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当前位置:文学论文>宗教论文

印度宗教民族主义产生的深层次原因分析

发布时间:2015-07-24 10:05

 印度是个多宗教多民族国家,而且印度宗教和民族彼此间的关系也紧密相连,其难分难解与复杂多变令人诧异。印度作为一个以印度教为主的多种宗教并存的国家,其宗教民族主义思想更是日趋严重,宗教民族主义是一种以宗教作为意识形态和精神支柱的民族主义思潮或运动。在世界民族主义新浪潮中,宗教民族主义已成为日益引人关注的一个问题。印度教民族主义、伊斯兰教民族主义和锡克教民族主义相互碰撞和摩擦,对印度宗教民族问题进行研究,有利于对印度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等各方面的认识和了解,也有助于南亚乃至亚太地区的和平稳定及经济的发展。
  印度宗教民族主义产生的原因
  印度是一个民族、语言、宗教都十分复杂多样的地区,20世纪印度民族主义过度发展,既有历史的原因,也有政治的、文化的、宗教的原因。
  1.建构“民族认同”的产物。
  从历史角度来看,无论是印度教民族主义还是伊斯兰教民族主义,还是锡克教民族主义,其产生的直接动因都是为了追求宗教一民族群体的独立与解放,最终建立独立的政权。在这个过程中就必须要形成一个经济文化政治等相互认同的群体,例如锡克教,其基本群体是雅利安人中的旁遮普人,他们长期在旁遮普繁衍生息,逐渐形成了有着自己特点的语言、文化——旁遮普语言和文化。同时为了有效反对外来宗教或民族的压迫,获得相应的政治和经济权利,宗教民族主义者利用宗教信仰所产生的强大精神动力和矢志不渝的忠诚为其政治利益服务。因为人们宗教信仰的长期性与普遍性十分突出,因而宗教因素也超越其他社会文化因素,成为构建民族主义优先选择的因素。在加上民族精英的运作,宗教与民众原有的朴素民族感情和民族意识逐渐交融,宗教组织在民族政治生活中的作用不断加强,尤其是伴随在民族主义运动中的宗教色彩日益加深,宗教民族主义最终应运而生。
  2.经济社会发展滞后的结果。
  经济的发展是影响印度政治社会的一个关键因素,印度之所以会出现宗教民族主义,与当地民族经济社会发展的滞后性有关。当穆斯林对印度进行殖民扩张和奴役时,他们对印度教徒实行歧视、排挤甚至迫害,印度教徒在经济上处于无权地位和贫困状态。“经济和社会上失意的人最易成为消极民族主义者……那些生计面临风险的人在失望情绪有了发泄目标以后才会感到舒服”①而对于当时“完全受宗教影响的群众的感情来说,要掀起巨大的风暴,就必须让群众的切身利益披上宗教的外衣出现”。②在这种情况下,急需寻找感情出入的商人,贫苦的底层群众,在经济上贫困,在政治上无权,在生活上无助,找不到出入的他们不得不把眼光放在宗教上,企图通关过宗教摆脱他们眼前的困难。这也在一定的程度上为宗教民族主义提供了一个动力。
  3.反对英国殖民统治和侵略的需要。
  18世纪英国的殖民统治和侵略给印度各族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马克思说:“英国摧毁了印度社会的整个结构,而且至今还没有任何从新改建的迹象。印度失掉他们的旧世界而没有获得一个新的世界,这就使它的居民现在遭受的灾难是具有一种特殊悲惨的色彩”③强调1757年以后的近百年时间里,英国资本的原始积累打破了印度的旧的社会秩序,但是英国殖民者的掠夺使得印度的社会关系从封建主义转变为殖民封建主义,但是封建旧秩序并没有完全退出历史舞台,同时与殖民统治的结合使得整个经济社会越发的的不平衡,也使得个种群,族群、阶级,阶层已有的裂痕进一步加深。
  在这种情况下,为了使资本主义在印度得以巩固,殖民者调整统治策略,在统治上采用“分而治之”的政策,使得部分封建王第一论文网公、柴明达尔,贾特人等对其效忠。锡克大君达利普·辛格于1853年3月8日在法特贾改信基督教④,这一举动引起了锡克人的信仰恐慌,但是不可否认的是殖民者的统治政策还是使得锡克人逐渐的团结起来,因而在这个方面看殖民政策在客观上也是为锡克民族主义做嫁衣。锡克宗教教民族主义势力都迅速壮大起来,成为印度反对英国殖民统治、争取国家独立过程中的重要力量。从某种程度上说,英国的殖民统治加速了印度宗教民族主义的发展。
  4、莫卧儿王朝的统一印度与社会的分裂的影响
  17世纪以来,西方开始了大变革,世界历史的时间从全球各地区的历史时间向统一的世界时间转变,在这一语境下,虽然印度社会内部封建商品和对外贸易非常发达,但是在日益形成的世界市场力量支配下,东西方历史的天平逐渐朝着西方倾斜,而印度仍然还是在谋求版图的统一以及其经济发展不平衡的轨道上发展着,内战、外患、革命,饥荒等这一切都在对印度产生及其复杂,剧烈的破坏,印度开始了“帝国中央的权威衰败化、社会边缘化、人民大众革命化、不平衡发展的现代化”四重奏的历史转型。⑤莫卧儿王朝经历后经过前6位君主的统治开始进入强盛时期,到查罕杰(1605~1627在位)和沙·贾汉(1628~1658在位)时代,莫卧儿王朝国势日盛,但是到奥朗泽布后,帝国由盛转衰。奥朗泽布统治时期,向南印度进行军事扩张,王朝版图几乎囊括了整个南亚次大陆。但他强制推行政教合一的政治体制,并恢复对印度教臣民迫害的政策,因而引起拉杰普特封建主、锡克教徒及马拉特人的激烈反抗。同时,朝廷与大封建主之间的权力纷争激烈,造成中央权利的涣散,权威丧失。1740~1761年期间,德里的莫卧儿皇帝先后成为入侵印度的波斯人、阿富汗人及马拉特封建王公的傀儡,莫卧儿王朝名存实亡。1764年,莫卧儿皇帝阿拉姆沙在布克萨尔战役中投降英国东印度公司,莫卧儿王朝沦为英国殖民者的附庸,名义上存在到1858年。国家不仅沦为殖民地,而且国内各派更是分裂成好几个国家,这种情况,渴望民族统一的印度人民暂时放弃自己的利益,渴望能够把殖民者赶出自己的国家。民族情感空前爆发,但是面对如此形势,宗教给了他们希望。
 5、宗教矛盾根深蒂固及教派对立的后果。
  马克思说:“在一个国家里,不仅存在着穆斯林和印度教徒的对立,而且存在着部落与部落、种族与种族的对立;既然一个社会完全建立在它的所有成员普遍的互相排斥和与生俱来的互相隔离所造成的均势上面,——这样一个国家,这 样一个社会,难道不是注定要做侵略者的战利品吗?”⑥当然锡克教与印度教的对立更是异常的激烈,一方面,种姓歧视引起了锡克族对印度教的敌对情绪,“如果他们有任何痛恨的流露,都是朝着印度士兵的,因为士兵鄙视锡克军队,认为他们是低等种姓的杂种”⑦,另一方面,殖民者看到了这样历史状况,采取雇佣兵制攻打各士邦势力。在几次锡英战争中有大量的印度教士兵充当英国的马前卒,锡克教士兵为此十分痛恨印度教士兵,这样,在社会分裂的情况下,英国统治下的印度各个阶层相互仇恨,而在印度王国被兼并后痛恨印度教士兵,这就造成锡克的民族主义带有强烈的宗教色彩。
  这种宗教色彩在某种程度上在殖民者入侵以后上升到了宗教民族主义阶段,印度原来的宗教如印度教、伊斯兰教、佛教等受到压制,故而与殖民者的宗教殖民主义针锋相对,殖民地人民也纷纷以宗教作为他们反抗殖民统治、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的大旗。但是,当宗教以民族的文化的形式出现时,多民族政治社会中的矛盾往往带有宗教争斗的性质,或者干脆直接表现为教派冲突,印度与巴基斯坦在宗教冲突,印度境内印度教徒与伊斯兰教徒的冲突,斯里兰卡僧伽罗人与泰米人的冲突,实际上都是宗教民族主义的表现。
  6、印度政府没有坚持各民族真正平等的政策,没有一个长期、稳定和前后连贯的民族政策,也是宗教民族主义发展的原因
  在长达200多年的英国殖民统治时期,英属印度的许多民族-政治实体都是以独立或半独立形式存在于南亚次大陆。长期的地方割据式的印度一些较大的民族都具有较强的独立和自治意识。独立后,占人口多数的大民族掌握了国家政权,少数民族在政治上只是处于从属地位。多数国家的中央政府实行高度集权,地方自治权有名无实。各国政府没能平等对待少数民族,民族政策极不平等。这种不平等包括语言、教育、就业、宗教信仰等方面。比如,印度1956年按照语言划分邦界时没有充分考虑一些小民族的合理要求,以使他们能够享受到与其他民族平等的政治权利⑧。引起少数民族不满。随着民族意识的觉醒,这些少数民族为改善这种不平等的待遇第一论文网,要求自治的呼声日益强烈。其中以旁遮普的锡克族最具有代表性。当他们希望享有更大的自治或扩大旁遮普的领土,以便使锡克人在该地区占有稳定多数,遭到拒绝后,便开始采取极端行动。于是就发生了英迪拉·甘地总理被极端锡克教分子杀害事情。民族安全和社会发展通常都是以爱国的形式呈现出来,但注入爱国主义的方法和内容则有很大的区别,由于政治、经济、文化等的不平等对待,锡克族表达自己民族主义情感的方式选择了一种极端的方式。
  注解:
  ①蓝建学《民族主义视角中的南亚国际关系》,《当代亚太》2005年09期.
  ②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251页.
  ③马克思,《不列颠在印度的统治》,《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
  ④王孟懿:《论印度锡克民族的社会转型(1500~1950)》《广西师范大学》2008年.
  ⑤王孟懿:《论印度锡克民族的社会转型(1500~1950)》《广西师范大学》2008年.
  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9卷.
  ⑦《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9卷.
  ⑧闫伟杰;《宗教民族主义解析》西藏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参考文献:
  [1]姜景奎:《印度印穆冲突的历史文化因素浅析》,《当代亚太》,2003.08
  [2]银凤:《印度宗教民族主义探析》,《世界民族》,2008年第3期
  [3]《印度锡克教的产生和发展》《四川大学学报》1981年第1期
  [4]朱明忠:《印度教民族主义的兴起与印度政治》南亚专题
  [5]转至斯蒂芬·沃尔特,美国《外交政策》,《民族主义是最强大的政治力量》
  [6]郭家宏:《20世纪南亚民族主义的发展及其特征》,《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07
  [7]吴永年:《印度的民族问题及与南亚诸国的关系》,《东南亚南亚研究》,2009年03期
  [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

上一篇:新发现的徂徕山炼神庵摩崖考

下一篇:儒家礼学精义的学术传承与《大戴礼记》的文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