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武当道教伦理思想研究综述
发布时间:2015-07-07 10:10
论文摘要:武当道教将儒家纲常与成仙信仰紧密结合,突出“忠孝仁义”,宣扬“善恶承负”,提倡“诚信不欺”,并假神道设教,以“真武神”的威力驱使信徒去奉行其伦理道德。与此相应,武当山道教建筑的风水格局,也深刻体现出儒家宗法等级伦理观念。
论文关键词:成仙得道;忠孝仁义;善恶承负;诚信不欺;建筑风水
武当山在春秋至汉代末期,已是古代宗教重要的活动场所,许多达官贵人到此修炼。汉末至南北朝时,由于社会动荡,数以百计的士大夫或辞官不仕、或弃家出走,云集武当辟谷修道。同时,出现了有关真武的经书。隋唐时期,武当道场得到封建帝王的推崇,促进了武当道教的发展。宋元时,由于封建统治者极力推崇和宣扬武当真武神,使真武神的神格地位不断提高,“以武当山为本山,以信仰真武一玄武,重视内丹修炼,擅长雷法及符篆禳,强调忠孝伦理、三教融合为主要特征”的武当道教最终形成,并随之呈现出二百多年的鼎盛局面。作为中国道教的一个重要流派,武当道教的教理、教义与中国道教的教理、教义同出一辙,同时又有着自己的鲜明特性。而作为一种土生土长的宗教,道教与儒家在伦理思想方面历来相反相成、互抗互补。
“道教是中国传统思想儒道两家思想相结合的宗教。‘道教’之称为‘道教’并不仅仅因为它和‘道家’有着密切的联系,而且也因为它是一种‘道德教化’以‘致太平’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的宗教。”就伦理思想而言,武当道教亦深受儒家思想影响,它将儒家纲常与成仙信仰紧密结合,突出“忠孝仁义”,宣扬“善恶承负”,提倡“诚信不欺”,并假神道设教,以“真武神”的威力驱使信徒去奉行其伦理道德。与此相应,武当山道教建筑的风水格局,也深刻体现出儒家宗法等级伦理观念。现将笔者在武当道教伦理思想方面的研究成果综述如下,以资探讨。
道教是华夏文明中土生土长的宗教,它在“仙道贵生,无量度人”(《度人经》)的教义思想主导下,践行和光同尘、济世利人的教化,将“长生贵生”、“成仙得道”作为广大教徒的最高信仰追求。作为道教的重要支派,武当道教也为信徒们描绘了一个“福寿康宁、成仙得道”的人生境界和理想目标,这一人生理想可分为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通过修炼达到长生久视、福寿康宁、逍遥达观的人生境界;第二个层次是通过修炼实现无疾而终、坐化升天、进入天堂的成仙目标。“福寿康宁,成仙得道”的人生理想,汇集了武当道教信徒对自身价值、人性内涵以及摆脱外界束缚取得个性自由等的美好向往和价值取向。为了这一理想得到实现,武当道教将“慕道明道,苦行修炼”、“符咒做法,祛祸免灾”、“欲修仙道,先修人道”等贯彻于全部教化过程中。首先,武当道教以“玄天真武上帝”遣欲坐忘、修炼内丹的经历,教化信徒只有慕道明道、苦行修炼,才能实现学道修道的理想目标。其次,武当道教设计了许多套画符念咒、斋醮科仪的法事活动,为人祈福,祛祸免灾,以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早日实现“福寿康宁”乃至“成仙得道”的人生理想。最后,武当道教主张“人仙道先全人道”。“全于人道”,主要是做到忠孝仁义、行善积德、诚信不欺。只有修好人道,才能福寿康宁,成仙得道。
武当道教自宋代成为道教一个支派开始,就非常强调忠孝仁义。因为宋代程朱理学兴盛繁荣,理学所推崇的忠君孝亲、仁义道德等思想,亦受到道教思想家的重视。如宋代流行的真武经典《北极真武普慈度世法忏》《北极真武佑圣真君礼文》《太上说真武本传妙经》等,就常常宣扬忠孝仁义等伦理道德。元代时,武当道教的教主又与净明道派建立了密切关系,吸收并发展了净明道派“忠孝成仙”的修道思想,更是大力提倡孝道。总体而言,武当道教的孝道思想主要表现在:第一,忠孝之人才与仙道有缘。要想修道成仙,忠孝是基础,有了这个基础成仙才有希望,舍此基础是与仙道无缘的。第二,忠孝是修道的前提。如《玄天上帝说报父母恩重经》和《玄帝报恩圣号》假托玄天上帝真武口训,讲述父母养育之恩,要求“善男信女,体玄天圣训,孝道存心”,强调修道之人“读仙经万卷,忠孝为先”。第三,把“孝道”作为养生和修炼的内容,从而强调了修道者内修的重要性。第四,给“孝道”加上神秘的外衣。武当道教宣传“忠孝成仙”,进而对忠孝的原因作了富于神秘色彩的论证。第五,为道者要尽忠孝,否则神灵必对之进行惩罚。武当道教除了强调对父母的孝道外,还强调对师父的孝道:一日为师,终生为父,事师如事父。除了在道经中宣传忠孝,武当道教还将孝道思想体现于建筑形式和神像崇拜之中,从而对社会起到了积极的教化作用。明清以后各地修建的真武官观多雕绘二十四孝图等,即与武当道教提倡孝道思想有关。
“天道承负”,即相信天道有循环、善恶有承负,是道教的传统教义之一。在“承负”之说中,道教还极力宣扬现世的善恶报应。武当道教形成后,继承发展了早期道教善恶承负和现世报应的教义。
例如《太上真武妙经注》就通过《真武启圣记》上的许多故事,作为真武神经常降于下界人间“录善罚恶,辅正除邪,济拔天人,祛妖摄毒”的例证,劝人行善积德,以获善报。类似内容,在《元始天尊说北方真武妙经》和《太上说玄天大圣真武本传神咒妙经》等武当道教经书中亦有记载。武当道教不但在道经中大力宣扬因果报应的观念,而且通过“法忏”等形式全面灌输抑恶扬善、得道成仙的思想。所谓“法忏”,即依照有关戒律检讨忏悔前世今生罪业及犯戒之罪,乞求神灵赦罪赐福。由于道教戒律是世俗道德善恶观念和宗教信仰善恶观念的综合反映,故依照戒律检讨忏悔,可以起到扬善抑恶、坚定信仰等教化作用。武当道教除了在经典中大力宣扬善恶伦理思想外,在官观建筑、匾额楹联等武当文化中对之也多有体现。如紫霄宫龙虎殿(紫霄山门)楹联,上联是“秉正嫉邪一方平安保障”,下联是“降魔卫道千年永镇玄门”。横批是“惩恶扬善”。以此劝说人们一心向善、勤于修道。总的来说,武当道教的善恶伦理思想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天道承负,善恶报应;欲修仙道,先修人道;跪诵法忏,弃恶从善。值得一提的是,武当道教的善恶伦理思想与宋元以后的道教劝善书相互呼应,对我国民俗教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假神道设教,以“神”的威力驱使信徒去奉行其教理、教义,是包括武当道教在内的中国道教之伦理思想的鲜明特征。武当道教供奉的主神是“真武”,传说中武当山即是“真武”修道升天的地方。“真武”原名为“玄武”,其由来古籍的说法不一。
古人是把“玄武”视为司命之神、北方之神、水神等加以崇拜的。宋大中祥符五年(1012年),宋真宗为避讳改称“玄武”为“真武”。天禧二年(1018年),宋真宗封“真武”为“灵应真君”。自此,“玄武”由“四象”、”龟蛇”等自然之神正式上升为道教神将等人格之神,并常受玉帝、太上老君、紫微大帝遣派下界收断妖魔。这在《武当福总真集》《玄天上帝启圣录》《元始天尊说北方真武经》等宋代道经中多次被提及。随着“真武”神格的提升,其伦理功能日渐强化。笔者认为“真武”神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伦理功能:(1)录善罚恶。“真武”神明察秋毫、录善罚恶,它告诫人们:举头三尺有神灵!不应妄做邪念,而应克己节欲、广积阴德,众善奉行、诸恶莫做。(2)奉劝诚信。“真武”是司命之神,又是“治世福神”,掌管着人们的生死寿天、吉凶祸福等。人们若向往长寿不老、荣华富贵,就应诚实守信并虔诚供奉“真武”神,以祈求它实现自己的理想与愿望。(3)提倡孝道。“真武”神的这一功能主要体现在《玄天上帝说报父母恩重经》和《玄帝报恩圣号》的教义以及武当山父母殿的建筑文化之中。
道教与风水学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中国民间的看阳宅风水、相墓、镇宅驱邪等活动,多由道士来承担,如明代武当山道士张三丰、丘玄清、孙碧云等都是著名的风水大师。道教建筑作为道士布道传教、供奉、祭祀神仙和举行各种宗教仪式的场所,不仅受到道教文化的影响,其建筑设计也深深打上“风水”的烙印。由于明代风水学盛行,明成祖在大修武当山时,便十分重视武当道教建筑的风水问题。同时,风水学受儒家伦理思想的影响也颇深,二者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由此,武当山道教建筑的风水格局,深刻体现出“君权神授”、“皇权至上”和森严的儒家宗法等级伦理观念。主要表现在:第一,武当道教建筑风水格局体现宗法观念。“武当道教建筑的选址宏观风水格局是:武当山祖山为昆仑山,少祖山是昆仑山的支脉大巴山脉;案山是大别山脉,左面的青龙山是高大巍峨的秦岭山脉,右面的白虎山是重峦叠嶂的大巴山脉。”古人认为昆仑山是天地的支柱,故以昆仑山为众山之宗。从昆仑山,经大巴山脉,至武当山,可谓龙脉深远,因此武当山的建筑选址正是宗法等级伦理观念的体现。第二,武当道教建筑风水格局体现君臣观念。如紫霄宫前朱雀、后玄武、左青龙、右白虎的风水格局,对紫霄宫呈“众星捧月”之势。紫霄宫前有大、小宝珠峰,为紫霄宫的案山;其再远处又有福地、照壁、三公、五老诸峰,为紫霄宫的朝山,这样朝拱之山形成,对紫霄宫呈朝拜之势,体现出“皇权至上”的观念。
综上所述,武当道教的伦理思想,深受儒家伦理思想的影响,同时又自成体系、特点鲜明。这种神化了的伦理思想所产生的控制力和影响力是非常巨大的,它历久不衰,对净化人们的心灵、协调人际关系和维护社会秩序具有独特的作用,对我国当前的伦理道德建设也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论文关键词:成仙得道;忠孝仁义;善恶承负;诚信不欺;建筑风水
武当山在春秋至汉代末期,已是古代宗教重要的活动场所,许多达官贵人到此修炼。汉末至南北朝时,由于社会动荡,数以百计的士大夫或辞官不仕、或弃家出走,云集武当辟谷修道。同时,出现了有关真武的经书。隋唐时期,武当道场得到封建帝王的推崇,促进了武当道教的发展。宋元时,由于封建统治者极力推崇和宣扬武当真武神,使真武神的神格地位不断提高,“以武当山为本山,以信仰真武一玄武,重视内丹修炼,擅长雷法及符篆禳,强调忠孝伦理、三教融合为主要特征”的武当道教最终形成,并随之呈现出二百多年的鼎盛局面。作为中国道教的一个重要流派,武当道教的教理、教义与中国道教的教理、教义同出一辙,同时又有着自己的鲜明特性。而作为一种土生土长的宗教,道教与儒家在伦理思想方面历来相反相成、互抗互补。
“道教是中国传统思想儒道两家思想相结合的宗教。‘道教’之称为‘道教’并不仅仅因为它和‘道家’有着密切的联系,而且也因为它是一种‘道德教化’以‘致太平’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的宗教。”就伦理思想而言,武当道教亦深受儒家思想影响,它将儒家纲常与成仙信仰紧密结合,突出“忠孝仁义”,宣扬“善恶承负”,提倡“诚信不欺”,并假神道设教,以“真武神”的威力驱使信徒去奉行其伦理道德。与此相应,武当山道教建筑的风水格局,也深刻体现出儒家宗法等级伦理观念。现将笔者在武当道教伦理思想方面的研究成果综述如下,以资探讨。
道教是华夏文明中土生土长的宗教,它在“仙道贵生,无量度人”(《度人经》)的教义思想主导下,践行和光同尘、济世利人的教化,将“长生贵生”、“成仙得道”作为广大教徒的最高信仰追求。作为道教的重要支派,武当道教也为信徒们描绘了一个“福寿康宁、成仙得道”的人生境界和理想目标,这一人生理想可分为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通过修炼达到长生久视、福寿康宁、逍遥达观的人生境界;第二个层次是通过修炼实现无疾而终、坐化升天、进入天堂的成仙目标。“福寿康宁,成仙得道”的人生理想,汇集了武当道教信徒对自身价值、人性内涵以及摆脱外界束缚取得个性自由等的美好向往和价值取向。为了这一理想得到实现,武当道教将“慕道明道,苦行修炼”、“符咒做法,祛祸免灾”、“欲修仙道,先修人道”等贯彻于全部教化过程中。首先,武当道教以“玄天真武上帝”遣欲坐忘、修炼内丹的经历,教化信徒只有慕道明道、苦行修炼,才能实现学道修道的理想目标。其次,武当道教设计了许多套画符念咒、斋醮科仪的法事活动,为人祈福,祛祸免灾,以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早日实现“福寿康宁”乃至“成仙得道”的人生理想。最后,武当道教主张“人仙道先全人道”。“全于人道”,主要是做到忠孝仁义、行善积德、诚信不欺。只有修好人道,才能福寿康宁,成仙得道。
武当道教自宋代成为道教一个支派开始,就非常强调忠孝仁义。因为宋代程朱理学兴盛繁荣,理学所推崇的忠君孝亲、仁义道德等思想,亦受到道教思想家的重视。如宋代流行的真武经典《北极真武普慈度世法忏》《北极真武佑圣真君礼文》《太上说真武本传妙经》等,就常常宣扬忠孝仁义等伦理道德。元代时,武当道教的教主又与净明道派建立了密切关系,吸收并发展了净明道派“忠孝成仙”的修道思想,更是大力提倡孝道。总体而言,武当道教的孝道思想主要表现在:第一,忠孝之人才与仙道有缘。要想修道成仙,忠孝是基础,有了这个基础成仙才有希望,舍此基础是与仙道无缘的。第二,忠孝是修道的前提。如《玄天上帝说报父母恩重经》和《玄帝报恩圣号》假托玄天上帝真武口训,讲述父母养育之恩,要求“善男信女,体玄天圣训,孝道存心”,强调修道之人“读仙经万卷,忠孝为先”。第三,把“孝道”作为养生和修炼的内容,从而强调了修道者内修的重要性。第四,给“孝道”加上神秘的外衣。武当道教宣传“忠孝成仙”,进而对忠孝的原因作了富于神秘色彩的论证。第五,为道者要尽忠孝,否则神灵必对之进行惩罚。武当道教除了强调对父母的孝道外,还强调对师父的孝道:一日为师,终生为父,事师如事父。除了在道经中宣传忠孝,武当道教还将孝道思想体现于建筑形式和神像崇拜之中,从而对社会起到了积极的教化作用。明清以后各地修建的真武官观多雕绘二十四孝图等,即与武当道教提倡孝道思想有关。
“天道承负”,即相信天道有循环、善恶有承负,是道教的传统教义之一。在“承负”之说中,道教还极力宣扬现世的善恶报应。武当道教形成后,继承发展了早期道教善恶承负和现世报应的教义。
例如《太上真武妙经注》就通过《真武启圣记》上的许多故事,作为真武神经常降于下界人间“录善罚恶,辅正除邪,济拔天人,祛妖摄毒”的例证,劝人行善积德,以获善报。类似内容,在《元始天尊说北方真武妙经》和《太上说玄天大圣真武本传神咒妙经》等武当道教经书中亦有记载。武当道教不但在道经中大力宣扬因果报应的观念,而且通过“法忏”等形式全面灌输抑恶扬善、得道成仙的思想。所谓“法忏”,即依照有关戒律检讨忏悔前世今生罪业及犯戒之罪,乞求神灵赦罪赐福。由于道教戒律是世俗道德善恶观念和宗教信仰善恶观念的综合反映,故依照戒律检讨忏悔,可以起到扬善抑恶、坚定信仰等教化作用。武当道教除了在经典中大力宣扬善恶伦理思想外,在官观建筑、匾额楹联等武当文化中对之也多有体现。如紫霄宫龙虎殿(紫霄山门)楹联,上联是“秉正嫉邪一方平安保障”,下联是“降魔卫道千年永镇玄门”。横批是“惩恶扬善”。以此劝说人们一心向善、勤于修道。总的来说,武当道教的善恶伦理思想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天道承负,善恶报应;欲修仙道,先修人道;跪诵法忏,弃恶从善。值得一提的是,武当道教的善恶伦理思想与宋元以后的道教劝善书相互呼应,对我国民俗教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诚信”本是儒家伦理思想的重要概念与核心范畴,是儒家一贯提倡并力求践履的道德原则和行为规范。道教形成之初,就把儒家的“诚信”思想引人了道教,作为道教徒修炼的教理教义。武当道教于宋代形成后,继承发展了早期道教和儒家的“诚信”伦理思想,认为“诚信”是人与神沟通的桥梁,道士作法要讲“诚信”,世俗阶层要实现自己的功利目的也必须“诚信”,强调“诚信”既是学道修道的基础,也是做人做事的根本。具体而言,主要有这么几点:第一,有关“真武”神的经典,都非常注重对“诚信”的宣扬。如《玄天上帝启圣录》卷一讲述的“辞亲幕道”和“悟杵成针”等故事,都强调正心诚意、虔诚修炼才能得道成仙,“真武”即是诚信的表率。武当道教经典还认为“心诚则灵”,这在《玄天上帝启圣录》的记载中不乏其例。与此相反,虚伪欺诈不仅得不到“真武”神保佑,还会受到“真武”神的惩罚,如《玄天上帝启圣录》卷八记载的“假烛烧尘”故事。第二,武当道教不但在道经中大力宣扬诚信受赏、欺诈遭罚的教义,而且在宫观建筑、匾额楹联等武当文化中对之也多有体现。如黄龙洞的对联,上联是“诚意可格土德厚”,下联是“心正自然地道兴”,横批是“神之最灵”。第三,武当清微道派把“正心诚意”作为行雷法的根本。法师或施法者在斋醮科仪等各种法事活动中,心要正、意要诚,以通过“存想”遥想出一派天界意境,化凡尘为神界,化己身为神灵,从而具备不可思议之神力引。
假神道设教,以“神”的威力驱使信徒去奉行其教理、教义,是包括武当道教在内的中国道教之伦理思想的鲜明特征。武当道教供奉的主神是“真武”,传说中武当山即是“真武”修道升天的地方。“真武”原名为“玄武”,其由来古籍的说法不一。
古人是把“玄武”视为司命之神、北方之神、水神等加以崇拜的。宋大中祥符五年(1012年),宋真宗为避讳改称“玄武”为“真武”。天禧二年(1018年),宋真宗封“真武”为“灵应真君”。自此,“玄武”由“四象”、”龟蛇”等自然之神正式上升为道教神将等人格之神,并常受玉帝、太上老君、紫微大帝遣派下界收断妖魔。这在《武当福总真集》《玄天上帝启圣录》《元始天尊说北方真武经》等宋代道经中多次被提及。随着“真武”神格的提升,其伦理功能日渐强化。笔者认为“真武”神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伦理功能:(1)录善罚恶。“真武”神明察秋毫、录善罚恶,它告诫人们:举头三尺有神灵!不应妄做邪念,而应克己节欲、广积阴德,众善奉行、诸恶莫做。(2)奉劝诚信。“真武”是司命之神,又是“治世福神”,掌管着人们的生死寿天、吉凶祸福等。人们若向往长寿不老、荣华富贵,就应诚实守信并虔诚供奉“真武”神,以祈求它实现自己的理想与愿望。(3)提倡孝道。“真武”神的这一功能主要体现在《玄天上帝说报父母恩重经》和《玄帝报恩圣号》的教义以及武当山父母殿的建筑文化之中。
道教与风水学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中国民间的看阳宅风水、相墓、镇宅驱邪等活动,多由道士来承担,如明代武当山道士张三丰、丘玄清、孙碧云等都是著名的风水大师。道教建筑作为道士布道传教、供奉、祭祀神仙和举行各种宗教仪式的场所,不仅受到道教文化的影响,其建筑设计也深深打上“风水”的烙印。由于明代风水学盛行,明成祖在大修武当山时,便十分重视武当道教建筑的风水问题。同时,风水学受儒家伦理思想的影响也颇深,二者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由此,武当山道教建筑的风水格局,深刻体现出“君权神授”、“皇权至上”和森严的儒家宗法等级伦理观念。主要表现在:第一,武当道教建筑风水格局体现宗法观念。“武当道教建筑的选址宏观风水格局是:武当山祖山为昆仑山,少祖山是昆仑山的支脉大巴山脉;案山是大别山脉,左面的青龙山是高大巍峨的秦岭山脉,右面的白虎山是重峦叠嶂的大巴山脉。”古人认为昆仑山是天地的支柱,故以昆仑山为众山之宗。从昆仑山,经大巴山脉,至武当山,可谓龙脉深远,因此武当山的建筑选址正是宗法等级伦理观念的体现。第二,武当道教建筑风水格局体现君臣观念。如紫霄宫前朱雀、后玄武、左青龙、右白虎的风水格局,对紫霄宫呈“众星捧月”之势。紫霄宫前有大、小宝珠峰,为紫霄宫的案山;其再远处又有福地、照壁、三公、五老诸峰,为紫霄宫的朝山,这样朝拱之山形成,对紫霄宫呈朝拜之势,体现出“皇权至上”的观念。
综上所述,武当道教的伦理思想,深受儒家伦理思想的影响,同时又自成体系、特点鲜明。这种神化了的伦理思想所产生的控制力和影响力是非常巨大的,它历久不衰,对净化人们的心灵、协调人际关系和维护社会秩序具有独特的作用,对我国当前的伦理道德建设也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上一篇:世纪回眸:中国现代哲学思潮
下一篇:论墨家 道技合一 伦理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