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周易》“持盈有道”观中的德性意识

发布时间:2015-07-09 10:44

摘要:《周易》“持盈有道”中的德性意识本质上积淀着——种对存在的关怀。《周易》从盈极生亏、满则招损、盛则人衰的“天道”法则巾深刻领悟到“人道”有盈而持盈的存在辩识,以“不失其正”命题勾勒出在进退存亡之间以中道而持盈的持盈路径,其基本格调是持盈于德性之中的。在《周易》把这种存在关怀转向一种对持盈的关怀使得持盈于德性之中深深地契人在先后关怀、忧乐关怀、生死关怀之中,令我们看到《周易》“持盈有道”中的德性既是一种生存因又是一利,本体因;在与《老子》持盈路径的比较中,更令我们看到《周易》“持盈有道”中的德性本体理念的哲蕴。

关键词:不失其正;《损》;《谦》;《艮》;《节》;存在关怀

持盈于德性之中,是传统持盈论的基本格调。《周易》中的“持盈有道”,是传统持盈论的一条主体路向。[1]
天有盈亏,是自然之则;人有盈亏,是人道之理。人有“亏”面,也有“盈”面。人道,一方面要考虑如何使亏向盈的转化,另一方面更要关注如何保持住盈面、防止盈极生亏。这是人道之所为。人生舞台,凡居官立业持家治国,都有盈面会产生,如立功、立名、立言、立德,如有福、有安、有禄、有富,然而如何持之,确是传统持盈论的关心主旨。传统持盈论倡导以德性而持盈。分析《周易》“持盈有道”观中的德性意识,一者可以辨清《周易》“持盈有道”观中的德性所含的存在意识,二者可以厘清《周易》中的持盈路向在传统持盈论中的主流作用。


一、天人盈亏


天道亏盈而益谦,地道变盈而流谦,鬼神害盈而福谦,人道恶盈而好谦。[2]
传统持盈论的道德源头在哪里?在《周易》看来,就在天道中,就在以天道说人道、化天道为人道的本体诠释中。一部《周易》,正是揭橥天人盈亏法则。《周易》由经和传构成,传诠释经,这一诠释的形上意义,使《周易》成为一种宇宙论、本体论,有了一种以宇宙本体形上学来说明人生哲理的理论架构。《周易》的持盈路向,是“效天地之纪”而发。《乾卦·文言》说:“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天且弗违,而况于人乎?况于鬼神乎?”《周易》教导,德行是与天地相合,诚明是与日月相合,盈虚是与四季有序相合,生死忧乐是与鬼神所降吉凶相合,因而大人君子的持盈之道,应合乎天道法则,遵循天之时机,崇尚天之德行。所以,《周易》观乎天文还是为了人文
日中则昃,月盈则食,天地盈虚,与时消息,而况于人乎,况于鬼神乎?[3]
《周易》察天下之理,亢则有悔,满则招损,日中则昃,月盈则亏,这一“至当不易之理”,是由阴阳两爻往来屈伸所致。《系辞下》说:“日往则月来,月往则日来,日月相推而明生焉。寒往则暑来,暑往则寒来,寒暑相推而岁成焉。往者屈也,来者信(伸)也,屈信相感而利生焉。”由阴阳二爻的变化和运动产生天人盈亏现象,这点恰如王船山所释,阴阳“乘乎时位,一盈一虚”,[4]“日中则昃,阳消而阴也;月盈则食,阴消而阳也。阳消则阴息,阴消则阳息,消乘盈而息起虚。人由盈以虚”,“夫惟大盈者得大虚”。[5]
现举《乾》《坤》两卦,看一看由阴阳六爻的变化展示的天人盈亏法则。《乾》卦,乾下乾上。《乾卦·彖传》说:“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乾表示天,象征最纯的阳、最高的健。从卦爻上看,《乾》卦全部是阳爻,在“九五”位置,阳恰好平衡;到“上九”,阳到极限,表示由盈转亏、由盛人衰。《九五》说:“飞龙在天,利见大人”,至“上九”,则“亢龙有悔”。“亢”表示极至、到顶。“上九”是最高一爻,飞到顶的龙,进退两难,以致有悔。故《象传》释为:“亢龙有悔,盈不可久也。”《文言》中的“飞龙在天,乃位乎天德;亢龙有悔,与时偕极”,说的也是这种盈亏盛衰的道理。《坤》卦,坤下坤上。《坤卦·彖传》说:“至哉坤元,万物资生,乃顺承天。”坤表示地,象征最纯的阴、最高的柔顺。从卦爻上看,《坤》卦全部是阴爻。“初六”是《坤》卦开始的第一爻,这一阴爻由《乾》卦“上九”阳爻转化而来。《初六》说:
“履霜,坚冰至。”“初六”位置,以“履霜”、“坚冰”象征寒冻季节将来临,从而说明阴阳消长;“初六”爻位,阴气开始伸长,阳气逐渐消失。乾转坤化,盈虚消息屈伸往来,实又蕴有物极必反、吉凶悔吝。王船山指出:“阴阳各六,具足于乾坤,而往来以尽变,变之必尽,始有悔吝趋以吉凶。”[6]
君子尚消息盈虚,天行也。[7]
《周易》“效天地之纪”。这一效法的精神实质,就是效法天道化为人道、化为持君之道、化为持盈法则。然而,这里所谓的“天行”所生发的道义、法则义,居于重心的,就是一种“德性”。这可以从《周易》诸卦中的《大象》得以说明。
《周易》中的《象传》,分为《大象》和《小象》,《大象》是对卦的概括性整体说明。综观六十四卦诸《大象》,其语言表达式,恰是以天道说人事,前句是说天道,后句是说君子之道,它是对天道的效法。看一看有“德”字直乎的《大象》与我们所说相为验证:
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坤卦·象传》)
山下出泉,蒙。君予以果行育德。(《蒙卦·象传》)
风行天上,小畜。君子以懿文德。(《小畜卦·象传》)
天地不交,否。君子以俭德辟难,不可荣以禄。(《否卦·象传》)
山下有风,蛊。君子以振民育德。(《蛊卦·象传》)
天在山中,大畜。君子以多识前言往行,以畜其德。(《大畜卦·象传》)
水洊至,习坎。君子以常德行,习教事。(《坎卦·象传》)
明出地上,晋。君子以自昭明德。(《晋卦‘象传》)
山上有水,蹇。君子以反身修德。(《蹇卦·象传》)
泽上于天,央。君子以施禄及下,居德则忌。《央卦,象传》)
地中生木,升。君子以顺德,积小以高大。(《升卦·象传》)
山上有木,渐。君子以居贤德善俗。(《渐卦·象传》)
泽上有水,节。君子以制数度,议德行。(《节卦,象传》)
在这里,很明显的道理是:持君之道,一者以效法天道来规范自己的品性和行为,一者以君子之德行君子之实。所引《大象》中的“厚德”、“育德”、“文德”、“俭德”、“畜德”·、“常德行”、“明德”、“修德”、“居德”、“顺德”、“贤德”、“议德行”,主旨都是以君子拥有德性而发。


二、不失其正


在“天人盈亏”一节,我们已经知晓《周易》观乎天文为了人文的宇宙本体论架构,它依天道盈亏满虚说人道进退存亡。持盈于德性之中,在《周易》那里,集精蕴之处是“不失其正”命题。《乾卦·文言》说:
亢之为言也,知进而不知退,知存而不知亡,知得而不知丧。其唯圣人乎?知进退存亡,而不失其正者,其唯圣人乎?
这段文言部分,是解释“上九”中的“亢龙”。《上九》说“亢龙有悔”。“上九”是《乾》卦的最高一爻,飞到极顶之龙,已失去正位,进退两难,有物极必反之势,故以至有悔。“亢龙有悔,盈不可久也。”《文言》所言“飞龙在天,上治也;亢龙有悔,穷之灾也”;“飞龙在天,乃位乎天德;亢龙有悔,与时偕极”,主旨点明的恰是“亢龙”现象的非持盈性:“亢”,只知进不知退,只知生不知死,只知得不知失,这是做不到持盈的。所以,惟有“知进退存亡而不失其正者”,才可以做到持盈。必须指出,《乾卦》,在《周易》显然是中心,它统摄着其他各卦,具有总概性意义。因而,从《乾卦》可以透观出《周易》及其各卦所包蕴的进退时位中“不失其正”的持盈价值和德性理念。
何谓“其正”?《周易》说天人盈亏法则,是由阴阳六爻在时位中的展开而显现。原则上,“二”、“五”居于中位,未达极顶。六爻构成的卦,分下(内)卦和上(外)卦,下卦正中间的“二”,上卦正中间的“五”,称为“中”、“得中”,它们比“三”、“上”的地位更好,因为“三”和“上”已处于极顶。由此来观,下卦“二”位,上卦“五”位,是正位;居于“二”“五”,正是“不失其正”;所显持盈之道,正是显中道德性。贯乎于《周易》诸卦,其基本精神无非于此。现举若干卦之“二”、“五”爻辞彖象传,看一看有关“中道”之辞:
黄裳元吉,文在中也。(《坤卦‘六五,象传》)
讼元吉,以中正也。(《讼卦·九五·象传》)
显比之吉,位正中也。(《比卦·九五·象传》)
幽人贞吉,中不自乱也。(《履卦·九二,象传》)
大车以载,积中不败也。(《大有卦·九二·象传》)
鸣谦贞吉,中心得也。(《谦卦·六二,象传》)
六五贞疾,乘刚也。恒不死,中未亡也。(《豫卦·六五·象传》)
干母之蛊,得中道也。(《蛊卦·九二·象传》)
黄离元吉,得中道也。(《离卦·六二·象传》)
夫蹇朋来,以中节也。(《蹇卦‘九五·象传》)
困于酒食,中有庆也。(《困卦·九二·象传》)
劓刖,志来得也。乃徐有说,以中直也。(《困卦·九五·象传》)
鼎黄耳,中以为实也。(《鼎卦·六五,象传》)
震往来厉,危行也。其事在中,大无丧也。(《震卦,六五,象传》)
临,刚浸而长。说而顺,刚中而应,大亨以正,天之道也。(《临卦·彖传》)
无妄,刚自外来,而为主于内。动而健,刚中而应,大亨以正,天之命也。(《无妄卦·象传》)
渐之进也,女归吉也。进得位,往有功也。进以正,可以正邦也。其位,刚得中也。(《渐卦·象传》)
我们不厌其烦地引录这些辞象彖传,意在点明:居位中正,进退以中,刚中而应,是“天之命”、“天之道”,对人生有元亨利贞的结果。:所谓“中不自乱”、“积中不败”、“中末亡”、“大亨以正”、“中有庆”、“中以为实”、“有功”和“正邦’’,明显表达了出入于进退之间的中道持盈。然而居于中正之位,何以显示持盈意义?我们知道,“上九”和“上六”,分别表征“亢”之现象,事物发展已经到达极限、顶点,就要物极必反了。所以在《周易》看来,,处于“九五”或“六五”中位,是最具持盈性的。更进一步看,持盈以中道,发展至鼎盛满盈之际,也即到达“上九”或“上六”,就要行“退”了。在《周易》,退至少可分为两种,一种是遇险而止,遇难而退,此时宜韬晦,宜反身修德:“蹇,难也。险在前也。见险而能止。知矣哉!”[8]“不远之复,以修身也。”[9]“遁,贞吉,以正志也。”[10]”君子以莅众,用晦而明。”[11]
“君子以反身修德”。[12]另一种是功成而退,防盈极(“亢”)而退,如在《乾》卦“九五”之后。更具意味的是,这种防盈极生亏、防满则招损、防由盛人衰之退,其根本目的是调整内心、养精正志、等待时机、再图进取。《周易》专门提出个《遁》卦来说“退”义。《序卦传》说:“物不可以久居其所,故受之以遁;遁者退也。”“物不可以终遁,故受之以大壮”;《遁卦·九五·象传》说:“嘉遁贞吉,以正志也。”“正志”是内心的精神活动,“大壮”是积极有为,“遁”是从“正志”达于“大壮”的积极行为,这一点恰与《乾》卦所倡“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精神实质是相一致的。


三、《损》、《谦》、《艮》、《节》


在“不失其正”一节,我们已经知晓《周易》观乎进退之间以中道的持盈有道,现在我们要着墨于上述两种“退”意,从《损》、《谦》、《艮》、《节》诸卦中的相关涵意展示其德性意识,进一步领略“不失其正”的持盈意义。顺便指出,《损》、《谦》、《艮》、《节》诸卦,主旨是“退”意的。
《损卦》 看“二”、“五”位:《九二·象传》说:“九二利贞,中以为志也。”“九二”阳爻刚毅,在下卦中位,中庸、中道不妄进,因而坚持中正有利。这是以中道为志的缘故。《六五·象传》说:“六五元吉,自上佑也。”“六五”阴爻中虚,柔顺虚心;减损自己增益他人,这样做是吉利的。柔顺中正谦虚谦退,当会得到上天的保祜。《损卦》当具以退为进的德性持盈意,有二点值得指出。一有公平原则。《损卦》“六三”,似有得出“损有余益不足”的均平、
公正观点。六三说:“三人行,则损一人。一人行,则得其友。”从卦变上看,《损卦》由《泰卦》变来,《泰卦》的下卦,减少一阳爻,上卦增加一阳爻,则成为《损卦》,即所谓“三人行,则损一人。”《泰卦》的上卦,一阴爻下降,阴阳相遇,即所谓“一人行,则得其友。”《六三·象传》说:“一人行,三则疑也。”天下万物,都由一阴一阳相合而成。遇友也不例外,一人前往必会遇到相意朋友;而三人同遇,就会猜疑,不知与哪位结友,其中一人就会因另外一位
找到朋友而离去。尽管这《象传》释得简单和朴素,但其中确是含有某种公平原则。二有损益得当。上九说:“弗损益之,无咎,贞吉,利有攸往,得臣无家。”《象传》说:“弗损益之,大得志也。”“上九”是《损卦》的结束,是损极而益的时刻。“上九”刚爻在最上位,如果行损勉强,则是种极大的过失。所以,应当自觉以损已有余而益增下面。这是坚守中道而应有的德性。比较九二说的“利贞,征凶,弗损益之”,“九二”居位中正,是不损而益,所以损益
应灵活运用,要看状况而定,应损则损,应益则益。《彖传》说:“损刚益柔有时,损益盈虚,与时偕行。”过刚应予减损,过柔应予增益,惟有居于中正才是损益得中。总之,减损和增益、盈余和满虚,都受时位因素制约,那种适当而止、贯乎诚信、谦虚中正、损有余益不足,实是行公平原则。
《谦卦》 《周易》对“谦”字德性的持盈意义,尽誉不已。《谦卦》卦辞说:“谦亨,君子有终。”九三说:“劳谦君子,有终吉。”《系辞传》说:“劳而不伐,有功而不德。”《序卦传》说:“有大者,不可以盈,故受之以谦。”在《谦卦》也有二条原则显现,值得指明:一是以天道说人道。“谦”之天德,是天道本然,人道应然。《彖传》说:“谦亨。天道下济而光明,地道卑
而上行。天道亏盈而益谦,地道变盈而流谦,鬼神害盈而福谦,人道恶盈而好谦。谦尊而光,卑而不可逾。君子之终也。”《谦卦》彻底挑明,君子持久之道(“君子之终”),根本上应以天道益谦人道好谦为人生准则,当谦之天德内化为人之德性,天道和人道就融化为一体,人就可以实现与天道同存的永恒。二是裒多益寡的公平观点。《象传》说:“地中有山,谦。君子以裒多益寡,称物平施。”“裒”,减损,有取余满补不足的含意。从卦形上看,《谦卦》,下卦“艮”上卦“坤”,“坤”的地中含有“艮”的山,象征谦虚。君子应当效法这一原则,持以中道公平对待,使多余减少缺少增多,从而达到均平公正。初六说:“谦之君子,用涉大川,吉。”这爻的重心在一个“用”字,谦虚谦退并非消极退让表面伪善,而是积极有所作为内心诚实。这“用”字真义在进取以中道而实行裒多益寡。在这里,谦字功夫,意味着进取,是君子自强不息精神的生动写照,所谓“裒多益寡,称物平施”中的“裒”和“施”,即是种谦虚谦退的品德,又是种积极进取真实可信的持盈行为。整个传统持盈论对“裒”意和“施”意的持盈发挥是极富启迪的。前面提及,《损卦》六三对三人行而损一人得其友的喻意,表达一种公平的观点;《谦卦》六二似有相同喻意,六二说:“鸣谦,贞吉。”《六二·象传》说,“鸣谦贞吉,中心得也。”按尚秉和解释,“鸣声相命也。震为鸣。二承之。三阳为二友。损。一人行则得其友。”[13]损一阳为二友,是得中位,求得公平。
《艮卦》 《艮》卦,阐述适可而止的道理。《彖传》说:“艮,止也。时止则止,时行则行,动静不失其时,其道光明。艮其止,止其所也。”朱熹说:“《艮卦》是个最好底卦。‘动静不失其时,其道光明’。又,‘刚健笃实辉光,日新其德’,皆《艮》之象也。《艮》居外卦者八,而皆吉。”[14]朱子以为,《艮卦》是“最好底卦”,一是“好”在《艮卦》认识到“止其所”的时位性:“时止则止,时行则行”,“然行而不失其正,乃所以为止也。”[15]二是“好”在《艮》之象含有“中有定止”、“中定则明”:“定则明。凡人胸次烦扰,则愈见昏昧;中有定止,则自然光明。”[16]朱熹似乎点明《艮卦》“止”意中的中道持盈性质。在儒家,尤其在宋儒,极其向慕“止”之境界。《大学》有“止于至善”,孔子有“于止,知其所止”;“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17]究其“止”之境界所具“不失其正”的持盈意蕴,看一下“知其所止”、“中定则明”在《象传》中的显示:《六二·象传》说:“不拯其随,未退听也。”这爻说明,应止而不止,勉强追随他人,是不会自觉自愿而愉快。《六五·象传》说:“艮其辅,以中正也。”这爻说明,言语行为,要以中正之道加以自我约束,使其适可而止。《初六,象传》说:“艮其趾,未失正也。”这爻说明,先细心思量,后再开始行
动,才不会失正当。《上九·象传》说:“敦艮之吉,以厚终也。”“上九”是《艮》卦最高阳爻,亦即“止”的终极,物事即此终止,所以更要谨慎敦厚。这爻说明,人的操守,至于晚年容易堕落,进修学业在接近终止时,也容易荒废。所以最后的坚持,最重要也最吉祥。顺便指出,《大畜卦》和《小畜卦》,也有“止”意,但是强制的停止,被动的退让;而《艮卦》之“止”,则是自觉的停止,主动的退让。而它们的旨趣、目的是相同的,即退而进而持盈。
《节卦》 节制是美德。《节卦》,阐述节制的品性。盲目突进、欲望无穷,就有危险,所以要有节制,使其“不失其正”。《彖传》说:“节,亨,刚柔分,而刚得中。苦节不可贞,其道穷也。说以行险,当位以节,中正以通。天地节而四时成,节以制度,不伤财,不害民。”这段彖传,言简意赅,从进退之间阐明止节中正:“说则欲进,而有险在前,进去不得,故有止节之义。”[18]其主旨是“当位以节,中正以通”,“《节卦》大抵以当而通为善。观九五中正
而通”。[19]并提出“苦节”和“甘节”之辨,视节制为一种持盈德性因素,以“制数度议德行”为节制卦义,它既是卦象引衍天道而来,又是君子效法天道而行。
《象传》大都围绕这彖传意发,下面让我们探其持盈意略作点评:《初九·象传》说:“不出户庭,知通塞也。”节制,是发自内心的自动自发、自我节制。《六三·象传》说:“不节之嗟,又谁咎也。”应当节制而不愿节制,则自取其咎。《六四·象传》说:“安节之亨,承上道也。”节制是上承天道下顺人道而行,顺其自然不可勉强。《九五·象传》说:“甘节之吉,居位中也。”“九五”阳刚中正,是“当位以节,中正以通”,这种“节制”是“甘节”,是一种出于自觉的愉快节制。所以这爻说明,节制是以中正德行,以身作则,倡导以先,才能使其乐于接受。与“甘节”相应的是“苦节”。《上六·象传》说:“苦节贞凶,其道穷也。”“上六”爻是《节卦》的极点,过度的节制反而痛苦;既便节约或节操,走过头,必然阻塞不通、违反常则,难以收到正当合理的效果。[20]这是《周易》对“节制”的辩证理解。《象传》说:“泽上有水,节。君子以制数度,议德行。”节止是以“制数度”、“议德行”,它包含持盈以“节”的二种意义:一是从度量上、制度上保证“节”有正当性、合理性、中庸性的价值,二是从德性上保证“节”有至善性、尊严性、自主性的价值。这一思想是很深刻的。


四、与《老子》持盈路向的一个比较


《老子》和《周易》是传统持盈论中的两条主体路向,从德性意识的层面上比较它们的殊途而同归,还是有探讨价值的。
《老子》倡导“保此道者不欲盈”,[21]以“不欲盈”而持盈,根源于;‘道”,这‘‘道”是“常无欲”、“常自然”、“无为而无不为”。从其根生长出的是:天之道,是不欲盈而有盈;人之道,是以不欲盈而持盈。从而,《老子》规划出的持盈路向是“以退为进”和“物壮则老”。
“以退为进”。《老子》九章说: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盈,满也;已,止也。《老子》以为,持盈不当则必倾覆,所以不如止也。那种“揣而锐之”、“金玉满堂”、“富贵而骄”,都有持盈不当之嫌,很难“长保”和“能守”;只有取“功遂身退”,才能免生“自遗其咎”,这是符合“天之道”的,因为“天之道”,恰以功成不居而身退持之,使其盈而不溢、满而不损、盛而不衰。这里须注意二点:一者“功遂身退”的“退”,意在持盈,又表明“不欲盈”一面;以退为进,实以身退而使功成长保,也表明以“不欲盈”而持盈一面。二者“天之道”是以不欲盈而有盈,而“人之道”则应以退为进作为持盈定向。《老子》说:“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缂然而善谋。”[22]天之道,以不争而取胜,以不言而作答,以不召而自来,以迟缓而谋成。这种“不争”、“不言”、“不召”、“绅然”,实是取“退”之真义。《老子》以天道说人道,“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23]引人道效法天道,走向以退为进的持盈有道,这在《老子》看来,是利天,地人物而无害的。
“物壮则老”。《老子》三十章说:
善者果而已,不敢以取强。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骄,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强。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
这里的“果”,可以作二种解释,一有果敢意,[24]一有成果意。[25]无论取何种解释,对“果”的持满之戒却是至关重要的。在《老子》看来,善于果敢者或有成果者,决不可一味取“强”,切忌自以为是、骄傲自满、夸耀逞强;草木壮极则枯萎,人事壮极则衰败,这是自然之理;达至这种壮极状态,究其原委是相悖于道之不欲盈,而背离道者必得早死。所以这样的强壮者,是根本做不到持久的。
《老子》以为,在道之不欲盈中,深藏着“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的本然性、自然性;更具意蕴的是,它深刻地体现着“道”所具有的自动均衡的“公平”性质。“天之道”,像一张弓,“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所以天道是最公平的,它是“损有余而补不足”,使不公平达到公平,又使满的保持不溢、壮的保持不老。更紧要的是,“人之道”应如何呢?毫无疑问也应是效法天道、行“损有余而补不足”。《老子》目睹了人
间经历的社会不公平现象,认为这些不公平现象恰是违背天之道和应有的人之道:“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26]现在“人之道”严重背离“天之道”,采取损不足以奉有余,使不足者更加不足、有余者更加有余;如此下去,势必要走向其反面。看来,《老子》的“唯有道者”,所要挑明“物壮则老,谓之不道”的缘故是:天道人道一个道,只有与“道”、与道之“不欲盈”相合,才有不足和有余矛盾的妥善解决,也才有盛而不衰、盈而不溢、壮而不老。
扩而言之,所谓“唯有道者”,是从天人一道观乎持盈,“保此道者不欲盈”,立意在持盈者的主体性因素,《老子》倡导的一套“持满之戒”,既有认识论的,又有伦理的意义。但是其主调还是德性论的。持盈于德性之中,《老子》以其“七字”(“豫”、“犹”、“俨”、“涣”、“敦”、“旷”、“混”)[27]、“三宝”(“慈”、“俭”、“不敢为天下先”)、[28]“守弱”[29]、“自观”(“自知”、“自胜”)[30]、“修道”[31]尤为精到和直凿。
《老子》讲持盈以以退为进,但根本旨趣与《周易》的精进不息的精神格调是大为逊色的;《周易》讲持盈以进退得当,但更注重进重于退。究其原委,这两条持盈路向的哲学根基甚为不同。裴颇有个比较说得有理:“老子既著五千之文,表摭秽杂之弊,甄举静一之义,有以令人释然自夷,合于《易》之《损》、《谦》、《艮》、《节》之旨。而静一守本无,虚无之谓也。损艮之属,盖君子之一道,非《易》之所以为体守本无也。观《老子》之书,虽博有所经,而云‘有生于无’,以虚为主,偏立一家之辞,岂有以而然哉!”[32]虽然《老子》提出的持盈路向旨归有“合于《易》之《损》、《谦》、《艮》、《节》之旨”,但是站在“崇有论”的立场上的裴危看来,《老子》和《周易》各自持盈路向的哲学基础是根本对立的。《周易》是以“有”为体,以阴阳六爻的变化为本,它不是从虚无出发的,正如《系辞上》所说:“天地纲组,万物化醇,男女构精,万物化生。”天地人物的产生和变化,都源于阴阳气化。而《老子》则主张,天下万物生于有,但“有生于无”,虚无才是天下第一源、本根因。所以裴颐认为,即使《老子》持盈主旨与《周易》的《损》、《谦》、《艮》、《节》诸卦所含以退为进的持盈意义有相一致之处,然而《老子》却“静一‘守本无”,所表现出来的持盈向度与《周易》也就迥然有别了。不足为奇的是,《老子》的以退为进的持盈路向终会落入神秘主义,也是与此相关的。
但是至关紧要的是,这两条持盈路向所筹划的持盈格调的宗旨是几近一致的,即持盈于德性之中。《周易》的六十四卦,从“不失其正”看,都深具持盈意蕴,这可以从各卦象传中发得其意,在“九二”、“九五”和“六二”、“六五”的象传中尤为显著;同样,《老子》中的“七字”、“三宝”、“守弱”、“自观”、“修道”,都可称得上别具特色的持盈之道。它们都是一种走向德性的自觉自愿的主体性行为;更具意义的是,持盈于德性之中,这“德性”始终联结着对天道的确认和由天道向人道的内化中生成和践行于外的,曲此给这‘‘德性”赋予有生存论和本体论的统一意义。而且正是在这两条持盈路向的“同归”和“一致”、“殊途”和“百虑”中规划了后来诸家持盈之道的价值取向。


五、德性意识中的存在关怀


传统持盈论,深深寄托着人们对存在的关切。从天道到义务到德性之中。这些被先哲们一再申辨的持盈于德性之中,归集根本,就是从盈极生亏、满则招损、盛则人衰的“天道”法则中人们领悟到对有盈而持盈的存在辨识,即德性即是一种生存因又是一种本体因。《周易》并把这种“存在关怀”转向一种对持盈的关怀,使得持盈于德性之中深沉地契人在先后关怀、忧乐关怀、生死关怀之中。
先后关怀 《序卦传》说:“有天地,然后万物生焉。”“有天地”,实谓先有天地之道,然后才有“万物”生存。天道法则是盈极生亏,“万物”生存依天道而保存,这就是一种“受之以故”的持盈性质,反映在卦变上就有一种先后秩序的“受之以故”。《周易》设《序卦传》可能意义由此。现摘录从《履》卦到《谦》卦的“受之以故”来晓之以理:“物畜然后有礼,故受之以《履》。履而泰,然后安,故受之以《泰》。泰者,通也。物不可以终通,故受之以《否》。物不可以终否,故受之以《同人》。与人同者,物必归焉,故受之以《大有》。有大者,不可以盈,故受之以《谦》。”物不可以终通终否,故有否极泰来;“有大者,不可以盈”,故有以谦概之。所以从《履卦》转化到《谦卦》的先后嬗变,贯穿的主蕴意是对生存的眷恋和德性的关切。因而对卦的运用之中,也显示出以德性而持盈的先后价值,《否卦》上九说:“倾否,先否后喜”;《同人卦》九五说:“同人,先号啕而后笑”;《睽卦》上九说:“先张之弧,后说之弧”;《巽卦》九五说:“先庚三日,后庚三日,吉”《系辞下》说:“《损》,先难而后易”。要言之,《周易》强调先后秩序的持盈价值取向,立意在持君之道:“君子之安其序……尽道时中以俟命也。”[33]“安其序”,就是说遵循卦爻之先后,警觉“飞龙在天”的“亢”现象,保持中正之位;“尽道时中”,就是说服从天道化为人道,敬其义务直其内外,顺爻之时位取中正之道,保持
君子品格名望。做到“惧以终始,其要无咎,此之渭《易》之道也。”[34]君子以大易之道规范己身,惧以盈亏先后,必有忧乐于其中,是为君之用,持盈之道。
忧乐关怀 《系辞下》说:“作《易》者,其有忧患乎?”《周易》观大易之道,天人盈亏,惧以终始先后,有忧有乐矣。“圣人设卦观象,系辞焉而明吉凶,刚柔相推而生变化。是故吉凶者,失得之象也;悔吝者,忧虞之象也;变化者,进退之象也;刚柔者,昼夜之象也。六爻之动,三极之道也。是故君子所居而安者,《易》之序也;所乐而玩者,爻之辞·也。”[35]《周易》观设爻辞卦序,感悟忧乐关怀。这段话从阴阳六爻盈亏嬗变的意义上辨失得吉凶、忧虞悔吝、进退安危,点明了忧乐与先后、与生死的连贯内整性。这一“内整性”的本质,就是德性意识在周易卦爻中的忧乐感悟。说“圣人设卦观象”,意在明吉凶断生死;设化六爻变动,显现天地人(“三极”)共有的消息盈虚。所谓“君子所居而安者,易之序也”,这“易之序”,表达先后秩序,它是在卦爻的消长盈虚中象征人事满损盛衰,从而偕忧乐感悟;这“安者”,表达居安持盈,意在盈满时有忧而不以自满,亏损时有乐而不沮丧失志,只有居安思危由盛思衰,思盈,极生亏防盛极人衰,是谓持君之道。至于“吉凶者,失得之象也;悔吝者,忧虞之象也。”是说吉凶得失,悔吝忧虑,是生死之象,是忧乐之象,死之忧以盈极生亏,生之乐以持盈有道,化凶趋以吉,化吝趋以悔,为自身存在提供行动依据。这依据就是忧乐同在。这里就有个“所乐”与“所以忧”之辨。“所乐而玩者,爻之辞也”,是说爻辞贞断吉凶悔吝,君子应常记常省,贞断“吉”而不忘其忧,贞断“凶”而不忘其乐。反观君子“所乐”,正在于平时经常玩味、反省、观察卦爻辞象传,达观遇之吉凶时的忧乐精神。何谓“所以忧”?《系辞下》说:“易之为书……又明于忧患与故。”所忧之象取诸于天人盈亏之则,所以忧之故,恰在明忧患而为持盈。由这“所乐”与“所以忧”之辨发蕴的,正是传统持盈论关于人生价值的哲理——忧乐同在的深沉底蕴。
生死关怀 《系辞上》说:“《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原始反终,故知死生之说。”大易之道效法天地之道,它观于天文实为人文,这其中最根本、最深奥之理,是知死生之说。在《周易》,天地人物都显有阴阳六爻相动之规律,它们的消息盈虚意味着存亡生死,因而,盈亏问题实质就是生死问题。我们知道,从天人盈亏中悟到生死关切,《周易》大都以物极必反原则在卦爻辞中表现为:一是充满吉凶悔吝的判断,一是以“上九”、“上六”爻感悟。譬如,《泰卦》上六说广城复于隍,
勿用师。自邑告命,贞吝。”《节卦》上六说:“苦节,贞凶,悔亡。”《小过卦》上六说:“弗遇过之,飞鸟离之,凶,是谓灾眚。”《履卦》上九说:“视履考祥,其旋元吉。”《大有卦》上九说:“自天佑之,吉,无不利。”《困卦》上六说:“困于葛 ,于 峗,曰动悔,有悔,征吉。”意思都强调,“上九”或“上六”,都已在最上位,通常物极必反,这是充满危惧感的象征。然而,注于德性,与天道保持一致,就会化凶趋吉自保自存。一种对生死关怀,即对死的忧惧对生的渴望和达观,油然而致。持盈于德性中,始终联结着对生死关怀的情结。
综观《周易》,其一以贯之的,正是在德性意识中的存在关怀主旨里阐释天人盈亏法则,充满情感色彩的吉凶悔吝,表达的正是对持盈关怀(先后关怀、忧乐关怀、生死关怀)的深沉领悟——一种德性底蕴却是“原始反终”的。《系辞下》说:“《易》之为书也,原始反终,以为质也。六爻相杂,唯其时物也。其初难知,其上易知,本末也。初辞拟之,卒成之终。若夫杂物撰德辩是与非,则非其中爻不备。噫!亦要存亡吉凶,则居可知矣。”发其意蕴,大易之道在先,对其的敬重和服从,是我们的义务,此为“质”,由是规范引导我们依德性践履,此为“撰德”;由是促使、推进我们走向稳定健全的生活,此为“居”。总之,从“质”到“撰德”为“居”,正是“天道——义务——德性之中”的持盈架构的一种“副本”。在《周易》看来,我们的德性,就是朝向“大易之道”的生存和本体;而持盈——作为一种存在,正是在德性之中的。

注释:


[1]笔者以为,《周易》和《老子》,是传统持盈论的理论源头和两条主体路向,后来所发,不足沿《周易》路向就足顺《老子》路径,或兼有二者而侧重点不同。
[2]《周易·谦卦·彖传》。
[3]《周易·丰卦·彖传》。
[4]王船山《张子正蒙注·太和》。
[5]王船山《周易外传·卷四》。
[6]王船山《周易外传。卷七》。
[7]《周易·剥卦·彖传》。
[8]《周易·蹇卦·彖传》。
[9]《周易·复卦·初九·象传》。
[10]《周易·遁卦·九五·象传》。
[11]《周易·明夷卦·象传》。
[12]《周易·蹇卦·象传》。
[13]尚秉和《周易尚氏学》,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92页。
[14][15][16]《朱子语类·七十三卷·艮》。
[17]《大学》。
[18][19](朱子语类·七十三卷,节》。
[20]《节)卦区分“甘节”和“苦节”,表明《周易》试图对于“节”之美德作辩证理解的努力。这一理解留给我们的启
发是,一旦节约、节俭、节制走过了头,就会落人禁欲的、非人性的。这一点,我们也可以从马克思对资产阶级
国民经济学所谓的“道德理想”中包含的非人道性本质的批判揭露中看得更清楚。马克思指出,“国民经济
这门关于财富的科学,同时又是关于自制、穷乏和节约的科学,而实际上它甚至教训人把对清洁的空气或肢
体的运动的需要都节省起来。这门关于惊人的勤劳(industrious)的科学,同时也是关于禁欲主义的科学,而它
的真正理想则是禁欲的然而进行重利盘剥的吝啬鬼和禁欲的然而从事生产的奴隶。……它的基本教义是:
自制,对生活和一切人的需要的摒弃。”(《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单行本,第88页)
[21][27]《老子·十五章》。
[22]《老子·七十六》。
[23]《老子·八十一》。
[24](老子道德经河上公章句·三十章注》中华书局1993年版。
[25]任继愈(老子新译》三十章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
[26]《老子‘七十七》。
[28]《老子·六十七》。
[29]《老子·五十二》、《老子·七十六》。
[30]《老子·二十·二》、《老子·二十四》、《老子·三十三》、《老子·七十二》
[31]《老子·五十四》。
[32]裴頠《崇有论》。
[33]王船山《周易外传·卷一》。
[34]《周易·系辞下》。
[35]《周易·系辞上》。

上一篇:《易传》道论研究

下一篇:韩康伯《周易》解释中的道德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