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政治品节的见证——顏延之《陶徵士诔并
发布时间:2015-07-09 10:24
五、《陶徵士誄》所描述的陶淵明形象
本文不擬全面述及顏《誄》所描述的陶淵明形象,重點是討論其中可能被忽視的新信息、陌生信息。
1.躬耕編織、堅苦卓絕的陶淵明形象
顏延之《陶徵士誄並序》:
道不偶物,棄官從好。遂乃解體世紛,結志區外,定跡深棲,於是乎遠。灌畦鬻蔬[117],為供魚菽之祭;織絇緯蕭[118],以充糧粒之費。
案:淵明棄官歸田躬耕自養,其種植稻菽桑麻蔬菜等農作物,見於淵明田園詩自述,如“種豆南山下”[119],“桑麻日已長,我土日已廣”[120],“園蔬有餘滋”[121],“摘我園中蔬”[122],《庚戌歲九月於西田獲早[旱]稻》[123],《丙辰歲八月中於下潠田舍獲》[124]等,久已為人所熟知。其從事編織,僅有“耕織稱其用”[125]一句述及,而語焉未詳。顏《誄》所述,頗具有新信息。顏《誄》“灌畦鬻蔬”,雖是用潘岳《閒居賦》“灌園鬻蔬”之典,但是參讀下句“織絇緯蕭,以充糧粒之費”,則亦是寫實,寫出了淵明從事種菜(“灌畦”)和賣菜(“鬻蔬”)。顏《誄》“織絇緯蕭,以充糧粒之費”,則寫出了淵明辛勤編織鞋屨(“織絇”)、編織草簾(“緯蕭”),賣出編織品以換回糧食,彌補糧食消費之不足。種菜和賣菜,生產和賣出編織品,此兩方面正是陶淵明田園詩自述所未詳之生產勞動內容。千百年來,中國農民除種植稻菽桑麻等農作物外,還需生產和出售其他農副產品、手工藝品,以換購糧食之外的其他生活必需用品,當糧食不足時,則換購糧食。顏《誄》告訴讀者,陶淵明也是這樣謀生的,不僅種植稻菽桑麻等農作物,而且也種菜和賣菜,生產和賣出編織品。“織絇緯蕭”是編織工藝,技術性強,需要專門學習,心靈手巧,也需要辛苦勞作。筆者曾在川西農村生活多年,常見川西農民做草編、竹編(類似“織絇緯蕭”),但並不是所有的農民都會做這樣的手藝,會做手藝的農民一定是特別勤奮、聰明的農民,而且往往家境貧寒,希望通過做手藝增加收入,改善家境。如顏《誄》所述,陶淵明是從一位“井臼弗任”的讀書人,到歸田後勝任“灌畦鬻蔬”、“織絇緯蕭”,學會了所有耕種和編織的本領。由此可見,為了堅守“但使願無違”[126]的理想,陶淵明是付出了多麼堅苦卓絕的努力。毫無疑問,即使是以農民的標準來衡量,歸田後的陶淵明也是一位特別能幹的優秀農民。
延之在淵明家,當親眼看見過士人陶淵明象普通農民一樣做這些農家活和編織手藝。
2.澹泊心、自由心徹底覺悟的陶淵明形象
顏延之《陶徵士誄》:
長卿棄官,稚賓自免[127]。子之悟之,何早之辨[128]。賦辭《歸來》,高蹈獨善。亦既超曠,無適非心。汲流舊巘,葺宇家林。晨煙暮靄,春煦秋陰。陳書綴卷,置酒弦琴。居備勤儉,躬兼貧病。人否其憂,子然其命。隱約就閑,遷延辭聘。非直明也,是惟道性。
顏《誄》“長卿棄官,稚賓自免。子之悟之,何早之辨。賦辭《歸來》,高蹈獨善”,“非直明也,是惟道性”,是從淵明棄官之實際行為,寫出淵明高出魏晉以來玄學家之實踐品格:徹底覺悟和實踐自己的澹泊心、自由心,不作官、不與黑暗政治合作、不與無道之世同流合污。而魏晉玄學家高談莊子,身處無道之世,卻幾乎無人能實踐莊子思想之核心―澹泊心、自由心的覺悟[129],不與黑暗政治合作、不與無道之世同流合污。
不與黑暗政治合作,這是澹泊心、自由心的覺悟和實踐,亦是道德心的實踐。
所謂“道性”,即是澹泊心、自由心、道德心。這祇是一心。
《朱子語類》卷三十四《論語十六·述而篇·子謂顏淵曰章》“用舍無預於己,行藏安
於所遇”條:
或云:看來淵眀終祇是晉宋間人物?曰:不然。晉宋間人物雖曰尚清高,然個個要
官職,這邊一面清談,那邊一面招權納貨。淵眀卻真個是能不要,此其所以高於晉宋人也。[130]
朱子之言,是真知灼見。黑暗政治下不作官,是士獨立自由人格的試金石。
顏《誄》“汲流舊巘,葺宇家林。晨煙暮靄,春煦秋陰”,描寫淵明所置身的田園,意境宛如淵明《歸園田居》:“榆柳蔭後簷,桃李羅堂前。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131],真能得其神韻。晨煙暮霭之間,淵明隱居田園、悠然超逸的形象,如在眼前。
沒有澹泊心、自由心的覺悟和實踐,何來真正的超逸。
没有從不能幹農活到能幹各種農活、堅苦卓絕;何來隱居田園、悠然超逸。
3.嚴肅認真的陶淵明形象:密切關注現實政治,告誡朋友直言不諱
顏延之《陶徵士誄》:
自爾介居,及我多暇。伊好之洽,接簷鄰舍。宵盤晝憩,非舟非駕。念昔宴私,舉觴相誨:“獨正者危,至方則礙。哲人卷舒,布在前載。取鑒不遠,吾規子佩。”爾實愀然,中言而發[132]:“違眾速尤,迕風先蹶。身才非實,榮聲有歇。”睿音永矣,誰箴余闕?
案:如上所述,顏《誄》“自爾介居”至“非舟非駕”一節文字,是記述晉義熙十一
年(415)至十二年“顏延之為劉柳後軍功曹,在尋陽,與潛情款”之往事。時猶在晉世,延之僅三十二、三歲,閱世未深,與淵明交談當亦尚未如後來深入,故此節回憶亦較簡略。
“念昔宴私”至“榮聲有歇”一節文字,當是記述宋永初三年(422)延之被貶出為始安太守道經尋陽時與淵明延盤桓留連之晤談。時延之三十九歲,已經歷劉裕篡晉弑帝、延之與廬陵王義真及謝靈運遭權臣猜忌被貶出等國家個人之滄桑劇變,始能有如此節文字所描述之與淵明之深切交談,故此節回憶實甚細緻。
《宋書·廬陵孝獻王義真傳》:
高祖始踐阼,義真意色不悅。……義真聰明愛文義,……與陳郡謝靈運、琅邪顏延之、慧琳道人並周旋異常。[133]
《宋書·顏延之傳》:
廬陵王義真頗好辭義,待接甚厚,徐羨之等疑延之為同異,意甚不悅,少帝即位,以為正員郎,兼中書,尋徙員外常侍,出為始安太守。[134]
《宋書》卷九十三《陶潛傳》:
先是,顏延之為劉柳後軍功曹,在尋陽,與潛情款。後為始安郡,經過,日日造潛,每往必酣飲致醉。臨去,留二萬錢與潛。[135]
《文選》卷五十七顏延年《陶徵士誄並序》唐李善註引宋何法盛《晉中興書》:
延之為始安郡,道經尋陽,常飲淵明舍,自晨達昏。及淵明卒,延之為誄,極其思致。[136]
案:永初三年(422)延之出為始安太守道經尋陽時與淵明作推心置腹之深談,《宋書·陶潛傳》及何法盛《晉中興書》所述,自不如顏《誄》具體深切。顏《誄》述淵明“舉觴相誨:‘獨正者危,至方則礙。哲人卷舒,布在前載。取鑒不遠,吾規子佩。’爾實愀然,中言而發:‘違眾速尤,迕風先蹶。身才非實,榮聲有歇’”,由此可見:
第一,淵明延之二人談話必包括當前劉宋政治及延之性命攸關之事,即多年來廬陵王義真聰明愛文義,與謝靈運、顏延之交好異常,劉裕篡晉時義真意色不悅,引起權臣徐羨之等猜忌,以及眼前義真、靈運、延之被貶出之事。故淵明神情“愀然”,話語嚴峻地告誡延之:現在邦無道,你一定要聽從我的規勸,韜光養晦,否則將禍及性命,身名俱滅。
淵明的告誡,後來幾乎都應驗了。元嘉元年(424),義真被殺害於新安,元嘉十年(433),靈運被殺害於廣州。延之幸免於難,或與聽從淵明的告誡有關係。
第二,淵明對現實政治動態,是密切關注。
第三,淵明對朋友提出告誡,是直言不諱。
第四,延之筆下的淵明,神情“愀然,中言而發”;對現實政治動態是相當關注,對朋友提出告誡是直言不諱。這樣嚴肅認真的陶淵明形象,似乎是在其詩文及傳記中所未見,令人感到有些陌生,似乎與悠然飄逸的陶淵明形象有些不合;但又令人感到熟悉親切,―這正是作為士的陶淵明形象的真實一面。
顏《誄》此幅描述,傳神寫照,獨一無二,彌足珍貴。
淵明《與子儼等書》自述“性剛才拙”[137],延之筆下的淵明性格,正是頗呈現出剛性的一面[138]。
《朱子語類》卷三十四《論語十六·述而篇·子謂顏淵曰章》“用舍無預於己,行藏安於所遇”條:
陶淵明說盡萬千言語,說不要富貴,能忘貧賤,其實是大不能忘,它祇是硬將這個
抵拒將去。然使它做那世人之所為,它定不肯做,此其所以賢於人也。[139]
又卷一百四十《論文下·詩》“杜子美‘暗飛螢自照’語”條:
陶卻是有力,但語健而意閑。隱者多是帶氣負性之人為之。陶欲有為而不能者也。[140]
朱子此是知言。澹泊心、自由心的實踐,需要“帶氣負性之人”的硬氣、剛性的支持。
4.淵明之死:道德智慧生命的完成
顏延之《陶徵士誄》:
仁焉而終,智焉而斃。黔婁既沒,展禽亦逝。其在先生,同塵往世。
延之寫淵明之死,令讀者低回流連。
《荀子·大略篇》:
子貢曰:大哉死乎,君子息焉,小人休焉。[141]
《晏子春秋》卷一《內篇·諫上》:
昔者上帝以人之沒為善,仁者息焉,不仁者伏焉。[142]
《老子》第四章:
和其光,同其塵,湛兮似若存。[143]
顏《誄》“仁焉而終”,是用子貢“大哉死乎,君子息焉”,及晏子“仁者息焉”之語意,表示淵明的一生,是仁者的一生,是道德實踐的一生,淵明之死,是道德生命的完成。
顏《誄》“其在先生,同塵往世”,是借用老子之語,表示淵明的生命,已入於歷史光輝之永恆。
本文不擬全面述及顏《誄》所描述的陶淵明形象,重點是討論其中可能被忽視的新信息、陌生信息。
1.躬耕編織、堅苦卓絕的陶淵明形象
顏延之《陶徵士誄並序》:
道不偶物,棄官從好。遂乃解體世紛,結志區外,定跡深棲,於是乎遠。灌畦鬻蔬[117],為供魚菽之祭;織絇緯蕭[118],以充糧粒之費。
案:淵明棄官歸田躬耕自養,其種植稻菽桑麻蔬菜等農作物,見於淵明田園詩自述,如“種豆南山下”[119],“桑麻日已長,我土日已廣”[120],“園蔬有餘滋”[121],“摘我園中蔬”[122],《庚戌歲九月於西田獲早[旱]稻》[123],《丙辰歲八月中於下潠田舍獲》[124]等,久已為人所熟知。其從事編織,僅有“耕織稱其用”[125]一句述及,而語焉未詳。顏《誄》所述,頗具有新信息。顏《誄》“灌畦鬻蔬”,雖是用潘岳《閒居賦》“灌園鬻蔬”之典,但是參讀下句“織絇緯蕭,以充糧粒之費”,則亦是寫實,寫出了淵明從事種菜(“灌畦”)和賣菜(“鬻蔬”)。顏《誄》“織絇緯蕭,以充糧粒之費”,則寫出了淵明辛勤編織鞋屨(“織絇”)、編織草簾(“緯蕭”),賣出編織品以換回糧食,彌補糧食消費之不足。種菜和賣菜,生產和賣出編織品,此兩方面正是陶淵明田園詩自述所未詳之生產勞動內容。千百年來,中國農民除種植稻菽桑麻等農作物外,還需生產和出售其他農副產品、手工藝品,以換購糧食之外的其他生活必需用品,當糧食不足時,則換購糧食。顏《誄》告訴讀者,陶淵明也是這樣謀生的,不僅種植稻菽桑麻等農作物,而且也種菜和賣菜,生產和賣出編織品。“織絇緯蕭”是編織工藝,技術性強,需要專門學習,心靈手巧,也需要辛苦勞作。筆者曾在川西農村生活多年,常見川西農民做草編、竹編(類似“織絇緯蕭”),但並不是所有的農民都會做這樣的手藝,會做手藝的農民一定是特別勤奮、聰明的農民,而且往往家境貧寒,希望通過做手藝增加收入,改善家境。如顏《誄》所述,陶淵明是從一位“井臼弗任”的讀書人,到歸田後勝任“灌畦鬻蔬”、“織絇緯蕭”,學會了所有耕種和編織的本領。由此可見,為了堅守“但使願無違”[126]的理想,陶淵明是付出了多麼堅苦卓絕的努力。毫無疑問,即使是以農民的標準來衡量,歸田後的陶淵明也是一位特別能幹的優秀農民。
延之在淵明家,當親眼看見過士人陶淵明象普通農民一樣做這些農家活和編織手藝。
2.澹泊心、自由心徹底覺悟的陶淵明形象
顏延之《陶徵士誄》:
長卿棄官,稚賓自免[127]。子之悟之,何早之辨[128]。賦辭《歸來》,高蹈獨善。亦既超曠,無適非心。汲流舊巘,葺宇家林。晨煙暮靄,春煦秋陰。陳書綴卷,置酒弦琴。居備勤儉,躬兼貧病。人否其憂,子然其命。隱約就閑,遷延辭聘。非直明也,是惟道性。
顏《誄》“長卿棄官,稚賓自免。子之悟之,何早之辨。賦辭《歸來》,高蹈獨善”,“非直明也,是惟道性”,是從淵明棄官之實際行為,寫出淵明高出魏晉以來玄學家之實踐品格:徹底覺悟和實踐自己的澹泊心、自由心,不作官、不與黑暗政治合作、不與無道之世同流合污。而魏晉玄學家高談莊子,身處無道之世,卻幾乎無人能實踐莊子思想之核心―澹泊心、自由心的覺悟[129],不與黑暗政治合作、不與無道之世同流合污。
不與黑暗政治合作,這是澹泊心、自由心的覺悟和實踐,亦是道德心的實踐。
所謂“道性”,即是澹泊心、自由心、道德心。這祇是一心。
《朱子語類》卷三十四《論語十六·述而篇·子謂顏淵曰章》“用舍無預於己,行藏安
於所遇”條:
或云:看來淵眀終祇是晉宋間人物?曰:不然。晉宋間人物雖曰尚清高,然個個要
官職,這邊一面清談,那邊一面招權納貨。淵眀卻真個是能不要,此其所以高於晉宋人也。[130]
朱子之言,是真知灼見。黑暗政治下不作官,是士獨立自由人格的試金石。
顏《誄》“汲流舊巘,葺宇家林。晨煙暮靄,春煦秋陰”,描寫淵明所置身的田園,意境宛如淵明《歸園田居》:“榆柳蔭後簷,桃李羅堂前。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131],真能得其神韻。晨煙暮霭之間,淵明隱居田園、悠然超逸的形象,如在眼前。
沒有澹泊心、自由心的覺悟和實踐,何來真正的超逸。
没有從不能幹農活到能幹各種農活、堅苦卓絕;何來隱居田園、悠然超逸。
3.嚴肅認真的陶淵明形象:密切關注現實政治,告誡朋友直言不諱
顏延之《陶徵士誄》:
自爾介居,及我多暇。伊好之洽,接簷鄰舍。宵盤晝憩,非舟非駕。念昔宴私,舉觴相誨:“獨正者危,至方則礙。哲人卷舒,布在前載。取鑒不遠,吾規子佩。”爾實愀然,中言而發[132]:“違眾速尤,迕風先蹶。身才非實,榮聲有歇。”睿音永矣,誰箴余闕?
案:如上所述,顏《誄》“自爾介居”至“非舟非駕”一節文字,是記述晉義熙十一
年(415)至十二年“顏延之為劉柳後軍功曹,在尋陽,與潛情款”之往事。時猶在晉世,延之僅三十二、三歲,閱世未深,與淵明交談當亦尚未如後來深入,故此節回憶亦較簡略。
“念昔宴私”至“榮聲有歇”一節文字,當是記述宋永初三年(422)延之被貶出為始安太守道經尋陽時與淵明延盤桓留連之晤談。時延之三十九歲,已經歷劉裕篡晉弑帝、延之與廬陵王義真及謝靈運遭權臣猜忌被貶出等國家個人之滄桑劇變,始能有如此節文字所描述之與淵明之深切交談,故此節回憶實甚細緻。
《宋書·廬陵孝獻王義真傳》:
高祖始踐阼,義真意色不悅。……義真聰明愛文義,……與陳郡謝靈運、琅邪顏延之、慧琳道人並周旋異常。[133]
《宋書·顏延之傳》:
廬陵王義真頗好辭義,待接甚厚,徐羨之等疑延之為同異,意甚不悅,少帝即位,以為正員郎,兼中書,尋徙員外常侍,出為始安太守。[134]
《宋書》卷九十三《陶潛傳》:
先是,顏延之為劉柳後軍功曹,在尋陽,與潛情款。後為始安郡,經過,日日造潛,每往必酣飲致醉。臨去,留二萬錢與潛。[135]
《文選》卷五十七顏延年《陶徵士誄並序》唐李善註引宋何法盛《晉中興書》:
延之為始安郡,道經尋陽,常飲淵明舍,自晨達昏。及淵明卒,延之為誄,極其思致。[136]
案:永初三年(422)延之出為始安太守道經尋陽時與淵明作推心置腹之深談,《宋書·陶潛傳》及何法盛《晉中興書》所述,自不如顏《誄》具體深切。顏《誄》述淵明“舉觴相誨:‘獨正者危,至方則礙。哲人卷舒,布在前載。取鑒不遠,吾規子佩。’爾實愀然,中言而發:‘違眾速尤,迕風先蹶。身才非實,榮聲有歇’”,由此可見:
第一,淵明延之二人談話必包括當前劉宋政治及延之性命攸關之事,即多年來廬陵王義真聰明愛文義,與謝靈運、顏延之交好異常,劉裕篡晉時義真意色不悅,引起權臣徐羨之等猜忌,以及眼前義真、靈運、延之被貶出之事。故淵明神情“愀然”,話語嚴峻地告誡延之:現在邦無道,你一定要聽從我的規勸,韜光養晦,否則將禍及性命,身名俱滅。
淵明的告誡,後來幾乎都應驗了。元嘉元年(424),義真被殺害於新安,元嘉十年(433),靈運被殺害於廣州。延之幸免於難,或與聽從淵明的告誡有關係。
第二,淵明對現實政治動態,是密切關注。
第三,淵明對朋友提出告誡,是直言不諱。
第四,延之筆下的淵明,神情“愀然,中言而發”;對現實政治動態是相當關注,對朋友提出告誡是直言不諱。這樣嚴肅認真的陶淵明形象,似乎是在其詩文及傳記中所未見,令人感到有些陌生,似乎與悠然飄逸的陶淵明形象有些不合;但又令人感到熟悉親切,―這正是作為士的陶淵明形象的真實一面。
顏《誄》此幅描述,傳神寫照,獨一無二,彌足珍貴。
淵明《與子儼等書》自述“性剛才拙”[137],延之筆下的淵明性格,正是頗呈現出剛性的一面[138]。
《朱子語類》卷三十四《論語十六·述而篇·子謂顏淵曰章》“用舍無預於己,行藏安於所遇”條:
陶淵明說盡萬千言語,說不要富貴,能忘貧賤,其實是大不能忘,它祇是硬將這個
抵拒將去。然使它做那世人之所為,它定不肯做,此其所以賢於人也。[139]
又卷一百四十《論文下·詩》“杜子美‘暗飛螢自照’語”條:
陶卻是有力,但語健而意閑。隱者多是帶氣負性之人為之。陶欲有為而不能者也。[140]
朱子此是知言。澹泊心、自由心的實踐,需要“帶氣負性之人”的硬氣、剛性的支持。
4.淵明之死:道德智慧生命的完成
顏延之《陶徵士誄》:
仁焉而終,智焉而斃。黔婁既沒,展禽亦逝。其在先生,同塵往世。
延之寫淵明之死,令讀者低回流連。
《荀子·大略篇》:
子貢曰:大哉死乎,君子息焉,小人休焉。[141]
《晏子春秋》卷一《內篇·諫上》:
昔者上帝以人之沒為善,仁者息焉,不仁者伏焉。[142]
《老子》第四章:
和其光,同其塵,湛兮似若存。[143]
顏《誄》“仁焉而終”,是用子貢“大哉死乎,君子息焉”,及晏子“仁者息焉”之語意,表示淵明的一生,是仁者的一生,是道德實踐的一生,淵明之死,是道德生命的完成。
顏《誄》“其在先生,同塵往世”,是借用老子之語,表示淵明的生命,已入於歷史光輝之永恆。
上一篇:国学百年争论的实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