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论《毛概》课对高职工科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发布时间:2023-12-07 20:25

  摘要: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是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结晶,对高职工科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起着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高职工科创新能力培养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是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结晶,其深厚的理论素养、创新的思维对高职工科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起着积极的作用。


  一、深厚的理论素养是创新精神的坚实基础


  创新精神不是自然产生的,需要具有一定的认识社会、认识世界的能力做基础。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是一个博大精深的理论体系,是人文科学的集大成。毛泽东思想从产生到形成,凝聚了全党的智慧,是理论的创新。


  现在高职就读的工科学生社科理论素养薄弱。由于现在的高中教育阶段围绕着高考指挥棒,文史哲经法等有关课程所占课时少,学生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经典涉猎较少,作为语言工具的英语所占课时过多,加上高中阶段的文理分科,使得学理科的学生文化理论素养缺失。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会有效地弥补高职工科学生的这一缺失。


  毛泽东同志没有照搬俄国的城市起义创建苏维埃政府的成功经验,而是创造性地结合中国的国情,提出了武装割据、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最后解放全中国的思想。实践证明这条符合中国实际的道路是正确的,也是中国革命创新的一个典型。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提出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过渡的理论。1953年12月,毛泽东同志提出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就是一条创新路线。在这条创新路线指导下,党领导全国人民,在中国这个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建立起了社会主义制度。


  高职工科学生通过对创新理论的学习,站在创新理论巨人的肩膀上,形成创新理念,培养创新精神。


  二、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是创新精神的灵魂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体现着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实践检验的理论品质,是革命和建设的总结。


  1927年4月,以蒋介石为代表的买办资产阶级、大资产阶级、大地主政权公开撕掉了面纱,对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共产党人举起了屠刀,进行了血腥的大屠杀。短短几年时间,数十万革命志士被杀。毛泽东总结大革命失败的教训,实事求是地提出:“须知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毛泽东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47页),彻底抛弃一切服从国民党这一错误路线,以革命的武装对抗反革命的武装。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就是理论联系实际的产物。1948年,毛泽东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中完整地表述了总路线的内容,即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这条总路线使得全国绝大多数人民紧密团结在无产阶级政党中国共产党周围,孤立了极少数反动派,在1949年10月建立了新中国,这是人民的胜利、实事求是的胜利。


  1936年12月12日,发生了震惊世界的西安事变。驻守西安的爱国将领张学良、杨虎城在西安扣押了不抗日只反共的蒋介石等。在国人皆曰可杀的氛围下,毛泽东、周恩来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力主和平解决。毛泽东以国家民族利益为重,促成了第二次国共合作,共同抗击日本侵略者。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体现了国家、民族的根本利益。


  高职工科学生在学习、实习、生产中要坚持从具体问题入手,把课本的理论与具体操作结合起来,减少盲目性,增强针对性,把创新建立在客观的基础之上。


  三、辩证思维是创新能力的重要特征


  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是同周围其他事物互相联系着。离开相互联系,事物就不能存在,不能运动。事物内部的矛盾,是矛盾的对立统一关系。毛泽东思想就是辩证思维的杰作。


  新中国成立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集团发动了朝鲜战争,美军的战机轰炸了中国的丹东,战争被强加到了中国头上。在党内高层有不同意见的情况下,毛泽东力主抗美援朝。新中国成立后,我们面临着最大的问题就是生存权和发展权,抗美援朝就是维护我国人民的生存权和发展权。抗美援朝打败了以美国为首的16国联军,洗刷了鸦片战争以来的耻辱,中国人民真正站起来了,保证了新中国成立以来60多年的和平。抗美援朝战争胜利后,我国面临的主要矛盾是怎样在一个农业大国实现工业化。在西方世界对新中国全面封锁的情况下,毛泽东与苏联签订了《中苏同盟友好条约》,引进153项工业项目,在短短的20年时间里,建成了中国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初步实现了国家的工业化。


  通过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的学习,让工科学生掌握辩证法的理论,学会看问题分清主流和支流,解决问题抓主要矛盾,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高职工科学生将来走向社会,从事的是与工业制造有关的工作,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的辩证思维、辩证理论将会对他们在工作岗位上的创新产生促进作用。


  周锡海(作者单位:山东理工职业学院)

上一篇:建构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体系的几个重要问题

下一篇:中国哲学范式建构的文化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