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唯物主义方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唯物主义方法论探析
关于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的研究,学界有观点认为其中的思想是马克思早期本质主义逻辑的具体体现,与马克思论文联盟http://之后确立的历史唯物主义存在着“认识上的断裂”。笔者以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方法出发,认为《手稿》中马克思的思想是成熟期马克思思想的初步表达,前后具有一致性。
一、《手稿》中马克思对异化劳动的分析
在《手稿》中,马克思指出,“人是类存在物,不仅因为人在实践上和理论上都把类——他自身的类以及其他物的类——当作自己的对象;而且因为——这只是同一种事物的另一种说法——人把自身当作现有的、有生命的类来对待,因为人把自身当作普遍的因而也是自由的存在物来对待。”而这个“类特性就在于生命活动的性质”,即人的类特性就是“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而马克思从“当前的经济事实出发”,进一步指出,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劳动对工人来说是外在的东西”,“他在自己的劳动中不是肯定自己,而是否定自己,不是感到幸福,而是感到不幸,不是自由地发挥自己的体力和智力,而是使自己的肉体受折磨、精神遭摧残。”“因此,他的劳动不是自愿的劳动,而是被迫的强制劳动”,即异化劳动。这种异化劳动造成的结果就是人的异化存在,“动物的东西成为人的东西,而人的东西成为动物的东西。”
不难看出,马克思在《手稿》中像费尔巴哈一样也规范了人有着固定的本质,并试图由此出发用人的类本质的对象化和异化去说明社会历史,把社会历史理解为人的本质的异化和复归的过程。正如阿尔都塞所说:“既然人的异化产生历史和人,那么这一异化就意味着有一种先于人而存在的确定本质。”
二、《手稿》中马克思本质主义逻辑的实质
在马克思看来,这个“确定本质”就是劳动。这似乎是个正确的出发点,然而《手稿》中的“劳动”是自然范畴,而不是社会范畴;是价值范畴,而不是历史范畴;是规范范畴,而不是描述范畴。马克思反对把“类”理解为某种人和动物的固有的全部特点的抽象总和,而是把“类”解释成生命活动的一定形式,理解为“生产生活”。马克思把劳动看作人的生命以及人自身价值得以实现的活动,是价值实现、生命实现的过程。但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劳动“不是自愿的劳动,而是被迫的强制劳动”,那么如何解决这个矛盾呢?答案是共产主义。因为“共产主义是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的扬弃,因而是通过人并且为了人而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因此,它是人向自身、向社会的即合乎人性的人的复归”。很显然,这种劳动不是一个逐渐获得的过程,却是一个异化、丧失而后复得的过程,“劳动——劳动的异化——劳动的异化的扬弃——人的发展”构成了《手稿》的逻辑脉络。
虽然马克思视作历史本真基础的东西,已经不同于费尔巴哈的“生理—伦理”活动和“自然—情感”关系,但他仍然以“应该”存在的人的本真“自由自觉的劳动”和“真正的社会关系”为逻辑批判尺度,对现实存在的异化劳动的非人状况进行哲学—伦理学批判,这是单纯的价值尺度批判。正如张一兵先生所言,马克思在《手稿》中关于人的本质的异化与复归的批判逻辑“直接成为此时支配青年马克思思想的隐性权力话语”,“从本质上看劳动异化理论还是一种深层的隐性唯心主义历史观,因为异化理论并没有跳出传统的历史人学目的论。”
三、《手稿》中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的彰显
卢卡奇说过:“历史为我们提供了这样一些实例:在某些时候,正确的行动却是在错误理论的指导下进行的。”马克思的异化复归理论其批判逻辑虽然是价值尺度,但是其批判方法却是历史尺度的,这也为《形态》中对人的抽象本质的消解奠定了深刻的理论基础。
第一,其批判起点的现实性。马克思在《手稿》中强调,他的批判出发点是“当前的经济事实”,而不是抽象的人的本质。就连张一兵先生评价马克思第一笔记第一部分的时候也这样说:“第一部分站在‘国民经济学立场上’的观点,如果从研究方法上看恰恰是社会唯物主义的……”马克思在《手稿》中经常使用这样的总起句或过渡句:“我的结论是通过完全经验的、以对国民经济学进行认真的批判研究为基础的分析得出的”,“我们是从国民经济学的各个前提出发的”,“我们且从当前的经济事实出发”,这是一种明显的客观和经验
的态度。在这一点上,马克思超越了黑格尔的“自我意识”出发点和费尔巴哈的“感性活动”出发点,为历史地考察人的本质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第二,其批判逻辑的过程性。马克思进一步指出“论文联盟http://人把自身当作现有的、有生命的类来对待,因为人把自身当作普遍的因而也是自由的存在物来对待”,“现有的”、“有生命的”、“普遍的”和“自由的”均不能当作人的类本质,而只能当作人的特点。而人的特点决定了人的类本质具有变动不居的历史性,人的历史也只能被看成是一种运动、一种生成,人可以在他的历史中表现自己,证明自己。马克思指出,“历史的全部运动,既是它的现实的产生活动——它的经验存在的诞生活动,——同时,对它的思维着的意识来说,又是它的被理解和被认识到的生成运动。”这一点清楚地表明了马克思把人的劳动本质的复归看作是一个历史的、不断生成的过程。
第三,其批判本质的实践性。马克思将自由自觉的活动作为人的类特性之后,进一步指出,“生产生活就是类生活。”这也即是说,人的类生活的基本内容就是生产生活;人的生命活动的类生活之自由的有意识的特性也就表现在人的生产生活中。生产,这一人类活动的最基本形式,作为一种对象化的物质活动,它超出了纯经济学概念的含义而具有了更为深刻的人类学和哲学的意义,具有历史观上的意义,为揭开“历史之迷”提供了一个坚实的基点,生产实践作为实践的最基本形式开始进入马克思的理论视野,从而也为马克思揭开人的本质的面纱开创了正确的方向。
正如阿尔都塞在评价马克思《手稿》时所说:“离马克思最远的马克思恰恰是离马克思最近的马克思,即最接近转变的那个马克思。”马克思思想的发展和完善是一个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辩证发展过程,从《手稿》中的价值规范到《形态》中的历史描述存在着深刻的理论必然性。 转贴于论文联盟 http://
上一篇:关于蓝鼎元的伦理思想探微
下一篇:现象学视野中的中国哲学
热门论文
-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唯物主义方
-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美学解读
- 浅析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一哲学手稿》中的生态
- 试论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一哲学手稿》中的生态
- 对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关于私有财
- 马克思哲学唯物主义的批判意蕴
- 论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科
-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平等思想及反思
-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辩证法思
-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辩证法思想探究
- 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的经济发展
- 试论《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经济伦理思想管窥
- 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看青年马克
-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哲学
-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哲学思维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