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析非语言交际与文化信息的传递
发布时间:2015-07-02 11:56
论文关键词:非语言交际;文化差异;交际障碍
论文摘要:非语言交际与文化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在跨文化交际中,人们除了要懂得语音、语法、词汇等基础语言知识外,还必须掌握文字字面以外的蕴含了许多文化因素的非语言交际手段。从而就体态语、副语言、客体语、环境语等几方面的文化差异及其引起的交际障碍来阐述文化在非语言交际中的重要意义。
一、非语言交际的定义与种类
人类交际是语言交际与非语言交际的结合,非语言交际是整个交际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西方学者对于非语言交际的研究始于上个世纪。samovar认为,在面对面的交际中,信息的社交内容只有35%左右是语言行为,其他都是通过非语言行为传递的。有关非语言交际的定义有很多。根据samovar的观点,非语言交际指的是“在一定交际环境中语言因素以外的,对输出者或接收者含有信息价值的那些因素。这些因素既可以是人为生成,也可由环境造就”。非语言交际涉及文化、民俗、社会学、人类学等许多领域,运用范围广泛,其语义也很复杂。非语言行为只能在一定的语境中才能表达明确含义,孤立地理解某一非语言行为的含义常常是难以奏效的。
关于非语言交际的涵盖范围,其分类方法有很多。胡文仲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出发,将非语言行为大致分为四大类:体态语、副语言、客体语和环境语。体态语包括基本姿势、基本礼节动作以及人体部分动作所提供的交际信息;副语言包括沉默、话轮转接和各种非语义声音;客体语包括皮肤的修饰、身体气味的掩饰、衣着和化妆等所提供的交际信息;而环境语则包括空间信息、时间信息等。前两类可称为非语言行为,而后两类则指非语言手段。
二、非语言交际与文化
文化与非语言交际是密不可分的。许多非语言行为都是文化习得的结果,人们的非语言交际的形成和效果往往都是由一定的文化环境所决定。文化和绝大多数非语言交际行为都是代代相传和后天习得的,都是长期历史和文化积淀而形成的某一社会共同的习惯。在非语言交际中,有关文化的表达方式异常丰富,以至于文化学习的障碍主要来自于非语言方面的因素而不是语言方面的因素。birdwistell认为,没有一种表现行为是适用于所有文化的;所有的行为都是文化的产物,而不是生理上的遗传或天生的。因此,通过非语言方式表达的一些情感都是某些文化所特有的。samovar认为,通过了解某一文化的非语言表现的基本模式,我们可以探寻人们的举止态度;通过非语言行为模式可以了解一种文化的价值体系;通过对非语言行为的研究可以排除狭隘的文化优越感。非语言行为的差异比语言行为差异所引起的文化冲突更为严重,因为非语言行为一般是情感或情绪的表露。由此可见,由于文化差异造成的误解和错误破译信息是显而易见的。
1.体态语中的文化差异
体态语指的是传递交际信息的表情与动作,它是用以同外界交流感情的全身或部分身体的反射性或非反射性动作。它包括身体语言、手势语、态势语和体语等。体态语和有声语言一样,它也是文化的载体。在体触行为方面,中西文化差异体现得尤为突出。不少美国学者将英美文化列为非体触文化。在西方国家,人们对近体交际的亲密距离非常敏感,人们不才惯相互拥挤,每个人的潜意识中都在捍卫属于自己的领地。尤其是同性之间如拉手、勾肩搭背等行为都被视为禁忌。而在东方的传统文化中,近距离体触并不属于异常现象,人们甚至认为这是一种亲密、温暖的表现,如父母与子女之间,同性朋友之间的体触都被认为是非常正常、完全可以接受的非语言交际行为。
副语言又称伴随语言,它一般指伴随话语而发出的无固定语义的声音。副语言中同样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其中最显著的方面之一是对沉默的不同态度。hall曾把“沉默”作为他划分“高语境文化”和“低语境文化”的一条重要标准。在他看来,东亚文化如中国、日本、朝鲜等属于高语境文化。在这些文化中,信息往往是通过手势、对空间的利用甚至沉默来传递的,因此对信息的理解在很大程度上要依赖于语言行为以外的语境。在中英交往中,英语国家的人对中国人经常采取的沉默态度很不习惯。西方有的学者将东方人的“沉默”视为在人际交往中缺乏信心,甚至认为东方人的沉默态度是对交际对方的蔑视或侮辱。而中国人却很重视交谈中沉默的作用,认为停顿和沉默具有丰富的含义。恰到如处的停顿能产生惊人的效果,甚至具有“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艺术魅力。
3.客体语中的文化差异
客体语言指人工用品,包括化妆品、修饰物、服装、衣饰、家具等。这些物品具备双重功能:实用性与交际性。以交际角度来看,这些用品都可以传递非语言信息,都可以展示使用者的文化特性和个人特征。东西方文化对嗅觉信息的感受也不一样。中国人适应人身体的自然气味,中国人很少习惯使用香水;而在西方国家,人们对这种人体的自然气味是很难接受的。因而无论男女都注重对身体气味的掩饰,都习惯每天使用香水。在跨文化交际中,我们需要注意正确对待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的身体气味,即身体气味的文化差异,不能从本民族的喜好出发去厌恶、反感外族文化的生活习惯。
4.环境语中的文化差异
环境语也是非语言交际的一种重要形式。从非语言交际的角度来看,环境指的是文化本身所造成的生理和心理环境。环境语包括时间、空间、颜色、信号等。这些环境因素都可提供交际信息,所以环境语也能展示文化特性。
hall在其《无声的语言》中对不同文化对于空间、领地、近体距离等的不同认识作了详尽研究。他认为,人的空间观念是后天习得的,因此人们的领地要求和空间关系在每种文化中都有其特定的规则与程序。文化不同,人们对空间的需求和与空间有关的交际规则也不同。在中国,人们比较能够容忍拥挤;而在英美国家,一旦公共场合出现拥挤,人们会马上尽量回避,因为他无法适应过近的近体距离与体触。西方人的领地观念明显强于东方人,如果他们认为自己无形的领域被侵犯,就会马上采取各种反应进行维护。领地观念最突出的心理反应是对待隐私的不同态度。英美文化中的人十分重视保护自己的隐私,这也是他们与中国人交往时感受到的最大的文化冲突之一。东西方文化对待时间的观念也不尽相同。一般来讲,西方人具有更强的时间观念性,他们非常注重守时,并十分珍惜时间。
三、结语
从以上阐述不难看出,在非语言交际中文化因素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忽视了文化的重要性,必然会导致交际中的误解与障碍,最终导致交际失败。在跨文化交际中,了解文化差异是真正理解非语言交际行为的前提,它有助于消除不同文化的冲突与冲击,促进跨文化交际的顺利进行。
论文摘要:非语言交际与文化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在跨文化交际中,人们除了要懂得语音、语法、词汇等基础语言知识外,还必须掌握文字字面以外的蕴含了许多文化因素的非语言交际手段。从而就体态语、副语言、客体语、环境语等几方面的文化差异及其引起的交际障碍来阐述文化在非语言交际中的重要意义。
一、非语言交际的定义与种类
人类交际是语言交际与非语言交际的结合,非语言交际是整个交际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西方学者对于非语言交际的研究始于上个世纪。samovar认为,在面对面的交际中,信息的社交内容只有35%左右是语言行为,其他都是通过非语言行为传递的。有关非语言交际的定义有很多。根据samovar的观点,非语言交际指的是“在一定交际环境中语言因素以外的,对输出者或接收者含有信息价值的那些因素。这些因素既可以是人为生成,也可由环境造就”。非语言交际涉及文化、民俗、社会学、人类学等许多领域,运用范围广泛,其语义也很复杂。非语言行为只能在一定的语境中才能表达明确含义,孤立地理解某一非语言行为的含义常常是难以奏效的。
关于非语言交际的涵盖范围,其分类方法有很多。胡文仲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出发,将非语言行为大致分为四大类:体态语、副语言、客体语和环境语。体态语包括基本姿势、基本礼节动作以及人体部分动作所提供的交际信息;副语言包括沉默、话轮转接和各种非语义声音;客体语包括皮肤的修饰、身体气味的掩饰、衣着和化妆等所提供的交际信息;而环境语则包括空间信息、时间信息等。前两类可称为非语言行为,而后两类则指非语言手段。
二、非语言交际与文化
文化与非语言交际是密不可分的。许多非语言行为都是文化习得的结果,人们的非语言交际的形成和效果往往都是由一定的文化环境所决定。文化和绝大多数非语言交际行为都是代代相传和后天习得的,都是长期历史和文化积淀而形成的某一社会共同的习惯。在非语言交际中,有关文化的表达方式异常丰富,以至于文化学习的障碍主要来自于非语言方面的因素而不是语言方面的因素。birdwistell认为,没有一种表现行为是适用于所有文化的;所有的行为都是文化的产物,而不是生理上的遗传或天生的。因此,通过非语言方式表达的一些情感都是某些文化所特有的。samovar认为,通过了解某一文化的非语言表现的基本模式,我们可以探寻人们的举止态度;通过非语言行为模式可以了解一种文化的价值体系;通过对非语言行为的研究可以排除狭隘的文化优越感。非语言行为的差异比语言行为差异所引起的文化冲突更为严重,因为非语言行为一般是情感或情绪的表露。由此可见,由于文化差异造成的误解和错误破译信息是显而易见的。
1.体态语中的文化差异
体态语指的是传递交际信息的表情与动作,它是用以同外界交流感情的全身或部分身体的反射性或非反射性动作。它包括身体语言、手势语、态势语和体语等。体态语和有声语言一样,它也是文化的载体。在体触行为方面,中西文化差异体现得尤为突出。不少美国学者将英美文化列为非体触文化。在西方国家,人们对近体交际的亲密距离非常敏感,人们不才惯相互拥挤,每个人的潜意识中都在捍卫属于自己的领地。尤其是同性之间如拉手、勾肩搭背等行为都被视为禁忌。而在东方的传统文化中,近距离体触并不属于异常现象,人们甚至认为这是一种亲密、温暖的表现,如父母与子女之间,同性朋友之间的体触都被认为是非常正常、完全可以接受的非语言交际行为。
2.副语言中的文化差异
副语言又称伴随语言,它一般指伴随话语而发出的无固定语义的声音。副语言中同样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其中最显著的方面之一是对沉默的不同态度。hall曾把“沉默”作为他划分“高语境文化”和“低语境文化”的一条重要标准。在他看来,东亚文化如中国、日本、朝鲜等属于高语境文化。在这些文化中,信息往往是通过手势、对空间的利用甚至沉默来传递的,因此对信息的理解在很大程度上要依赖于语言行为以外的语境。在中英交往中,英语国家的人对中国人经常采取的沉默态度很不习惯。西方有的学者将东方人的“沉默”视为在人际交往中缺乏信心,甚至认为东方人的沉默态度是对交际对方的蔑视或侮辱。而中国人却很重视交谈中沉默的作用,认为停顿和沉默具有丰富的含义。恰到如处的停顿能产生惊人的效果,甚至具有“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艺术魅力。
3.客体语中的文化差异
客体语言指人工用品,包括化妆品、修饰物、服装、衣饰、家具等。这些物品具备双重功能:实用性与交际性。以交际角度来看,这些用品都可以传递非语言信息,都可以展示使用者的文化特性和个人特征。东西方文化对嗅觉信息的感受也不一样。中国人适应人身体的自然气味,中国人很少习惯使用香水;而在西方国家,人们对这种人体的自然气味是很难接受的。因而无论男女都注重对身体气味的掩饰,都习惯每天使用香水。在跨文化交际中,我们需要注意正确对待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的身体气味,即身体气味的文化差异,不能从本民族的喜好出发去厌恶、反感外族文化的生活习惯。
4.环境语中的文化差异
环境语也是非语言交际的一种重要形式。从非语言交际的角度来看,环境指的是文化本身所造成的生理和心理环境。环境语包括时间、空间、颜色、信号等。这些环境因素都可提供交际信息,所以环境语也能展示文化特性。
hall在其《无声的语言》中对不同文化对于空间、领地、近体距离等的不同认识作了详尽研究。他认为,人的空间观念是后天习得的,因此人们的领地要求和空间关系在每种文化中都有其特定的规则与程序。文化不同,人们对空间的需求和与空间有关的交际规则也不同。在中国,人们比较能够容忍拥挤;而在英美国家,一旦公共场合出现拥挤,人们会马上尽量回避,因为他无法适应过近的近体距离与体触。西方人的领地观念明显强于东方人,如果他们认为自己无形的领域被侵犯,就会马上采取各种反应进行维护。领地观念最突出的心理反应是对待隐私的不同态度。英美文化中的人十分重视保护自己的隐私,这也是他们与中国人交往时感受到的最大的文化冲突之一。东西方文化对待时间的观念也不尽相同。一般来讲,西方人具有更强的时间观念性,他们非常注重守时,并十分珍惜时间。
三、结语
从以上阐述不难看出,在非语言交际中文化因素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忽视了文化的重要性,必然会导致交际中的误解与障碍,最终导致交际失败。在跨文化交际中,了解文化差异是真正理解非语言交际行为的前提,它有助于消除不同文化的冲突与冲击,促进跨文化交际的顺利进行。
上一篇:浅论“喂”的音义分化
下一篇:简论中国神话的类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