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走进冯友兰,体验《中国哲学简史》

发布时间:2016-08-26 14:38

  一、引言

 

  20世纪上半叶的中国,有几位先哲对发展了几千年的中国哲学历史进行了梳理,如胡适先生,其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写出了一本被称为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中国哲学史大纲》。在这里,有一个人是我们不能回避和跨越的,他就像一座大山般横跨在20世纪中国哲学史的研究中,正是这个人将中国哲学史划分为了 子学时代经学时代两个阶段,这个人将《论语》称为中国的圣经。

 

  他就是冯友兰先生。

 

  二、冯友兰先生与《中国哲学简史》

 

  冯友兰先生是20世纪中国最有影响力的哲学大家之一,曾于1919年赴美国留学,获得了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学位,一生都致力于中国哲学的研究与教学工作。除了这里提到的《中国哲学简史》,还有两卷本《中国哲学史》以及以程朱理学为基础建构的新理学体系等多部著作。

 

  《中国哲学简史》是冯友兰于1947年在美国宾夕凡尼亚大学讲授中国哲学史的英文讲稿,后经过整理于1948年由麦克米伦公司出版,又经其学生涂又光据英文翻译为中文。中国哲学简史,顾名思义,就是一本简述中国哲学史的册子,用冯友兰先生的话说:小史者,非徒巨著之节略,姓名、学派之清单。譬犹画图,小景之中,形神具足。非全史在胸,曷克臻此。惟其如是,读其书者,乃觉择焉随精而语焉犹详也。

 

  虽说是简史,但是冯友兰先生却也把两千年来中国哲学发展的脉络在书中铺开,如一幅小的画卷,画中,但凡可以在中国哲学史上留名的人、著作、思想、学派,无不在画中留下一笔。一幅小小的画卷,却也勾勒出了中国几千年文化与思想发展的线索。

 

  全书,冯友兰先生用了二十八章。从中国哲学的精神和背景铺开,依次论及诸子百家的起源和代表人物、新道家、佛学、新儒家及现代的中国哲学。其中有详有略,但都论及了其思想的核心,不仅是一部哲学史,也是一部中国文化与思想发展的历史。

 

  三、走进《中国哲学简史》的世界

 

  这是一本简史,但是却有许多的人物与哲学流派要提及,并要能阐明其思想,因而著者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对每一个人和每一个流派都详加论述,简洁扼要就成了本书的一大特色。

 

  语言文字虽然简明扼要,但是内容却无比丰富,每一个段落都可以作为一个哲学命题进行研究,甚至一段话里都包含有深刻的哲理。下面就让我们走进具体的《中国哲学简史》的世界去细心体悟几段经典的句子:

 

  ()人的哲学性质

 

  “人不一定应当是宗教的,但是他一定是哲学的。他一旦是哲学的,他也就有了正是宗教的洪福”(第一章《中国哲学的精神》之哲学在中国文化中地位”)9

 

  冯友兰先生认为,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不同之一在于:中国文化的精神基础里没有宗教,而是伦理,这种伦理透露着一种哲学的性质;而西方文化的精神基础是以宗教为基础。但是在未来,冯友兰先生认为人们将会以哲学来代替宗教。

 

  ()海洋国家与大陆国家

 

  “海洋国家的人是知者,大陆国家的人是仁者,然后按照孔子的话说: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第二章《中国哲学的背景》之海洋国家与大陆国家”)35

 

  这似乎正是印证了中国两千年来在中国的地位。

 

走进冯友兰,体验《中国哲学简史》


  ()经验的……

 

  “经验的对象总是站在经验者的对面。如果说,一切能够是经验的对象,那也一定要说,还有个经验者站在一切的对面。”(第八章《名家》之惠施学说、公孙龙学说的意义”)110

 

  在名家的学说里有在形象之内在形象之外的区别。这句话的大意是说,名家的所谓在形象之外一切不能够是经验的对象的,因为一切无外。

 

  ()宗教与诗

 

  “宗教,诗,二者都是人的幻想的表现。二者都是把想像和现实融合起来。所不同的是,宗教是把它当做了真的来说,而诗是把它当做了假的来说。”(第十三章《儒家的现实主义派:荀子》之礼、乐的学说”)177

 

  在中国的中,丧礼和祭礼是最重要的,但是又充满了浓厚的宗教气息。可是经过了儒家的解释,这些个宗教即净化为了诗。人们知道诗是不真实的,但是从诗中得到情感的满足却也不妨碍理智的进步。

 

  四、体验《中国哲学简史》

 

  曾听过这么一句话,至今仍觉得妙不可言——“文学是用于通情的,史学是用于明故的,哲学是用于达理的。

 

  写史易,写简史难。一部《中国哲学简史》,那就是一种成竹在胸的从容不迫,一本小小的册子后面有冯友兰先生多少年的学问和人生经验垫底。本书不枯燥,不高深,细细品味,心中那几分迷茫渐渐拨开了云雾,透出了些许的曙光,平添了几分理智。这也进一步印证了前面说过的哲学达理

 

  这本书的最后,冯友兰先生将人生的境界划分为了四个阶段: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从其解释的字里行间透露出的哲理,给人以无穷的人生启示,对于人的修身养性、达理明智有着积极的启发。虽然不能说读了此书就可以将个人的人生境界提高到天地境界,但是,当沉浸于此书时,恍惚间有时似乎觉得自己已经达到了天地境界了。无所为而为无为而无不为太一在形象之外,所有的一切都萦绕脑海中。

 

  王国维先生曾经说过这么一段话:余知真理,而余又爱其谬误伟大之形而上学、高严之伦理学与纯粹之美学。王国维先生是在研究古代文献之后的感悟,与此相同的,冯友兰先生的《中国哲学简史》也是以古代文献为基础的。对于这本书,喜欢思索人生的,喜欢禅、道、儒家道理的,可以作为哲学来研究,并有所收获。对于那些累于哲学之人,本书也可以当做文学作品来品读。本书语言简洁而不失生动,更为重要的是,书中引用了大量的文献资料,因而完全可以当成一部研究文化史实的书来读。

 

  同时,这本书在相关的中国哲学命题上还同西方哲学的相关之处进行了联系和比较。

 

  五、听君一席话,道破心中疑

 

  一直以来我个人十分欣赏庄子的才气,但是对于其哲学主张却颇为瞧不起。在庄子及道家那里,提倡无为弃知,但是如果真的弃知了,为何庄子与老子还学了如此之多的学识呢?在冯友兰先生的这本书里,我找到了答案。在有关庄子的篇章里有这么一段话:“‘无知不知不同。无知状态是原始的无知的状态,而不知状态则是先经过有知的阶段之后才达到的。前者是自然的产物,后者是精神的产物。……”

 

  道家提倡弃知来达到内圣并非否认知识,不同于无知。其所提倡的是在获得知识后理应超越它,忘却它,获得后来的不知状态,达到道家所说的不知之知的状态。

 

  六、结语

 

  一般的书评,终归会说些该书在某某地方之不足,似乎这样才算是完整的。在这里,个人也不自量力地点出一两点冯友兰先生这本《中国哲学简史》的不足之处,给这篇书评划上一个完整的句号吧。

 

  通观全书,有一些常识性的错误,不知是著者笔误,或是译者笔误,抑或是出版者失误,将先秦时瓦解的社会制度都写成了封建制度,细数下来共有6处吧。

 

  同时个人觉得,因其是为外国人讲解中国哲学的英文讲稿,对待某些哲学问题的解释未免过于简单化处理了;在全书的结构上也有所失衡,子学时代的篇幅过多,而近代的中国哲学问题冯友兰先生则是更多的介绍其新理学体系,似乎不妥。

 

  这只是个人的意见,但终归本人才识有限,故而也不敢妄下定论。读者中有更精深者,或许会反对,而这一切的一切总归要各位拜读了此书,抑或会有更精到的见解。

 

  作者:陈玄 来源:散文百家·学术百家 20118

上一篇:中国传统哲学中关于人的价值观探讨

下一篇:中国哲学视阈下的生态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