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真理的知识状况——评爱伦·坡的《失窃的信》

发布时间:2015-07-16 11:08

摘 要:海德格尔认为真理就是敞开或者解蔽。但是真理真正地敞开以后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呢?很明显,真理由遮蔽状态到解蔽,然后成为知识,进而成为惯例或者习俗,然后化为人类无意识的一部分而被压抑起来,又成为遮蔽的东西。知晓以后复又遮蔽,真理经过处理出现了真理无意识这样的情况。小说《失窃的信》揭示的正是这样一种真理的知识状况,揭示了知识成为真理后对人的麻痹和愚弄状况。

关键词:真理, 遮蔽 ,知识 , 惯例 , 习俗
海德格尔“把真理‘定义’为揭示状态和进行揭示的存在”(P.253),认为“揭示活动是在世的一种方式,寻视着的操劳或甚至逗留着观望的操劳都揭示世内存在者。”(P.253)真理很明显被人为是“把存在者从晦蔽状态中取出来而让人在其无蔽(揭示状态)中来看。”(P.252)也就是说真理不仅仅是一种获得的内容,同时也是一种去蔽的活动,是为了把存在着从遮蔽状态带到无蔽状态来看的一种在世方式。存在者沉沦于日常生活中,要通过不断的良知的召唤来领会前在的本质意义上的我的存在。真理无疑是一种通达自我存在的一条通道。但是真理恰恰是处在遮蔽状态的,此在沉沦于在世,淹没在诸多表象中。因此此在必须通过解蔽活动去蔽,然后获得真理。
  真理成为知识,这是真理的悲哀,也是人类的悲哀。真理的知识状况指的就是真理由无蔽状态转化为知识,然后成为惯例和习俗。真理如何由无蔽状态转化成知识状况的?这个问题还必须转向命题和真理的有效性上来。先看真理的有效性。也就是追问真理何为的问题。真理本身不带有任何的功利性,真理只是在现身之前一直处在遮蔽状态而已。遮蔽就是遮蔽,它不是为了不让此在认识自身而故意遮蔽起来的,而是遮蔽本来就是真理的原初状态。人们为了揭示这些被遮蔽的东西就开始进行不断的去蔽活动。知识化,即是固定化,把已经认识了的规律和本质以一种可以传播学习的方式存留下来。固定化需要的设定是导致真理知识化的最主要的动力。真理的知识化确实使得真理的传播变得更加便意,真理以知识的面貌出现,成了一代人学习的主要内容。人们就把真理和知识相互等同,相互学习,认为人类的进步就靠真理的发现,而真理的传承只有通过知识。
  真理的知识状况的第二个表征就是知识的惯例化和习俗化。习惯成自然或者习以为常,说的正是知识的惯例化和习俗化。惯例化,或者更加确切地称为习惯化——因为习惯化更强调个体性——是真理知识化以后,人们用知识来协调以及指导生活,渐渐地,知识成了生活的一部分,而且是不需要问及,不需要打算的,不需要过问的一部分。因此这些知识成了被人置若罔闻的,成了熟视无睹的东西了。置若罔闻和熟视无睹都是真理知识状况的一种最常见的形式。惯例化了的真理成为习俗,于是个人真理无意识成为集体真理无意识。惯例化了的真理还只是个人化的事情,但是一旦成为习俗,真理的知识状况就发生了重大的转变,由个人而发展到集体。一旦群体接收了真理的知识性质,并且把命题作为真理的现身形式,那么真理的知识状况就达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真理知识化,导致了置若罔闻和熟视无睹。而置若罔闻和熟视无睹又推演出了真理无意识的出现。知识化的出现使得真理跌入了一个不能自我言说的境地。先在的遮蔽存在可以说是真理的自我言说方式的体现,真理在自我的领域里自我言说。然后通过人类的去蔽活动,真理获得了对话的资格。这个对话就是真理和人类之间的认识和被认识。认识本身就是一种对话关系,是一种真理敞开自己,向此在敞开自己的遮蔽的对话活动。但是知识化趋向却使得这种对话关系成为不可能,真理成了任由人们解释的内容性的东西。人们可以无限制地利用真理来对付真理存在的自我言说环境。因此真理成了伪真理。知识性的真理就是一种伪真理。但是知识性的真理又是由真理的本真无蔽状态转化的。这种转化可以看做真理由遮蔽状态转化为无蔽状态后重又转化为遮蔽状态的一种演变。人们自己把那些真理知识化,然后被压抑在意识之下,成为无意识的存在无意识并不是说知识化的真理不存在,但是这种知识化的真理的存在已经被绝大多数的人给遗忘了,就算是聪明的人也是一样的。
  真理的知识化以后的无意识状态表现在小说《失窃的信》中是很明显的。寻找真理被压抑在意识之下成为无意识,于是置若罔闻和熟视无睹就成了必然发生的事情。信件的存在在其被邮递之前是始终处于遮蔽状态的,是谁也不知道的。而信件的被寄出意味着真理的遮蔽状态的结束,真理开始敞开自己。无蔽状况的出现就是信件在王后的手中而恰恰这是国王来到了。对于国王来说这个过程分明是认识真理的一个过程。王后以及信件的秘密的东西在国王到来之前是一直处在遮蔽状态的,国王的到来以及到来的路上就是国王对这个真理象征的逐渐的解蔽,最后的到达分明就是真理揭示的象征。但是这类真理已经被国王知识化了,这些知识化了的真理逐渐变成习惯和习俗,被国王的意识压抑到无意识中去了。于是真理成为无意识的真理,始终处在压抑的状态。国王对那封信件置若罔闻和熟视无睹就是真理知识化状态导致的。认识真理最后却忽略真理,这是知识化的谬误之处。但是真理的意识状态这时依然是存在的,真理的未被知识化的形式存在于王后那里。王后正是最真切地把握了真理而同时又没有对真理进行知识化的处理,她能够通过对真理的去知识化的揭示而运用了国王真理知识化的弱点成功地躲避了国王对真理的查看课勘探。真理的原初形式也存在于大臣那里,他掌握的真理也未被知识化,以最为原初的方式存在,然后他能站在和王后同等的位置来观看真理,而非处在国王的位置上。这是第一个三角中的真理的知识状况分析。在第二个三角中,警察充当了国王的角色,他掌握的是知识化了的真理,也造成了置若罔闻和熟视无睹,真理被意识压抑在无意识层面。而掌握真理原初状态的则是大臣和杜宾。但是后来,最终掌握真理的原初状态的是杜宾。因为大臣在运用了真理后也落入了真理的饿知识化境遇之中。看似一个简单的侦探故事,其实是对真理的知识化状况的揭示。
  由此,爱伦·坡对真理的知识状况的表达乃是,真理就是真理,不能够被知识化,也不能够符号化。一旦真理成为知识并被符号化加以流传,真理则不成其为真理了。
  
  参考书目:
  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北京:三联书店,2006年版。

上一篇:通向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思想的分析探讨

下一篇:中印关系---中国外交的重要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