能够把科学工作与宗教信仰结合在一起。爱因斯坦在很多次谈话和著述中都谈到了科学与宗教的关系,并且对科学家信教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本文试图通过分析爱因斯坦对宗教的看法从中找到原因。
一、科学家的泛神论
科学有一整套为大家所公认的操作、评判、检验手段,是客观存在的,而宗教则恰恰相反,是人们思想、经验的总结,是主观的,具有鲜明的个体特征。通过上文的调查数据可以得出科学家信教仿佛确实是普遍现象,但是科学家所信之“教”与普通人民群众所信之“教”一样吗?1929年,纽约犹太教堂牧师H·哥尔德斯坦给爱因斯坦发电报,问他“您信仰上帝吗?”爱因斯坦回电说:“我信仰斯宾诺莎的那个在存在事物的有秩序的和谐中显示出来的上帝,而不信仰那个同人类的命运和行为有牵累的上帝。”[2]明显,爱因斯坦所信仰的是斯宾诺莎的上帝。斯宾诺莎的上帝观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
斯宾诺莎的宗教观被称为“自然神论”,属于泛神论的范畴。斯宾诺莎是借助一组定义和公理,通过逻辑推理得出他的宗教观的,因此也被人称为“理性神学”。在他看来,上帝和宇宙是一回事,宇宙间只存在一种实体,就是作为整体的宇宙本身。这种上帝、实体或宇宙既包括物质世界,也包括精神世界,它是每件事的“内在因”。正如黑格尔指出的:斯宾诺莎把“自然当作现实的神,或把神当成自然,于是神就不见了,只有自然被肯定了下来”[3]。斯宾诺莎的泛神论,在西方有着深远的影响,在一些自然科学家的心目中,“上帝”已成了“自然”的神圣代名词。
由上可以看出历史上并不排除有些科学家信教虔诚而保守,而有些科学家虽然表面看来被认为是信教,或者在调查中回答是信教,但他对“教”的具体理解,很可能已经接近无神论了,或者本身就是无神论。爱因斯坦笔下的“上帝”,只是在“自然”的身体上穿上了一件“上帝”这个概念的空洞的外衣而已。
二、科学家的宇宙宗教情感
宗教在一定程度上为科学研究提供了精神动力。西方学者霍伊卡就把宗教解释为科学的深层激励的因素。近代不少科学家也把他们从事科学研究的情感、信念和精神都归结于宗教领域。爱因斯坦认为促使科学家勤奋而又坚毅地工作的原因在于某种精神状况,这种“精神状态是同信仰宗教的人或谈恋爱的人的精神状态相类似的;他们每天的努力并非来自深思熟虑的意向或计划,而是直接来自激情”。[4]他把这种激情称作“宇宙宗教感情”。“宇宙宗教感情”由对“某种为我们所不能洞察的东西存在”的那种认识和“感觉到那种只能从其最原始的形式为我们感受到的最深奥的理性和最灿烂的美”的那种感情所构成的。[5]
“宇宙宗教感情”,作为一种科学信仰,包括三层内涵:
第一,“相信有一个离开知觉主体而独立的外在世界是一切自然科学的基础”。 [6]从思想上掌握这个世界,不仅始终是爱因斯坦的最高目标,同时,这个“伟大而永恒的谜”也深深地吸引着世世代代的科学家,通过对这个“离开我们人类而独立存在”的世界凝视深思而得到解放,找到了内心的自由和安宁。
第二,相信“客观世界的高度规律性”。科学家中普遍存在的“宇宙宗教感情”与普通人的“宗教感情”不同,“在后者看来,上帝是这样的一种神,人们希望得到他的保佑,而害怕受到他的惩罚;这种感情类似于孩子对父亲的那种感情的升华,对于这种神,人们同它建立起多少像是个人之间的那种亲切关系,尽管它被渲染成多么可敬畏的东西。”而科学家的“宗教感情所采取的形式是对自然规律的和谐所感到的狂喜的惊奇,因为这种和谐显示出这样一种高超的理性,同它相比,人类一切有系统的思想和行动都只是它的一种微不足道的反映。”[7]
第三,是对世界及其规律的可知性的坚定信念。爱因斯坦认为:“相信世界在本质上是有秩序的和可认识的这一信念,是一切科学工作的基础”,并且,“毫无疑问,任何科学工作,除完全不需要理性干预的工作以外,都是从世界的合理性和可知性这种坚定的信念出发的(这种信念是宗教感情的亲属)”。[8]
爱因斯坦坚信,“宇宙宗教感情”是“科学研究中的最强有力、最高尚的动机。只有那些做了巨大努力,尤其是表现出热情献身……的人,才会理解这样一种感情的力量,唯有这种力量,才能做出那种确实是远离直接现实生活的工作。”[9]科学家一旦失去了宇宙宗教感情,也就失去了探讨宇宙奥秘的勇气和热情。他同时认为宗教与科学存在着“牢固的相互关系和依存性”,“科学没有宗教就象瘸子,宗教没有科学就像瞎子。”[10]这是因为,一方面,宗教对科学具有积极促进作用,宗教对人心灵具有净化作用,或者说,宗教使人虔诚:“说一个人受了宗教感化,指的是他已经尽他的最大可能从自私欲望的镣铐中解放了出来,而全神贯注在那些因其超越个人的价值而为他所坚持的思想、感情和志向。”因此,在爱因斯坦看来,宗教是人类的长期事业。另一方面,宗教目标要依靠科学手段来实现。首先,科学可以帮助宗教清洗拟人论的渣滓,提高宗教的境界,深化宗教的意义。其次,科学还可以帮助人们加深对生活的理解从而达到宗教的精神境界。[11]
综上所述,科学和宗教并不一定是相互龃龉、抵触的。科学家的科学研究工作似乎离不开某种类似宗教信仰的感情或情怀,但科学家的追求是发现宇宙中的秩序,以及这种秩序体现出来的美,这是与一般宗教徒所信奉的对拟人化上帝的膜拜完全不同的。
三、科学家产生泛神论和宗教情感的深层原因
科学崛起与宗教改革同时出现在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并同被教皇及其宗教裁判所定位为异端。因此,现代科学的发展并没有在所有领域消 除宗教的影响,相反,现代科学的进步促使传统宗教调整自身,朝着适用化、现代化和拟世俗化的方向改变,这些特点反映在当代科学家的宗教信仰中,常表现为一种上文提到的泛神论。这是由宗教与科学的历史渊源决定的,即,宗教与科学的产生有着共同的基础,这一基础既包括社会因素也包括宗教与科学共同的特征。
首先,历史文化传统的社会背景决定了科学与宗教的相互依存性。科学家信教与他们当时所处的社会文化背景有关,科学家不可能脱离当时的宗教传统文化语境。例如,一个生存在中世纪的科学家,由于从出生到死亡都一直浸润在浓厚的宗教氛围中,不可能希冀他们都可以从传统生活的这种文化背景中完全“游离”出来,更不可能希冀他们是一个天生的无神论者。个体是传统和文化的产物,并或多或少地会受到传统、环境对个体自身不可避免的规定[12]。
其次,宗教与科学有着相似的本质特征。第一,二者都需要具备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只有这样才能脱离经验的现实,形成一般的表象乃至概念。第二,二者的研究对象基本相同,都是观察和解释自然力,而宇宙是无穷尽的,科学家对宇宙的认识也是无穷尽的,这时候只有参考宗教的辅助解释,从历史上来看,不少宗教的创始人或传播者本身就是医学家。第三,二者存在的原因都是为了协调人和自然的关系。人类从诞生之日起就同自然界处于双重关系中,一方面,人类必须依赖自然界,从自然界获取生活资料,另一方面,人类试图摆脱自然、超越自然、控制和支配自然。而宗教和科学都是人类处理与自然关系的手段,只不过一个手段是通过观察和理性分析,另一个手段是依靠经验总结。
正是因为以上原因,宗教与科学在发展过程中既相互对立又相互联系,从而使科学家与宗教也结下了不解之缘。
参考文献
[1]诺贝尔奖得主信仰小考.人民政协报,2002-06-29.
[2]方舟子. 有多少诺贝尔奖获得者不信教?.方舟子的博客,=showone&type=blog&itemid=46472&page=1
[3]赵鑫珊.科学·艺术·哲学断想.三联书店,1985 年,第134页.
[4][6][7][8][9]爱因斯坦.爱因斯坦文集· 第1卷.商务印书馆,1977年,第243、244、103、244、292、283、284、282页.
[5][10][11]爱因斯坦.爱因斯坦文集· 第3卷.商务印书馆,1977年,第45、182-183、181-186页.
[12]王珍.对科学家信教问题的思考[J].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4):61.
上一篇:国外跨国移民宗教研究的文献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