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用预设与言语幽默
【论文关键词】语用预设 预设的合适性 可撤销性 共识性 言语幽默
【论文摘要】幽默是以语言为媒介,根据特殊语境,运用轻巧而诙谐的语调,暗示说话者的意图,达到艺术的效果。本文运用预设理论从语用角度分析言语幽默的生成、理解与欣赏。
一、引言
幽默在人们的日常交际中不仅起着改善人际关系、调节谈话气氛的作用,而且还能体现个人的智慧与人格魅力。幽默言语作为一种语言现象,颇受语言学界关注。上世纪七十年代以来,语言学家对幽默的研究一般着眼于修辞格、合作原则、关联理论、言语行为、言语行为与指示语等语用原则与要素。本文拟从语用预设(前提)理论的角度出发,尝试运用预设的共识性、合适性和可撤销性等特点来解读言语幽默。
二、预设与预设性质
1、预设(presupposition)
预设(presupposition)被译为“前提”、“先设”等,是源于哲学研究。著名哲学家、逻辑学家佛雷格、罗素、斯特劳森最先对预设问题进行了研究。20世纪60、70年代随着语义学的发展,这个概念引起了语言学界的兴趣。下面举一个简单的例子说明预设:
张三会唱歌。
这句话的预设是(以下用>>表示):存在张三这个人。如果这句话被否定或被质疑,仍以原句的预设为预设,这是预设的一个特征。(徐盛桓,1993)
即:张三不会唱歌。
与:张三会唱歌吗?
仍>>存在张三这个人。
以上分析主要是从语义角度,即在句子语义结构层面上展开(何自然、陈新仁,2002:140),而语用学范畴下对预设(前提)的理解和定义主要有三种:第一种看法认为“前提是说话者传递交际意图时对其意图的传递所作的设定”;第二种看法认为“语用前提是有效实施言语行为必须满足的恰当性条件”;第三种看法认为语用前提指“交际双方所共有的知识”(何自然,2002:141)语用预设是从语用(使用语句的语境及说话人的身份、知识背景等)上分析预设。它包括这样三个要素:说话人a通过话语s预设命题s’。
2、预设的性质
(1)预设的共识性。共识性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交际双方的共有信息,既可以是共同的知识体系也可以是共同的言语环境、共同的文化背景。
(2)预设的合适性。预设合适性的一个重要依据是与特定的语言环境相协调。具体地说,为了使预设能被交际者所理解,必须满足一定的语境条件,如参与者个人的身份、性别、年龄,他们之间的亲缘、地位关系,涉及者的状况以及其他的客观背景,等等。
(3)预设的可撤销性。一定的语言结构可以产生预设,但是背景信息、特定语境和言语内容相斥会导致预设消失,这叫预设的可撤销性。
(4)语用预设的非规约性。非规约性指的是语用含义并不是话语包含的语词本身所体现的意义,或者它并不是话语的字面意义,而是根据特定的话语环境推导出来的意义。
三、语用预设与言语幽默
1、取消语用预设的共识性产生幽默
共识性的存在保证了交际的有效性。假如言语交际双方具有共有知识,那么预设对于听话人具有可接受性;反之,往往不能使有效信息顺利传达,在言语交际中产生障碍,导致“不和谐”现象的出现,产生幽默效果。如:
小张邀请好友晚上去他家吃饭,好友答应如果不去看女友就来。傍晚,小张打电话给好友:“在干吗?”“准备出发”“好,快点,我们都在等你”“不,我出发去看女朋友。”
此处幽默效果的诱发因素就是基于取消了预设共识性,小张理解的“准备出发”是去他家,而好友指的是出发去看女朋友。
2、取消预设的合适性产生幽默
预设的合适性要和语境相连,如果忽视语境原因,故意使用错误的预设,就可以达到正常交际以外的某种交际目的。比如:
“台上的唐太宗怎么戴块手表?”
“人家是皇上,弄块手表还不容易?”
——转引自康佳珑《语用生幽默,预设出神力》
在这段幽默中,答语预设了唐代是有手表存在的,这个预设极其可笑。在几千年前的唐朝,言语的发出者处于对舞台表演细节上疏忽的不满而故意使用了错误的预设,即产生了幽默效果,又有力地达到了嘲讽的效果。
3、利用预设可撤销性产生幽默
预设的可撤销性指含有预设的话语在前面出现后,发话人后来又补充否定了这个预设,导致预设的废止。发话人有时就会有意或无意地设置这种悬念性预设,然后通过预设的否定或与预设相冲突的话语,制造幽默。
看下面一个著名小品中的片段:
一个访客到交警家里送礼,结果只有领导的爸爸在家,访客说:“大伯,那么这东西就交给您了!”老父亲回答:“不能要,绝对不能要。我告诉你,我儿子在家也不能收,这点我相信,他比较随根,我从来就没收过礼。也没人送啊!”
——赵本山小品《门神》
这里,有人给老人的儿子送礼,老人坚决不收,他自己说就从来没有收过礼物,这就预设着有人给他送过礼,“从来”这个预设触发语预设这样的事情也不止一次发生,这样的预设给人们心理上传达的信息是:老人也是个不小的领导,经常遇到给他送礼的事情,可他公正廉洁,不收受贿赂,正当人们得到这样的信息而对老人敬佩和期待他说出什么豪言壮语时,老人却说了一句“没有人给我送啊!”让前边的预设撤销,人们根据预设而来的所有心理期待扑空,所有的联想和思考都做了无用功,所有的不和谐都变成了理所当然,唯一的方式也只有放声大笑了。
四、运用语用预设鉴赏言语幽默
幽默语言的形成是复杂的、多渠道的、全方位的,是综合的语言艺术。
幽默言语的产生一方面离不开曲折而含蓄的语言表达方式,另一方面离不开特定的民族文化、历史和社会自然环境。因此理解和欣赏幽默必须要求具备较强的语言能力和语用推理能力。当我们听到或看到一则幽默时,实际上是这样一个过程:幽默的发出(预设)——分析推理过程——幽默的接受(与事实相符与否),其中这分析推理过程也是人们利用所掌握的各种知识来理解的过程,包括我们分析语用预设的共识性、可撤销性、合适性等。
五、结语
幽默是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少了幽默,生活平淡无趣,作为现代人有幽默感、有欣赏幽默的能力很重要。当然我们还可以从预设的其他角度来讨论幽默现象的产生。例如:焦点转移、语义模糊等现象都可能影响预设而产生出幽默话语。本文试图为幽默与语用预设的关系研究提供一个新的视觉,与读者共享。
【参考文献】
[1]何自然,冉永平. 语用学概论[m]. 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2.
[2]何兆雄. 新编语用学概论[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3]范姗姗. 预设与言语幽默的生成[d]. 黑龙江大学硕士论文,2007.
[4]王菀情.预设理论对言语幽默机制的诠释[d].吉林大学硕士论文,2006.
[5]刘银霞. 幽默笑话中的预设生成[d]. 河北大学硕士论文,2006.
[6]曹正波. 从语用预设的角度分析黄宏小品的幽默性[d]. 上海外国语大学硕士论文,2007.
[7]林璐. 幽默的预设(前提)理论解析[j].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08(4).
[8]郭艳. 幽默与语用预设[j]. 语言应用研究,2008(1).
上一篇:浅谈动词重叠式的语法意义
下一篇:广告语篇中的语码转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