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交易费用解析翻译的信息传播与读者接受
发布时间:2015-07-02 11:56
[论文关键词]翻译;交易费用;信息传播与共享;读者接受;皮姆;合作共赢
[论文摘要]翻译是为了达到人类信息的共享,译者必须思考怎样以快捷省力有效的方式达到信息传输与接受的最大化,必须奉行经济性原则,在翻译理论与实践中,引入交易费用概念,以最小的翻译成本促成各方的合作共赢,谋求翻译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以翻译的交易费用作为衡量的标准和指导原则,关于译文的优劣判断就不会那么空洞无力,这将有利于翻译批评建设,有利于促进翻译水平的提高。翻译的交易费用观针对性强,操作性强,简便易行,能够很好地帮助译者进行翻译过程中的取舍和权衡翻译的利弊,能更有效地指导译者的翻译实践。
交易费用或交易成本作为新制度经济学的基础性概念或核心范畴,于1937年由科斯(coase,r.h.)首次引人经济分析。其后,许多新制度经济学家对交易费用的涵义、决定因素和性质等问题作了进一步的研究,使交易费用理论逐步完善。
交易费用范式的流行推动了社会科学研究的融合与交叉,经济学通过交易分析框架不断将其触角伸向政治学、管理学、社会学、人类学、历史学和翻译学等领域,促进了这些学科的发展,加深了人们对社会科学的认识。将交易费用概念用于翻译研究的是西班牙的安东尼·皮姆(anthonypym)。为了解决译界长期争论的何者(原文还是译文)为中心的问题,皮姆提出了交易成本模式,将原文和译文看作是为谋取共同利益而欲进行交流合作的社会生活中的两方,翻译就是交易费用,就是为促进这一合作所投人的社会努力,翻译作为一种特殊的可变的交易费用必须受到经济和道德的约束。皮姆的翻译模式为翻译理论研究开辟了新视角,对翻译实践的指导也颇具可行性和针对性。
翻译的目的是促进所涉交易双方的合作,这种合作所取得的经济收益或社会效益必须大于翻译这一手段所花费的成本,即大于翻译费用,否则,翻译就毫无意义。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随着对外交流的日益频繁和国际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合作的日益广泛,特别是人世以来,大量的各类翻译成为必要,尤其是在当前金融危机的严峻形势下,世界各国更需要携起手来,为应付困难,共渡难关,谋求长期的共同利益而合作,因而,研究翻译作为促进这一合作的交易费用或交易成本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实用价值。
一、翻译中各方合作共赢的最大化译者交易费用的最小化
在当今社会中,译者的效益观念是根本。首先,在动笔翻译之前,译者应确定翻译活动的价值,应该明确由翻译所促成的合作将取得何种效益。其次,应该充分认识到翻译活动一旦开始,翻译的交易费用就不可能为零,但译者可以将其减至最低限度,确保最大的翻译效益。现代社会生活离不开交易、协商与合作,合作的目的是为了取得交易所涉各方的共赢。翻译实践活动也不例外,为确保交易合作各方的利益,译者必须进行各种协商,这种协商就是交易费用,在此,交易费用不可避免,而如何在合作各方的利益与协商成本之间找到最佳点则是译者必须深思和努力解决的问题。在翻译的过程中,译者所要进行协调的所涉各方可以是译者(自身)与原作者(或原文),译者(自身)与译文,原文与译文,译文(译者)与译文读者等,在处理各对合作方的矛盾冲突时,译者应以合作效益最大化,交易费用最小化为主导原则。
首先,正确理解原文是译者的首要本分。译者与原作者(或原文)的合作过程也就是译者与原作的对话过程或译者理解原文的过程,就译者而言,合作的最大效益体现在译者对原文信息的最全面掌握,对原作者意图的最大限度的理解,从原作中获取教益和启示,从而倍感欣慰与满足。就原作者而言,其合作的最大收益即在于其作品中所表达的内容能够被译者不折不扣地理解,其思想在译者那里能够得到回应与共鸣,从而有一种被他人理解接受的释然。译者与原文作者所进行的这一交易环节(或合作过程)的交易费用体现在译者阅读理解原文所花的时间和精力上,比如,在搜寻各种与原文相关的语言文化信息和处理原文中各种不确定性问题上,译者所费的周折越大,交易费用则越高。因此,译者平时应注重提高自身的译员素质,丰富各方面的知识,提高逻辑分析能力和解读原作的语言文化素养,这样在翻译的理解阶段才能真正扫除理解原作时的各种羁绊与障碍,才能真正做到灵活周全,驾轻就熟,减少翻译中理解这一环节所涉的交易费用。
译者(自身)与译文的合作共赢在于两者价值的充分体现上,在此环节,译者自身的价值就是能够将自己所欲表达的思想不折不扣地付诸译文文字,其不吐不快的感觉能够完全得以满足。译文的价值就是具有较强的可接受性和可读性,译文能够充分彰显译者所理解的原作者的思想和原作的内容,体现所涉双语的语言文化特点等。以上理想状态的保持需要译者作出努力。交易费用的大小取决于译者“左右逢源,运筹帷握”的能力,他要在其欲表达的原作内容、译文中所涉的两种语言文化、译文的语用表达效果和读者接受性等方面进行权衡、取舍,处理好各种翻译的冲突和矛盾,在这一过程中,译者应以最小的交易费用达到其自身与译文两者最大程度的兼顾。
原文与译文的合作共赢在于两者各自的特色都能得以充分的彰显,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互不排斥。两者的合作应不具任何原文语言文化或译文语言文化的沙文主义或霸权主义思想倾向。两者为取得更好的合作,双方都需作出一定的让步,在某一方面应以一方为主,比如,应以原文的信息内容为主,考虑译文的接受性问题,则应针对译语读者口味,以译文语言的表达形式为主。应保证原文的主要信息能够得以准确无误的传递,即最充分地体现原文意图。如果原文的内容在译文中被扭曲,则违背了原文的利益。译文的价值和利益的理想状态下的体现应是具有最强的可读性和最高的译语读者接受率,承载最大的可接受的信息量。翻译就是要以最小的翻译成本保持以上所分析的原文与译文的最佳相对平衡点,使两者尽量在比较理想的状态下,各得其所。
译文(译者)与译文读者之间的合作共赢体现在译文既能充分表达译者所欲表达的思想内容、保持译者所欲表现的语言文化特色,又能完完全全地被读者所接受,满足译文读者对译文的心理期待。译本是采用归化法还是采用异化法进行翻译,是以译语语言文化为中心还是以原语语言文化为中心,这一切都应以译文读者的接受为定夺准绳。无论译者的译笔多么精妙,译作多么理想,没有读者的阅读,译作也是无的放矢之作。译者的交易费用如果大于合作利益,翻译则没有任何意义。值得提倡的是那些翻译交易费用小、翻译的社会效益大的译作,典型的例子则为林纤之翻译,为了达到救国图存、启发民智的作用,林纤在译介外国作品时,大删大砍原作内容,根据需求添加修改,满足读者的阅读期待,使其译作与中国读者密切合作而达到共赢。就译作所取得的巨大社会效益而言,译者翻译的交易费用可谓微不足道,其付出是完全值得的。译者在翻译时,首先,应确定读者群的类型,如果是针对想了解原作风貌的学术研究型的读者群,译者应尽量采用异化翻译法,尽量贴近原作的表现手法和写作风格,在译作中惟妙惟肖地再现原文,使译文读者真正领略到他种语言的“原汁原味”,一睹原作风采。因此,译文的价值体现在被读者所阅读、欣赏与接受中,而读者与译文的合作效益则为读者从译文的阅读中获得了满足与偷悦。译者应以译文可读性、针对性、社会接受性和译文读者需求等为基点选取翻译方法,定夺翻译标准,以最大限度地减小翻译交易费用,避免无用功,以促进译文与译文读者的密切合作,取得最大的译文读者效用。
二、降低翻译实践中交易费用的翻译方法与策略
在翻译实践的过程中,译者一般只关注对原作者的忠实,很少考虑交易费用,结果往往是吃力不讨好,译作得不到读者的认可。译者费力译出的东西往往不能满足读者的信息需求和审美期待,读者不愿花太大的力气或太多的时间去读一些艰深难懂的东西。基于此,译者的翻译思想应该从根本上进行转变,一切从对信息的实际需求出发,从译者和读者的传输信息和获取信息的交易费用出发。因此,翻译实践活动具有从简的趋势,译者为使信息主干突出,去除影响语义信息清晰表达的繁枝冗叶,使译文简明直接,降低了翻译的交易成本。本文将以周文标先生所译的明人洪应明所著的《菜根谭》为例对此加以说明。例如:
1.《莱根谭》为明人洪应明所著,是一部内容丰富,充满智慧和哲理的奇书。
(赵丽宏,《莱根谭》序)
therootsofwisdom,writtenbyhongyingminginthemingdynasty,isararebookwhichcontainsabundantperspectives,wisdomandphilosophy.(周文标译)
在此,汉语的两个词组“丰富”和“充满”用了一个英文单词abundant译之,可谓简洁明了,译者也省却了许多“周折”,读者阅读起来也颇感直接顺畅,这样,译者不仅降低了翻译的交易费用,也降低了读者阅读的交易费用。
有时,译者翻译时不必拘泥于原文的形式而按原文逐词进行细腻处理,可以根据上下文需要,提炼总体语义译之,这样可以避免周折,提高翻译效率和信息传播效率。例如:
2.故君子当存含垢纳污之量,不可持好洁独行之操。
sotheaccomplishedmanshouldbeofgreattolerance,andshouldnotmerelycontenthimselfwithhisownpurityandmoralintegrity.
3.处父兄骨肉之变,宜从容,不宜激烈。
whensomethingunexpectedhashappenedamongthefamilymembers,weshouldkeepcalmandunhurriedinourdealingsratherthanactindignantlytointensifythesituation.
在以上两例中,译者未对“含垢纳污”和“父兄骨肉”作深人细致、精确人微的翻译,而是根据其语义深层内涵,对之概括译之或泛化译之,减少了对无足轻重的细枝末节进行处理的翻译交易费用,译文的信息传输也更加清晰直接,便于读者理解接受。又如:
4.机息时,便有月到风来,不必苦海人世。
bythetimewhentheintriguesandmaneuversinthemindhavesubsided,thesubtletyofnaturalelegancewillemergeofitself,sothereisnoneedtolingerandstruggleintheseaofbitterness.
在此例中,译者没有将“月到风来”具体确切地译为描写型的“月光照我身,和风拂我面”,(themoonissheddingitslightonmeandthegentlebreezeiscaressingmyface.)如果这样,则这种“煞有介事”的译法反而会使译文不自然。译者将其总体语义进行概况化的提炼,译为“thesubtletyofnaturalelegance"(大自然精妙幽雅的美景),避免了过于纠缠于细节的周折和麻烦,降低了翻译的交易费用,使译文主题信息的表达反而更加明晰通达,提高了译文的表达力和可读性。
5.斗室中,万虑都捐,说甚画栋飞云,珠帘卷雨。
takeaself一reflectioninatinyhovelandthenifindthatalltheworldlyvexationsdisappear,therebyrealizinghowworthlessitistoadmirethemagnificentmansionswithpaintedraftersandpearl—studdedcurtains”.
上例中,译出“画栋”和“珠帘”足以表达装饰华丽的豪宅,“飞云”和“卷雨”无须译出,其意也尽在其中。把喜闻乐见的汉语描述语硬译过去,外国人听来反而感到词句艰涩难以接受,不译,译文的味儿足;译出,反而冗赘,味儿淡。如果译者欲尽其能事,一切皆译得分毫不差,反而增加了雾障,使读者不得要领。因此,译者应惜墨如金,注意节省翻译费用,还读者一个清晰炼达的好译文。
对于典故的翻译,译者首先应该对译文读者期待做到心中有数,如果读者仅关心典故所承载的相关语义信息,不关心典故的历史渊源的细枝末节,译者在翻译时也没有必要对此刨根究底,大动干戈,从而增加翻译费用。例如:
6.藏巧于拙,用晦而明,窝清于浊,以屈为伸,真涉世之一壶,藏身之三窟也。
……thesearethemagictacticsforapersontogetonwithhispursuitandshelterhimselffromharm".
在此,“壶”意指“葫芦”,古时人们乘船渡河身上所系的救生法宝;“三窟”出自“狡兔三窟”,指逃生有方。译者对此未作详细的解释说明,而是抓住其语义精髓而将其译为“magictactics",可谓主题突出,简明扼要,遵循了节省翻译费用的原则。又如:
7.野兴在镜湖曲边,……
itisbesidejinghulakeandthequ’eriverwhereapersonlingeringaboutbyhimselfwouldbemostlyarousedtoafeelingofwilderness".
对“镜湖”的汉语脚注为:“镜湖:古代长江以南大型农田水利工程之一。在今浙江省绍兴会稽山北麓,与曲娥江相接。东汉永和五年(公元140年)在会稽太守马臻主持下修建。以水平如镜,故名。”其英文译文为:"jinghulake:adjacenttothequ’eriver,itislocatedinthenorthernendofthekuaijimountainintoday’sshaoxingcity,zhejiangprovince,whereusedtobeoneofthemajorirrigationworksinancientchina(aroundtheyearof140).thesurfaceofthislakelookedlikeamirror,nesecharacterpronouncedas‘jing’standsfor‘mirror’inenglish."
原文引用“镜湖”,主要欲表达作者“林帕江畔,诗兴自涌”的情感,汉语注解对“镜湖”作了比较详尽的说明,英译文则无需面面俱到地对此作一番深究细察的考究,因为,基于英译文读者的认知角度和背景知识差异,在此,过多详细的解释反而会弄巧成拙,使欲表达的信息愈发模糊。因此,译文奉行了经济性原则,译者对一些相关性不强或西方读者认知有困难的部分略去不译,使条理眉目更加清晰,例如,省去了“古代长江以南”、“东汉永和五年”和“在会稽太守马臻主持下修建”等部分,译者择其要义而译之,大大地节省了翻译费用,并提高了译文的可接受性。
在翻译时,句子结构安排方面也应奉行尚简的原则,宁可用单词,而不用短语;宁可用短语,而不用从句;宁可用从句,而不用句子;宁可用简单句,而不用复合句;宁可用一句,而决不使用两句。因此,将原文句子加以合并常常不失为简化翻译程序、减少翻译费用的有效方法。同样,合并后的句子也有利于读者集中整合句意,提高阅读效率,减少阅读的交易费用。例如:
8,所谓“咬得莱根,百事可做”,“布衣暖,菜根香,读书滋味长”。这些民间俗语,其实都是对这本书的赞扬。(赵丽宏,《菜根谭》序)
asamatteroffact,theproverbslike“onewhocanendurechewingvegetablerootwillfindnothingisdifficult.”and“courseclothesgivewarmthandvegetablerootsfragrance,whileindulgenceinstudybringsaboutlifelongbenefit.”areallconsideredtobetheprizeforthebook.(周文标译)
这样,原文的两句并译成一句简单句,不仅可以使句意表达凝炼集中,而且还减少了重新另起句子的麻烦,避免“另起炉灶”,节省了翻译费用。
以上诸例均说明,翻译中的信息传输并非愈详细愈繁复愈好,有时,去除一些繁冗信息,简化信息传输程序,降低翻译的交易成本,却更能加快信息交流,促成合作。
总之,翻译的理论与实践如果以翻译的交易费用作为衡量的标准和指导原则,关于译文的优劣判断就不会那么空洞无力,这将有利于翻译批评建设,有利于促进翻译水平的提高。翻译的交易费用观针对性强,操作性强,简便易行,能够很好地帮助译者进行翻译过程中的取舍和权衡翻译的利弊,能更有效地指导译者的翻译实践。在当今以信息化为特色的市场经济时代,译者应具备竞争、合作、共赢、成本和效益等经济学观念,翻译应突出信息传输的快捷性和有效性,应以最小的翻译成本、以代表翻译所涉各方的最大利益、以译本读者的最高接受率和以获取最有效的译本语后行为作为主要工作目标。
[论文摘要]翻译是为了达到人类信息的共享,译者必须思考怎样以快捷省力有效的方式达到信息传输与接受的最大化,必须奉行经济性原则,在翻译理论与实践中,引入交易费用概念,以最小的翻译成本促成各方的合作共赢,谋求翻译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以翻译的交易费用作为衡量的标准和指导原则,关于译文的优劣判断就不会那么空洞无力,这将有利于翻译批评建设,有利于促进翻译水平的提高。翻译的交易费用观针对性强,操作性强,简便易行,能够很好地帮助译者进行翻译过程中的取舍和权衡翻译的利弊,能更有效地指导译者的翻译实践。
交易费用或交易成本作为新制度经济学的基础性概念或核心范畴,于1937年由科斯(coase,r.h.)首次引人经济分析。其后,许多新制度经济学家对交易费用的涵义、决定因素和性质等问题作了进一步的研究,使交易费用理论逐步完善。
交易费用范式的流行推动了社会科学研究的融合与交叉,经济学通过交易分析框架不断将其触角伸向政治学、管理学、社会学、人类学、历史学和翻译学等领域,促进了这些学科的发展,加深了人们对社会科学的认识。将交易费用概念用于翻译研究的是西班牙的安东尼·皮姆(anthonypym)。为了解决译界长期争论的何者(原文还是译文)为中心的问题,皮姆提出了交易成本模式,将原文和译文看作是为谋取共同利益而欲进行交流合作的社会生活中的两方,翻译就是交易费用,就是为促进这一合作所投人的社会努力,翻译作为一种特殊的可变的交易费用必须受到经济和道德的约束。皮姆的翻译模式为翻译理论研究开辟了新视角,对翻译实践的指导也颇具可行性和针对性。
翻译的目的是促进所涉交易双方的合作,这种合作所取得的经济收益或社会效益必须大于翻译这一手段所花费的成本,即大于翻译费用,否则,翻译就毫无意义。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随着对外交流的日益频繁和国际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合作的日益广泛,特别是人世以来,大量的各类翻译成为必要,尤其是在当前金融危机的严峻形势下,世界各国更需要携起手来,为应付困难,共渡难关,谋求长期的共同利益而合作,因而,研究翻译作为促进这一合作的交易费用或交易成本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实用价值。
一、翻译中各方合作共赢的最大化译者交易费用的最小化
在当今社会中,译者的效益观念是根本。首先,在动笔翻译之前,译者应确定翻译活动的价值,应该明确由翻译所促成的合作将取得何种效益。其次,应该充分认识到翻译活动一旦开始,翻译的交易费用就不可能为零,但译者可以将其减至最低限度,确保最大的翻译效益。现代社会生活离不开交易、协商与合作,合作的目的是为了取得交易所涉各方的共赢。翻译实践活动也不例外,为确保交易合作各方的利益,译者必须进行各种协商,这种协商就是交易费用,在此,交易费用不可避免,而如何在合作各方的利益与协商成本之间找到最佳点则是译者必须深思和努力解决的问题。在翻译的过程中,译者所要进行协调的所涉各方可以是译者(自身)与原作者(或原文),译者(自身)与译文,原文与译文,译文(译者)与译文读者等,在处理各对合作方的矛盾冲突时,译者应以合作效益最大化,交易费用最小化为主导原则。
首先,正确理解原文是译者的首要本分。译者与原作者(或原文)的合作过程也就是译者与原作的对话过程或译者理解原文的过程,就译者而言,合作的最大效益体现在译者对原文信息的最全面掌握,对原作者意图的最大限度的理解,从原作中获取教益和启示,从而倍感欣慰与满足。就原作者而言,其合作的最大收益即在于其作品中所表达的内容能够被译者不折不扣地理解,其思想在译者那里能够得到回应与共鸣,从而有一种被他人理解接受的释然。译者与原文作者所进行的这一交易环节(或合作过程)的交易费用体现在译者阅读理解原文所花的时间和精力上,比如,在搜寻各种与原文相关的语言文化信息和处理原文中各种不确定性问题上,译者所费的周折越大,交易费用则越高。因此,译者平时应注重提高自身的译员素质,丰富各方面的知识,提高逻辑分析能力和解读原作的语言文化素养,这样在翻译的理解阶段才能真正扫除理解原作时的各种羁绊与障碍,才能真正做到灵活周全,驾轻就熟,减少翻译中理解这一环节所涉的交易费用。
译者(自身)与译文的合作共赢在于两者价值的充分体现上,在此环节,译者自身的价值就是能够将自己所欲表达的思想不折不扣地付诸译文文字,其不吐不快的感觉能够完全得以满足。译文的价值就是具有较强的可接受性和可读性,译文能够充分彰显译者所理解的原作者的思想和原作的内容,体现所涉双语的语言文化特点等。以上理想状态的保持需要译者作出努力。交易费用的大小取决于译者“左右逢源,运筹帷握”的能力,他要在其欲表达的原作内容、译文中所涉的两种语言文化、译文的语用表达效果和读者接受性等方面进行权衡、取舍,处理好各种翻译的冲突和矛盾,在这一过程中,译者应以最小的交易费用达到其自身与译文两者最大程度的兼顾。
原文与译文的合作共赢在于两者各自的特色都能得以充分的彰显,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互不排斥。两者的合作应不具任何原文语言文化或译文语言文化的沙文主义或霸权主义思想倾向。两者为取得更好的合作,双方都需作出一定的让步,在某一方面应以一方为主,比如,应以原文的信息内容为主,考虑译文的接受性问题,则应针对译语读者口味,以译文语言的表达形式为主。应保证原文的主要信息能够得以准确无误的传递,即最充分地体现原文意图。如果原文的内容在译文中被扭曲,则违背了原文的利益。译文的价值和利益的理想状态下的体现应是具有最强的可读性和最高的译语读者接受率,承载最大的可接受的信息量。翻译就是要以最小的翻译成本保持以上所分析的原文与译文的最佳相对平衡点,使两者尽量在比较理想的状态下,各得其所。
译文(译者)与译文读者之间的合作共赢体现在译文既能充分表达译者所欲表达的思想内容、保持译者所欲表现的语言文化特色,又能完完全全地被读者所接受,满足译文读者对译文的心理期待。译本是采用归化法还是采用异化法进行翻译,是以译语语言文化为中心还是以原语语言文化为中心,这一切都应以译文读者的接受为定夺准绳。无论译者的译笔多么精妙,译作多么理想,没有读者的阅读,译作也是无的放矢之作。译者的交易费用如果大于合作利益,翻译则没有任何意义。值得提倡的是那些翻译交易费用小、翻译的社会效益大的译作,典型的例子则为林纤之翻译,为了达到救国图存、启发民智的作用,林纤在译介外国作品时,大删大砍原作内容,根据需求添加修改,满足读者的阅读期待,使其译作与中国读者密切合作而达到共赢。就译作所取得的巨大社会效益而言,译者翻译的交易费用可谓微不足道,其付出是完全值得的。译者在翻译时,首先,应确定读者群的类型,如果是针对想了解原作风貌的学术研究型的读者群,译者应尽量采用异化翻译法,尽量贴近原作的表现手法和写作风格,在译作中惟妙惟肖地再现原文,使译文读者真正领略到他种语言的“原汁原味”,一睹原作风采。因此,译文的价值体现在被读者所阅读、欣赏与接受中,而读者与译文的合作效益则为读者从译文的阅读中获得了满足与偷悦。译者应以译文可读性、针对性、社会接受性和译文读者需求等为基点选取翻译方法,定夺翻译标准,以最大限度地减小翻译交易费用,避免无用功,以促进译文与译文读者的密切合作,取得最大的译文读者效用。
二、降低翻译实践中交易费用的翻译方法与策略
在翻译实践的过程中,译者一般只关注对原作者的忠实,很少考虑交易费用,结果往往是吃力不讨好,译作得不到读者的认可。译者费力译出的东西往往不能满足读者的信息需求和审美期待,读者不愿花太大的力气或太多的时间去读一些艰深难懂的东西。基于此,译者的翻译思想应该从根本上进行转变,一切从对信息的实际需求出发,从译者和读者的传输信息和获取信息的交易费用出发。因此,翻译实践活动具有从简的趋势,译者为使信息主干突出,去除影响语义信息清晰表达的繁枝冗叶,使译文简明直接,降低了翻译的交易成本。本文将以周文标先生所译的明人洪应明所著的《菜根谭》为例对此加以说明。例如:
1.《莱根谭》为明人洪应明所著,是一部内容丰富,充满智慧和哲理的奇书。
(赵丽宏,《莱根谭》序)
therootsofwisdom,writtenbyhongyingminginthemingdynasty,isararebookwhichcontainsabundantperspectives,wisdomandphilosophy.(周文标译)
在此,汉语的两个词组“丰富”和“充满”用了一个英文单词abundant译之,可谓简洁明了,译者也省却了许多“周折”,读者阅读起来也颇感直接顺畅,这样,译者不仅降低了翻译的交易费用,也降低了读者阅读的交易费用。
有时,译者翻译时不必拘泥于原文的形式而按原文逐词进行细腻处理,可以根据上下文需要,提炼总体语义译之,这样可以避免周折,提高翻译效率和信息传播效率。例如:
2.故君子当存含垢纳污之量,不可持好洁独行之操。
sotheaccomplishedmanshouldbeofgreattolerance,andshouldnotmerelycontenthimselfwithhisownpurityandmoralintegrity.
3.处父兄骨肉之变,宜从容,不宜激烈。
whensomethingunexpectedhashappenedamongthefamilymembers,weshouldkeepcalmandunhurriedinourdealingsratherthanactindignantlytointensifythesituation.
在以上两例中,译者未对“含垢纳污”和“父兄骨肉”作深人细致、精确人微的翻译,而是根据其语义深层内涵,对之概括译之或泛化译之,减少了对无足轻重的细枝末节进行处理的翻译交易费用,译文的信息传输也更加清晰直接,便于读者理解接受。又如:
4.机息时,便有月到风来,不必苦海人世。
bythetimewhentheintriguesandmaneuversinthemindhavesubsided,thesubtletyofnaturalelegancewillemergeofitself,sothereisnoneedtolingerandstruggleintheseaofbitterness.
在此例中,译者没有将“月到风来”具体确切地译为描写型的“月光照我身,和风拂我面”,(themoonissheddingitslightonmeandthegentlebreezeiscaressingmyface.)如果这样,则这种“煞有介事”的译法反而会使译文不自然。译者将其总体语义进行概况化的提炼,译为“thesubtletyofnaturalelegance"(大自然精妙幽雅的美景),避免了过于纠缠于细节的周折和麻烦,降低了翻译的交易费用,使译文主题信息的表达反而更加明晰通达,提高了译文的表达力和可读性。
在许多情况下,汉语原文的描写精到人微,多有美文风和书卷气,对富有汉语特色的描述语,外国人的反应和中国人不同,往往不能领会其中的妙处,如将其硬译过来,外国人反而会感到语句晦涩难懂。因此,竭尽忠实的翻译反而会使译文滞重拖沓,语义模糊,使西方读者在阅读时多了一层不解,在这种情况下,译者可在保持基本语义的前提下,对一些虚泛华丽之词多采用省略法进行翻译,这样不仅可以减少翻译费用,同时还可以使译文的信息传输更直接有效。例如:
5.斗室中,万虑都捐,说甚画栋飞云,珠帘卷雨。
takeaself一reflectioninatinyhovelandthenifindthatalltheworldlyvexationsdisappear,therebyrealizinghowworthlessitistoadmirethemagnificentmansionswithpaintedraftersandpearl—studdedcurtains”.
上例中,译出“画栋”和“珠帘”足以表达装饰华丽的豪宅,“飞云”和“卷雨”无须译出,其意也尽在其中。把喜闻乐见的汉语描述语硬译过去,外国人听来反而感到词句艰涩难以接受,不译,译文的味儿足;译出,反而冗赘,味儿淡。如果译者欲尽其能事,一切皆译得分毫不差,反而增加了雾障,使读者不得要领。因此,译者应惜墨如金,注意节省翻译费用,还读者一个清晰炼达的好译文。
对于典故的翻译,译者首先应该对译文读者期待做到心中有数,如果读者仅关心典故所承载的相关语义信息,不关心典故的历史渊源的细枝末节,译者在翻译时也没有必要对此刨根究底,大动干戈,从而增加翻译费用。例如:
6.藏巧于拙,用晦而明,窝清于浊,以屈为伸,真涉世之一壶,藏身之三窟也。
……thesearethemagictacticsforapersontogetonwithhispursuitandshelterhimselffromharm".
在此,“壶”意指“葫芦”,古时人们乘船渡河身上所系的救生法宝;“三窟”出自“狡兔三窟”,指逃生有方。译者对此未作详细的解释说明,而是抓住其语义精髓而将其译为“magictactics",可谓主题突出,简明扼要,遵循了节省翻译费用的原则。又如:
7.野兴在镜湖曲边,……
itisbesidejinghulakeandthequ’eriverwhereapersonlingeringaboutbyhimselfwouldbemostlyarousedtoafeelingofwilderness".
对“镜湖”的汉语脚注为:“镜湖:古代长江以南大型农田水利工程之一。在今浙江省绍兴会稽山北麓,与曲娥江相接。东汉永和五年(公元140年)在会稽太守马臻主持下修建。以水平如镜,故名。”其英文译文为:"jinghulake:adjacenttothequ’eriver,itislocatedinthenorthernendofthekuaijimountainintoday’sshaoxingcity,zhejiangprovince,whereusedtobeoneofthemajorirrigationworksinancientchina(aroundtheyearof140).thesurfaceofthislakelookedlikeamirror,nesecharacterpronouncedas‘jing’standsfor‘mirror’inenglish."
原文引用“镜湖”,主要欲表达作者“林帕江畔,诗兴自涌”的情感,汉语注解对“镜湖”作了比较详尽的说明,英译文则无需面面俱到地对此作一番深究细察的考究,因为,基于英译文读者的认知角度和背景知识差异,在此,过多详细的解释反而会弄巧成拙,使欲表达的信息愈发模糊。因此,译文奉行了经济性原则,译者对一些相关性不强或西方读者认知有困难的部分略去不译,使条理眉目更加清晰,例如,省去了“古代长江以南”、“东汉永和五年”和“在会稽太守马臻主持下修建”等部分,译者择其要义而译之,大大地节省了翻译费用,并提高了译文的可接受性。
在翻译时,句子结构安排方面也应奉行尚简的原则,宁可用单词,而不用短语;宁可用短语,而不用从句;宁可用从句,而不用句子;宁可用简单句,而不用复合句;宁可用一句,而决不使用两句。因此,将原文句子加以合并常常不失为简化翻译程序、减少翻译费用的有效方法。同样,合并后的句子也有利于读者集中整合句意,提高阅读效率,减少阅读的交易费用。例如:
8,所谓“咬得莱根,百事可做”,“布衣暖,菜根香,读书滋味长”。这些民间俗语,其实都是对这本书的赞扬。(赵丽宏,《菜根谭》序)
asamatteroffact,theproverbslike“onewhocanendurechewingvegetablerootwillfindnothingisdifficult.”and“courseclothesgivewarmthandvegetablerootsfragrance,whileindulgenceinstudybringsaboutlifelongbenefit.”areallconsideredtobetheprizeforthebook.(周文标译)
这样,原文的两句并译成一句简单句,不仅可以使句意表达凝炼集中,而且还减少了重新另起句子的麻烦,避免“另起炉灶”,节省了翻译费用。
以上诸例均说明,翻译中的信息传输并非愈详细愈繁复愈好,有时,去除一些繁冗信息,简化信息传输程序,降低翻译的交易成本,却更能加快信息交流,促成合作。
总之,翻译的理论与实践如果以翻译的交易费用作为衡量的标准和指导原则,关于译文的优劣判断就不会那么空洞无力,这将有利于翻译批评建设,有利于促进翻译水平的提高。翻译的交易费用观针对性强,操作性强,简便易行,能够很好地帮助译者进行翻译过程中的取舍和权衡翻译的利弊,能更有效地指导译者的翻译实践。在当今以信息化为特色的市场经济时代,译者应具备竞争、合作、共赢、成本和效益等经济学观念,翻译应突出信息传输的快捷性和有效性,应以最小的翻译成本、以代表翻译所涉各方的最大利益、以译本读者的最高接受率和以获取最有效的译本语后行为作为主要工作目标。
上一篇:论考场作文与恰当修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