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析翻译与文化信息传播
发布时间:2015-07-02 11:56
论文关键词:文化;传播;符号;翻译
论文摘要:翻译所进行的是语言的翻译,就必然与文化相联系,翻译从本质上来说是文化信息的传播。本文从文化传播的角度论述了翻译的文化传播特征及其传播属性,以及翻译的文化传播对我国文化产生的深远影响。
语言符号与文化唇齿相依,它是文化的组成部分,是文化的结晶、文化的载体,并促进文化的发展。但语言同时又受文化的影响并反映文化。文化是语言发展的动力,它的传承得靠语言来进行。只有交流、沟通,文化才能丰富发展,而要交流与沟通就得借助翻译。翻译的本质就是文化信息的传播。
一、符号、文化与传播
符号是语言的体现形式,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语言符号的土壤,文化只有传播才能永葆生机和活力。语言符号、文化及传播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
(一)文化与符号
无论就广义文化或狭义文化来说,语言都是表达它的重要手段之一。语言作为文化的表达形式并不是说语言的声音是形式,其意义就等于文化,我们是把语言符号的整体看成民族文化的重要表达手段的。文化作为一种十分重要的社会现象,‘它是一种深厚的符号积累和沉淀。文化世界实际上是一个是符号的世界。从作为文化的前提的语言开始,到他与同伴的符号的关系、社会地位、法律、科学、艺术、道德、宗教与无数其他事物,人的行为除了饥饿与性的生物需要等基本方面之外,都由符号的实体支配”(贝塔朗菲,1987:165)。格尔兹则认为:所谓文化“是一种通过符号在人类历史上代代相传的意义模式,它将传承的观念表现于象征形式之中。通过文化的符号体系,人与人得以相互沟通、绵延传续,并发展出对人生的知识及生命的态度”(转引自庄晓东,2003)。
(二)传播与符号
英语中的传播一词—communication源于拉丁语的communis,其原义为“分享”和“共有”。15世纪以后逐渐演变为现代词型,其义包括“通信、会话、传达、沟通”以及“交流、交往、交通”等等。19世纪末起,communication一词成为日常用语并沿用至今,成为使用最为频繁的词语之一。
由于传播的研究范围极广,学界对“传播”的定义如同对“文化”的界定一样众说纷纭,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有“过程”说、“互动”说、“共享”说、“影响”说和“反应”说等等。它们从不同的角度、不同侧面对“传播”进行解读。但人们对传播达成的共识是:人类传播或社会传播,是指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信息交流和精神交往活动,指信息在一定社会系统内的运行,社会传播可归结为社会活动或社会行为。正是由于人类社会有传递信息的需要,才有了传播行为的发生。
传播离不开媒介和符号,媒介负载符号,符号负载信息。符号与媒介是一切传播活动赖以实现的中介。传播是一个有意识、有目的的自觉的活动,传播主体都希望达到一定的效果,可以说,传播主要指的是人类动态地传递信息、观念和感情以及与此相联系的人类交往沟通的社会性活动。传播的核心是信息,它是信息的流动过程。在人类传播活动中,既不存在没有信息的传播,也不存在脱离传播的信息。
二、翻译的文化传播的特征
一个民族语言折射出这个民族纷繁多彩的文化形态,所以文化信息传播不仅是物质的、文化形式的引人,更主要的是价值观念、思维模式、社会心理、感情传达等心态文化层面的相互接触与认识,选择与吸收,同时也涉及各文化层面上错综复杂的关联以及深层次的转化与变异。文化与传播是互动和一体的。没有文化的传播和没有传播的文化都是不存在的。它表现为以下特征:
文化的社会性,文化传播是人与人之间进行的一种社会交往活动,离开人这个传播的社会主体,传播活动就不能进行;文化的目的性,人类的文化传播总是在一定的意识支配下有目的、有指向的活动,这就和动物本能性的机械生存传递有着本质的不同;文化的创造性,在文化传播活动中,人类对信息的收集、选择、加工和处理,处处都包含着人类的智慧,彰显着人类的创新;文化的互动性,文化传播是双向的,是传者与受传者之间信息共享和双向沟通与交流的过程;文化的永恒性,文化传播生生不息,绵延不断,超时空、跨种族,贯穿于人类社会发展过程的始终,是恒久不变的人类活动。
没有文化的交流与传播,任何文化都将是一种“死文化”而不是一种“活文化”;文化是社会经验,是社会习得,它只能在社会生活的实际交往中完成;文化又是历史传统,是世代相传、不断延续的结果。文化帮助我们知道过去、认识现在、明白将来,推动社会有序地向前发展。文化是传播的内容,传播是文化的形态,文化与传播互为生存的条件并寓于传播之中,不可分离。
文化作为符号存在本身也说明了文化对于传播的依赖性。文化目的就是为了传播,任何符号只有在传播中才获得意义和价值,没有传播,符号便没有了意义,文化也就失去了存在的可能。动物不能进行符号传播,所以没有文化。人则因为有了符号传播而成了文化的动物。所以,文化是动态的,处在不断的传播之中,而文化又是多元的,它传播不是单向、封闭的,而是多维的、交叉的,这就是跨文化传播—翻译的文化传播的特点。
人类社会的发展史是一部各种文化不断相互融合的翻译的历史。多样的文化造就了五彩缤纷的现实世界,而跨文化信息传播的手段—翻译则打通了不同文化社会之间的分割,形成了一种文化信息与另一种文化信息的交流互动,推动了世界文化的共同发展,创造了共享的人类文明。翻译作为跨文化传播的中介,参与文化符号的解码和编码活动,因而同时具有文化和传播的双重性质。翻译的过程本身,既是文化行为,又是传播活动,是发生在语际交流过程中的跨文化信息的传播。一方面受世界观、价值观、知识范围、经验等因素的制约;另一方面又受其所处社会、文化环境的制约。
翻译的表象见于符号转化,反映了人的符号存在,更体现了民族文化的特色。跨越文化障碍而进行的文化信息的传递过程,是人类社会所特有的活动,它类借助符号进行思想交流、文化传播。
rassnettmcguire:“医生在做手术的时候不可能忽略心脏周围的身体器官,同理,译者在处理文本的时候也不应该冒险与文化隔绝”(susanbassnettmcguire,1988:82)。她的“外科医生—心脏—肌体”比喻,形象地说明了“译者—语言—文化”这三者之间的关系。文化是肌体,语言是心脏,它们的相互作用使得生命延续不息,外科医生在进行心脏手术过程中不能忽视心脏周围的组织,译者处理文本时也不能忽视文化肌体。语言与文化必须结合起来,才能完整,才能传承下去。
翻译的文化传播特征,使得翻译作为跨文化交际的桥梁,在人类文化交流、丰富以及发展等方面起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翻译的文化传播促进了文化整合。翻译中文化信息整合的结果是使译文富有文化气质的意象或意境。在整合过程中,将文化信息载体,如词汇、场景、事件、气氛、文化等特征和行文风格等各种语境的组成部分进行充分地了解、识别并进行重组。这就必须加强译者的文化意识和文化信息感应能力,如果对存在的文化信息不能识别,信息稍纵即失。所以翻译的文化整合是不同文化的兼容和重组,是异质文化之间彼此吸收、借取、认同并且趋于一体化的过程。“我们说文化是整合的,指的是构成文化的诸要素或特质不是习俗的随意拼凑,而是在大多数情况下相互适应或和谐一致的。人类文化的交流和传播,是促使文化整合、生成新的文化结构和文化模式的关键性因素,人类发展的历史可以说是文化不断整合的历史”(转引自庄晓东,2003:41)。
翻译的文化传播促成了文化增殖。所谓文化增殖是文化在质和量上的一种“膨胀”或放大,是一种文化的再生产和创新,是一种文化的原有价值或意义在传播过程中生成出一种新的价值和意义的现象。一种封闭、保守、落后的文化,一种缺乏创新性的文化是不会增殖和再生的,这种文化必然随着历史的发展而被淘汰出局。翻译引人其他民族的文化,增进本民族的文化,从而促进不同民族文化的交流与繁荣。
翻译的文化传播造成了文化积淀。文化传播使文化财富承接和传播开来,成为不断积累的文化遗产,使文化在历史长河中得以沉淀和堆积,这种文化的承继和发展便是文化积淀。文化传播的时间越久远,文化积淀就越深厚,文化积淀促进了人类的进化和发展。文化的积淀并不是简单的由上一代文化机械地传递给下一代的历时性过程,而且在传播中不断吸收外来优秀文化的共时性的创造过程。
四、翻译对我国文化的影响
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一时一刻也离不开翻译。西欧所以有今天的文明,用一个西方学者的话来说,这要“归功于翻译者”(转引自孙致礼,2003:4)。同样,中国的情况也是如此。
翻译的文化传播丰富了各民族的文化,并使本民族文化繁衍、发展、壮大。季羡林:“倘若拿河流来作比,中华文化这一条长河,有水满的时候,也有水少的时候,但却从未枯竭。原因就是有新水注人。注人的次数大大小小是颇多的。最大的有两次,一次是从印度来的水,一次是从西方来的水。而这两次的大注人依靠的都是翻译。中华文化之所以能够常葆青春,万应灵药就是翻译。翻译之为用大矣哉”(转引自孙致礼,2003:1)!
印度来的水,指的是佛经翻译。佛教翻译既是一种宗教翻译,又是哲学理论翻译,同时还是一种文学的翻译。它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是极大的。从词汇上看,增加了35001)个词;从音韵上看,随佛经译入,导致古代音韵学上四声的发明和诗歌韵律上的变化;从句法和文体上看,增加了汉语倒装句等十大变化。佛教文学文采动人,气势壮阔,想象奇诡,体大构精,它的翻译给中国文学以新意境,为中国文学输人新材料,开辟了唐以来降格律诗词新体裁,催生出六朝志怪小说,激发了我国的浪漫主义文学;它抬高了白话文的地位,使得佛寺禅门成了白话文重要的发源地。
西方来的水,则系指明末清初至今的西书翻译活动。此时期的翻译极大地影响了中国的思想和社会各个方面,包括语言文学并为新文化运动奏响了先声。20世纪初中国的“五四”运动和新文化运动,得益于西方民主和科学思想的翻译,它造就了一大批新文化运动的杰出人物和领袖,他们接受当时先进的西方现代思想,并身体力行,付诸革命实践,开创了文化的新视野和新境界。
正因为吸收了印度佛教和西方文化的水,中华文化才得以迅猛的充实和发展,及至汉唐时代,中华文化在世界上占据领先的地位。翻译对我国的哲学、宗教、文学、音韵学、语言文体、音乐舞蹈、绘画雕刻等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我国深远的文化传承离不开翻译,翻译是文化与文化的对话,是文化的传播。
论文摘要:翻译所进行的是语言的翻译,就必然与文化相联系,翻译从本质上来说是文化信息的传播。本文从文化传播的角度论述了翻译的文化传播特征及其传播属性,以及翻译的文化传播对我国文化产生的深远影响。
语言符号与文化唇齿相依,它是文化的组成部分,是文化的结晶、文化的载体,并促进文化的发展。但语言同时又受文化的影响并反映文化。文化是语言发展的动力,它的传承得靠语言来进行。只有交流、沟通,文化才能丰富发展,而要交流与沟通就得借助翻译。翻译的本质就是文化信息的传播。
一、符号、文化与传播
符号是语言的体现形式,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语言符号的土壤,文化只有传播才能永葆生机和活力。语言符号、文化及传播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
(一)文化与符号
无论就广义文化或狭义文化来说,语言都是表达它的重要手段之一。语言作为文化的表达形式并不是说语言的声音是形式,其意义就等于文化,我们是把语言符号的整体看成民族文化的重要表达手段的。文化作为一种十分重要的社会现象,‘它是一种深厚的符号积累和沉淀。文化世界实际上是一个是符号的世界。从作为文化的前提的语言开始,到他与同伴的符号的关系、社会地位、法律、科学、艺术、道德、宗教与无数其他事物,人的行为除了饥饿与性的生物需要等基本方面之外,都由符号的实体支配”(贝塔朗菲,1987:165)。格尔兹则认为:所谓文化“是一种通过符号在人类历史上代代相传的意义模式,它将传承的观念表现于象征形式之中。通过文化的符号体系,人与人得以相互沟通、绵延传续,并发展出对人生的知识及生命的态度”(转引自庄晓东,2003)。
(二)传播与符号
英语中的传播一词—communication源于拉丁语的communis,其原义为“分享”和“共有”。15世纪以后逐渐演变为现代词型,其义包括“通信、会话、传达、沟通”以及“交流、交往、交通”等等。19世纪末起,communication一词成为日常用语并沿用至今,成为使用最为频繁的词语之一。
由于传播的研究范围极广,学界对“传播”的定义如同对“文化”的界定一样众说纷纭,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有“过程”说、“互动”说、“共享”说、“影响”说和“反应”说等等。它们从不同的角度、不同侧面对“传播”进行解读。但人们对传播达成的共识是:人类传播或社会传播,是指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信息交流和精神交往活动,指信息在一定社会系统内的运行,社会传播可归结为社会活动或社会行为。正是由于人类社会有传递信息的需要,才有了传播行为的发生。
传播离不开媒介和符号,媒介负载符号,符号负载信息。符号与媒介是一切传播活动赖以实现的中介。传播是一个有意识、有目的的自觉的活动,传播主体都希望达到一定的效果,可以说,传播主要指的是人类动态地传递信息、观念和感情以及与此相联系的人类交往沟通的社会性活动。传播的核心是信息,它是信息的流动过程。在人类传播活动中,既不存在没有信息的传播,也不存在脱离传播的信息。
二、翻译的文化传播的特征
一个民族语言折射出这个民族纷繁多彩的文化形态,所以文化信息传播不仅是物质的、文化形式的引人,更主要的是价值观念、思维模式、社会心理、感情传达等心态文化层面的相互接触与认识,选择与吸收,同时也涉及各文化层面上错综复杂的关联以及深层次的转化与变异。文化与传播是互动和一体的。没有文化的传播和没有传播的文化都是不存在的。它表现为以下特征:
文化的社会性,文化传播是人与人之间进行的一种社会交往活动,离开人这个传播的社会主体,传播活动就不能进行;文化的目的性,人类的文化传播总是在一定的意识支配下有目的、有指向的活动,这就和动物本能性的机械生存传递有着本质的不同;文化的创造性,在文化传播活动中,人类对信息的收集、选择、加工和处理,处处都包含着人类的智慧,彰显着人类的创新;文化的互动性,文化传播是双向的,是传者与受传者之间信息共享和双向沟通与交流的过程;文化的永恒性,文化传播生生不息,绵延不断,超时空、跨种族,贯穿于人类社会发展过程的始终,是恒久不变的人类活动。
没有文化的交流与传播,任何文化都将是一种“死文化”而不是一种“活文化”;文化是社会经验,是社会习得,它只能在社会生活的实际交往中完成;文化又是历史传统,是世代相传、不断延续的结果。文化帮助我们知道过去、认识现在、明白将来,推动社会有序地向前发展。文化是传播的内容,传播是文化的形态,文化与传播互为生存的条件并寓于传播之中,不可分离。
文化作为符号存在本身也说明了文化对于传播的依赖性。文化目的就是为了传播,任何符号只有在传播中才获得意义和价值,没有传播,符号便没有了意义,文化也就失去了存在的可能。动物不能进行符号传播,所以没有文化。人则因为有了符号传播而成了文化的动物。所以,文化是动态的,处在不断的传播之中,而文化又是多元的,它传播不是单向、封闭的,而是多维的、交叉的,这就是跨文化传播—翻译的文化传播的特点。
人类社会的发展史是一部各种文化不断相互融合的翻译的历史。多样的文化造就了五彩缤纷的现实世界,而跨文化信息传播的手段—翻译则打通了不同文化社会之间的分割,形成了一种文化信息与另一种文化信息的交流互动,推动了世界文化的共同发展,创造了共享的人类文明。翻译作为跨文化传播的中介,参与文化符号的解码和编码活动,因而同时具有文化和传播的双重性质。翻译的过程本身,既是文化行为,又是传播活动,是发生在语际交流过程中的跨文化信息的传播。一方面受世界观、价值观、知识范围、经验等因素的制约;另一方面又受其所处社会、文化环境的制约。
翻译的表象见于符号转化,反映了人的符号存在,更体现了民族文化的特色。跨越文化障碍而进行的文化信息的传递过程,是人类社会所特有的活动,它类借助符号进行思想交流、文化传播。
rassnettmcguire:“医生在做手术的时候不可能忽略心脏周围的身体器官,同理,译者在处理文本的时候也不应该冒险与文化隔绝”(susanbassnettmcguire,1988:82)。她的“外科医生—心脏—肌体”比喻,形象地说明了“译者—语言—文化”这三者之间的关系。文化是肌体,语言是心脏,它们的相互作用使得生命延续不息,外科医生在进行心脏手术过程中不能忽视心脏周围的组织,译者处理文本时也不能忽视文化肌体。语言与文化必须结合起来,才能完整,才能传承下去。
三、翻译对文化的影响
翻译的文化传播特征,使得翻译作为跨文化交际的桥梁,在人类文化交流、丰富以及发展等方面起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翻译的文化传播促进了文化整合。翻译中文化信息整合的结果是使译文富有文化气质的意象或意境。在整合过程中,将文化信息载体,如词汇、场景、事件、气氛、文化等特征和行文风格等各种语境的组成部分进行充分地了解、识别并进行重组。这就必须加强译者的文化意识和文化信息感应能力,如果对存在的文化信息不能识别,信息稍纵即失。所以翻译的文化整合是不同文化的兼容和重组,是异质文化之间彼此吸收、借取、认同并且趋于一体化的过程。“我们说文化是整合的,指的是构成文化的诸要素或特质不是习俗的随意拼凑,而是在大多数情况下相互适应或和谐一致的。人类文化的交流和传播,是促使文化整合、生成新的文化结构和文化模式的关键性因素,人类发展的历史可以说是文化不断整合的历史”(转引自庄晓东,2003:41)。
翻译的文化传播促成了文化增殖。所谓文化增殖是文化在质和量上的一种“膨胀”或放大,是一种文化的再生产和创新,是一种文化的原有价值或意义在传播过程中生成出一种新的价值和意义的现象。一种封闭、保守、落后的文化,一种缺乏创新性的文化是不会增殖和再生的,这种文化必然随着历史的发展而被淘汰出局。翻译引人其他民族的文化,增进本民族的文化,从而促进不同民族文化的交流与繁荣。
翻译的文化传播造成了文化积淀。文化传播使文化财富承接和传播开来,成为不断积累的文化遗产,使文化在历史长河中得以沉淀和堆积,这种文化的承继和发展便是文化积淀。文化传播的时间越久远,文化积淀就越深厚,文化积淀促进了人类的进化和发展。文化的积淀并不是简单的由上一代文化机械地传递给下一代的历时性过程,而且在传播中不断吸收外来优秀文化的共时性的创造过程。
四、翻译对我国文化的影响
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一时一刻也离不开翻译。西欧所以有今天的文明,用一个西方学者的话来说,这要“归功于翻译者”(转引自孙致礼,2003:4)。同样,中国的情况也是如此。
翻译的文化传播丰富了各民族的文化,并使本民族文化繁衍、发展、壮大。季羡林:“倘若拿河流来作比,中华文化这一条长河,有水满的时候,也有水少的时候,但却从未枯竭。原因就是有新水注人。注人的次数大大小小是颇多的。最大的有两次,一次是从印度来的水,一次是从西方来的水。而这两次的大注人依靠的都是翻译。中华文化之所以能够常葆青春,万应灵药就是翻译。翻译之为用大矣哉”(转引自孙致礼,2003:1)!
印度来的水,指的是佛经翻译。佛教翻译既是一种宗教翻译,又是哲学理论翻译,同时还是一种文学的翻译。它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是极大的。从词汇上看,增加了35001)个词;从音韵上看,随佛经译入,导致古代音韵学上四声的发明和诗歌韵律上的变化;从句法和文体上看,增加了汉语倒装句等十大变化。佛教文学文采动人,气势壮阔,想象奇诡,体大构精,它的翻译给中国文学以新意境,为中国文学输人新材料,开辟了唐以来降格律诗词新体裁,催生出六朝志怪小说,激发了我国的浪漫主义文学;它抬高了白话文的地位,使得佛寺禅门成了白话文重要的发源地。
西方来的水,则系指明末清初至今的西书翻译活动。此时期的翻译极大地影响了中国的思想和社会各个方面,包括语言文学并为新文化运动奏响了先声。20世纪初中国的“五四”运动和新文化运动,得益于西方民主和科学思想的翻译,它造就了一大批新文化运动的杰出人物和领袖,他们接受当时先进的西方现代思想,并身体力行,付诸革命实践,开创了文化的新视野和新境界。
正因为吸收了印度佛教和西方文化的水,中华文化才得以迅猛的充实和发展,及至汉唐时代,中华文化在世界上占据领先的地位。翻译对我国的哲学、宗教、文学、音韵学、语言文体、音乐舞蹈、绘画雕刻等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我国深远的文化传承离不开翻译,翻译是文化与文化的对话,是文化的传播。
上一篇:讳饰在古医籍中的应用
下一篇:主体化和多样化相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