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当前位置:文学论文>宗教论文

佛教对外服务的民间外交功能的发展路径

发布时间:2015-07-24 10:05

 佛教作为印度文明成果传入中国2000年,经国人吸收消化后,最终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组成部分之一,在社会上产生了重要影响并发挥着重要作用。佛教有很多功能,例如传统的治理与改善人心、稳定社会的功能,宣传文化与提升文化发展的功能,加强民族团结,增强民族凝聚力的功能,以及促进中外文化交流的功能等等。在这些功能中,我们不能不谈到佛教自身所具有的对外沟通与文化交流功能。用现在的术语来说,佛教具有对外交流的功能,这种功能主要以民间外交的形式表现出来。
    一
    外交形式有二种:一是国与国之间的官方正式联络,以国家名义进行的外交,称作国家外交。在正常的对外交流中,它代表了国家和政府的行为,以契约的形式将两个国家与政府之间的关系固定下来。另一种是民间团体与私人之间的往来,即我们所说的民间外交,它通过私人,或者家族、民间团体,乃至宗教、文化、体育、商贸等交流方式表现出来。与国家外交相比,民间外交属于非正式形式,双方可以制定契约,也可以不需要契约,而采用口头形式,或学术文化交流的形式。国家外交通常很正规,需要两国政府的批准和书面邀请,民间外交则既可以有正式邀请,也可以口头提出,乃至学术活动等,皆可纳入。与官方外交相比,民间外交具有多样性与灵活性。因而对官方外交来说,它起到了拾遗补缺的作用。历史上许多事件,甚至重大事件,不少是先通过民间外交运作发生作用,然后引起国家和政府的注意,上升到官方外交层面的。民间外交的作用有好的方面,也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关键是我们怎样去把握和运用它。
    从历史上讲,国家一形成就有了官方外交,但是民间外交则在国家之前就已经存在。官方史籍中记载了大量官方外交事例,例如整本《春秋》就是讲当时各国之间如何援交,远交近攻的事例。然而民间外交事例在史册中却如吉光片羽,我们也没有对此进行总结。但是历史和现实告诉我们,民间外交是存在的,而且不断地在产生,佛教就是典型例子。
    综观整个中国佛教史,佛教的民间外交,除了个别朝代外,基本上就处于民间外交的状况下,其所发挥的功能对促进中外交流影响最大,有时甚至涵盖了官方外交。对佛教所发挥的民间外交功能,前人已有过评价。如《释迦方志》卷下《志游履篇第五》云:“秦周已前,人尚纯素,情不逮远,故使通聘,止约神州。汉魏以后,文字广行,能事欝兴,博见弥远。故象胥载庇藁街斯立,踰空桑而历昆丘,度鸡田而跨鸟穴,龙文污血之骥,虽绝域而可追,明珠翠羽之珍,乃天涯而必举。穷兵黩武,诚大宛之劳师。拥节泥海,信王命之遐弊。及显宗之感瑞也,创开仁化之源。奉信怀道,自斯渐盛,或慨生边壤,投命西天;或通法扬化,振策东宇;或躬开教迹,不远寻经;或灵相旧规,亲往详阅。斯之多举,并归释宗。故总别之用,开神略始于前汉。至我大唐,前后通数使之往返将二十许。且张骞寻河本惟凡俗,然创开佛名则释化之渐也。”这段话的意思是,秦周之前,教化未开,交流仅限于神州之内。汉魏以后,眼界渐宽,人们为了寻求汗血宝马、稀世珍宝之类而四处搜寻,逐渐开始向外武力扩张。但是从文化的角度来看,佛教的交流才是仁义教化之旅的开始。信奉者为了信仰,不惜身命,寻找经典,派遣使节,例如传说中的后汉显宗孝明皇帝夜梦金人,遣郎中蔡愔、博士秦景等到天竺,寻访佛法,迎请沙门迦叶摩腾、竺法兰等来中国,佛教开始传入中国。东晋敦煌沙门竺法护,西游三十六国,大赍胡经沿路译出,至长安青门外立寺。东晋凉州沙门释宝云、释法显、释智严等,进入天竺,解诸音义,再回长安及江表,详译诸经。京兆沙门释智猛与同志十五人,西自凉州鄯善诸国至罽宾,见五百罗汉问显方俗而还。最有名的当然还是大唐京师大庄严寺沙门玄奘,他于贞观三年孤身西寻教迹,沿途走过一百五十国,奉诏译经,著《西域传》一十二卷。古代中外交流史上,佛教扮演着重要角色。连接中外的丝绸之路,最活跃的跋涉穿行者就是佛教僧侣。中外僧人为了弘传佛教,东来西去,促进了中国与外国的联系,最终将印度佛教传入本国。历代佛教徒为了寻求生命的解脱,主动向外域求学,同时把佛教文化带回中国,这无疑促进了两国间的宗教文化交流。他们所起的作用正是佛教发挥民间外交的最好例子。所以佛教在沟通中外、促进交流方面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这也是中国佛教徒作为民间外交形象大使的最好写照。
    印度宗教文化辐射与影响非常广泛,亚洲大部分地区都接受了它的文化。特别是佛教,在中古时期一直是东南亚与东北亚地区最有影响的宗教之一,许多国家都以奉佛为其特色,佛教是加强与周边国家外交联系的最好资源之一。这一点在中外文化交流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中国与国外的外交很多时候都有佛教人士参与,或者是由于佛教的影响而增进了两国的友好关系,提升了外交级别。例如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周边许多国家给中国朝廷上书称赞中国佛教。梁大通元年,师子国(今斯里兰卡)后王伽叶伽罗诃梨邪使奉表曰:“……我先王以来,唯以修德为本,不严而治。奉事正法道天下,欣人为善,庆若己身,欲与大梁共弘三宝,以度难化。信还,伏听告敕。今奉薄献,愿垂纳受。”①呵罗单国王毗沙跋摩奉表曰:“常胜天子陛下,诸佛世尊,常乐安隐,三达六通,为世间导,是名如来,是故至诚五体敬礼。”②西南夷诃罗陀国于宋元嘉七年,遣使奉表曰:“伏承圣主信重三宝,兴立塔寺,周满世界,今故遣使二人,表此微心。”③在这些国家向中国朝廷进贡示好带来的礼物中,就有佛教的舍利、贝叶经、佛像等等。例如梁中大通二年,丹丹国王遣使“谨奉送牙像及塔各二躯,并献火齐珠、古贝、杂香药等。”④波斯国于“中大通二年,遣使献佛牙。”⑤正是由于以佛教为媒介,周边诸国对中国给予了很高礼敬,纷纷示好,以表臣伏之心。宋元嘉十二年,国王师黎婆达呵随罗跋摩遣使奉表曰:“宋国大主大吉天子足下,教化一切,种智安隐,天人师降伏四魔,成等正觉,转尊法轮,度脱众生。我虽在远,亦沾灵润。”⑥中天竺国王给梁朝上书曰:“大王若有所须珍奇异物,悉当奉送。此之境土,便是大王之国,王之法令善道,悉当承用。愿二国信使往来不绝。此信返还,愿赐一使,具宣圣命,备敕所宜。款至之诚,望不 空返,所白如允,愿加采纳。今奉献琉璃唾壶、杂香、古贝等物。”⑦大唐盛世,佛教对推动本国与周边国家的文化交流作用尤巨,著名的玄奘大师在印度留学,获得了印度国王的礼待,降服外道,声震五印。印度国王特地托他致书中国皇帝,要求两国修好。贞观十年,沙门玄奘至天竺国,在印度刮起了一股中国风。天竺国王尸罗逸多召见玄奘说:“‘而国有圣人出,作秦王破阵乐,试为我言其为人。’玄奘粗言太宗神武,平祸乱,四夷宾服状。王喜,曰:‘我当东面朝之。’贞观十五年,自称摩伽陀王,遣使者上书,帝命云骑尉梁怀璥持节慰抚。尸罗逸多惊问国人:‘自古亦有摩诃震旦使者至吾国乎?’皆曰:‘无有。’戎言中国为摩诃震旦。乃出迎,膜拜受诏书,戴之顶。复遣使者随入朝,诏卫尉丞李义表报之,大臣郊迎,倾都邑纵观,道上焚香,尸罗逸多率群臣东面受诏书,复献火珠、郁金、菩提树。”⑧可见,古代中国佛教对中外各国外交所起的作用是显明的。由于佛教徒的宗教文化交流活动,促进了与各国之间的友好往来,于是一些国家与中国的来往也由民间上升为官方,派出了使者、使团到中国,如唐代的“遣唐使”等等。
    中国僧人放洋出国,在外弘传中国文化,代表了中国的形象,扩大了中国的影响。东晋法显到印度舍卫城,告诉当地僧人他们是从汉地来的僧人,当地的僧人为之赞叹,“自相谓言:我等诸师和上相承以来,未见汉道人来到此也。”法显让印度僧人首次看到了中国僧人的风采,赞叹中国,宣传中国。玄奘在印度宣传中国文化,印度戒日王专门请他将中国的《道德经》译成梵文。“日本国长屋王崇敬佛法,造千袈裟弃施此国大德众僧。其袈裟缘上绣着四句曰:山川异域,风月同天。寄诸佛子,共结来缘。以此思量,诚是佛法兴隆有缘之国也。”⑨鉴真大师东渡日本,成为日本传教第一人。他受到天皇的礼待,敕文“大德和上远涉沧波来投此国,诚副朕意,喜慰无喻。朕造此东大寺经十余年,欲立戒坛传授戒律,自有此心日夜不忘。今诸大德远来传戒,冥契朕心。自今以后,受戒传律,一任大和尚。”⑩天皇不仅给予鉴真很高的评价,而且带头从鉴真大师受戒,“初于卢遮那殿前立戒坛,天皇初登坛受菩萨戒,次皇后皇太子亦登坛受戒。寻为沙弥证修等四百四十余人受戒,又旧大僧灵佑、贤璟、志忠、善顶、道缘、平德、忍基、善谢、行潜、行忍等八十余人僧,舍旧戒受大和上所授之戒。后于大佛殿西,别作戒坛院,即移天皇受戒坛土筑作之。”(11)鉴真大师在日本圆寂后,日本朝廷与佛教界人士悲恸,写诗称赞:“万里传灯照,风云远国香。禅光籴百亿,戒月皎千乡。哀哉归净土,悲哉赴泉场。寄语腾兰迹,洪慈万代光。”(12)鉴真的日本弟子思托法师称赞乃师“上德乘杯渡,金人道已东。戒香余散馥,慧炬复流风。月隐归灵鹫,珠逃入梵宫。神飞生死表,遗教法门中。”(13)这是说鉴真大师来到日本,将汉明帝夜梦的金人带来东瀛,佛教的戒香在此缭绕,智慧火炬伴随着流风在日本各岛燃烧。又因为鉴真的到来,月亮、宝珠都有了灵性,它们的光辉映照着佛门圣地。鉴真所弘传的律宗已经超越了生命的界限,他建立的遗教成为法门正宗。因为鉴真是最早点亮中日佛教关系之人,日本把鉴真将中国佛教律宗传入日本,比作天竺来的摄摩腾到洛阳传入佛教,有“摩腾游汉阙,僧会入吴宫。岂若真和上,含章渡海东”(14)之说,其功劳居功至伟。鉴真大师到日本,开启了中日两国民间外交的新时代。中国形象通过鉴真的作为更加高大,中日两国民间外交活动也得以展开。
    佛教传入中国以后,一直起着促进中外文化交流和增进与各国之间关系的重要作用,佛教徒所扮演的民间外交的角色,对中外各国之间的友好往来,功不可没,至今受到人们的怀念与传诵。
    二
    历史发展证明,官方外交与民间外交都与国家的发达兴盛有着重要关系,凡是处在上升和发展期的国家,向外推进与传播影响是必不可少的,特别是出于政治与经贸的需要,外交必然要为国家利益的目标服务,宗教也会在这一目标引领下,自觉不自觉地向外传教,扩大其影响,为国家利益服务。
    如果说在唐代之前,中国佛教界主要是向外学习和输入外来的印度佛教文化,佛教民间外交的活动更多的是由外而内的特点,那么到了唐代,风气翕然一变,转为由向外学习到向外输出二者并举的时代。民间外交既有由外而内,也存在着由内而外的变化过程,特别是后者,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佛教民间外交的发展方向,并且奠定了后来佛教民间外交发展的主流。这是因为,一方面我们仍然有诸多的僧人到印度学习佛教,取回经典进行传译,另一方面经过中国僧人对印度佛教的吸收与改造,促使中国化的佛教产生,完成了印度佛教在中国的转型,中国佛教在唐代最终建立起自己的宗派,完全独立出来。
    唐代佛教的民间外交是在大国佛教的社会背景下展开和进行的。如前所言,宗教的兴盛与社会的发展水平相适应和相发展。隋唐佛教鼎盛,除了因为中国僧人一直致力于学习吸收与改造印度佛教思想之外,还与此时中国社会进入了政治、经济、文化大发展的阶段有着重要关系。换句话说,大唐盛世为中国佛教的发展提供了无比优越的条件,中国佛教依靠国家的力量和强大的政治、经济与文化的影响,也进入到发展的盛世。唐王朝强盛、恢弘、开放的大国气象,造就了中国佛教对内自我发展,对外积极输出的勇气和精神。
    大国自有大国的特点,大国的文化与风范,必定会影响到世界其它国家。唐王朝作为中国少有的世界最有影响的国家之一,其宗教主要是佛教的指向也发生了根本变化。佛教外交也随着这一变化而变化,其风向标就是中国佛教开始向外输出。中国僧人已经不再满足于到印度取经留学,而是把足迹深入到周边东亚诸国。韩国、日本和越南等国先后接受了中国的宗派佛教,这种风气一直沿袭到后来的宋、元、明、清,长达数百年的时间。
    韩国与中国相依,在南朝时就开始向中国学习佛教。7世纪以后新罗政权积极拓展与周边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派遣大批留学生来唐朝学习中国文化,最多的一次曾达100余人。随着新罗佛教的繁荣,国家陆续派出了不少僧侣来中国求法和巡礼。据不完全统计,整个新罗时期来华僧达117人。他们在华 广访名山诸耆,参与译场活动,著书立说,回国时携去大量的佛教经籍和文物,继续从事佛教经论的宣传和研究。有的开山授徒,在国内建立了具有新罗民族特点的佛教宗派或学派,与中国唐朝鼎盛期的佛教相互呼应。这一时期中国佛教的学派或宗派除地论、毗昙少数派别外,大多数都先后传入了韩国,形成了“五教九山”的局面。宋代高丽国王子义天“韬形去国,潜服放洋”,搭华商林宁的船来到中国,表示“予发愤忘身,寻师问道,今已(于)钱塘慈辨讲下禀承教观,他日还乡,尽令传扬。”(15)于是回国后“始创天台宗,置于国清寺”,(16)因此他被韩国佛教尊为天台宗初祖。诸多来华留学的僧侣,成为中韩两国的民间外交活动的推动者,将中韩两国的佛教关系引向深入,中国佛教传到海东地区,完成了韩国佛教的创宗立派。
    日本是中国一衣带水的邻邦,在中日关系发展史上,佛教对推动两国的外交与交流起过重要作用。唐代日本派遣唐使、留学生和留学僧来华学习,其中就包括学习中国佛教,接受中国佛教文化。中国佛教传入日本,奠定了日本佛教的基础。日本佛教与韩国佛教比较,既有相同之处,又有差别。相同之处在于两国的佛教都是从中国移植的。不同之处在于,韩国佛教主要是韩国的僧侣到中国学习佛教,然后再回去创宗立派,所以韩国佛教认中国的佛教是祖庭,但是本宗的开山祖师还在韩国;日本的佛教宗派有的是中国僧人过去建立的,例如鉴真大和尚建立的律宗。日本佛教不仅认中国祖庭,而且还尊中国僧人为本宗的开山祖师。如他们盛赞鉴真传教立宗的成绩,认为“爰有鉴真大和上,张戒网而曾临,法进阁梨,照智炬而戾止像化多士,于斯为盛。”(17)鉴真将律宗传入日本,顺应了世界佛教的发展潮流,也是中国佛教对外传播的典范,故“上方传佛教,名僧号鉴真。怀藏通邻国,真如转付民。”(18)也就是说,是鉴真将正宗的中国佛教真如大法传给日本人民。因此,鉴真圆寂后,日本还在为他能够“法留千载住,名记万年春”(19)而感到欣慰。鉴真所起的佛教民间外交的作用至巨,是佛教民间外交的典型事例。
    继鉴真之后的佛教外交家是元代的一山一宁。他与鉴真又有所不同,作为中国佛教僧人,他是受元朝廷派遣,前往日本交好的。他于大德二年(1298)受元政府赴日,以“通二国之好”。他作为官方的外交使节,推动了中日两国的友好往来,结束了当时中日之间的战争状态。更重要的是,他对日本佛教产生了重要影响,直接推动了日本佛教的发展。他在日本所传禅学法系,为古代日本禅宗二十四流派之一,号称“一山派”。这一派弟子后来成为五山禅林中的活跃人物,促进了五山文学的发展。明代的黄檗隐元也是中日佛教交流史上值得称道的外交家,他把福建的黄檗山佛教传入日本,又创立了黄檗一派,被尊为开山祖师。
    越南的禅宗也是在盛唐由中国僧人传过去的,唐代僧人无言通是百丈怀海禅师的弟子,他在交州北宁建初寺传授禅学,推行面壁禅观,最终建立壁观派。由于这一派对越南佛教多有贡献,后来的禅师曾被朝廷敕封,成为越南历史上最有影响的佛教派别。
    自唐代始,中国佛教的外交风气开始转变。在大唐盛世的有力推动下,中国佛教开始向外输出,影响着周边国家。其形式也是多样的,既有受政府委托前往国外,充当中外友好的使者,但是更多的则是以民间外交的形式,通过受请的方式将佛教传入他国,扩大了中国文化在海外的影响。
    三
    中国佛教作为对外交流的主渠道之一,保持了千余年,一直到清代以后,才开始衰弱。这固然与清代的整体佛教落后有关,也与当时整个中国正处在积贫积弱的情况有着必然的联系。特别是西方科学技术的发达,世界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东方的传统文化发展受到制约,除了日本之外,东方大国如印度和中国等沦为殖民地或半殖民地国家,佛教作为中国传统宗教不再能够发挥以往的对外交流功能。
    明末清初,中国佛教开始复兴。在充满革命的时代思潮影响下,中国佛教重新开始慢慢发生影响。著名的佛教改革家太虚大师就是一位具有世界眼光的佛教大师,他把中国大乘佛教再次传向世界作为毕生理想之一。太虚认为,佛教是集印度文化精髓的宗教,中国文化则吸收了印度的佛教文化,所以中国文化实际上已经包纳了印度文化在内,由此推出,世界文化里面可以与西洋文化并列,并代表着东方文化与文明的就是中国文化,而在中国文化中,大乘佛教文化又是中国文化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故佛教足可以代表东方文化或东方文明。太虚成立世界性的佛教组织,创办培养对外交流人才的柏林佛学院,率领佛教代表团参加世界佛教大会,其本人还亲自访问欧美、日本、东南亚等地,其目的就是想让中国佛教在世界范围内产生影响,让佛教重新回到大唐盛世的时代。太虚所做的一切,都是在没有政府支持的背景下进行的,实为一种民间外交的手段,在当时整个中国处在西学影响,佛教仍然还处于刚开始有新转变的情况下,佛教自己没有新的内容,太虚的外交手段是无济于事的,只是好的想法而已。然而,即便如此,中国佛教还是在非常时期发挥了传统民间外交的特殊功能。抗日战争期间,中国佛教界组团访问南亚和东南亚国家,宣传抗战爱国思想,不仅为抗日募集大量资金和物品,而且还组建僧人上前线,直接参战,这是20世上半叶中国佛教界在民族存亡的生死关头,利用佛教的民间外交做出的最重要的贡献之一。
    20世纪下半叶,中国佛教界有了自己的佛教组织——中国佛教协会,中国佛教界开始统一起来。从五十年代起,中国佛教界人士一直在民间外交方面起到重要的作用,沟通了与周边国家,如与缅甸、斯里兰卡、柬埔寨等国的佛教界交往,促进了与各国的宗教与文化的交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因为受到国外某些反华势力的阻挠,中国政府在外交上受阻,中国佛教界利用传统民间外交的优势,与用边国家佛教界增进往来,促进与各国官方外交的提升。五十年代,中国佛教协会举行的缅甸和斯里兰卡佛牙展,客观地增进了两国人民之间的友谊。中国政府与日本政府没有正式建交前,两国间的来往主要是依靠民间团体的交往而完成的,其中中国佛教界所起的作用是有目可睹的,正是由于中日两国佛教界的往来,促使后来中日两国的外交关系正常化。这是当代中国佛教 界发挥的民间外交最典型的示范,也是当代佛教界自觉走爱国爱教道路的最好证明。我国与泰国、韩国等国的佛教交往也是两国民间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可轻视。而中国大陆与台湾两岸在交通未通的情况下,先期进行的就是宗教相通,主要是佛道教相通的情形,佛教沟通了两岸佛教徒的感情,走在了促进祖国统一的前沿。
    中国佛教民间外交的优良传统,自从佛教传入中国以后就以其特有的形式而存在。不管在什么时候,在什么地方,佛教民间外交都是处理复杂的国家关系与团体关系的最好方式,因为共同的信仰可以将不同肤色和不同国籍的佛教徒牵在一起,可以增进双方的友谊,客观上也会推动官方外交,所以对佛教民间外交的作用不可小看。
    四
    进入21世纪,中国逐渐担当起大国的责任和发挥着大国的影响。在西方遭遇金融危机、次贷风波而动荡不安之时,中国经济仍在飞速发展,令世界瞩目。过去我们的佛教交流是“将弘兹道,实待明贤”,(20)“玄风不坠,寔赖兹焉。”(21)现在时逢盛世,中国佛教也步入黄金时代。可以这样说,中国大国的佛教正在崛起。当年的鉴真“大师慈育契圆空,远迈传灯照海东”(22),我们是不是还会有鉴真大师这样的人物,以无比的勇气和毅力,发扬佛教民间外交的传统,将佛教再度传出国门,开启新的天地?答案是肯定的。
    首先从宗教的功能上看,宗教有着对外宣教和文化交流的扩张需求。二千年来,无论是印度佛教还是中国佛教,乃至其它宗教都具备这种功能与要求。宗教要争取更多的信众,获取更大的地盘,产生更大的影响,创造更多的效益,就一定不能忽视民间外交这条道路。这个要求已经构成了宗教的要素之一,也是宗教发展的规律。没有扩张要求的宗教是没有出路的。所以从宗教自身发展需要上来看,佛教的民间外交功能是不可或缺的。
    其次从历史的回顾来看,中国佛教始终把民间外交作为其重要功能之一,始终没有离开这一点。印度佛教传入中国,中国佛教传入周边国家,无不遵循着这个发展规律,并且尽量把这个功能发挥到极点,让佛教能够发挥最大的效益。以佛法弘化各地,让佛教走入人间,是整个佛教界的任务,也是中国佛教僧人毕生努力的目标。历史上的佛教就是这样做的,并且取得了成功。
    第三从宗教之间的内外竞争来看,信仰具有排他性。宗教的扩张实际上隐含着宗教间的竞争,这种竞争可以是不同宗教之间的竞争,也可以是宗教内部不同派别的竞争。因为宗教需要信众,需要地盘,需要利益,需要理论与文化,所以竞争始终存在于整个宗教界。宗教之间的竞争手段很多,方式也多样,但是目的一样,就是获取更大利益。如果说宗教是一个市场,那么不同宗教瓜分市场的情况是存在的。我们常说西方国家利用“三片”——薯片、大片和芯片占领了中国市场,影响着人们的头脑。其实这三片的背后,是经济大国的经济贸易、思想文化的影响,其目的就是宣传西方的价值观。众所周知,西方价值观是建立在基督教基础上的,每年的圣诞节,实际上就把基督教的价值观引入到现实人们的头脑中。现在在我国,过圣诞节的人数超过了佛诞节。说明西方宗教圣诞节的影响已经超过了传统宗教佛诞节的影响,这与西方加强文化价值输入有重要关系。历史上曾经发生过因宗教间的竞争而产生的战争,西方宗教与中东伊斯兰教就发生过著名的长达百年的十字军征战。但是现在和平与对话是世界发展的趋势,宗教间既有竞争,也有对话。特别是在当今世界各大宗教界,对话已经成为很多人的共识。教内教外人士都意识到,只有对话才能保持各自的宗教和平与安全。在这个意义上,宗教的民间外交无疑对宗教对话有着重要作用。
    第四从大国发展的需要来看,因为政治与经济的影响,必然会伴有文化的输出,这点已为历史证明。从唐代盛世开始,中国佛教民间外交开始转型,中国开始成为佛教输出国。如今的中国正在成为世界瞩目的大国,历史的经验提示我们,在这个时代背景下,当代中国佛教同样也已具备了向外输出的实力。特别是寺院经济的发展,佛教的输出能力增强。参考台湾佛教的经验,我们也可以看到,台湾的佛教就是在台湾经济腾飞的时代走出去的。台湾佛光山星云大师的“法水流向五大洲”的理想能够实现,主要得益于台湾佛教界的经济实力而取得成功。反观大陆,我们的佛教在经济方面已经与台湾佛教界不相上下,所以大国佛教的输出,机会是相当多的,当代中国佛教民间外交的前景十分看好。
    学者指出,大力推行“公共外交”被人们寄予厚望。相对传统的政府间外交而言,公共外交强调以公众为对象,实施主体虽然也包括政府部门,但更多的是非政府组织,一般包括民间团体、大学、研究机构、媒体、宗教组织以及国内外有影响的人士。而在外交不断多元化的今天,经济、文化领域的交流越来越重要,“公共外交”超越了正式的官方的外交模式,将本国的文化与价值观传递到世界,让整个世界通过“公共外交”的影响力来认识中国,使中国精神和价值观成为普世性的价值观。
    五
    以上我们从历史与现状的角度论证了中国佛教民间外交的发展与未来发展的趋势,就是要说明中国佛教民间外交的未来发展将会越来越强,大国佛教的背景将会给中国佛教向外输出或者说佛教民间外交活动提供更多的机会。
    当前中国佛教的现状是各地的佛教发展普遍看好,特别是那些经济发达的地区与佛教影响较大的地方,佛教经济已经影响了地方经济的发展,像少林寺、四大名山等地,因为旅游经济的拉动,推动了地方GDP的提升,带动了佛教信仰的发展。许多地方政府都看好佛教所带来的经济效益,与此同时,佛教寺院经济也得到增长,成为具有经济实力的实体。
    历史上中国佛教一直是以“山头佛教”的形式存在着。“山头佛教”是指各地的佛教具有一定的地域文化特点、有相对排他与封闭性的情况,佛教所影响的地区以佛教文化圈的形式来表现。具体地说,南方佛教与北方佛教有区别,同一个省或一个地区的佛教文化形态也不完全相同,在各自的佛教文化圈,最终形成了各自的佛教形态,并固定在这个区域里面。山头佛教的形成,与地域风情和历史文化有关系,也与中国传统的宗教管理模式有关系。山头佛教的结果是造成了地方佛教特色,其它地区的佛教要进入这一地区,相 对有一定困难。西方宗教的特点是堂口意识,西方人信仰宗教基本上是固定不变的,与信徒发生关系的是教堂,而不是某一宗教人士,这就表现在与自己拥有的宗教生活地方有关,特别是受洗礼和成长的教堂,往往就是信徒最终发生联系的地方。东方社会则不一样,东方宗教最大特点之一是随人而行,也就是说宗教领袖的魅力是吸引信徒的直接和主要原因。举例来说,深圳弘法寺本焕长老,因为是中国第一高僧,既有高深的修行,又有传奇的经历,故他拥有广泛影响和号召力,弟子多达二百余万,遍及世界各个国家,已经超出深圳一地。也正是这个特点,使得中国佛教的地域化影响被强化,某一地区的高僧往往就是当地信众信奉的领袖,外人很难再介入进去,由此最终形成了佛教的地方势力或信仰地盘的割据。这种割据的佛教形态,就是我们所说的“山头佛教”的特点。
    山头佛教的存在对佛教的发展既有利又有弊。其利在于好管理,因为流动性不大,又具有地方性特点,教徒相对稳定,对寺院来说可以有基本的保障,竞争压力不大。其弊在于自成一系,不利于交流,寺院的提升速度缓慢,没有压力,不用去找市场,所以过去曾经有人形容寺院是最封闭的地方。从宗教信仰市场的角度来看,山头佛教的存在表明佛教信仰市场已经被瓜分完毕,各个寺院之间只是存在着相对的礼仪交往,扩张的空间相对不大。除非发生重大事件,诸如宗教领袖突然涅槃或者继承者之间相互斗争,其市场有可能被重新分配,否则这些山头佛教的现存状况就不大可能发生改变,这种模式已经存在了千余年,成为中国佛教最显著的特点之一。山头佛教的建立,意味着佛教界内部有了不成文的契约或约定,每个寺院所管理的地盘与范围自动划分,大家互相默认各寺的势力范围,相互支持而不拆台,既可以保持佛教内部的稳定,又可以人均式的分配佛教资源。
    但是,在当代大国佛教背景下,中国佛教的山头佛教现状,实际上已经使具有经济实力,想再进一步做大的寺院,无法找到更多投资的地方。换句话说,想进一步发展,扩大本寺的影响,不能以牺牲其它地方的佛教利益来完成扩大再生产的过程。既然中国佛教市场已经被各个地方佛教寺院确定与瓜分,现实也逼迫那些想要取得进一步发展的寺院和团体,只能寄希望于另辟蹊径,于是有了向海外扩张的愿望。因为海外市场对中国佛教界来说还是空白,而且在海外扩张,是由竞争实力来决定的,是一个没有边境的信仰市场,能否成功取决于投资方向与竞争方式的选择与运作。在这个目标下,选择走出去,已经成为一些寺院的新想法和新作为。
    中国佛教界一些寺院已经开始自觉把眼光转向了国外某些地区与国家。积极走出国门,向国外发展,正在成为当前中国佛教界的潜流,并且呈现出扩大趋势。以2011年为例,我国佛教界将眼光投向世界佛教界的寺院就有:
    (1)深圳弘法寺接手管理尼泊尔中华寺,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深圳弘法寺方丈印顺大和尚已于2011年3月底在中华寺升座,中华寺成为弘法寺在尼泊尔地区的一个重要的弘法基地。
    (2)广东博罗县礼佛禅寺接手管理印度菩提伽耶的中华寺,礼佛禅寺的日照大和尚已于2011年11月在印度升座,印度中华寺成为当今中国佛教界的一个重要道场。
    (3)广东四会六祖寺大愿法师和柬埔寨、越南、泰国佛教界等一起于2011年11月在吴哥举办了首届“亚洲佛教文化节”。参加这次文化节的人说,这次活动规模有与世界佛教文化论坛拍板的感觉。而且在文化节期间,各国佛教界人士还决定,今后每两年举行一次,第二次文化节定在越南,第三次文化节定在斯里兰卡。各国代表还召开筹备会,决定建立“世界佛教文化交流联盟”,办事处预设在香港。(23)这次活动,明显是打佛教民间牌,也是各国佛教民间外交的尝试。
    (4)2011年中国佛教协会在缅甸举行了北京灵光寺佛牙奉幸瞻礼活动,这是继1961年在缅甸展出之后,50年后再次举办的中缅佛教界最高级的交流。
    (5)2011年12月5日,中佛协副秘书长、中佛协居士事务委员会副主任、阳明山万寿寺方丈延藏法师在京应约与阿富汗伊斯兰共和国特命全权大使苏尔坦·艾哈迈德·巴辛阁下及其夫人,孟加拉人民共和国特命全权大使孟什·法亚兹·艾哈麦德阁下及其夫人,柬埔寨王国特命全权大使凯·西索达阁下,马来西亚驻华公使巴拉·詹德兰·塔尔曼阁下,蒙古国特命全权大使策登扎布·苏赫巴特尔阁下,缅甸联邦共和国特命全权大使吴丁乌阁下,斯里兰卡民主社会主义共和国特命全权大使兰杰特·乌杨高达阁下及其夫人,尼泊尔联邦民主共和国特命全权大使坦卡·普拉萨德·卡尔基阁下及其夫人,驻华公使那拉彦·德芙·潘特先生等会谈与晚宴。大家一致认为,有必要在公共外交事务领域内继续巩固传统友谊,促进文化交流,推动世界和平发展等相关事宜上进行不定期非正式接触性会谈。(24)
    以上五则是2011年中国佛教界在对外交流中发生的影响较大与较为典型的事例,虽然在中国佛教里这样事情还不算多,但象征意义明显,说明中国佛教界主动向外拓展的意识已经形成。特别是在延藏方丈的座谈会上,专门强调了“公共外交事务领域”,这实际上充分肯定了佛教民间外交的传统与重要性,会谈中提到的“传统友谊,促进文化交流,推动世界和平发展”,为当代佛教民间外交定了调子,也是以后佛教民间外交的努力方向。值得指出的是,当代中国佛教民间外交的活动并不是现在才开始的,早在多年前,少林寺就已经给中国佛教界做出了榜样。迄今为止,少林寺以其特殊的影响力与少林武功的魅力,在国外开设了数十座分院。经过不懈努力,“中国功夫”这一词汇已经成为中国在国外的文化名片,以中国功夫为主题的美国动作喜剧片《功夫熊猫》甚至被认为是一部“好莱坞向中国致敬”的影片。
    六
    佛教民间外交从表面上看只是一种对外交流的方式,但在它的背后则反映了传统宗教的深切诉求。如今这种诉求已经变得越来越重要,影响着社会政治、经济与文化。中、日、韩三国均是大乘佛教信仰的国家,中国是日韩两国佛教的源头,佛教作为日韩两国的传统宗教,通过佛教民间外交的联系,在共同擎起传统宗教旗帜下,对三国之间的关系必有所促进。因此,在当前国际形势纷繁复杂的 情况下,我们不能小看传统的佛教民间外交所起的作用。
    发展佛教正在成为当今亚洲国家的共识,除共同拥有的传统宗教信仰因素之外,在很大的程度上是这些国家看好佛教能带来的经济发展,特别是中国的旅游资源潜力巨大,中国拥有世界上数量最多的佛教徒,佛教旅游已经成为中国佛教徒向外输出的一个重要理由。随着亚洲各国经济的发展,中国大国地位产生,庞大的中国市场与大国佛教对亚洲各国的旅游市场与信仰市场可以带来巨大利益,各国政府都对佛教的深度开发看好,其目的之一就在于吸引众多中国客人。印度虽然是佛教的诞生地,但是11世纪以后,佛教就已经在印度本土衰落。现在印度的佛教遗迹,仍然吸引不少国家的游客前往。过去印度的佛教游客主要是日本人,近年来大量中国佛教徒到印度礼拜佛陀遗迹。对印度政府而言,无疑带来发展旅游的机遇与效益。2011年11月29日,在印度政府支持下,新德里召开了“全球佛教大会”,据说这是全球佛教各派别领袖首次集会(中国没有派出代表参加),拥有大批佛教信徒的国家,如越南、缅甸和老挝等都参加了会议。印度政府在会上提出要“成立‘国际佛教联盟’,打造一个‘以印度为基地、类似联合国’的佛教联合组织,向世界统一发声。”(25)印度政府的目的在于打佛教牌,发展国家经济,看到佛教在世界正在产生越来越重要影响,想抓住这一机会积极参与,有做盟主的野心。尼泊尔是释迦牟尼的家乡,佛教旅游是尼泊尔旅游经济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据说“总部位于北京前亚太交流与合作基金会15日宣布,将投资30亿美元在尼泊尔建设‘特别开发区’,把佛祖释迦牟尼的诞生地蓝毗尼打造成像沙特阿拉伯麦加那样集旅游、朝圣和教育为一体的宗教中心。这一计划受到尼泊尔政府和民众的欢迎。”(26)此外,泰国、印尼、柬埔寨、缅甸与斯里兰卡等国也在致力佛教发展,这除了与传统的佛教信仰有关之外,吸引中国游客也是重要因素之一。中国佛教徒涌入这些国家,很多都是出家的僧侣,他们除了谒拜佛教圣地之外,还多少带有寻找双边文化交流合作的项目,佛教民间外交传统正在得到新的发扬,所有这些无疑对亚洲国家的经济发展及其与中国佛教合作提供了极好机会。
    传统的世界佛教格局,是由以中国为中心的北传大乘佛教和以东南亚国家为中心的南传佛教两部分组成的。20世纪60年代以来,世界佛教界最重要的组织——世界佛教联谊会总部一直设在曼谷。泰国是佛教国家,世界佛教的总部在泰国人的眼里,就像“天主教的罗马”。由于种种原因,过去中国对世界佛教的活动参与很少,只是出席一些世界佛教大会,担任副职。在世界佛教论坛上主要是南传佛教在发挥影响,掌握了话语权。但是近二十年来,中国大国佛教崛起,对整个世界佛教格局形成冲击,可以说正在改变世界佛教领导权的分配。特别是21世纪以来在中国召开了两届世界佛教论坛,展现了中国大国佛教实力,对泰国佛教的世界佛教界中心地位无疑起到了摇撼作用,也给包括泰国在内的亚洲佛教国家带来了影响,表明中国大乘佛教推向世界的时机已经成熟。除了中国之外,其它国家也在挑战泰国的世界佛教中心地位。新加坡在几年前邀请亚洲国家的学者与佛教界人士,讨论创办那烂陀(玄奘曾经学习过的寺院)大学,与印度联手打造佛教。印度原有的那烂陀大学,现在正在扩建升级,迈出更大的步子。以中、日、韩三国为黄金纽带的三国佛教会议,已经自成体系,先后在三国召开了七届大会,产生重要影响。泰国是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最晚的国家,但是与中国佛教联系最多的国家也是泰国。近年来,泰国佛教界一直致力于与中国佛教界保持密切联系,每年的卫塞节期间,泰国朱拉隆功佛教大学都要给中国大乘佛教的僧人赠予佛学博士荣誉证书,许多中国佛教高僧都获此殊誉。2009年,泰国王室六世基金会邀请深圳弘法寺往泰国普济岛创建中国寺院,对中国佛教来说是新的机遇。以往东南亚地区的中国大乘寺院,都是由前往当地定居的华人所建,再礼请中国的高僧前去主持,其信徒也主要由华人组成,影响主要在华人生活圈内。这次由泰国王室基金会主动提出邀请中国佛教僧人前去建寺,说明中国佛教已受到世界佛教界重视。2012年,泰国国王向深圳弘法寺印顺大和尚颁发了泰国华僧大尊长的证书,这是泰国政府首次向中国大陆大乘佛教僧人赠送僧职。泰国佛教界拉拢中国佛教界,其意还在于要保持已有的佛教盟主地位,更多的佛教民间外交正在中泰两国之间深入开展,中国在世界佛教格局中占据中心地位,看来有望成为现实。
    七
    宗教作为一种文化,有时甚至就是民族文化的象征。世界文化主要由三种文化体系组成,一种是西方源于希腊系统的基督教文化,一种是东方的印度文化,还有一种是中国的儒家文化,这三种文化是整个世界文化的源头。西方学者认为,未来世界的竞争更多的是文化与文明的竞争。作为传统文化,在文化与文明竞争中必将发挥作用,所以各国都在致力于保护本国的文化传统,同时又极力将本民族的文化宣传到世界。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中国2010年的经济总量位居世界第二,政治、文化的影响也在不断增大。现在我国政府鼓励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在各地开办孔子文化学院,以此来增大中国的影响。
    大国地位必有大国佛教出现。佛教之所以能够传入中国,并且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之一,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依靠佛教民间外交的推动,使中国人最终接受了外来的印度佛教文化。这个经验值得我们现在反省和重视,从目前我国政治、经济与文化发展的趋势来看,发挥佛教民间外交的功能在未来的岁月里只能得到加强,而不能削弱。
    要把中国文化推向世界,除了利用政府的力量和官方外交的优势之外,民间外交是重要的推动方式。传统的中国文化平台是由儒、释、道三家组成,但是经过我们这一百年来的革命,特别是“五四”新文化的宣传,传统的中国文化主流儒家的平台作用越来越弱化,以儒家为特点的宗法制宗族社会解体。现在我国既没有作为崇拜圣地的儒家祠堂,也没有专门从事儒学,进行教化的教职人员,更没有人去撰写新的儒家经典,儒家的思想与学说更多的是在大学里作为传统文化知识传授而继承下来。即便倡导以新儒学为国教来对抗西方文化的侵蚀也显得力不从心。如今佛、道二家 的平台仍然存在,道教是我国的传统宗教,但是自清代皇帝禁止道教龙虎山道长到北京上朝以后,道教的影响一步步被削弱了,到了民国时期,道教的影响几近衰落,现在有了发展,但是它的影响与势力仍然不能和佛教相比。在中国传统文化层面上,应该说佛教是最有影响的。所以研究儒家的学者也认为,“儒家理想的实现,并不是儒家能够独立完全承担的,而是要依赖于本土传统宗教的正面发展,一起携手去实现。”(27)也就是说,儒家要复兴,必须利用佛、道二家的平台,长达千余年的三教会通的传统,已经使儒佛的很多观念发生融合,如“我们在台湾看到很多佛教大师在电视上所讲的伦理教训,全部都是儒家的伦理教训,他们在社会伦理上的主张与实践都浸润着儒家的观念,这就等于是在替儒家做事情。”(28)佛教是一个有载体,有神职人员,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宗教,佛教的影响已经在世界产生。现在我们利用中国佛教大国的地位,在已有的平台基础上,专心致力于宣传中国特色的圆融佛教,把中国文化通过以儒释道三家合一思想为代表的佛教思想传播到世界。作为当前中国传统文化的最重要的平台之一,佛教不仅能够帮助儒家复兴,而且还有能力将中国文化推向世界。而完成这个任务,应该说佛教民间外交将会起到相当大的作用。
    尊重宗教信仰自由是我国的基本国策,也是我国宗教之所以能够得到发展、佛教进入黄金时代的前提。经过多年的工作实践,我国已经颁布了全国性的《宗教事务条例》,各省也分别颁布了各自的条例,以法规来管理宗教工作,形成全国性的网络条例,保证了宗教的正常发展。但是,中国在近年发展迅速,国际化程度日深,大国佛教平台已经搭建,这对我们的政策研究与应用也提出了相应的要求。现在颁布的宗教事务条例主要是针对大陆地区的宗教界人士与团体而制订的法规,对涉外特别是中国宗教界人士与境外和国外交往之规定并不具体,如《宗教事务条例》第一章第四条规定:“各宗教坚持独立自主自办的原则,宗教团体、宗教活动场所和宗教事务不受外国势力的支配。宗教团体、宗教活动场所、宗教教职人员在友好、平等的基础上开展对外交往;其他组织或者个人在对外经济、文化等合作、交流活动中不得接受附加的宗教条件。”(29)广东省条例规定宗教团体享有的权利有:“进行宗教文化学术研究和交流,开展宗教方面对外友好交往。”(30)虽然这些原则已经制订,对宗教工作做了具体规定。但是对以寺院为单位,如何去指导对外交往所应该做的或享受的权利,以及要尽的义务尚缺乏更具体的规定。多年来,我们已经习惯用防范或反渗透的思维来做宗教工作,对宗教工作更多的是在强调要管理好内部,对佛教而言就是守土有责,把自己的山头守好。广东地区因为与外界接触很多,所以在条例中专门强调了宗教团体享受“开展宗教方面对外友好交往”的权利,而在很多省的条例中,这一条根本没有提到,说明我们还停留在原来已有的思维模式上。
    要让世界了解中国佛教,需要我们改变工作思维。我们既要有防范意识,更要有开拓意识。思考大国佛教背景,我们可以增加一些新的工作元素,支持中国佛教走出去,对外宣传中国文化,充分利用佛教民间外交的传统,与各国人士广结善缘,鼓励以寺院为单位去国外发展,与外国的寺院结成友好单位,取得中国大乘佛教在世界佛教的话语权。佛教界一直把建造寺庙视为最大的功德,如果有条件的话,中国佛教界也还可以按照中国佛教的传统在别的国家建造下院,而建造中国寺庙的资金完全可以按照历史惯例由当地佛教僧侣自筹。国家不用出钱,就可以在异域建成中国的寺院,真正把中国文化的根扎下来,这一切在今天中国大国、大国佛教的背景下,完全是可行的。
    八
    中国佛教有自己的历史,有自己的特点,有自己的长处,这些都应该让世界了解,而了解的途径之一,就是利用已经非常有效,有成熟经验的民间外交模式。我们要把中华文明推广到世界,中国佛教也可以通过这一途径更加为世界了解,更何况佛教平台是我国传统文化里面最大的平台,我们完全可以做到这一点。印度仅仅是佛陀创教的地方,印度政府就想在世界佛教里面“发声”,而我们现在拥有世界上数量最多的教徒,有世界最优秀的佛教圣迹,有世界最成体系的汉译经典和藏译经典,有最完善的佛教寺院与组织。
    开展佛教民间外交是当代中国佛教的新动向,这既是在中国大国和大国佛教背景下出现的新情况,又是对传统佛教历史的继承与发展。将中国文化推向世界,这是中国大国文化发展的必然结果,大国佛教也会在这一发展趋势下,把中国佛教的影响传递到域外,进而取得话语权,实现引导世界佛教发展潮流的最终目的。
    既是大国佛教就要有大国风范,同时也要享受因大国佛教而带来的权利与话语,包括大国佛教的义务。有人曾经指出,中国大国,既要做经济大国,更要做文化大国,不能只做经济巨人,文化矮子。中国有几千年的文明史,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佛教也有二千年历史,是北传大乘佛教的中心,我们没有理由跛着腿走路。当前中国佛教界向外发展的现实已经证明了这一点。我们可以将此作为中国佛教在世界佛教崛起,取得世界佛教的话语权和领导地位,将中国文化推向世界的方式之一进行尝试。这就提示我们,在当前大国佛教的前提与影响下,我们要充分利用佛教民间外交的优势,将中国文化尽可能地传递出去,在整个世界产生影响。
    2011年中国佛教民间外交的热烈攻势,已经说明我们无法阻挡正在佛教界里形成的走出去的趋势,我们应该因势利导,牢牢地把主动权抓在手中。但是,要完成这一新工作,追踪世界发展的趋势,凸显当代中国大乘佛教的特点,我们还有一些难点与盲点需要解决。从国家和政府的角度来讲,我们需要对大国佛教的定义再做定性,防止产生泡沫,造成国际上不好的影响。有关研究部门应该加紧调研,在大国佛教的框架下,认真研究佛教民间外交的可行性,中国佛教界是否能够真正承担向外宣传中国文化的使命。我们还可以在政策上做一些改进,给佛教民间外交开一些“口子”,或给予特例处理,特别是研究能不能以寺院为主体去进行外事交流。从研究部门的角度讲,要全面考察历史上佛教在民间外交的得与失,尤其是考察有特点的范例。从外交部门的角度讲,要研究对方国家的法律, 佛教民间外交的成功率有多少。从经济部门讲,要考虑如何防范寺院在经济方面产生的纠纷。从文化部门讲,要提出佛教民间外交的重点工作所在。从佛教界自身来讲,要努力培养外派人才,尤其是既懂外语,又懂法律,热心弘法的出家人。
    适逢盛世,中国佛教在党和政府的支持下,正在迈开大步前进。中华民族是永摧不毁的民族,中国佛教是不惧困难、与时俱进的宗教。以玄奘、鉴真等古来大德的中国文化传承者,他们所起到的示范作用,是佛教界学习的榜样。他们为了将中国佛教与文化传到海外,不辞艰辛,克服万难,实践了佛教民间外交的责任,并最终取得了成功。这种精神已经超越了佛教,成为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盛世大国佛教的背景,给中国佛教界提供了新契机。作为中国的传统宗教之一的佛教,不仅能够为我国的改革开放发挥自己的应有作用,而且还应为我国的民间外交与宣传中国文化作出更大的贡献。
    注释:
    ①《梁书》卷五十四《诸夷·师子国传》。
    ②《南史》卷七十八《夷貊上·呵罗单国传》。
    ③《南史》卷七十八《夷貊上·西南夷诃罗陀国传》。
    ④《梁书》卷五十四《诸夷·丹丹国传》。
    ⑤《梁书》卷五十四《诸夷·波斯国传》。
    ⑥《南史》卷七十八《夷貊上·阇婆达国传》。
    ⑦《梁书》卷五十四《诸夷·中天竺国传》。
    ⑧《旧唐书》卷一百九十八《西戎·天竺国传》。
    ⑨《唐大和尚东征传》,真人元开撰。
    ⑩同上。
    (11)同上。
    (12)《五言伤大和上》,图书寮兼但马守藤原朝臣刷雄。
    (13)《五言伤大和上传灯逝》日本国传灯沙门释思托。
    (14)《初谒大和上二首并序》。
    (15)义天大师《发愿文》。
    (16)《高丽史》卷九十《义天传》。
    (17)《初谒大和上二首并序》。
    (18)(19)《五言因使日本愿谒鉴真大和上,已灭度不觐尊颜,嗟而述怀》,都虞候冠军大将军试太常卿上柱国高鹤林。
    (20)《唐大和尚东征传》。
    (21)同上。
    (22)《七言伤大和上》,传灯贤大法师大僧都沙门释法进。
    (23)http://
    (24)a/xinwenzhongxin/2011/
    (25)《环球时报》,2011年12月1日第3版。
    (26)《环球时报》,2011年7月18日第3版。
    (27)(28)陈来:《宗教会通、社会伦理与现代儒佛关系》,载《世界宗教研究》2011年第四期。
    (2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426号《宗教事务条例》,2004年7月7日国务院第57次常务会议通过,2005年3月1日起施行。
    (30)《广东省宗教事务条例》,第二章宗教团体第十条(六),2000年5月26日广东省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八次会议通过;《广东省宗教事务管理条例》,2010年1月22日广东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六次会议修订为《广东省宗教事务条例》,2010年3月1日起施行。^
 

上一篇:论道教的道德权威塑造及其现代性启示

下一篇:从“双重宗教”看西双版纳傣族社会的发展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