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当代中国哲学研究模式的转换
马克思指出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一切划时代的体系的真正的内容都是由于产生这些体系的那个时期的需要而形成起来的。121%哲学发展的鲜明特征和本质属性,在于始终面向时代精神面向人类实践面向世界文明。面向时代精神既有一个面向由古及今、一脉相承的“世代”,即延续、继承前人的问题;也有一个面向彼此不同、具有内在差异的‘时代”,即扬弃、超越前人的问题。如果说继承前人是哲学发展的重要前提那么超越前人则更能体现哲学发展的本质。因此马克思主义哲学要面向时代,充分体现当今人类实践和文明发展大趋势,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深刻而准确地把握不同时代精神的差异性,从根本上转换研究模式。这是深化、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面临的一个关键性课题。
一、适应时代变迁:哲学研究模式转换的根本动因
哲学研究模式涉及哲学的问题意识、研究资源的整合、研究方法的运用、问题求解方式和信念的论证与调适方式等。一般地说哲学与其他学科不同“其他学科研究存在的具体形式,哲学研究最本质的存在’,其他事物(存在)都在因果系列之中,本源性存在’则是因果系列的起始或'终结’”134历史地看,哲学对这些‘终极性”问题的追问,在不同时代呈现出巨大差异而且阐释和回答方式——研究模式也同样具有本质的差异性。从古代侧重对世界的‘本体论”把握,到近代侧重对世界的“认识论”把握再到现代哲学研究中所谓“语言一意义一价值论”转向,研究主题、取向、方法发生了根本性转换。
与其他流派相比,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实践的唯物主义”,其研究模式总体上体现为一种对人及其世界的实践把握方式它注重以社会实践为根基把哲学研究的主题、取向和方法与现实世界的改造联系起来强调“理论的对立本身的解决只有通过实践方式,只有借助于人的实践力量,才是可能的”。这种模式要求人们立足社会实践的历史发展,依据自己时代的现实不断更新研究主题、取向和方法。也就是说,在其总体研究模式之下,不排除一系列具有不同时代特点的具体研究模式。至于在某个时代,采取何种具体研究模式并不单纯取决于哲学理论本身,而是取决于人类实践、社会时代发展的客观要求。一百多年来,伴随着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激荡起伏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不断批判与斗争、争鸣与共鸣、分化与整合中走过苏东剧变融入中国改革开放大潮迈入21世纪的今天时代的巨变向人类提出了许多前所未有的课题启示着马克思主义哲学必须将目光从原有体系转向现实的社会发展进程基于对时代精神的差异性理解,开创有别于传统研究模式的全新研究路径。
第一,把握中国社会整体转型的要求社会是一个系统结构历史是多因素合力作用的结果现代化也必然是一个系统工程,表现为一种社会的整体转型。据罗荣渠研究,现代化包括四个亚过程:技术化、工业化、社会结构变化,以及心理态度、价值观和生活方式的改变。新中国成立后确立了工业化目标,后来提出‘四个现代化”,改革开放以来又逐步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结合起来,统一纳入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发展目标1夂这一发展路径广泛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等各领域的协调与联动,反映了中国现代化的全面性、整体性要求当代中国社会转型的整体性,决定了其发展模式不可能是单一的不仅包括新的经济发展模式、政治发展模式,而且也包括新的思想文化发展模式。
众所周知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模式就开始从计划经济转向商品和市场经济,政治体制改革也在逐步推逃但理论工作特别是哲学研究至今还不能说形成了新的模式。马克思指出:那些发展着自己的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的人们,在改变自己的这个现实的同时也改变着自己的思维和思维的产物.社会转型期新旧体制胶着利益分化显露价值取向各异文化碰撞加剧要求我们从哲学上概括和提炼与此相关的社会特点和趋向廓清改革开放的内涵和方向。这种时代要求,必然反映在哲学思想的流变上,反映在哲学研究模式的转换上事实上从1978年关于真理标准的讨论开始历经关于人性、异化和人道主义的争鸣关于实践一价值哲学以及现代化理论的探索虽然思潮迭起观点各异但始终没有脱离融合中西文化、发展中国当代哲学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题这一切为哲学研究确立了不同的理论问题、提供了多样化的研究路径从根本上打破了传统哲学研究模式的单一性充分体现了哲学研究模式创新的时代要求。
第二,借鉴苏联哲学研究教训的要求传统哲学研究模式,是我们承袭前苏联研究模式的产物。十月革命胜利后马克思主义哲学在苏俄上升为国家哲学,信仰者空前广泛,成为各类研究机构的专门对象。列宁大力倡导哲学研究,成立马克思恩格斯研究院支持学者们对马克思、恩格斯著作的收集、整理和研究他从未对具体研究施加任何个人影响保持了令人尊敬的沉默。列宁逝世后,斯大林以强烈的阶级斗争方式强势介入哲学研究催生了特定的研究模式,即《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第四章第二节关于‘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两大块研究模式。毋庸讳言,这种研究模式有其历史合理性体现了特定时代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认识水平但它把哲学建构为一种排他性的绝对真理体系它在研究方法上的“目的预设论”、‘单一线性进化论’和“统一性思维方式”违背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精神形成了思想文化发展的严重羁绊1\前苏联生产了数量惊人的哲学著作,但很少有能写入20世纪哲学发展史的经典之作。
前苏联理论播种与收获的巨大反差表明研究模式对于哲学发展至关重要。理论终究要靠正确、彻底和魅力征服人那种长期不变、日渐封闭僵化的体系模式,无法面对不断发展更新、丰富多彩的生活世界无法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多样化的理论需求那种过度依靠政权支撑取得唯我独尊的地位的研究模式,势必使哲学逐渐丧失相对独立的学术本性,丧失与其他思潮竞争求生存的本能,一旦失去政权支持就无法靠自身存活下去。从赫鲁晓夫到戈尔巴乔夫苏联哲学始终没有从旧模式中突围出来理论模式的致命内伤最终导致实践的错乱与失败。今天我们反思前苏联哲学研究的深刻教训,获得的一个重要认识,就是要创新发展当代中国哲学理论,必须摆脱苏联传统哲学研究模式的束缚,努力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时代化中国化,形成反映时代特征和中国气派的哲学新模式。
第三,改善当代中国哲学发展现状的要求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在对理论僵化、教条主义的反思、批判中,我国哲学研究取得了重大进展,各种‘新模式”异彩纷呈,在多样的话语交错、交锋中酝酿涌动。从基本范式看,“实践”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大厦的基石成为共识其核心地位得到确立从体系建构看,在20世纪90年代关于“实践本体论”、‘实践的唯物主义”争鸣的基础上,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取得了重要进展新编写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材,实现了体系上的重大突破。在这一体系中,对一些基本原理,如主体性问题、系统问题、价值问题、社会发展问题等的认识,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和深度。但同时也应看到,哲学研究领域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从研究方式看,由于尚未完全突破旧的话语模式致使学术界许多成果停留在象牙塔里没有得到充分转化主要表现为“思想淡出,学术凸显”,“理论话语与现实话语的疏离”。理论争鸣往往只是‘茶杯中的风暴”11016只是学者们“自己的盛宴’,学术声音往往成了学者个人的“私语”和“独白”。时下一些高校理论课逐渐失去听众从青年学生到教师只要你讲马克思主义人家就认为你水平低|11]。出现这种局面原因很多,但有一点不容忽视,就是理论课观点陈旧,炒冷饭,说服力不强。哲学研究与社会现实和时代发展相脱离无异于自我放逐和边缘化。
反思上述状况有三点值得注意:一是原有研究模式制约哲学应有的自我创造。如前所说我们的研究模式长期受前苏联影响,围绕别人的理论,“从别人那里输入问题、引进概念、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注释他人思想、解释他人著作、转介他人观点,几乎忘记了我们的自我”。二是原有模式对哲学的体系分割阻碍了各研究领域的交流对话。改革开放以来哲学界围绕诸多现实问题展开了多维研究视角,中西哲学、各种新兴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潮方兴未艾但是,各种话语体系分化严重,彼此相互隔绝自说自话。三是原有模式相对完备的范式体系相对封闭,其发展、创新只表现为在旧框框内微调根本无法通过整合三十多年的理论成果提升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解释力。从这个意义上说研究模式转换已成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当务之急。
二、确立当代视野:哲学研究模式转换的内在前提
恩格斯说:每一个时代的理论思维从而我们时代的理论思维,都是一种历史的产物在不同的时代具有非常不同的形式。”113]284哲学研究模式转换本质上是一种思维方式、理论视野转换。哲学作为一种对世界的理解模式和解释框架表现为人看待世界的态度、理解世界的角度是一种特殊的思维方式。思维方式是贯穿哲学框架的灵魂,那些范畴、原理和观点不过是其外在的表现形式随着时间推移范畴、原理、结论可能被历史激流煙没,保留下来的主要是思维方式及其影响。哲学史上每一种重要的体系和学派都可以看做哲学思维的不同模式,如本体论中的原子论模式、理念论模式、实体论模式等。从历史特征说,同一时代的哲学往往有着共同的思维模式。确立某种标志时代思维水平的新思维确立方式,实际等于了一种全新的理论视野。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与功能它所肩负的历史使命,要求我们的哲学研究必须立足现时代为解决当代世界和中国的问题捕捉具有世界观和方法论作用的全新视角。当代中国哲学理论的发展创新发生在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的时代条件下,发生在人类社会前所未有的大变动时期,发生在中国几千年农耕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的全面转型时期,发生在经济体制、社会结构、利益格局、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历史背景下。这些时代内容反映在哲学研究模式上无不要求我们从相对封闭的旧体系中挣脱出来确立一种全新的哲学研究视野。
第一,确立有别于传统思维方式的现代性视野。从总体上看,我们的时代可以称之为现代性的时代东方正在走进现代性西方尚未完全走出现代性。韦伯认为:“现代性不是某一社会某一方面的枝节性的特征而是应该存在于生活的各个方面和文化的所有领域之中”。马克思作为启蒙运动之子,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现代的唯物主义,开启的正是人类的现代性视野。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萨特断言:马克思主义非但没有衰竭,而且还十分年轻几乎是处于童年时代:它才刚刚开始发展。因此它仍然是我们时代的哲学。
叶秀山认为:在哲学问题中,有‘古典的’问题也就有现代的问题。推进哲学研究模式转换就是要从根本上确立不同于传统思维方式的现代性视野由此出发回答和解决我们所处时代的问题一方面要深刻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西方传统的继承关系。长期以来受前苏联研究模式影响,我们的哲学更多地作为无产阶级革命意识形态而存在突出的是它与中西方传统间的断裂同时也割裂了自身思想史的源泉因此,现时代的哲学研究首先要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西方传统思想成果的批判、继承关系,从而真正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人类哲学发展的伟大贡献但另一方面也要注意处理好马克思主义哲学视野与中国传统思维视野的根本区别。当前国学(儒学)热论煌煌,“国学(孔子)学院’、“读经班’遍呈宇内,有人甚至把‘传统的东西”视为当代中国哲学建构的‘主旨和核心”。我们不反对用民族语言表达马克思主义哲学使之具有中国风格和气派但这决不是要用传统文化比附马克思主义当年,孙中山用中国古代大同理想或井田制比附共产主义:考诸历史,我国固素主张社会主义者。'井田’之制即均产主义之滥觞;而累世同居,又共产主义之嚆矢。足见我国人民之脑际,久蕴蓄社会主义之精神”。同样毛泽东晚年也曾试图参照东汉时期的‘五斗米道’互助行为,建立人民公社。他们都犯了用传统文化比附马克思主义的错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质是时代化而不是传统化用传统文化对马克思主义变换说法穿凿附会,并没有把握中国化的真谛。
将哲学研究置于“现代性”这一宏大话语和时空背景下可以看到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于中国发展的意义,就在于它赋予了中国追求现代化的全新理论意涵。它的传入弥补了传统中国的现代性缺失推进中国实现了巨大历史进步。中国近代以来的历史是不断反思、建构自身现代性的历史;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的历史是全面引入科学与民主两大现代理性精神对传统文化展开全方位异质性超越的历史;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迅速发展根本原因并不在于某些旧文化的再度活跃,恰恰在于打开国门拥抱世界现代文明引入市场经济模式、现代管理经验和科学技术等。因此,改革开放彰显的恰恰是现代性对于现代化的内在规定性。世界上没有缺失现代性的现代化。中国哲学的生命之源,就是通过对近代以来中国发展的反思,立足于弘扬优秀传统,但又不执著或沉沦于传统,在超越传统中建构现代性理论,为中国未来发展指明方向。
第二确立合理安置工具理性的价值理性视野。理性是人独有的自觉意识和能力,是人认识把握世界创造人类生活的主体能动力置韦伯将理性区分为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前者指‘通过对外界事物的情况和其他人的举止期待,并利用这种期待作为'手段以其实现自己合乎理性所争取和考虑的作为成果的目的”的利益追求活动,主要回答世界“是什么”、“怎么样”的问题,即探究自然规律能动运用已掌握的规律创造服务于人类的科学技术及物质财富。而价值理性则是指“通过有意识地对一个特定的行为——伦理的、美学的、宗教的或作任何其他阐释的——无条件的固有价值的纯粹信仰不管是否取得成就”的意义追求活动价值理性主要回答世界“应当是什么”、“怎样才更好’的问题,它主要为科技、物质成就提供伦理价值引导,为人们从事工具理性活动提供长远合理计划。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互为基础和条件前者为后者提供物质条件后者为前者提供精神支撑。片面追求工具理性会造成人的异化和扭曲。西方的现代化道路正是由于工具理性的过度膨胀,而使社会陷入了空前的精神文化危机。从西方现代性的困境中突围出来走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就要建构一种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辩证统一的中国现代性。
中国近代以来的现代化进程主调是以科学超越传统文化,集中表现为以工具理性扬弃传统理性。科学和民主的张扬使国人精神生活跨越传统理性的‘经验一实用”界限,逐步上升到现代理性层次,对民族启蒙救亡、国家发展发挥了重大推动作用。但是启蒙之路仍然任重而道远在科学昌明的今天各种伪科学借科学之名行欺诈、迷信、愚弄之实传统经验实用主义——道德功利主义侵蚀科学理性使之堕落为放任的唯科学主义,淹没人和社会的价值一意义关怀。事实表明,我们在超越传统时,有时会不小心沿袭传统的老路。因此,当代中国哲学研究模式转换,不仅要进一步开掘工具理性的力量,提供一种科学理解世界的思维方式防止传统经验一实用理性渗入工具理性操作,还要提供一种具有时代内涵的价值理性视野合理安置、规约工具理性。有人说,现代人文精神早就存在于儒学传统中,好像儒学人本一民本主义先天具有现代价值理性一样。但事实是这种“人本’、“人文”更多地是社团主义或王权主义的其与现代价值理性契合的形式并未发展起来,甚至它本身就是反理性的。因此,“我们决不能简单地用传统理性代替现代理性操作现代科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秉承的是现代理性精神转变哲学研究模式就是要充分体现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统一,由此塑造和引导人们的价值追求。
第三,确立超越单纯‘是非逻辑”的正义性视野。罗尔斯指出:正义是社会体制的第一美德就像真实是思想体系的第一美德一样一种理论如果是不真实的,那无论它多么高雅多么简单扼要也必然会遭到人们的拒绝和修正”11913—4。正义,作为一种价值追求和理想是人类特有的对自身存在方式和存在意义的表征和要求,是对社会关系合理性的最高概念表达。在马克思看来,公平正义作为人类社会追求的崇高境界是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首要价值。从这个意义上说马克思主义哲学不只是‘求真’的体系,还是以真善美统一为自己立论根基的体系;不仅要研究‘是非逻辑”,还要研究‘正义逻辑”。
哲学对真理的揭示总是体现着事实与价值、“实然”与‘应然”的某种统一。在思维方式上哲学区别于具体科学的重要特征,就在于它既立足于实然又超越实然,具有非实证性和思辨性。马克思主义哲学代表着我们时代哲学的最高成就其社会历史理论也贯穿着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辩证统一。其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也始终体现为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内在契合的历史进程。邓小平哲学中关于时代主题和世界多极化的判断,即不完全是就事论事,其真正用意在于,从对世界形势的总体判断中,引出我们应当选择的正确国际战略原则换句话说它既是‘是不是”的事实判断,又是‘要不要’的价值判断是二者的辩证统一。作为事实判断,和平与发展反映了世界战争局部化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可以避免全面战争,维持总体和平争取共同发展的基本现实和可能,并不是说世界已然完全和平了,发展没有障碍了;而世界多极化则透视到虽然美国一超独大但它却不可能单靠自身力量独霸、主宰整个世界也无法遏止正在形成和发展中的多极力量,并不是说世界已然多极化了。因此作为价值判断,和平发展和世界多极化集中表达了一切爱好和平、希望共同发展的国家和人民基于人类道义力量的正义主张和要求反映了维护我国安全和根本利益的正义立场为我们在大战未开、小战不断、单极化与多极化的激烈较量中做出有理、有利的目标选择指明了方向。事实判断是价值判断的基础价值判断是对事实判断的超越现代哲学不应停留于简单的“是与非”层面还包含着‘正与牙‘善与恶”的道德立场和价值取向。因此我们的哲学研究模式不能仅仅执著于真理‘符合论’,只关注理论对现实的客观反映,也要充分体现人类对公平正义的终极道德追求,从而坚守理论的道义阵地,不断占领人类的道德制高点。
三、保持开放状态:哲学研究模式转换的基本路径
如前所述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总体上确立了一种对人及其世界的实践把握方式这是一种开放的、面向时代现实生活的研究模式。哲学总是以理性的、反思意识的方式来表达——展开和呈现自己的思想信念而不像宗教那样诉诸非理性的、神秘的个人精神信仰。哲学思想和信念不是定型的知识而是尚未生成的知识,不是现成的工具性物品而是一种深含‘终极关怀”的理性精神。这种终极关怀总是内聚于哲学家的文本中,可以向世人敞开,可供他人阅读、阐释和理解而不像宗教那样诉诸个人的隐秘体验和价值直觉因此任何真正的哲学——没有异化为“类宗教”的哲学都不是封闭和排他的而是内在地、必然地具有公共性、开放性、对话性。
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一门学科,与中国哲学、西方哲学一样都是当下哲学门类的组成部分,各门类的研究可以相互补充;作为一种学说与其他思想流派共同并立在一起,应当加强与其他学说的交流和沟通海纳各家之长促进自身发展作为一种介入现实生活的方式,肩负着人民大众精神寄托的主导取向,所以更应当充分关注、表达社会不同群体和阶层所期待的人文关怀1这种开放性要求我们的哲学研究摆脱旧有模式正确把握和处理与生活实践、与其他社会思潮、与政治建设的关系。
第一,把握好与生活实践的沟通关系。作为一种介入生活的方式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在与时代、实践、人的生存状况不断交流中,保持旺盛生命力的。生活世界的脉动是哲学的“一个持久的有效性的基础一个不言而喻的一劳永逸的源泉。”1211259失去了与生活交流、互动的能力,哲学就会黯淡并走向消亡。“学院化”是哲学的歧路。真正的哲学总是蕴涵着强烈的社会责任以引领现实生活、确立生活价值和规范、疗救社会心灵创痛、守望人的良知、建设人类精神家园为己任1221。马克思主义哲学更是抱有强烈的现实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从不把哲学看做哲学家的“私事”认为“哲学不是世界之外的遐想”,而是‘人民最精致、最珍贵和看不见的精髓’的集中体现111120~121。它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真谛就在于以自己特有的超越方式关注、引领生活。
哲学关注现实生活首先要有创新问题的能力。哲学的问题来源于生活的问题生活不断变化新问题层出不穷。有些问题是原有哲学无法完全涵盖的不能以“这个问题马克思早就说过了”来敷衍。我们不否认马克思文本的超越性,哲学界目前谈论的许多话题都能在其文本中找到如世界历史、全球化等都可引为注解。问题是在一些人眼里找到经典依据,似乎就有了专利权、裁决权这就流于简单化了。须知,马克思对一些问题如市场经济的论述有其特定的历史语境,不能完全照搬于当下生活。我们的研究必须通过直面生活问题提炼出最具时代感的原创性哲学问题其次要有创新概念的能力。解释某类新问题需要有某种新的概念框架。一些人习惯于传统研究模式的概念框架认为只须运用它就可以了;尽管生活发生了剧烈变化仍然认为旧的分析框架依然完美无缺。其实,马克思、恩格斯在世时就认为,任何既有框架面对生活的巨变,阐释力都是有限的。没有新的概念框架就不可能有新的思维创造不可能产生更深入、更具时代真理性的思想这必然限制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活九再次要有帮助人们体认生活的能力。哲学引领生活就是帮助人们理解、体悟生活。20世纪,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于中国人来说,其对现实生活的意义几乎毋庸置疑然而今天一些人对它缺乏兴趣,觉得它对自己的生活没有意义,这是为什么?不可否认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我们的研究更侧重于历史发展的本质和规律,强调其客观性和必然性,忽视了现实生活中人的地位和命运实际上,马克思主义哲学分析社会历史进程,其最高价值目标就在于追求人的解放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这是对人们生活境遇、命运最深切的人文关怀。在马克思生活的时代无产阶级是整体性的社会群体今天它分化为不同的社会群体和阶层1201,我们的哲学如何体现对他们的关怀如何体现‘以人为本”,如何以自己的方式与生活世界沟通这是哲学研究模式转换不可回避的重大课题。
第二,把握好与其他社会思潮的对话关系。哲学不仅是一种理念还是一种活动。它发端于对话倚重于对话也推动着对话。在人类思想史上,同一时代出现的不同思潮尽管有许多区别甚至完全对立但认真考察,它们又有这样那样的联系。19世纪中叶马克思主义与同时代的费尔巴哈唯物主义、斯宾塞实证主义凯里、巴师夏、洛贝尔图斯和稍后的马歇尔经济学、约翰。穆勒自由主义,普鲁东、布朗基、拉萨尔和巴枯宁的社会主义等,有着原则的不同但无论马克思、恩格斯,还是后来的马克思主义者都不否认马克思主义与其他思潮的联系。马克思主义对其他思潮的批判是“扬弃”,既有继承和发扬又有割舍和拋弃。今天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同样建立在与其他社会思潮充分对话的基础上彻底批判也不是绝对排斥。没有对话,就没有彻底的批判。不能设想,其他思潮会在马克思主义的批判中完全消失,如现代新实证主义、结构主义、弗洛伊德主义、存在主义等,都有深刻的思想和社会根源,我们不能为了“捍卫马克思主义的纯洁性”,一律将其斥为一无是处的‘谬说”,而将自己限制在一条封闭的轨道内自我循环。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开放性不仅体现为有彻底的批判精神还表现在有海纳百川的理论视野。改革开放以来在对传统研究模式的反思中,我国哲学日益呈现一种分化趋势,出现了许多分支形成了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多样理解。同时,全球化背景下不同文化价值的相互激荡也形成了对现实问题、人类存在方式的多样理解。各种社会思潮,如形形色色的复古主义、虚无主义、自由主义等交织在一起错综复杂争相夺占人们的头脑,挑战着马克思主义的主导力、整合力。那么马克思主义哲学如何在各种思潮冲突、博弈中发挥引领作用呢?道路只有一条就是摒弃狭隘的学科壁垒和门户之见,倡导、推动论辩和对话通过方法、视野的交流互补实现创新发展始终保持自身的先进性。保持先进性是保持主导力、整合力的前提。一种哲学能否有效整合其他思想文化、引领时代发展,主要看其能否繁荣和强壮自己,能否紧跟时代,善于从其他思潮中吸收有益成分实现自我超越从而占领时代制高点、道义制高点抓住大众的心理聚焦点不断提升与其他思潮竞逐真理的能力。否则,其主导地位迟早要被后起的先进哲学所取代。
第三,把握好与政治建设的互动关系。任何哲学家都希望自己的思想对社会发生影响而思想发挥影响最便捷、有效的途径是使其政治化政治化是所有思想文化无法避免的走向,中国传统文人就怀有很重的‘修齐治平’情结。时至今日,某些学者仍卜不有较浓的“禁区意识”、“迎合意识”、“跟风意识’,把哲学等同于政治宣传1231。与此相联系,作为主导意识形态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政治优势往往使其不能与其他思潮平等对话。混淆哲学的政治性与学术性界线必然遮蔽其真理性还会造成一种逆向极端倾向:一部分学者专注于学术甚至以纯学术、纯粹哲学自居耻于谈论现实把学术性和现实性对立起来那种拒绝现实生活、摒弃时代内容的学问,是没有生命力的。上述明显对立的倾向启示我们,必须处理好哲学与政治、哲学研究作为“政治过程”与其作为“文化过程’的辩证关系。
任何时代思想文化过程都与政治有着不可分割的互动联系。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政治性和学术性相统一的特征。其政治性在于服务于一定的经济基础满足一定的政治需要;其学术性在于代表时代的理性追求对问题的真理性认识。而哲学研究模式转换,则应是二者的相互融合、辩证统一。当然仅就哲学研究本身来说它本质上是一种思想建设,是一种文化过程具有相对独立性。虽然这并不必然表明哲学与政治、文化过程与政治过程毫无关联,但既然是思想文化过程就必须遵循思想文化发展的一般规律。哲学不是“温室里的花朵’,不完全依赖政治庇护而存在;它是生长在大自然中依靠自身力量经受各种风雨和严酷考验在与其他思潮竞争中提高生存本领的真理之树。推进哲学研究模式转换应更加注重以“哲学的方式”解决哲学分歧。历史证明,以政治手段介入哲学分歧,无益于哲学的正常发展,无益于提升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竞争力和说服力。关照思想文化发展的自身逻辑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繁荣发展的文化基础。这个基础是不可逾越的。
总之理论的命运影响着中国的命运,而“哲学的命运决定着理论的命运”124119面向时代精神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表达着对当代中国哲学新形态的理性诉求,而其关键就在于能否从根本上实现研究模式的转换。这种转换不是与传统模式全然割裂,而是在继承其合理成分的基础上实现一种全新的超越。这种超越,正如“似曾相识燕归来”预示的春天的信息:即将来临的春天,不是去年的春天今年归来的燕子也未必是去年的燕子,但却似曾相识。”我们“总是'缅不’着曾在’,‘设计’、‘着将在’,而努力工作于现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