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国哲学思想对书籍设计的影响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籍在我们的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是我们传递文明与知识的重要工具。随着科技的进步,书籍设计也在不断发展,然而我们现在大多数的书籍都是借鉴西方版本,失去本身发展的特色,人们从“西式”雷同中产生审美疲劳,进而要求设计师实现突破。本文从中国传统哲学思想与书籍设计,书籍设计本土化以及书籍演变,论述中国书籍设计“本土化”的必要性。
一 中国哲学思想与书籍设计
1.1“天人合一”
是一个有着5000多年历史文化古国,其中优秀的道德思想哲学观深深的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的思想,其中“天人合一”思想概念最早是由庄子阐述,后被汉代思想家、阴阳学家董仲舒发展为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体系,并由此构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中国古代崇尚自然,敬佩自然,力求与自然融为一体达到真正的“天人合一”。这与书籍设计理念有着重要联系,讲究书与人合为一体,在看书的过程中真正对书籍感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引导人们去阅读尽最大化的把书籍的作用展示出来,喜欢、阅读书,把书籍当成上生活中的一部分来对待。而由于构成形式的不同,书籍版式中各个元素的组合编排,所产生的视觉效果也是不同的。
1.2自然之法
以老庄思想为核心的道家哲学,是中国哲学文化之魂,在中国文化史和哲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人们常说,儒家重礼乐,道家贵自然。可见,“自然” 是道家思想的核心内容。老子云“道法自然”,“道”“自然”是同一的。“自然”具有“道”本体的品格,“道”的本性是“自然”,“自然”就是天然、自然而然。道家在哲学上以“自然”为理法,表现在审美观上,便是对自然美的崇慕和追求,以及对浮华矫饰的反对。崇尚“自然”、顺应“自然”是老子美学意蕴的主要源泉。在这一学说方面日本的设计师原研哉表现最为强烈。他是日本中世纪的设计师,也是日本品牌设计无印良品MUJU的设计总监。无印良品在中国很受欢迎,很多人被它返璞归真、简单生活的哲学所吸引。在物质横流的社会无印良品就像山泉里的一股清泉清澈。据了解原研哉最喜欢的设计色彩,毫无疑问就是“白”。原研哉认为,以“白”为背景可以凸显事物的本质,还包含一种似有似无的抽象概念。他与中国画美学思想的“留白”有异曲同工之处,体现中国道德和哲学思想体系,在书籍设计中不能把版式排的太满,要有实有虚,让书籍看起来有节奏感,引导人们去想象与利用“白”这一元素,形成“正负型”突出阅读中心,让“白”也发挥它的作用在书籍设计每一页的排版上,每一个细节,每一个文字图片。追求一种自然,符合人们审美的形式美。
二、中国哲学思想与书籍设计的变迁
2.1 简册
文字的出现就有了记录文字的载体,最早的我们都清楚是甲骨文,记录在动物骨头上的文字。但是甲骨文不易携带串联起来形成今天我们所看到的一本书那样,只能人工拼凑在一起进行阅读,所以那时候还没有出现装帧。伴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简”的出现他们将竹片或木片按顺序用绳子编连起来,又卷成圆筒状,这就是真正意义上最早的书籍。简的宽度一般在0.5~1厘米左右。长度往往视用途而异。简册通常用丝绳或麻绳编连,以编两道或三道为最常见。一般先把简编成册,然后再书写。每册的简数不一 ,主要取决于书写的内容以及携带、阅读是否方便。收藏简册时,以末简为轴卷成一卷。
2.2帛书
中国古写作在绢帛上的文书是以白色丝帛为书写材料,其起源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现存实物以子弹库楚墓中出土的帛书为最早。在战国时代,人们为了携带方便,至迟汉代古籍上已有"帛书"一词,如《汉书·苏武传》载:"言天子射上林中,得雁,足有系帛书。"而帛书的实际存在当更早,可追溯至春秋时期,如《国语·越语》曰:"越王以册书帛。"不过,由于帛的价格远比竹简昂贵,它的使用当限于达官贵人。就帛书的书法艺术而言,其排行大体整齐,间距基本相同,在力求规范整齐之中又现自然恣放之色。其字体扁平而稳定,均衡而对称,端正而严肃,介于篆隶之间,其笔法圆润流畅,直有波折,曲有挑势。
2.3线装
造纸术的发明对书籍设计有着极大的影响,大约在公元2世纪,中国开始利用大麻和树皮纤维制造书写用纸。此后,随着技术和设备的进步,造纸技术在中国得到了巨大的发展。在其中出现过经折装,旋风装,蝴蝶装和包背装等,来解决卷轴不便的问题。线装是书籍装订的一种技术。它是我国传统书籍艺术演进的最后形式,出现于明代中叶,通称“线装书”。实际上在装订时,纸叶折好后须先用纸捻订书身,上下裁切整齐后再打眼装封面。线装书在折页方面,与包背装完全相同,即正折,版心外向。线装装帧在中国传统的装订技术史上最为进步。线装书既便于翻阅,又不易散破,散破了也便于重装,恢复原貌。当下线装仍在流行,并被视为典雅的装帧方式。也是很能代表中国的特色书籍形式。
19世纪80年代末期概念书籍设计的发展由德国的帕尔和拜茨提出,在波普艺术的影响下,设计师们结合现代艺术表现手法,开拓了书籍在视觉以外的表现力。概念书籍也是书籍装帧的一部分。它是在设计一本书的时候,采用一些概念型的东西。使书籍外观、所表达的含义,更有深意。它的主要功能是审美与文化品位的表现,概念书籍在于形式的突破,对于陈旧思想观念的改变,用新视角,新概念,新形式新的设计方式来提高设计者的设计,它包含了书的理性编辑构架和物性造型构架,是为了寻求书籍内容的可读性。概念书籍表现在3个方面的美感:第一是姿态美,就像是女人的衣服中国有句古话“人靠衣服马靠鞍”姿态美更会吸引人的目光。第二是视觉享受。第三是“肤质”的美,就像是世界上有三种肤色,而每个人有不同的肤色,但是每一种肤色都能给我们带来不同的感觉。而且它可以从根源上解决纸张的浪费,可以采用可回收利用的纸张材料,每一个概念书籍既是一个传递文化与知识的材质也是一个珍贵的艺术作品,多功能展示可以放在家里当装饰品。(如图1手工创意),佛蒙特州艺术家Lucian 利用回收站的二手书进行创作,把书籍内页折成她想要的字母的样子然后组合成单词,甚至有人去那它求婚,完全实现传统书籍的突破。概念书籍更能直接地表达作者内心的感受来传达作者的思想内涵,并体现着非常强烈的个性。为读者提供更舒适的阅读感受。传统概念的突破是新概念书籍的重要特点。是当今发展的趋势,增加阅读的趣味性。从服务业看设计的未来,创意书籍的出现大大增加了儿童读书的乐趣,会有更大的前景。(图2记忆中国)。
三 中国哲学思想催生书籍设计本土化
我国历史文化悠久,但是由于历史等一系列原因在科技革命中有所落后,尤其是现代设计中的大师享誉世界的更是寥寥无几,立足于传统文化,找出中国传统的美学形式与设计,把自己的文化同现代设计所融合,才不会在设计的大流中被冲垮。善于学习是我们民族的优点,但是不能盲目模仿。二十一世纪是一个全球化与民族独特化相互发展的时代,我们在学习西方的技术与思维的同时更应该保持自己的特色,中国几千年文化给我们留下许多灿烂的文化与哲理,我们应该加以利用寻找具有中华民族的设计理念。传统艺术是有生命力的,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在传统的基础上发展才能让传统艺术富有更强的生命力和感染力,结合现代科技进行更好的设计。像是中国古代所特有的文字竖排版,线装,印章等元素就很能表达中国的独有文化,在这一方面吕敬人,陈绍华等少数设计师真正做到了中国“本土化”。吕敬人可以说是中国当代设计的杰出书籍设计师,他从师于日本设计大师杉浦康平,学习东方的设计理念,造型体系和技术工艺,结合西方的先进设计思维,形成与西方书籍设计形成对应之势,逐渐形成自己的特色。如图2,吕敬人的《中国记忆》在08年获得最美书籍,采用许多中国元素,书的封面采用中国古代女性特有的旗袍扣样式,增加书籍的趣味性和中国元素等,让人们在打开书籍的时候怀有一种好奇的心情去探索。在书籍市场上一眼就吸引人们眼球。我们看到越来越多的设计师在关注中国传统文化,在挖掘本土文化的魅力,中国元素的运用越来越广泛。中国元素的运用只有符合主题语境时才算锦上添花,才能够打动中国和外国的读者。
四、结语
书籍是我们人生中一个重要的部分,因此把书籍设计具有民族特色做出一个册题是很有必要的,对中华民族的思想,知识的传播有着重要意义。保持中华民族特色,也向设计师们提供一个新的思考点。在这个领域投入更多的经历,使其成为书籍的主流设计。
作者:张鹏越 来源:名家名作 2016年2期
上一篇: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对现代科学的启示
下一篇: 中国哲学视角下的当今道德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