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是高校教师义不容辞的使命
人类社会每一次重大变迁,人类文明每一次重大飞跃,总是离不开哲学社会科学的知识变革和思想先导。连日来,习近平总书记“五·一七”重要讲话精神在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哲学社会科学各界人士以及高校师生中产生了强烈的反响。大家的共识是,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对新形势下做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具有划时代的现实意义。高校是哲学社会科学知识分子密集的地方,我们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要求,不畏艰辛、不懈努力,为繁荣哲学社会科学述学立论、建言献策,担负起历史赋予的光荣使命。
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做先进思想的倡导者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进入微时代以来,人们的思想大解放,人们的思维空前活跃,但也出现许多疑虑和困惑,期盼能从理论上予以回应。众所周知,我们党的全部奋斗都是建立在马克思主义基础之上的,动摇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就会动摇党赖以存在的最根本的理论基石。这就需要我们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面对当前中外不同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通过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强固我们党的精神支柱。科学理解马克思主义,需要我们从理论体系、理论品格、基本立场、理论特质诸方面去把握和认识马克思主义。
正如习近平所强调的那样,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区别于其他哲学社会科学的根本标志,必须旗帜鲜明加以坚持。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继续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我国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自觉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自觉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贯穿研究和教学全过程,转化为清醒的理论自觉、坚定的政治信念、科学的思维方法。运用马克思主义指导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发展中面临的新形势和新任务,全面深刻地理解我国当代哲学社会科学建设和发展的根本目的、基本原则和根本方向、基本特点、具体要求以及党的领导地位,着力解答人们关注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
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不断增强马克思主义自身的说服力、吸引力和战斗力,大力弘扬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既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又根据实践变化创造性地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坚持发展“两个体系”,做学术研究的开拓者
高校要实施以育人育才为中心的哲学社会科学整体发展战略,构筑学生、学术、学科一体的综合发展体系;实施哲学社会科学人才工程,着力发现、培养、集聚一批有深厚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学贯中西的思想家和理论家,一批理论功底扎实、勇于开拓创新的学科带头人,一批年富力强、锐意进取的中青年学术骨干,构建种类齐全、梯队衔接的哲学社会科学人才发展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不断激发着理论创新、学术创造的活力,为哲学社会科学打开了广阔的视野,奠定了中国学术走向世界的理论与现实根基。当前,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事业正处于快速发展时期,也是高校教师为中国学术走向世界、争取“话语权”、占据“学术高地”的机遇期。高校教师要做学术研究的开拓者,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世界观方法论,必须坚持服务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必须坚持中国学术的自觉与自信,必须坚持“立足国情、弘扬传统;面向世界,不断创新”的原则,与国际学术界展开平等、独立、相互尊重的对话,以鲜明的中国特色和时代特征走向世界,创造具有时代气息的、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
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做社会风尚的引领者
理论与实际相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和根本特征,也是马克思主义的强大生命力所在。马克思主义不是僵化的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我们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解和相信马克思主义,宣传和传播马克思主义,目的是为了应用马克思主义,必须确立以问题为中心的马克思主义学习研究态度。在真懂真信的基础上,敢用善用马克思主义,坚持应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基本观点、基本立场、基本方法,来指导解决我国革命、建设、改革中的各种实际问题,指导我们工作、生活、学习中的各种具体问题,实现马克思主义的创新发展。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礼仪之邦,“仁、义、礼、智、信、孝、廉”等理念长期是我们整个民族共同信奉的道德规范。随着中国城市化、工业化、市场化快速推进,人口大流动,人们的生活节奏日益加快,生活环境发生巨变,特别是农民由一个熟人的农村社会进入一个陌生的城镇社会,承受的工作压力、生活的巨大压力。从而导致一部分人原有价值标准、道德规范受到冲击,造成心态失衡乃至行为失范。尽管人们的物质生活条件有了较大的改善,但人们对社会道德伦理的问题更加关注,对社会和谐幸福的追求更加突出。在新形势下,如何形成更加适应城市化、现代化、市场化、国际化条件下的社会价值标准、道德规范、伦理关系,的确需要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进一步肩负起崇高的社会责任,发挥在社会建设、社会治理和道德伦理建设中的独特作用,以舆论的力量来树立正气,以学术品格扬善抑恶,引领时代精神和道德风尚。
坚持理论自信,做党执政的支持者
治理国家和社会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统筹兼顾,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把握问题的关联性、整体性、系统性。在治国理政实践中,党和国家提出了“一带一路”战略构想,从来治党,重拳反腐,深化改革,普惠民生,依法治国,民主协商,强军精武,加强战备等等。这一切都充分体现了习近平同志为首党中央治党治国治军的雄韬伟略。然而,在社会快速发展的新时期,我国改革和发展也面临着一系列新问题新挑战,各种社会矛盾频发期且凸显,使改革进入深水区和攻坚期,惟其艰难,更显勇毅。这就迫切要求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立足国情,放眼世界,展望未来,视野宏阔,谋划深远。只有眼界宽阔,深入社会,思路敏捷,科学认识和正确分析中国和世界发展趋势,繁荣具有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才能为党和国家决策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因为,我们党在治国理政方面,不仅要在工作方针、政策和制度等层面加大健全和完美力度,更需要有哲学社会科学为其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大事难事看担当”,在党和国家建设发展处于重大历史关头,民族复兴进入形势路径最复杂、各种压力空前加大的重要历史时期,高校教师特别是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理应担当,做党执政的支持者,进一步发挥引领指导思想、坚定理想信念的重要作用。
作者:谢建社 来源:新经济 2016年10期
上一篇:繁荣哲学社会科学应该注意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