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孟子儒家思想之我见——现实篇

发布时间:2023-12-06 06:39

       一、孟子关于做好人与能否得到回报的讨论 
  孟子认为君子和别人不同的地方,就在于君子有仁爱之心,在理想状态下,一个人爱别人,别人也就会爱你,一个人尊敬别人,别人也就会尊敬你。但是,在实际情况下,会有很多的状况,并不是我爱人人,人人爱我的理想情况。如果一个人对自己蛮横无理,君子就会反躬自问,是不是自己有什么做得不好的。君子首先会保证自己不犯错误,如果多次的反思自己,严格要求自己,真的是自己做好了,但是他人还是蛮横无理,那就不用在意这个人了,因为他本身就是在犯错误,本身就是蛮横无理之人。 
  因此,君子反思有时候是不是自己有错,君子是应该反思的,但是,并不是强加到自己身上的错误。君子要做的就是做好自己的事情,做好我们能做的事,至于别人是君子还是蛮横无理之人,那就不用太过在意了。有时候,有的人本身就是蛮横无理之人,即使你做的非常好,也可能会收到一个不太好的结果。 
  孟子认为,我们应该做一个君子好人,结果不是好事的回报也不足为奇,正所谓“尽人事,听天命”。做好人不要想着得到好的回报,如果得到了好的回报,那就心安的接受,如果没有也不能认为做好人没有意义,做好人本身就是有意义的,所以不必太过纠结这一点。所以,我们在现实生活中,要做一个君子一样的 
  好人,不管是不是“好人会有好报”,都要坚持自己的人生原则,即使遇人不淑,没有得到好报,也不要在意这个结果,更不要在意这些人,你只需要做你自己,用君子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这样做本身就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情。 
  二、孟子与右师辩论“礼” 
  中华传统文明发展和进步了这么多年,我们应该肯定人类文明的进步,但是,还需要我们注意的是,这个社会上有很多的东西都没有变,比如在吊唁的场合中,人们却当成了一种人际交往的场所,在如此严肃的场合场景之下,这种现象是不太好的。《孟子》书中记载右师对孟子不去向他打招呼的行为很是不满,表明了右师的傲慢,这种以自我为中心的做人行事,表现出他的傲慢自大。 
  右师出口贬低孟子不是君子,并且出口说是孟子怠慢君子,这仅仅是右师对孟子公开的羞辱策略。孟子面对这样的羞辱,当然不会含辱而去,于是,当有人告诉他这件事的时候,他讲到,在公开场合,不能离开自己的位置去交谈,这是礼的常理和规定。我是依礼而行的,但是这个右师却要求我违背礼去做事,就是表明了右师的无知,他不懂得礼,同时又表明了右师的无德。如果他知道这个礼还去违背,就是无德。 
  面对那么多人离开自己的位置跑过去交谈,作为右师,并不去制止这种不合礼的行为,反而说那些离开自己位置,违背礼去相互交谈的人是君子,表明那些人事实上都是小人,只有自己安安静静地坐在这里才是一个君子。这里警示我们在特殊的场合,比如吊唁的场合,要做符合礼的行为,在现实生活当中,我们也不能将这样的场合变成我们人际交往的地方。 
  三、孟子论述智——小聪明与大智慧 
  孟子认为,把握一个道理之后,就顺着这个理做事就好了。何为智呢?人为的,违反常理的去做事,违反自己的本性去做事就叫做智。一种人为的智叫做小聪明,一种自然的智就叫做大智慧。大智慧就是那样的一种状态,做成了一件事情之后就好像没有做一样,神情淡定而又气定神闲的状态。 
  “无事”才是最高境界,大智慧的人无事,小聪明的人有事。举个例子来讲,三国时期,刘备向诸葛亮托孤,所以后来有了诸葛亮辅佐小皇帝的事,这里讲到辅佐小皇帝的事,不要小看这个“托孤于诸葛亮”事件,这个行为是非常合理的,刘备诚心要诸葛亮辅佐小皇帝,诸葛亮不仅是智慧锦囊,而且为人忠心耿耿,做事鞠躬尽瘁,因此,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辅佐小皇帝。因此,我们应该坚决反对小聪明,提醒和警示我们自己要坚持大智慧。 
  四、孟子谈“独善其身”与“兼济天下”的相同意义 
  《孟子》书中记载稷教老百姓种庄稼,解决了天下老百姓的生存难题,能够吃饱穿暖;大禹治水也是为了保护老百姓免遭苦难,稳定生活,他们这些行为也是符合他们身份和地位的,同时他们也是正好有这样的能力,并且发挥了他们的功能,做了他们应该做也可以做的事,这也是符合道的。 
  颜子处在政治混乱的时代,他自己居处在狭窄的巷子里,一筐饭,一瓢水,就可以自得其乐的过自己的生活。顏子根据自身的条件以及外在的条件来做事,也是符合道的。颜子作为一个学生,在那样战乱的时代背景下,如果可以保存自己的兴趣爱好来念书学习,保存自己内心的快乐,这就是符合道的。这是因为颜子在这里没有条件和能力去“兼济天下”,但是他却能够做到“独善其身”,将自己该做的事情做好,也是合乎道的。 
  因此,孟子在这里强调,我们要学会判断事态的发展,在自身条件下和外在环境中,判断自己可否做这样的事,判断准确后,做好自己该做的事,就合乎道了。这也提醒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做事的时候,自己做事的方式和内容都要符合自身的实际,才是合乎道。 
  参考文献: 
  [1]杨伯峻.孟子译注[M].中华书局,1960. 
  [2][清]焦循.孟子正义[M].岳麓书社,1960. 
  [3]邵汉明.儒家哲学智慧[M].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

上一篇:哲学与人生课程对提高职校学生综合素质的作用探析

下一篇:浅谈中—越两国儒家思想的异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