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论中国哲学的思想主题和精神特质

发布时间:2016-02-27 17:04

  中国哲学的思想主题问题,既与何为中国哲学相联系,又与中国哲学何为相关联。而如果说中国哲学何为,以中国哲学为何为基础的话,那么,中国哲学思想主题的确立,则无疑是中国哲学之所以为中国哲学的内在根据和深层原因。那么,何为中国哲学?何为中国哲学的思想主题?在中国哲学思想主题中究竟体现了怎样的精神特质?本文试作探讨。

 

  一、中国哲学的身份认同

 

  中国哲学名实之争言意之辨由来己久。从胡适、冯友兰等人以中国哲学来指称中国思想中(主要是子学、经学、玄学、佛学和理学)类似于西方哲学的思想以来就一直没有中断。

 

  历史地看,中国哲学哲学一词一样,都是中国社会现代化全球化进程中的产物。日本近代思想家西周在翻译哲学一词时,曾对中国哲学一词做了明确地界定:哲学一词的原语……是从希腊语的Phil者之意、'opy一贤的意思传来的。在爱贤者的意义上,其学叫做'Phioohy是周茂叔所说的所谓士希贤之意,后世习用上专门指讲授理之学问,直译为理学理论。但这一译法引起许多其他纷争,现译为哲学,以示与东方儒学的区别。”111(P1)正因为如此,西周在《百一新论》(874)中进一步地把论明天道人道,兼教方法的PhilascPh3译名为哲学。所以,从词源学的意义上说,所谓中国哲学也就是以知人为旨归,以论明天道人道,兼教方法的学问。

 

  现实地看,中国哲学一词,在现代哲学的学术语境中又具有多重的含义:其一,是指涵盖古今的中国人的哲学;其二,是指19世纪末20世纪以来的按照西方哲学范式建构起来的学科意义上的中国哲学;其三,是指古代的中国哲学或中国传统哲学。就其作为涵盖古今的中国人的哲学而言,注重的是中国哲学的历史传承,并具有鲜明的民族主体性意识和强烈地未来意识,反映的是中国人的思想、观点和思考方式,是立足于中国历史文化传统和当代中国的社会实践的一个未完成或正在完成的思想体系。而就其作为学科意义上的中国哲学而言,其合法性随着西方哲学主题的历史转换和现代或后现代哲学对传统哲学的解构和颠覆,正在受到严重的挑战和拷问。不过,这种挑战和拷问主要体现在方法论的层面上,而不在实质性的思想内容上。所以,就其作为古代的中国哲学或中国传统哲学而言,又具有不同的思想内涵和文化身份:其一,是指现代学科意义上的中国哲学或中国哲学史;其二,是指作为历史存在的中国思想或中国文化的精神特质。而就其作为现代学科的中国哲学或中国哲学史而言,它生产于20世纪初年是追求着现代性的产物,同时又是一种客观地存在和现代哲学学科体系中的重要学科。不过,与作为现代学科门类的哲学一样,中国哲学或中国哲学史之成为哲学学科体系中的重要学科,是按照西方哲学的学科体系、理论和方法建构和组织起来的、与西方哲学体系、哲学问题和哲学概念相近的思想材料的有机整体。

 

  按照刘笑敢先生的观点,作为现代学科的中国哲学20世纪才出现,是仿照西方学科体系而建立的。其直接对应的是西方大学中的哲学学科,其设置背后的理念则是西方式的学术标准和学术方法。根据这种理念,中国哲学应该是现代学科,是纯学术研究的科目基本上应该采取价值中立的立场,不必涉及现实、社会、人生及个人信仰。中国哲学的这一角色,我们姑且称之为现代学术身份。而如果就其实质上的系统而言,即从普遍性观照之下的特殊性视角来看,其作为对自己民族生存境遇的理论回应和终极价值的形上之思,所体现的这一角色,可称之为民族文化的身份。不过,需要指出的是,我们这里所说的中国哲学主要是指中国的古代哲学或中国传统哲学,并且是将其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的。因为,从哲学就是哲学史的观点来看,所谓中国哲学的历史,其实也就是中国哲学原创建构的历史。其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哲学范式和形态是我们进行古今、中西比较的前提和基础。当然,这样说并不意味着中国的古代哲学或中国传统哲学就是外在于现代的中国哲学的,恰恰相反,正因为它是现代的中国哲学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所以它不仅属于过去,而且属于现在,而这也正是我们的研究的意义所在。

 

  二、中国哲学的思想主题

 

  历史地看,中国哲学思想主题的确立,既与何为中国哲学相联系,更与中国哲学的思想主题相联系。那么,究竟什么是中国哲学的思想主题?

 

  从目前的讨论来看,除传统的思维和存在物质和精神的关系说外,最具代表性的观点主要三:其一,是天人关系说天人关系说以冯友兰、张岱年等为代表,以司马迁所说的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汉书。司马迁传》)为滥觞,而以董仲舒的天人相与之际说和宋代哲学家邵雍所说的学不际天人,不足以谓之学”(《观物外篇》)为依据,正可谓传承有序。其二,是性与情关系说性与情关系说常以梁漱溟先生为代表。不过,梁先生所说的是情与理关系,而不是性与情关系。他说:西洋偏长于理智而短于理性,中国偏长于理性而短于理智。”“前者为人情上的理,不妨简称'情理’;后者为物观上的理,不妨简称'物理”11“情理,离却主观好恶即无从认识:物理,则不离主观好恶即无从认识。物理得自物观观测;观测靠人的感觉和推理;人的感觉和推理,原是人类超脱于本能而冷静下来的产物,亦必要屏除一切感情而后乃能尽其用。因此科学家都以冷静著称。但相反俩者)之中,仍有相同之点。即情理虽著见在感情上,却必是无私的感情,同样也是人类超脱本能而冷静下来的产物。”|2|(P50)其三,是义理之学说。从重写一部自己讲讲自己中国哲学的视角出发,持这种观点的学者认为,义理之学中国哲学的原型。所谓义理之学就是一整套关于建立和谐社会、积极人生的意义体系的理论,意义追求始终是义理之学的根本目的。与西方哲学不同的是,义理之学是从中国传统学术文化的主体一经学中发展起来的,经学是义理之学的学术母体与知识依据。尽管每一时代的义理之学具有各自不同的思想内容、价值观念、学术特色,但由于义理之学均是一种注疏、解释儒家经典的学问,故而决定了这些具有不同思想观念的义理之学都得依赖于同样的儒家经典,都得通过探索圣人的本义为其推崇的义理寻找合法性依据。作为知识依据的经典总是源源不绝地为不同时代、不同内容的义理提供最终的知识准则与权威依据。中国义理之学通过诠释经典而追问、寻求义理,是基于一种强烈地社会忧患和人文关怀,希望从经典中寻求此岸世界的意义,建立起和谐社会与积极人生的永恒目标。

 

  然而,在我们看来,上述说法虽然都有一定的根据和道理,但又都具有各自的片面性和局限性。而其最大的局限性和片面性就是:他们都是以儒家思想为依据的而道家,尤其是先秦道家则在他们的视野之外。而事实上恰恰正是道家在天人关系天道与人道关系问题的基础上构建了一个涵盖或统摄天人关系天道与人道关系、心性关系、性与情关系、义理关系的一个以为本原、本根、本体和境界的道论哲学形上学体系,从而不仅实现了中国哲学的突破,而且开启了中国哲学范式原创建构的思路历程。可以说,无论是《易传》本体论哲学范式的建构,还是玄学本体论哲学范式的建构,抑或是佛学本体论哲学范式的建构和作为儒家道统的宋明理学的本体论哲学范式的综合创新,其实都是在老子及其道家所创建的道论哲学的框架下对先秦儒家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天人关系关系问题虽然也是先秦时期各派哲学讨论的重要问题,并具有形而上学的性质,但就其作为一种教化的哲学生活哲学、或道德形而上学的思想主题,在先秦儒家那里并没有达到本体论的高度。事实上,从孔子开始,儒家的这一历史任务的最终完成则是经由了道家本体论哲学、《易传》、玄学、佛学本体论哲学的洗礼而由宋明理学家来实现的。而理学家之所以能够实现性与天道合一的本体论哲学范式的理论建构和综合创新,既与经典文本的转换有关,又与经典诠释方法的改变密切相联,而隐含在经典转换与方法改变背后的深层原因,则是由先秦道家所创构的本体论哲学范式的成熟与得意忘言的经典诠释方法的理论自觉。所以,无论是从本体论,还是从方法论的角度来看,儒家形而上学本体论哲学的建构,都与先秦道家的本体论思想有着直接或间接地内在而必然的联系。从这个意义上说,将天人关系天道与人道关系,心性关系或性与情关系、义理关系问题作为中国哲学的思想主题,显然缺乏充分的事实依据。

 

论中国哲学的思想主题和精神特质


  那么,哲学的思想主题究竟是什么呢?在我们看来,哲学的主题是哲学作为哲学所要解决的时代问题,是一定实践基础上的人的生命存在的终极价值和意义问题。哲学主题作为对自己时代问题终极关怀和形上之思,既是哲学作为哲学价值指向,也是哲学作为哲学的内在根据和深层原因。一个时代的迫切问题,有着和任何在内容上有根据的因而也是合理的问题共同的命运:主要的困难不是答案,而是问题。问题就是公开的、无畏的、左右一切的时代声音。问题就是时代的口号,是它表现自己精神状态的最实际的呼声。”“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因此必然会出现这样的时代:那是哲学不仅在内部通过自己的内容,而且在外部通过自己的表现,同自己时代的现实世界相接触并相互作用。”13而所谓时代问题,即一定时代的人们的生存境遇问题。哲学的形上之思域现实实践基础上的生存境遇问题的双向互动,既是哲学作为哲学存在的和发展的内在根据和动力机制,也是哲学以其自己特有的方式介入人们的生存实践、引领生存实践的内在根据和深层原因。可以说,在形而上学的追思中,完成对人之存在的终极价值和意义的哲学建构哲学之为哲学的使命,也是哲学之为哲学的主题。

 

  哲学主题是现实实践中的安身立命问题,而不是纯粹抽象的理论问题。哲学主题与哲学基本问题虽有联系但更有区别。哲学主题是哲学所要解决和回答的时代问题,即人的生存境遇问题和人的安身立命问题。这既是哲学之所以存在的内在根据和深层原因,也是哲学不断发展的动力和机制。而哲学的基本问题则是哲学作为哲学始终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是内在于哲学的基本理论问题。哲学基本问题的历史的和逻辑的展开构成,也就是哲学理论体系的历史的和逻辑的建构构成。哲学基本问题对于哲学的意义主要有二:一是哲学之所以区别于宗教和科学的内在根据和深层原因;一是不同的哲学体系之所以不同内在根据和深层原因。而如果说中国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主体、语言和存在关系问题上的言道悖论的话,那么,中国哲学的思想主题则无疑是礼崩乐坏基础上的社会治乱问题或和谐社会的建构问题。

 

  中国哲学是面向中国人自己的生存境遇和时代问题的形上之思,是中国人对于自己存在的价值和意义的终极关怀。中国哲学的主题是中国人的安身立命问题,是和谐社会的建构问题。中国哲学的突破和主题的确立肇端于先秦的礼崩乐坏时期,以天人合一文化生态模式为背景,其所面对的生存境遇和时代问题是礼崩乐坏天下大乱基础上的和谐社会的建构问题。而和谐社会的建构问题之所以是中国哲学的思想主题,就是因为,它是建立在礼崩乐坏天下大乱生存境遇基础之上的公开的、无畏的、左右一切的时代声音是它表现自己精神状态的最实际的呼声。事实上,正是基于对礼崩乐坏天下大乱原因的理性反思,而有诸子的百家争鸣和学派分系;而有中国哲学的突破和中国哲学思想主题的确立以及中国哲学的原创建构。尽管诸子百家对造成这种情况的归因不同,立说不同,但思想主题则是相同的,这就是社会治乱问题或和谐社会的建构问题。

 

  事实上,正是从社会治乱问题或和谐社会的建构问题等时代问题和思想主题出发,而有人的问题提出和在中国哲学中的核心地位的确立。中国哲学的立足点和出发点是人,核心也是人。正如冯友兰先生所说:中国文化讲的是'人学,着重的是人。中国哲学的特点就是发挥人学,着重讲人。”15(46)而之所以如此,正与礼崩乐坏的现实归因密切相关。按照中国文化对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和人与自我意识的关系问题的理解造成礼崩乐坏原因,既不在于作为外在必然性的或上帝,也不在于礼乐制度本身,而在于当下的人心、人性、人格。

 

正因为如此,所以孔子说: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论语。八佾》)“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论语。颜渊》)走的完全是一条以教化为核心的内在而超越的道路。而这条道路的开辟,则不仅使人、人性和人的生命存在的意义问题成为了哲学理论的轴心问题和基点问题,而且使中国哲学从一开始就走上了完善人的生命本性,开发人的生命的内在价值,提升人的精神境界的思路历程。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讲,只有回到中国哲学赖以突破的文化生态背景和问题境遇中,才能为中国哲学思想主题的澄明奠定坚实的思想和理论基础。

上一篇: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哲学

下一篇:论中国哲学的基本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