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平等思想及反思

发布时间:2016-12-30 15:05

  马克思的《1844经济学哲学手稿》是一部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创立和形成过程中具有承上启下地位的重要著作。《手稿》从唯物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立场出发,对涉及哲学、政治经济学和其他共产主义理论的各种历史文献和思想进行了系统地批判性考察,同时也为我们指明实现真正的平等社会的正确方向。就是要坚定不移地走社会主义道路,继续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对最终实现真正的平等应当具有正确心态;应立足当下,从自身做起,重视集体精神和合作精神。

 

  平等自古以来就是人们不断追求的理想。在人类漫长的发展过程中,面对由于社会的不平等问题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人们对平等的渴望也与日俱增。但是,就什么是平等这一问题,马克思虽没有做过专门的论述,可我们通过仔细研读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后,就不难发现其中包含着丰富的平等思想。在手稿中马克思不仅否定和批判了以往思想家们对平等的曲解,而且指明了不平等的根源,实现平等的途径,何为真正的平等。马克思描绘了社会平等的发展图景,并形成一种关于平等的思想理论体系。而当前我国正大力推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中也包含平等观,通过深入分析和研究马克思手稿中的平等思想将对我们更好地理解、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特别是平等观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马克思对以往平等观的批判和超越

 

  马克思在《手稿》中指出:平等不过是德国人所说的自我=自我译成法国的形式即政治的形式。平等,作为共产主义的基础,是共产主义的政治的论据。这同德国人借助于把人理解为普遍的自我意识来论证共产主义,是一回事。”[1]128可见马克思是反对抽象平等的。在他看来平等应当在各种社会关系中,在社会实践中去理解和实现。而在马克思以前的思想家们却是从抽象的人性或观念出发去解释平等。西方启蒙运动时期所倡导的人生而平等、自由”“天赋人权等思想,虽然推动了人在自然权利上的平等,但是却没有实现真实的平等,并最终成了资产阶级为其统治辩护的工具。西方一些思想家认为社会中的不平等不是由于社会制度本身的缺陷,而是由于后天个人的因素所导致的。持这种观点的代表人物是伏尔泰,他在《哲学词典》中写道:人人生来都对于统治、财富、快乐具有一种相当强烈的爱好……人们有这类高尚秉性就不能彼此平等。”[2]469此外,早期的空想社会主义者们虽然已经把平等扩大到个人的社会地位方面,同时也揭露了社会中的不平等现象,但是由于没有找到社会不平等的真正根源而最终陷入了空想。马克思通过分析、批判以往思想家们的观点,最终将矛头指向了私有财产。通过进一步分析创立了异化劳动理论,并找到不平等问题的根源——异化劳动。在《手稿》中,马克思批评国民经济学从私有财产的事实出发,但是,他没有给我们说明这个事实。马克思确信异化劳动是私有财产产生的根源,接着他又指出通过异化劳动,人不仅生产出他作为异己的、敌对的力量的生产对象和生产行为的关系,而且还生产出他人(即资本家)对他的生产和他的产品的关系,以及他对这些他人的关系。”[1]60-61由此看来社会中的一些不公平的现象的根源也就在于劳动。马克思在《手稿》中的论述虽然没有直接说明平等问题,但是我们通过分析不难发现马克思对平等问题的深刻认识。他在批判的过程中实现了理论的超越。

 

  二、《手稿》对平等问题的回答

 

  异化劳动是不平等问题产生的根源。马克思在《手稿》中指出私有财产的本质和根源是异化劳动。马克思认为私有财产是异化劳动借以是实现的手段和形式。在私有财产中所表现出的不平等关系是由异化劳动所决定的,异化劳动是这种关系的内容,私有财产则是直接原因。在《手稿》中马克思深刻揭露了雇佣劳动与资本、工人与资本家的对立、不平等的关系,指出整个人类的奴役制就包含工人对生产的关系中,而一切的奴役关系只不过是这种关系的变形和后果罢了”[1]63。马克思还强调,在被国民经济学作为前提的资本主义私有制的状态下劳动的这种现实化表现为工人的非现实化,对象化表现为对象的丧失和被对象的奴役,占有表现为异化、外化”[1]52,并指出异化劳动的三个规定:劳动者同劳动产品相异化;劳动者同他自己的劳动相异化;人同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劳动为富人生产了奇迹般的东西,但是为工人生产了赤贫。劳动生产了宫殿,但是给工人创造了棚舍。劳力生产了美,但是使工人变成畸形。劳动用机器代替了手工劳动,但是使一部分工人回到野蛮的劳动,并使另一部分工人变成机器。劳动生产了智慧,但是给工人生产了愚钝和痴呆。”[1]54由此看来,在异化劳动前提下的资本主义平等仅仅只能是形式上的平等,而并不会有现实的、真正意义上的平等。要铲除不平等的根源,实现人对人本质的真正占有,就必须要对异化劳动予以扬弃。

 

  推动共产主义运动是实现真正平等的有效途径。马克思在《手稿》中指出自我异化的扬弃同自我异化走的是一条道路”[1]78要扬弃私有财产的思想,有思想上的共产主义就完全够了。而要扬弃现实的私有财产,则必须有现实的共产主义行动。”[1]128“社会从私有财产等解放出来、从奴役制解放出来,是通过工人解放这种政治形式表现出来的,这并不是因为这里涉及的仅仅是工人的解放,而是因为工人的解放还包含着普遍的人的解放”[1]62。私有财产发展到资本主义时期,其内在矛盾就开始显露出来,已经超出了有产与无产之间的对立,成为资本与劳动之间的内在矛盾。资本主义私有财产的发展过程即是劳动自我异化的发展过程,也是私有财产的内在矛盾的发展过程,最终将是劳动异化的自我扬弃的过程。因此,消除不公平的现实途径就是在推进共产主义运动中消灭私有财产、消灭异化劳动。由此我们可以看到,马克思从社会关系入手,将人的本质变化以及整个人类的解放问题与现实的社会关系联系起来,从而为人类平等找到了现实的有效途径。此外,我们还要看到共产主义的实现过程将是漫长而艰巨的,因而要真正实现平等也是如此。 自由人的联合体才是真正平等的实现。马克思在《手稿》中强调:你对人和自然界的一切关系,都必须是你的现实的个人生活的、与你的意志的对象相符合的特定表现”[1]146人对世界的关系是一种人的关系,那么你就只能用爱来交换爱,只能用现在来交换现在,等等”[1]146。也就是说只有通过恢复人的类本质及自由自觉地活动,人类社会才能进入真正意义上的平等社会。我们可以看到,马克思所主张的平等和个人自由不仅不是对立的,而且是相互依存的。共产主义作为私有财产的扬弃,但绝不是私有财产的再分配或是转移,也不是要抹杀个性,而是要通过异化劳动和私有财产的扬弃为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创造条件,最终摆脱人对物的依赖,实现个性自由和解放。只有当人实现其自身自由的本性时,人才能对对象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占有。社会中每个人对于其自身发展来说就拥有了平等的机会。从另一方面来看,自由的个人也并不等同于利己主义。因为在利己主义思想的笼罩下是无法实现平等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利己主义者总是喜欢在存量上做文章,在利益最大化思想的驱使下势必会损害他人利益。而在自由人的联合体中,自由的个体是朝着共同的增量上努力的。打一个形象的比喻就是利己主义者考虑的是如何使自己多分一点蛋糕的问题,而自由人的联合体中人们考虑的问题是如何把大家共同的蛋糕做大的问题。自由人的联合体既是平等的前提也是平等的结果。在自由人的联合体中我们已经看到,在被积极扬弃的私有财产的前提下,人如何生产人——他自己和别人;直接体现他的个性的对象如何是他自己为别人的存在,同时是这个别人的存在,而且也是这个别人为他的存在”[1]121,在那里,需要和享受失去了自己的利己主义性质,而自然界失去了自己的纯粹有用”[1]63。在共产主义社会中劳动不再是谋生的手段,而是人们乐于从事的活动,是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有效方式,是个人施展才华的有效途径。个人的发展与他人、社会的发展有着更加紧密充分的联系。自由人的联合体中消除了异化的社会关系,消除了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的对立关系,进而也消除了不平等。

 

  三、《手稿》中平等思想的当代启示

 

  ()要坚定不移地走社会主义道路,继续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

 

  《手稿》中将社会的不平等归因于私有财产,并进一步分析得出根源在于资本主义条件下的异化劳动。这就启示我们要最终实现平等,就必须要坚定不移地走社会主义道路,继续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要继续毫不动摇地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坚持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当前,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全球化进一步深化,一方面我国经济社会有了比较快速的发展,另一方面我们也应该注意到这社会中有一些鼓吹西方所谓平等自由的普世价值观的人,在他们看来只有走资本主义道路,中国才能实现真正的平等。如前所述,马克思早在1844年就为我们揭露了资本主义平等的伪善本质,而历史和现实也证明了这一点。另外,就是要继续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公有制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社会主义本质特征之一。继续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是实现共产主义,实现真正平等的必要途径。目前在国内有一些人主张全面放开市场,特别是国有企业,全面引入国外资本和私人资本。对于这种思想我们同样也是要坚决抵制,我们应当对苏联的惨痛教训有更加深刻地认识,决不能步他的后尘。当前,我们正在大力推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中也包括平等观。我们对社会主义平等观的理解不应当仅从狭隘的字面意思理解,应当将其放到我们整个社会大背景下去理解和把握。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自觉践行和维护社会主义的平等,在大是大非面前有更加清醒地认识和判断。

 

  ()对最终实现真正的平等应当具有正确心态

 

  在当前我们应当对最终实现真正的平等应当具有正确心态。如前所述,平等的最终实现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绝不可能一蹴而就,急于求成。我们在推进社会平等的过程中要防止将平等与平均画等号的思想。历史告诉我们在平均主义思想指导下只会形成平等的假象,根本不能实现真实的平等。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由于我们片面追求平均以求得快速实现社会平等,忽视客观的经济规律,在全国实施一大二公的人民公社化运动。最终,整个国民经济遇到重大挫折,人民的实际生活水平没有得到提升,真正意义上的平等就更无从谈起。在当前的经济社会发展条件下,社会中的一些不平等现象是客观存在的,同时也不是一下能完全消除的,我对此应当要具有清醒的认识。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共产主义也不是马上就可以到来的,所以平等也不是立刻就能实现的。此外,我们应当继续全面深化改革,为构筑平等自由的中国梦披荆斩棘、不懈奋斗。具体来说就是要努力构建平等的社会氛围,创建平等的竞争机会,加强顶层设计,完善制度保障,使平等不仅成为衡量社会发展的一项重要指标,而且使其成为激发社会活力和创造力的重要力量。在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过程中,要通过各种有效方式进行宣传教育使平等的观念深入人心,使各项法律、制度、政策的制定和实施过程中都能体现人人平等的思想,一步一步地向着真正的公平社会迈进。

 

  ()应立足当下,从自身做起,重视集体精神和合作精神

 

  我们要想实现真正的平等,就应立足当下,从自身做起,同时重视集体精神和合作精神。如前所述,我们知道平等是自由人的联合体的平等。当今我们虽然还未进入共产主义社会,社会也还没有实现自由人的联合体,但是马克思所描绘的未来社会自由人的联合体的景象应当对我们如何建立平等的社会有诸多启示。其中,非常关键的一点就是我们每个人应立足当下,从自身做起,从小事做起,同时还要重视集体精神和合作精神。当前极端个人主义、利己主义、功利主义在一些人的头脑中根深蒂固,这些资产阶级的腐朽思想不仅腐蚀着我们的心灵,而且也妨碍了社会公平的实现。我们应当通过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抵制这些思想的侵蚀。社会的公平环境需要我们共同维护,社会的公平秩序需要我们共同遵守,社会公平的最终实行需要我们全社会共同努力。此外,我们还应当积极倡导集体精神和合作精神。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的同时,倡导集体精神、合作精神是非常有必要的。因为个人与他人、集体、社会是紧密联系的,个人的发展离不开社会、集体和他人的帮助,个人的成功总是以整个社会的发展进步为条件和依托。我们从不倡导西方式的个人英雄主义,历史和实践也证明人类历史上的伟大事业也不是能靠哪一个人能够成功的。如果这种精神能够在全社会形成,那么我们也就向自由人的联合迈出了重要一步,同时也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进而我们社会的公平环境就有了更好的依托。

 

  作者:秦义 来源:学理论·201611

上一篇: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特”在何处

下一篇:“一带一路”战略的哲学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