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语言象似性的认知研究

发布时间:2015-07-02 11:58

  摘要:象似性是认知语言学的一个重要课题,是语言相对于任意性的另一个基本特征。象似性研究对了解语言和认知的关系意义重大。人类认知积极参与人认识客观世界的过程,所以语言不是直接反映客观世界,而是反映人的头脑在认识客观世界的过程中形成的各种概念或概念结构。通过从词汇、句法的角度进行象似性研究,能够较清楚地认识认知在语言规则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象似性;认知;概念;能指;所指
  
  一、语言符号的任意性与象似性
  
  自从索绪尔在《普通语言学教程》中提出任意性(arbitrariness)的观点以来,任意性不仅仅被看成是语言的基本特征之一,而且成为了语言学研究的基本假设。所谓任意性,就是指语言符号的能指(signifier)和所指(signified)之间的联系是任意的。换句话说,语言符号的形式、声音和语义之间没有任何自然的、内在的或逻辑上的必然联系。例如,不同语言对不同事物有不同的叫法。汉语把人体上肢手腕前面的部分叫做“手”,而英语则称做“hand”,法语称“main”,俄语称“pyka”。不懂英语的中国人,看到“hand”时,不可能知道它指什么。只有通过学习,才能认识能指和所指之间的对应关系,而这种关系是不可论证的,无理可据的(unmotivated)。索绪尔之后的布龙菲尔德的结构主义和乔姆斯基的心灵主义都忽视和否定了语言的象似性(iconicity),即语言符号能指和所指之间存在可论证的逻辑关系,并明确指出语言不仅仅在词汇层面上是任意的,在句法层面上,即单个语言符号通过排列组合而构成的语言结构与意义之间的关系也是任意的。实际上,乔姆斯基将任意性的观点推崇到了极点。在《语言与心灵》中,乔氏比较了人类语言与动物“语言”,认为两者的根本区别在于动物“语言”都利用固定的、有限的几个语言平面,每个平面与一个特定的非语言平面相对应;在语言平面上选取一点就能在非语言平面上找到相应的一点,所以象似性是动物“语言”的特点,人类语言的特点是非象似性[1]105。然而,随着认知科学的发展,人们开始认识到,尽管语言符号在基本范畴等级上存在一定的任意性,但在构成上位范畴或下属范畴时,尤其是构成更大的语言单位时(句法层面),都表现出明显的规律性,是有理可据的。也就是说,语言除任意性外,还具有另外一个基本的特点,即象似性。
  象似性的概念最早可以追溯到柏拉图时代。在其著作《对话录》(cratylos)中,柏拉图区分了形式与内容之间的两种关系。一种是由自然决定的,如cuckoo(布谷鸟),其发音类似所指鸟类的叫声,象声词都具有这一特点;象形字,如“伞”,其形状酷似一把撑开的雨伞,其形状和内容之间也具有某种内在联系。另一种关系是由一个语言群体成员约定俗成的,如“chair”指一类有靠背,常常有扶手的供人坐的家具,“风”指流动的气流等等[2]250-251。现代认知领域的学者借用了柏拉图的这一区分,针对语言任意性,提出了语言象似性的观点。当然,认知语言学对象似性的关心并不主要集中在基本范畴词汇中的拟声和拟形,因为这种构词理据相对来说是相当有限的,在该词汇领域中,语言的任意性特点更明显。这也是为什么索绪尔等将拟声、拟形作为例外,进而忽视、否定语言象似性的主要原因。认知语言学讨论的语言象似性主要集中在语言的结构,尤其是句法结构。从人类认知的角度来说,语言不是任意的,而是有动因、有理据的,即所谓“心生而言立”[1]104。语言是客观世界、人类认知、社会文化等因素相互作用而产生的一套复杂的符号系统。因此,认知语言学并不否定语言的任意性,但更重视语言的象似性,尤其是在有关语言规则方面的研究中,象似性的地位大大高于任意性,这有助于从语言提供的独特视角,研究人类认知规律。
  
  二、词汇层面及句法层面的语言象似性
  
  1.词汇象似性
  认知语言学认为,尽管客观世界中的事物是杂乱的,但人类大脑对世界的认识却是有序的。只有在认知的参与下,人类才能根据事物的特点,采取分析、判断、归类的方法,将世上万物进行分类、定位,进而认识世界。在此基础上,语言符号才有可能获得意义。作为人类认知活动结果的词汇,必然反映人类认知活动的规律,从而具有象似性。从认知的角度看,词汇象似性可以从语音和字形进行研究。
  (1)词汇语音象似性。不同音素的发音部位、发音方法的不同会造成音的音质不同,给人的感受、使人产生的联想也不同。例如,舌边音/1/和鼻辅音/m/、/n/、/η/以及摩擦音/r/、/s/、/θ/等听起来比较柔软、低沉而含浑不清,常被用来象征低沉、缓慢、含混不清的声音、状态或性质,如low(低的),slow(慢的),rumble(隆隆声),muffle(使声音低沉),dumb(哑的),muddy(糊涂的、泥泞的),muddle(使糊涂),nerd(糊涂鬼),murmur(低语),mutter(咕哝),dim(昏暗的),muzzy(迷糊的)。再如,在发音素/b/时,首先需要双唇堵住气流,然后突然打开,释放出一股爆发性的气流。许多包含音素/b/的单词都含有膨胀、阻挡、迅速发展、爆炸等含义:bulge(膨胀),bounce(反弹),big(大的),block(堵塞),boom(剧增),break(爆发),brake(刹车),burst(爆破)等。事实上,由于爆破音/p/、/t/、/k/、/b/、/d/、/g/的发音方式使得它们的发音较为短促,显得干脆、刚硬,比其他的音素更能生动地体现各种声响,很多含有爆破音的单词的意义都与声响、冲击、撞击有关,如bang(砰、爆炸声),boom(隆隆声、嗡嗡声),rumble(隆隆声、辘辘声),ping(砰、乒或铛声),clink(金属碰撞的叮当声),clank(当啷声),clang(当当声),clunk(硬物落地的噔的一声),bump(碰撞),thump(重击嘭的一声),thunder(雷鸣声),bangle(枪声、爆炸声),rumpus(吵闹),rambunctious(喧闹的),impact(冲击),pound(连续重击),stamp(冲压),stomp(噔噔地重踏),spanking(啪啪地打)等。同样的道理,舌位较低、开口较大的元音如/α:/、/ /、/ /等显得大方、响亮;舌位较高,开口较小的前元音/i:/、/i/、/e/等显得比较单薄。含有这些音素的单词趋向于表示相应的或近似的状态或性质,如large(大的),fast(迅速的),clear (清晰的),crystal(水晶),swift(迅速的),chop(剁下较大一块),chip(凿下较小一片),slab(方形或长形厚板),slip(纸条),n.b(工具的尖端)等。
  (2)词汇字形象似性。各种语言的文字符号系统在象似性程度上存在着差异。汉字属于象形文字,作为方块文字的汉语单字字形的象似性较为明显,象似性程度显然高于英语的拼音文字。如“人”是一个人分腿而立的形象,“雨”中包含有天空、云和雨点的形象,“休”是人靠着树休息的形象。英语也起源于象形文字,但之后发展成为拼音文字,从字形上来说,已经失去了大部分象似性。尽管如此,认为英语文字字形与意义毫无关系显然是武断的。在某些情况下,英语文字仍然保留了一定程度的字形象似性。如字母“h”是“栅栏”的形象,英语中含有字母“h”的许多词汇表达的意义与栅栏的形象或功能有关,具有“房子、包围、阻碍、庇护、隐藏”的含义,如home(家),house(房子),hotel(旅店),hospital(医院),hamper(阻碍),helmet(防护帽),hermit(隐士),harbor(庇护),haven(庇护所),hive(蜂房),hovel(茅舍),hall(礼堂),hull(外壳),hedge(围栏),hide(隐藏),hoard(储藏),hurdle(栏架),hinder(阻碍),hut(陋屋)等。再如,“w”和“s”的字形弯弯曲曲的,water(水),wave(波浪),whirl(回旋),whirlpool(旋涡),wind(弯曲前进),wrench(猛扭、扳手),wring(绞、榨取),wrinkle(皱纹),wrestle(摔跤),wreath(花环),snake(蛇),serpent(蛇),spiral(螺旋),snarl(混乱)等词汇都具有“弯、缠、扭、曲、转”等相关的形态和动作的含义。
  尽管我们没有必要认为所有英语单词的所指和能指之间都具有理据性,但要完全否认这一点显然也是错误的。词汇象似性的研究的确为研究英语词汇中“音、形、义”之间的关系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认知视角。
  
  2.句法象似性
  认知语言学认为,句法规则不是任意的,而是有规律、有理据的。语言的结构特别是句法结构与人的经验结构之间有一种自然的联系,受人类认知支配,具有比词汇层面更明显的象似性。例如,雅各布逊在《探索语言的本质》一文中指出:复句中两个分句的排列顺序对应于他们表达的两个事件实际发生的先后顺序[3],即句法成分与陈述对象在时间、空间上具有象似性。请看下面的例子:
  he opened the door and came into the room(他打开门,走进房间)。
  he came into the room and opened the door(他走进房间,打开门)。
  显然,在第一句里,两个分句的顺序和事件的自然时间顺序是一致的,句子所描述的事件符合人类的认知顺序,所以给人的感觉是自然的、流畅的。相反,第二个句子则令人感觉很别扭,因为两个分句的排列顺序不符合事件发生的自然顺序。虽然就句法规则来看,第二个句子并没有什么错误,但它却是不可接受的,因为分句的排列顺序违背了人类认知顺序,违反了句法的顺序象似性。
  目前,认知语言学研究归纳出的句法象似性原则主要有三条:接近象似原则(iconicproximity)、顺序象似原则(iconic sequencing)和数量象似原则(iconic quantity)。
  (1)接近象似原则,即语言成分之间的距离与对应的概念结构之间的距离一致。这也许有些不好理解,因为语言成分是线性的,而语言所表达的世界却是立体的,多维的,甚至是抽象的,如何看待线性的距离与非线性甚至抽象的距离之间的象似性呢?请比较下面的例子:
  ①a short young japanese businessman(一位身材矮小年轻的日本商人);
  ②a young short japanese businessman(一位年轻身材矮小的日本商人);
  ③a japanese short young businessman(一位日本身材矮小年轻的商人);
  ④a japanese young short businessman(一位日本年轻身材矮小的商人)。
  在这些例子中,只有第一个是可接受的说法,其他三个(及所有其他可能的组合)都不可接受。尽管在现实中,身材矮小(short)、年轻(young)、日本的(japanese)三个特征同时出现在所谈论的对象身上,但在人类的认知结构中,这三个特征与修饰对象的距离是不同的:“身材矮小”是最明显的特征,容易识别;再走近,“年轻”这一特征才被认识到;再近,才认识到“日本的”这一特征。所以从人类对世界的认识来自于人自身的体验这一认知观点来看,只有第一句符合人类认知规律,与人们的直觉也是一致的。
  另外一个例子是领属关系。从直觉上讲,我们都知道下面的例子中的第⑧句是不正确的说法:
  ⑤我的妈妈;
  ⑥我妈妈;
  ⑦我的手表;
  ⑧我手表。

  事实上,⑤、⑥中领有者和领有对象之间联系的紧密程度要高于⑦、⑧中领有者和领有对象之间的联系程度。⑧的表达方式之所以不可取,原因就在于它试图缩小领有者和领有物概念结构之间固有的、相对较大的距离,从而破坏了句法距离象似原则。同样的道理,英语中限定性定语从句与被修饰的名词距离较近,不可以逗号分隔,属于同一个语调拱度,而非限定性定语从句与被修饰的名词距离较远,可以逗号分隔,属于不同的语调拱度。例如:
  ⑨1 wish to write an article that will attractpublic attention to this urgent situation(我想写一篇文章,以便引起公众对这一紧迫形势的关注)。
  ⑩the novel is well received by the readers,who appreciate its excellent language(这本小说语言很精彩,很受读者的欢迎)。
  ⑨中that引导的是限定性定语从句,是限定先行词an article本质特征所必不可少的部分,从句与先行词概念之间关系较紧密,距离较近。相应地,在语言表达式上,先行词和that之间无逗号分隔。相反,⑩中who引导的是非限定性定语从句,并不是限定先行词the readers的身份所必不可少的部分,只对其作补充说明,阐述读者欢迎小说的原因,从句与先行词概念之间距离相对较远,所以先行词和who之间以逗号分隔,在语言形式上表明了这种概念上的距离。
  距离象似原则在否定意义的句子中表现得最为明显。例如:
  ⑾i don’t think john can do it bv himself.
  ⑿i think john cannot do it bv himself.
  ⒀marry is not satisfied.
  ⒁marry is dissatisfied.
  ⑿中否定词not比⑾中的not离can近,因此语气较强,否定的力度较大,讲话者对john无法独自完成某件工作的判断较为肯定。同样道理,⒁中否定的程度大于⒀,marry在⒁句中要比在⒀句中更加不满意。
  (2)顺序象似原则,如上文“进房间”与“开门”的例子所述,指句法成分的排列顺序对应于它们所表达的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记得有一位语文教师布置作文,要求学生谈自己的理想,其中一名女同学写道:“毕业之后,我要生一个漂亮的孩子,找一个爱我的丈夫”。老师看了之后批道:“请注意说话的顺序。”这位女生之所以犯错,就在于没有遵守句法顺序象似原则。因为一般情况应该是先找丈夫,再生孩子,所以女生的描述违反了人们所熟悉的事件顺序,给人的感觉是缺乏逻辑、不自然。
  因为原因、条件总在结果之前,所以复合句中原因壮语从句和条件状语从句总是位于主句之前。尽管英语常常将这一类从句置于主句之后,“但研究表明儿童习得英语初期确将从句置于主句前”[1]107。事实上,将这一类从句置于主句前时,说话人往往是为了强调这些成分,或认为这些成分表达的原因或条件对于听话人来说预测度较低。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人类认知在语言表达中所起的作用,也证明语言并不直接表达客观世界,人类认知在客观世界与语言表达之间起中介的作用。
  (3)数量象似原则,即重要的、量大的、对听话人来说难以预料的信息,其表达的句法成分也较大,形式也较复杂。例如:
  ⒂he is tall.
  ⒃he is very tall.
  ⒄he is very very tall.
  显然,以上三句话都可用来说明同一个人的身高情况,但随着三句话长度的增加,它们所表达的信息量逐渐增多,说话者的情感也依次变得丰富和明确。⒂句几乎没有涉及说话者的态度,只是表明他的一种判断;在⒄句中,说话者惊叹、羡慕的心理感受已经表露无遗;⒃介于⒂、⒄之间,可以看出说话人的某种情感,但不像在⒄句中那样明显。
  显然,尽管客观世界中的对象是相同的、不变的,但表达这一客观对象所使用的语言形式的复杂程度、所包含的信息量多少可能是不同的,结果也会导致相应的认知模式复杂程度的变化。givon认为,语言表达式较长,语言成分数量较大,则映照概念结构中信息量较大,需要处理的信息的重要性增强,该信息的可预测度降低,处理信息所需的认知资源和认知过程的复杂程度增加[4]。例如:
  ⒅on the campus l met her.
  ⒆on the campus i met the girl from berlin.
  ⒇on the campus i met this fair-hared,fragile,just unbelievably beautiful creature.
  显然,⒅中的her应该是谈话双方共知的,听话者可预测的,在整句话所表达的信息中是次要的。在⒆中,说话者所提到的对象(the girl)的可预测性有所下降,重要性有所增加,谈话双方对其关注的程度也增加了。而在⒇中,this creature变成了全句信息的焦点,可预测性几乎荡然无存[2]254。从这一角度看,一般情况下,人称代词(如her)与名词性短语(如the girl from berlin)相比所表达的信息往往是已知信息,其重要性较小,可预测性较大,所对应的认知结构较简单,所以语言表达式相对较短。
  
  三、语言符号象似性的认知原因
  
  传统语言学理论认为,概念是符号与事物之间的自然联系,其作用只是一种连接纽带,不受人类认知方式的干预,其过程可以简洁地表示为:客观世界→概念→语言表达。
  这种将人类认知加工排除在语言运作过程之外的观点带来了许多难于解释的问题,如同一事物有不同指称词语(同一只猫可以被称做cat,也可以被称做kitten,animal),同一词语有不同义项(support可以用于具体的对桥梁的支撑,也可用于抽象的场合,比如对观点的论证)等等。认知语言学与传统理论的不同之处就在于,它虽然承认客观世界的现实性及对语言形成的本源作用,但更强调人类认知的参与作用,认为语言不能直接反映客观世界,而必须由人的认知介于期间[5]34-35。这种语言表达的认知观可以简洁地表示为:客观世界→认知→概念→语言表达。
  不难看出,语言象似性不在于语言形式直接反映外部客观世界,而在于反映人类对世界的认知模式。如前文所述,人类的认知是有规律的,这种规律使得语言表达,尤其是在较大的语言层面上(如短语、句子、篇章等)是有动因、有理据的。例如,上述句法象似性的三条原则都可以看成是人类认知规律的结果。由于人类大脑处理信息的方式是以网络的形式进行的,在激活某个概念节点时(如火),通过联想和扩散的方式,相邻的概念节点(如热、烫、红、光)也会被激活,如果相应的词语在空间和时间上相近,就会提高语言加工的速度和效率。所以接近象似性原则是认知效率要求的必然结果。
  顺序象似性原则要求重要的、可预测性较低的信息置于句首,也是人类认知运作的基本特性——图形/背景(figure/ground)的要求。由于句首是整句话中最能够吸引注意力的位置,所以位于句首的成分(即图形)相对来说更容易被感知、注意、识别、记忆和理解[5]149。例如:
  (21)tom resembles my brother(汤姆长得像我的弟弟)。
  (22)my brother resembles tom(我的弟弟长得像汤姆)。
  (23)tom resembles his father(汤姆长得像他的父亲)。
  显然,(21)中,tom是图形,是突显的部分;mybrother是背景中的组成部分,是不突显的;(22)句的情况正好相反。尽管两句所表达的意义差别不大,但主语不同表明了说话人与听话人所选择的视角、注意的重点和要强调的对象都不同。重要的是,(23)与前两句的不同在于不存在将主语tom置于背景中的说法:tom's father resembles tom.因为在人类认知结构中,子女与父母容貌相似性的焦点都是子女,不能是父母,所以tom只能位于句首,充当全句的焦点。
  数量象似原则的认知基础显而易见。处理认知上复杂的信息,需要投入较多的注意力,较复杂的过程,较长的时间,所以语言表达式也相应较长。
  
  四、结语
  
  无可否认,象似性是与任意性同样重要的语言的基本特征之一。认知语言学强调象似性的同时,并不否定语言的任意性。象似性研究所提供的视角是更加深刻地认识人类认知规律的一个重要窗口。语言任意性与象似性的争论远未结束,但随着认知科学的发展,人类语言与认知之间的关系必定会更加清楚、真实地展现在人们的面前。

上一篇:跨层结构的词汇化与词典的收词及释义

下一篇:当代汉语网络语言及争议简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