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中国传统文化教育运用影响研究论文(共5篇)

发布时间:2023-12-09 04:35

 

 第1篇:浅析现代艺术设计中的中国传统文化元素


  一、现代艺术设计对中国传统绘画技法的借鉴


  (一)传统绘画中“留白”技法在现代艺术设计中的应用


  “留白”是中国传统绘画中重要的艺术手段和独特的创作形式,中国传统绘画从一开始就没有所谓规定性的视角,文人骚客作画只是兴致所至,没有空间局限,任意角度都可以对身临其境的自然景观进行描绘,在构图布局上讲究的是画面整体性的逸致和美感。“留白”灵活自由的构图方式实现古代文人画家这些作画目的。


  在现代平面设计的常用技法中,“留白”与“负空间”以及“空白”这些定义频繁出现,设计师通过对整体布局、空间空白、色彩渲染、尺寸字体等使用来定位视觉焦点,从而达到突出设计主体,夺人眼球,传播设计理念或者产品特色的目的,可见留白在平面设计中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设计要素。


  尤其是国际大牌产品在定位品牌文化时选择的设计通常看起来非常简单,简单背后却又直击人心,形成十分高级而简约的美感。无印良品从创立品牌以来一直主张“lessismore”的设计理念,这句话出自20世纪30年代的建筑师——密斯·凡·德罗,就是尽可能地简化一切加诸在产品上的装饰,讲究回到物料最原始的本来面目,反而能够发现更多、更广阔的美感,这同时也是艺术史上极简主义的艺术追求,也体现了留白给现代设计所带来的巨大发展空间。在设计中追求“简约”的美感,是通过不断地进行减法来实现的。在去掉繁复的信息叠加之后,所出现的大面积的安静的空白就是留白,留白便是“简约”的载体。


  (二)现代艺术设计中的传统“线描”技法的运用


  中国传统绘画艺术,尤其是国画中的工笔画,对线性思维的运用可以说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就是“线的艺术”。线条是中国传统绘画表达艺术形式的重要手段之一,并且在线条的背后有着深刻的文化内涵和意义。中国传统绘画艺术能体现出中国传统文化的特征就是“以线存形”,古代的文人墨客在作画时,线条就是他们造型的基础,娴熟且细致入微地运用线条考验了作画者的功底,进而表达深刻的情感思想。


  中国现当代平面设计对线条的运用师从于中国传统绘画中的线条,采用最传统的造型技法的古朴风格运用到平面设计的风格中,别样的体现现代人对艺术美的追求。在国画和工笔画中,线条的运用早已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古代画师对线描技法的运用有着一套严密而精细的手法,无论是工笔画丝丝入扣的线描,还是水墨画墨笔线条流畅挥洒,都是古代文人在作画时或直抒胸臆或婉转传情的深刻体现,能让观者在面对作品时直接感受到创作者创作时的心绪变化,表达出画家的思想感情,体现出时代的精神实质。经典的画作不论是哪个年代的欣赏者鉴赏,都能通过线条的曲折波动感受到创作者的意趣。


  现代平面设计中线条有千万种的变化,曲直波折,虚实变幻,由此构成的图形世界能够更加多元化地表达现代社会人们的情感需求,具有线条感的设计作品在观者的印象中更加具有现代性,具有强烈的现代艺术形式美感的印象。将绘画中的线条融入到设计中,为现代设计打开了更高阶的大门,让现代设计具有了更丰富的表现形式。另外,将传统中国画运用线条的飘逸感到现代设计作品中,能够打上中国特色的印象,更加丰富作品的思想内涵。


  二、现代艺术设计中的中国水墨画审美风格


  (一)现代艺术设计实践中对中国水墨画构图和意境的运用


  中国画是一种“意象”艺术,“意”起着支配作用,“象”从属于“意”,以“意”造象,一切以“意”为之。中国传统绘画的意境构成法则,也可以成为平面设计中的构成法则。悠远缥缈或情感流动的意境,通过一定的精心设计构图,变成动态的可以无限幻化的云天、岚雾、江河、池沼等,既有传统的中国风,又体现了现代艺术设计的意境感。在现代艺术设计中,画面构图的意境化,可以使画面设计空灵有生气,使有限的直观画面充满诸多想象,产生此时无声胜有声的丰富效果,满足现代人更高的精神层面的需求。


  (二)現代艺术设计优秀作品中对中国水墨画虚实结合的运用


  中国传统绘画,特别是水墨画的画面营造,在表面意象的刻画下,追求的是“意象之外”的意义,也即意境氛围的追求。要实现一定的意境氛围,就要通过调整画面景物的虚实关系。水墨画虚实的体现一般都是以“留白”“计白当黑”“以实观虚”等绘画理念来构成的,空白和虚景的运用能让画面更加富有空灵的感觉,也能给观者无限想象的空间。


  现代平面设计的构图中,平衡好虚实关系一样很重要,实物多了,显得画面拥挤,信息太多反而过于纷杂,就要善于“实物虚化”;虚景多了,又会显得整体涣散,不能突出主题和重点,就要善于“虚物实化”,找到虚实之间的平衡点,才能实现空间上的合理安排,才能使整体画面活泼又不失重点突出,并且能营造逸致飘逸的中国风。


  中国画中的水墨风格是在平面设计风格中运用得最常见也最重要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水墨风能够充分地运用虚实结合的艺术表现,使得要突出的对象描绘显得“似又不似”“似实而虚”,从而能在一定的意境中突出对象的神态。现如今涌现出很多优秀平面设计作品在营造意境时都采用了虚实结合的艺术表现手法。


  三、中国传统文化对现代艺术设计的影响


  (一)中国传统文化内涵在现代艺术设计中的重要性


  在现代社会中,设计风格的取向可以说是现代潮流的风向标了,设计所涉及的层面非常广泛,诸如色彩、工艺、材料等,设计作品通过这些物料的选择取用,能透出更深层次的一个时代人们的审美追求的潮流、生活方式的改变、价值观念的更新等上层建筑的建设。


  中国传统绘画是经得起时间检验的经典艺术,其背后悠久而深厚的文化底蕴,是现代艺术设计取之不尽的源泉,同时也是现代设计获得具有中国特色风貌的文化宝库,能够让中国设计在世界文化领域占有一席之地。


  (二)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在艺术领域的发扬光大


  中国传统绘画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内涵与特色,创作者以独特的东方视角以及审美思维来充分阐释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特色。水墨画、工笔画等国画吸收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细腻、追求人的内心世界开掘的精神,国画中对于意境的追求、力透纸背的画法等都能够为艺术设计者提供更多的设计灵感。


  中国传统绘画所体现出的独特的审美风格体现了东方文化的内涵价值。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家文化精神——天人合一的自然观、礼治精神与人本精神等,使现当代中国艺术家和艺术设计者得以在世界艺术舞台崭露头角。


  作者:万娟

  第2篇:融入中国传统文化对丰富历史教学内涵的影响


  为适应新时代的要求,教育改革不断尝试新的内容。教学模式层出不穷,但其核心都是力求丰富教学内涵。然教学内涵的丰富,仅靠形式的改变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教学内容的充实与多样。


  炎黄历史五千年,中华文明亘古延。中国传统文化以其博大精深的内容和绚丽多彩的形式,令无数人为之倾倒。但很久以来,由于各种复杂的原因导致传统文化不被重视,甚至曾一度被错误的认为是“封建思想”而被严重破坏,令人心痛。


  十八大召开以来,党中央提出构建和谐社会,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努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国传统文化在新时代里焕发出崭新的生命力,并且以多种形式展现出其独有的魅力。教育作为文化传播的主阵地当然应该在此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而高中历史课以其自身学科特点为优势,对传统文化的薪火相传,更是责无旁贷、当仁不让。将传统文化融入高中历史教学,这既是传承中华文明、弘扬民族精神的时代呼声,同时也是丰富高中历史教学内涵的本质要求。


  传统文化的融入,对于丰富高中历史教学内涵有何影响?我认为有以下几点,与大家分享。


  一、中国传统文化融入高中历史教学在扩展教学内容的同时,必然提升历史课的趣味性和丰富历史课的教学内涵


  初中历史课不被重视,学生进入高中后对历史课也提不起兴趣,对历史课的印象依旧停留在沉闷、呆板、照本宣科。因此,丰富高中历史课教学内涵的前提应当是先让学生真心喜欢历史课,愿意走进历史课堂。正所谓“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当学生觉得历史课不但不枯燥而且还很有意思,在生活能找到“历史的痕迹”所学内容也可以用到现实生活中,偶尔现学现卖地展示所学,还会引来“行啊!挺有文化啊!”之类的赞许,获得了成就感的学生自然会趋之若鹜般地爱上历史课堂。那时,教学水平的提高和教学内涵的丰富便是水到渠成之事。因此,增强高中历史课的趣味性是关键。


  所谓“课堂几分钟,课前下苦工”。教师应在备课环节根据本节内容适度地添加传统文化内容:或名称由来、或奇闻异事、或稗官野史、或典故传说……总之能让学生提起兴趣的方式皆可尝试:如中山装的解讀、“五泉山”的由来、为何称“六十年一个轮回”、“池”和“塘”的区别、“权”“衡”利弊的本意、“半斤八两”的来历等。


  如此“接地气”地将中国传统文化巧妙融入高中历史教学,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寓教于乐的教学手法,既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又逐步提升了学生传统文化内涵,一举两得、何乐不为?师生互动、教学相长,高中历史教学内涵的丰富,不言而喻。


  二、中国传统文化融入高中历史教学不仅有利于教学内涵的丰富,从长远角度而言,更有利于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以及良好的人文素养的提升


  “家和万事兴”、“君子爱财,取之以道”、“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百善孝为先”、“与人方便,自己方便”……这些大家耳熟能详的话语其实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集中体现。而这些教育的至理名言大多集中于古代典籍中:如《三字经》《千字文》《千家诗》《朱子家训》《颜氏家训》等,适度地加入这些内容,不仅能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教学的气氛,而且可以极大地丰富高中历史教学内涵。这就需要教师在备课时对大量传统文化内容进行针对性地收集整理甄别,内容取舍、因人而异。只有平时多积累,备课时思考充分,才能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和课堂掌控的需要“信手拈来”做以辅助,进而产生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充满浓郁传统文化气息的高中历史课堂,不仅学生喜爱而且能培养学生逐渐形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福祸趋避之”的崇高人生观和“宁可直中取,不可曲中求”的正确价值观以及“宽以待人,严于律己”的良好品行。这既是对高中生积极向上的引导,又是歌颂人性“真善美”的教育终极目标,同时也弘扬了优秀的民族精神。而随着对传统文化认识的不断深入,学生逐渐意识到规范自身言行的重要性,加强自我教育,使得学校教育不断内化。其人文素养也将必然逐渐提升,成为“文理通吃、中西皆知”式的全能型人才,为此后工作生活的进一步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中国传统文化融入高中历史教学后,随教学内涵的不断丰富必然使学生知识结构趋于完善,有助于年青人的健康成长,促进社会正能量的形成,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现都具有不可估量的意义与无法替代的作用


  很长时间以来,高中生只重视数理化而轻视文史哲,由此导致很多学生理科成绩非常优秀但缺乏起码的人文常识,知识结构明显畸形,即所谓的“书呆子”。例如把“文房四宝”说成铅笔橡皮直尺圆规之类,贻笑大方。这既不利于学生自身发展,也无法适应现代社会的工作需要,“科教兴国”更是无从谈起。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其关键在教育,所谓“科技以人为本”。若想全面提升中国综合实力,除了以制造业为代表的经济发展外,更为主要的也是推动中华民族不断前行的则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发扬光大!传统文化是中国所独有的文化!是所有华人的骄傲!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根源!也恰恰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所在!


  无论是构建和谐社会还是实现民族复兴,其核心在人。而最终能够实现凝心聚力、教化百姓、稳定社会、国富民强的途径必然是大力弘扬中国传统文化。这不仅仅是对丰富高中历史教学内涵所提出的时代要求,也是最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内涵所在!


  传统文化可极大地丰富高中历史教学的内涵是显而易见的,对于青年一代的教化开导也是不言而喻的。人心若安好,社会必安定;国家富强,指日可待!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华夏儿女,责无旁贷;炎黄子孙,义不容辞!


  作者简介:雒治中

  第3篇:中国传统文化在室内设计中的巧妙应用


  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中唯一连续延展的中国,我们的传统文化有着几千年的发展历史,中国元素的底蕴和内容都异常的丰富,是中华民族的灵魂与精神的体现。在室内设计中发掘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可以有效的拓展设计专业设计师的创新思维,不但提高了他们的民族归属感与自豪感,还有助于丰富他们的审美水平[1]。随着室内设计多样化的进展,全球范围内不同元素相互糅杂,碰撞,国内的室内设计要着重加强中国风在室内设计中的应用,构建具有中华特色的室内设计风格体系。


  一、当代室内设计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必然联系


  虽然在当前的设计领域对传统文化应用频率比较高,然而,对传统文化的界定却始终比较模糊。传统文化其实就是通过历史积淀与传承保留的文化综合体,包括思想、知识、风俗、价值观、道德以及制度等多个层次,此为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的复合体。传统文化本身存在一定沉淀与传承机制,由此才能够在时间长河中获得延续,从而保存与实现了社会内在精神特征。相对当代室内设计来说,传统文化是室内设计的发展基石,而室内设计又是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管哪种设计风格,均可以将特定文化心理结构和精神结构体现出来。因此,室内设计也是不同审美观和价值观的综合体现。不管是哪个时代的室内设计都和当时社会文化背景息息相关,文化为室内设计的母体,同时也是大众参照传统和历史展开存在印象的一种深加工。所以,从某种程度来说,历史的设计其实就是设计的历史。


  二、国内室内设计的发展现状


  (一)室内设计的理念落后


  中国的理念的室内设计还处于相对落后的阶段,更注重培养设计师的室内设计技能,轻视理论知识;设计师的专业知识,忽视文化知识。落后的理念,不仅制约和推动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室内设计中,也造成了设计师知识的不平衡,不利于设计师的全面发展。


  (二)室内设计缺少正确的认知


  中国的室内设计行业起步较晚,仍存在室内设计的主体认识不足的现象。最突出的表现是,室内设计将等于甚至片面的绘画,室内设计的基本知识绘画。这种认识与绘画与室内设计的直接联系是混淆的,它是对室内设计的误解,因此,加强对室内设计理念的正确认识是任务中的重中之重。


  (三)不看重中国传统元素


  虽然近年来的室内设计内容改革以后,中国的室内设计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但总体上,忽视对民族传统文化应用的现象仍旧很严重。目前,国内外许多设计师都追捧西式的风格或室内设计的盲目追求西方元素,错认为西方的标准和风格才符合现代的审美,搁置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艺术元素。这一现象的室内设计是不正常的,也是对中国室内设计的长远发展非常不利的。


  三、中国传统文化在室内设计中的应用途径


  (一)借鑒传统文化符号


  中国传统符号主要包括纹样和图案两种,将传统比喻意义和象征内涵直接体现出来,古代图腾纹饰和传统宗教纹饰符号等。室内设计中合理应用这些传统符号,能够营造一个极具传统文化意境的室内环境,对传统符号应用的方法主要包括:首先展开抽象简约处理,通过艺术加工提炼和抽象简化处理传统形式的局部或者整体,注意传统之形可失,但传统之韵不可失,基于现代设计功能和技术,与中国传统儒、禅、道文化相融合;其次展开符号拼贴,对于传统构建展开裂解、抽象以及变相,确保其能够转化成象征意义比较独特的符号,在室内设计中应用拼贴,完成古今、新旧以及现代和传统的关联。最后展开移植和嫁接工作,在室内设计理念中移植中国传统儒、禅、道文化,展现一种现代化艺术形象。


  (二)融合中国画元素


  室内设计专业涉及到的知识极其的丰富,并不是一个结构单一的专业,室内设计必须重视室内设计专业课与周边学科之间的互动融合。具体从理论知识、技能和技巧等方面,进行了分类和总结,归纳各个学科之间审美观念的异同,提高室内设计的广度和深度,全方位多层次地设置室内设计的内容。拿中国水墨画举例子,中国水墨画中的构图、构思讲究虚实相见、黑白对照辩证性的形式,这种思想与室内设计所重视的烘托与对比、均衡与对称等构思设计原则有着相同的审美思想、哲学特点与设计技巧。因此,在国内室内设计的任务中,设计老师要广泛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促进设计师更多地应用我国的传统文化元素,充分吸收民族的养分,并融入到现代的室内设计中,展示室内设计的民族文化特征。


  (三)参考中国古典文学


  中国古典文学是中国传统文化遗产的文字形式,室内设计专业设计师可以依托这些文字来对中国古典设计的风格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因此,引导设计师从中国古典文学中寻求室内设计的创新点,引导设计师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元素进行观察和敏感性分析。把从中国古典文学的一些构思和现代的室内设计原则有机结合,在进行室内设计的时候,自主的融入中国风,促进文化氛围、民族特色的交融。在具体的设计实践中,室内设计教师可以组织设计师参照一些实际的古典建筑,进行设计锻炼,为设计师提供涉及到室内布局的古典文学作品,让设计师从中寻找亮点以及有用的元素,并与当代的一些设计理念尽行结合。


  四、结语


  总之,现代室内设计中,不仅应该继承中国传统历史文化遗产的精华部分,同时还应该基于中国风进行创新,与时俱进,顺应社会和审美发展趋势,符合人们的审美需求,把现代元素和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相结合,建立现代市场发展的室内设计概念,推动室内设计行业建立有中国特色的品牌,这对推动产业发展、传统文化的创新有着重要价值和意义。


  作者:冯翔宇

  第4篇:论中国传统文化对青年伦理道德教育的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社会实践中逐渐凝聚起来的,其主体是儒家文化,是内涵丰富的伦理道德。因此,中国传统文化对伦理道德教育,尤其是青年学生伦理道德教育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为青年学生的伦理道德教育工作提供了大量的教育资源和理论基础。


  一、优秀传统文化对青年伦理道德教育的积极影響


  在对青年学生的伦理道德教育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重要的教育资源。


  (一)优秀的传统文化是青年学生伦理道德教育的民族根基


  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是儒家文化,儒家文化就其本质特征而言属于道德文化,注重培养人的道德情感体系。如今,青年学生的价值追求和价值观念呈多元发展,出现了一些道德迷失的现象,因此,青年学生的伦理道德教育工作需要寻求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文化资源,以此来弘扬中国的传统美德,规范青年学生的伦理道德教育。


  (二)优秀的传统文化是青年伦理道德教育的内容源泉


  教育的价值取向是历史的、具体的、发展的。传统文化中优秀的教育资源可以作为青年学生伦理道德教育的思想源泉。如,农业社会中“仁学”的内涵,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做人之道,都可以作为青年学生的道德教育源泉,同时通过提炼、转化,可以将其合理因素渗透到青年学生的伦理道德教育中,进而构建青年学生的伦理道德体系。


  二、不符合青年伦理道德教育的传统文化的消极影响


  文化作为农业社会的政治附庸,中国传统文化也表现出较强的农业社会特征,传统文化中部分伦理道德内容也趋向于对封建礼法的学习和对个性的消弥。因此,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有与青年伦理道德教育相一致的内容,如诚信观念、礼让观念、敬老爱幼观念、尊师重道观念、团结友善观念等,也有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冲突的内容,如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封建等级观念和以“三从”“四德”为中心的男尊女卑观念等。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青年的伦理道德教育一方面要甄别传统文化中符合现代教育价值取向的教育内容,并赋予其新的时代精神和内涵。另一方面,要甄别不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内容,对于传统文化中激进、落后、阻碍当今社会与人发展的糟粕,则应摒弃和改进,以适应当代青年学生的伦理道德教育。


  三、发挥优秀传统文化促进青年学生伦理道德教育的积极作用


  中国传统文化具有浓厚的伦理道德色彩,在对青年学生进行道德伦理教育的过程中,要从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使其成为青年学生伦理道德教育的重要资源。


  (一)爱国主义精神的传承


  中国传统文化中始终贯穿着一种从国家、民族的整体利益出发,先公后私、重义轻利的思想,并渗透着“尚公”“公忠”的道德思想,表现出为国家、为民族、为整体的利益不息奋斗的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这种胸怀天下的情怀也正是青年伦理道德教育的民族根基和思想根源。在伦理道德教育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指引青年学生以前人为榜样,培养学生以国家、民族利益为重的爱国主义精神,并从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中吸取营养,树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意识和奉献精神,构建爱国家、爱民族、爱人民的道德品质,强化青年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二)谦虚礼让精神的延续


  中华民族是礼仪之邦,中国人自古讲究谦恭礼让,谦虚礼让也成为中国伦理道德的民族特色。“虚己者进德之基”“凡人之所以为人者,礼义也”等,都将谦虚作为自我修养的原动力。面对当代青年学生,可以培养青年学生“孝敬父母、尊重师长”的道德规范,培养其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同时,谦虚礼让是中华民族的优秀道德品质,也是形成和谐社会秩序、文明的社会风气不可缺少的道德规范,面对青年学生,谦虚礼让也可以表现在对待学习、知识技能的态度上,激励青年学生不断追求,不耻下问,克已让人,宽容待人,并以此来践行青年学生伦理道德的行为规范。


  (三)诚实守信精神的发扬


  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直将诚实守信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言必信,行必果”,“以诚为本、取信于人”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思想,也是当代青年学生伦理道德教育、诚信教育的内容。挖掘这一传统文化资源,对于大学生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协调各种人际关系及促进和谐社会建设都有积极的意义。


  作者:孔园园

  第5篇:略谈中学语文教学与中国传统文化教育


  当今社会,浅文化、俗文化、网络文化充斥人们的生活,传统文化在中学生中的地位越来越低,他们对传统文化知之甚少。“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这是语文教师毅然决然应该承担的教学任务。


  一、传统文化教育的现状


  目前,中学生中现代文盲越来越少,而缺乏人文素质、不懂中外传统文化和文史知识、不能正确读写文章的“传统文盲”却越来越多。这是中学语文教育的严重失误。如今有的学生连写信的格式、称谓都不知晓;有的学生在写作文时,不会使用成语,更别说是名句了;有的学生对阅读古籍文献、对对联更是感到困难;有的学生认为像范仲淹、文天祥这样的人是呆子,或是杜撰的;有的学生甚至对中华传统文明中的讲仁义、讲诚信等传统美德嗤之以鼻。尤其是网络的出现,更多的青少年的空暇时间在网络虚拟世界中漂流,以致不懂得起码的做人道理,不懂得起码的尊老爱幼;对自己的父母轻者出言不逊,重则跳楼恐吓,离家出走。有位著名特级教师认为,中国传统文化受西方文化冲击程度之烈为亘古未有。年轻一代正越来越远离自己的传统文化,我们培养了一批无根的孩子,如果一个人缺失自己民族的传统文化,就不能明智地了解自己的过去和审视眼前的处境,就很有可能缺乏社会责任感。


  二、加强传统文化教学的重要意义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内容丰富,影响深远。李政道曾经说过:“一个只依赖过去的民族是不会发展的,但是,一个抛弃祖先的民族文化也是没有前途的。”美国的英格尔斯也曾说:“从历史发展看,现代化倾向本身就是人类传统文明的健康的继续与延伸。”可见,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近年来,在我国的基础教育中,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比较薄弱。这一问题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的不断深入,显得愈益严重。这种状况,将使我们年轻一代缺乏必要的中国传统文化素养,不利于全体公民文化素质的提高。


  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和创新,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语文。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应该义不容辞地担当起这一历史使命,充分发挥语文学科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特殊功能,通过祖国的山川之美、民俗之美、历史之美、文化之美和传统之美,让学生在祖国灿烂的文化天空中翱翔,使中华文化传统得以光大。


  根据调查,大部分中小学生对祖国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知之甚少,古文化常识严重不足。而在弘扬传统美德方面也不尽如人意,对一些基本的社会公德处于一知半解的状态。享樂主义思想有所表现,如怕苦怕累,浪费现象严重。极端个人主义思潮有所滋长,集体主义观念削弱,个人至上,指责别人多,反省自己少,讲索取多,讲奉献少,道德意识有待加强。没有责任感,同学间缺乏友爱精神等。这些现象虽然是苗头倾向,但如任其发展,后果不堪设想。


  现在叫得最响的提高教师素质,说者大多注意的是所谓“业务素质”,其实更重要的应该是思想素质。正人先正己,“立人”先自立。加强传统文化教育,不只是对学生,对培养和提高全体公民的素质,都具有多方面的意义。


  首先,它有利于道德素质和文化品位的提高。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为我们的传统文化教育提供了无比丰厚的材料。从先秦诸子思想到儒佛道经典,从源远流长的诗歌与史志到近古以来蔚为大观的小说戏曲作品,其间所包含的古老、卓绝、神奇乃至神秘的智慧,所贯穿始终的立功立德、成仁成义、爱国爱家,都有助于良好道德的修养。而文化品位也是素质的一个方面。它既包括深厚的文化功底,较广博丰富的知识以及综合运用这些知识的能力,还应该包括博大的胸襟和高雅的情怀。传统文化的教育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


  其次,它有利于增强民族自豪感,激发爱国主义精神。中华民族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在中华五千年文明史上,涌现出无数杰出的思想家、军事家、科学家、发明家和文学家等,有丰富的文化典籍、文物古迹和科技发明。所有这些,都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都值得我们炎黄子孙引以为豪。通过古代作品的学习,可以直接领略古人的生活和思想,感受古代先哲和英雄人物的感情、理想和追求,获得潜移默化的熏陶和影响。


  最后,它还有利于增强汉语言文字的修养。汉语言文字是人们交流思想的工具,它既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物质载体,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古代文学作品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学生尤其是高中生多读一些古代作品,有利于培养他们的文学素养。


  三、在中学语文教学过程中融入传统文化教育的相关措施


  1.以课堂教学为主要途径,内化传统文化内涵


  语文本来就是文化的最基本、最重要的载体,历来是一个人文化水准最外在、最鲜明的标志。因此,它满贮着文化的精华来到课堂。我们要立足新课程,创造性地理解和运用教材,充分挖掘教材的文化内涵,以弘扬教材所蕴涵的传统美德,品味和积累祖国语言文字,解读传统文化典籍和把传统文化内化为学生的思想内涵作为重点内容,设计好相关的语文学习的活动方案,为学生创造综合学习的机会,寻求传承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和策略,努力营造语文课堂的文化氛围,领略传统文化风采,接受人文熏陶,让学生在课堂中领略到文化应有的魅力。


  2.以经典诵读为抓手,弘扬传统文化


  中国素有“礼仪之邦”的美誉。千百年来虽然经历了封建社会的千锤百炼,但传统美德依然流传至今,并散发着永芳人间的独特魅力,也正是这样浓厚的历史文化积淀,打造了中国人“勤俭持家,厚德仁义”的优秀品质。为了更好地加强中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中学语文教学可以针对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分别布置经典诵读内容。从《诗经》《论语》到《三字经》,从唐诗、宋词、元曲,到古代散文、名人名言等。要求学生每天利用晨读或晚自修时间,饱览古今传统经典,理解内容,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阐述表达客观实义。从“学而知”“温故而知新”入手,逐步达到“知而行”“学以致用”的目的,使弘扬传统文化落在实处。


  3.编撰地方传统教材


  问卷调查表明:大多数学生都有想读文化典籍,却没有时间和针对性的阅读材料的情况。为此,我们在“亲近古诗文经典”工程的基础上,通过开发地方传统文化课程,增加阅读量,激发阅读兴趣丰富学生的思想情感,提升文化素养,丰厚学生的文化底蕴,拓展文化熏陶的新时空。立足于学生平时文学的积累,关注地方实际,开展“寻访家乡传统文化”的实践活动,继承和弘扬本土文化,力图让它具有浓郁的家乡味,又能很好地彰显我们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蕴。活动可以采用单元专题形式,力求浓缩精华、体现中华文化神韵,拓展视野。


  4.营造富有人文气息的校园环境


  高品位的校园文化环境能为人文素质教育提供广阔的空间。在一个随时随地都能学到新知识、新学问,能意识到一种科学与人文气息,能获得审美感受的校园中,更能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具体说来,学校的整体规划建设,可以设计一些能体现我国传统文化精髓的代表性建筑、人物塑像、园林景观等。还有可以举办一些关于传统文化的系列讲座,讲讲学生感兴趣的成语故事、文学典故、文学常识,特别是一些与此有关的奇闻轶事,以奇闻轶事为切入点讲文学典故和文学常识学生比较有兴趣。这些措施有利于塑造学生的健康人格、价值观和道德行为,学生只有在校园中潜移默化地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才能将其内化为做人的基本态度和基本品质。


  5.开展综合实践活动


  开展有意义的实践活动,利用学生所处地理环境和人文资源进行实践活动,比如有组织、有计划(利用节假日)地安排学生踏访抱石公园,罗坊纪念馆,九龙山烈士陵园,结合活动,有目的地观察,提高品味,实地观察人文景观,拓展视野;比如安排日程登仰天岗,看昌坊花灯,品尝观巢葡萄;游严嵩洞,访古村落……一路走来,哪里不是传统文化?哪里没有美好传说?这样的实践活动,学生怎不受教育,怎不历练情操。


  6.举行节日庆典


  抓住节日庆典,传承传统文化。节日如庆元旦,新年伊始,万事更新;清明节祭祀,通过祭祀,缅怀先烈、亲人,忆过去,思今朝;五一劳动节,崇尚劳动光荣;端午节,纪念爱国词人屈原,传承爱国情操;七一建党节,庆祝党的生日,不忘历史,忧患中永生;八一建军节,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开始,展示军人形象,学习保家卫国的“最可爱的人”;九十教师节,学习传承教育的播种者;中秋节,提灯赏月,展示家人团聚,其乐融融;十一国庆节,新中国人民政府成立,知道今天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春节,通过贴对联,换门神,吃团圆饭,守岁,看春节晚会,收聚压岁钱,走亲访友等等活动,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独到之处;元宵节,吃元宵,话团圆,亲人团聚心相連。语文教师利用活动,让学生写观感,记日记,乐绘画等形式,让节日变成文化气息,让学生陶冶情操,熏陶文化,提升境界。


  总之,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民族人文精神的具体体现,它与语文教学有不可分割的联系,语文教师不应是单纯的教学工作者,还应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者。如何更好地将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传授给学生,让学生受到熏陶和感染,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需要语文教师不断地探索和思考。这条路任重而道远。


  作者:黄波

上一篇:中国民俗文化创作应用思考及方法研究论文(共5篇)

下一篇:中国现代文学构建问题思考研究论文(共4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