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现代化中的词意识问题
一、词在语言中的地位
1.1语言和词
语言是人类特有的用来表达和交流思想的信息工具,是语音和语义结合的复杂的符号系统。世界上有几千种语言。这些符号系统各不相同4却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它们的基本单位都是词。
词是语音中最小的自由的声音和意义结合的实体单位,是语言的基本单位。例如汉语的“水”、“学习”,英语的“water”、“study”。它们是能够独立运用的最小单位,如果再分解成更小的语素就不自由了。例如“学习”这个词可以分解成“学”和“习”两个语素。“学”是成词语素,可以独立运用,组成“学知识”、“学雷锋”等词组。但是“习”只能与其他语素共同构成词语,例如“学习”、“练习”等。因此,“学习”这个词是语言运用中的最小单位,是由两个字记录的双音节“词”。
口语以词为基本单位,从平常的说话当中可以感觉到“词”的存在。比如“中华民族是伟大的民族”这句话在口语中的存在形式是“中华民族是伟大的民族”。词与词之间存在明显的语音停顿,词内的语素则结合得相对紧密。人们说话总会自觉地在脑海中进行分词,然后有条不紊地说出来,这样说话才有条理,别人才听得懂。
但是,我们在汉语书面语中却看不到词。由于汉语书面语采用字式书写,只有字距,没有词距,词的形式被淹没,导致人们只知道有字,而不知道有词,误认为汉语是由字组成的。“人们不能清醒地意识到自己口语中的‘词’,就是汉字作用的结果。”[5]这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没有形成词意识的主要原因。
尽管很多中国人对“词”说不清楚,但是每个人的语感中又确实存在模糊的词感。对于“现在”、“马上”、“自己”、“自来水”、“巧克力”等这些双音节和多音节的字组,他们不会一个字一个字地拆开辨认,再合起来理解和使用,而是很自然地看成一个整体。这恰好证明“词”这样的语言单位的客观存在性。我们提倡加强词意识,只是使人们能够保持学习书面语以前就存在的词的认识能力。
树立词意识,首先要能够辩别什么是词。现在通用的方法是造句法和插入法。“造句法”是1938年陆志韦在《国语单音词词汇》[4]中提出来的,用来区分词和语素。例如:“人民”可以拆分成为“人”和“民”两个语素,这两个语素不能颠倒次序,也不能在中间插入其他语素。而“人民”可以独立地自由运用。例如“中国人民站起来了。”“党领导人民当家作主。”所以“人民”是一个词,不是不成词语素。1994年王力又在《中国现代语法》[7]中提出“插入法”,区分词和词组。例如:“白菜”不能说成“白色的菜”,而“白纸”可以说“白色的纸”,因此“白菜”是词,“白纸”是词组。
1.2词和字。
“词”是语言的实体单位。“字”是语言的形式单位。字和词是不同平面的性质不同的单位,它们之间是记录与被记录的关系。古代汉语是词文字,基本上一个字记录一个词。随着汉语词的多音节化发展,记录一个词最少用一个字,更多的词用字组[6](p223)记录。
受传统的“字本位”意识的影响,有的人认为“词”是由“字”组成的,“字”是语言系统的基本单位,因此学习汉语只要掌握三千多个字就可以了。事实上不是这样。这三千多个“字”实际上是三千多个单音节语素,是构成词语的原始级语符。它们构成了《现代汉语词典》里5万多个活的词。这些活的词语才是语言使用中的基本构件单位。人们学习语言,运用语言和分析语言都以“词”为单位而不是“字”。
英语的“词”在人的直观感觉上是现成的。相反,汉语的“字”是现成的。有人把英语的词距误认为字距,把英语的“词”和汉语的“字”等同起来,认为英语的“字”(实际上是词)比汉字多得多。这种观念严重地混淆了字词的界限。应该明确,英语的“字”是26个拉丁字母(a.b.c.d……),这些字母组成的成千上万的字组记录的才是英语的“词”。“英语字典”应该叫做“英语词典”。
1.3词和音节
音节是最小的自由的语音单位,也是听觉上最容易分解的语音单位。汉语音节独立性强,音节中的音素结合紧密,音节之间界限明显,每个音节都有声调(轻声音节除外)。在书面形式上,基本上一个字对应一个音节,除了部分儿化音节,如“花儿”读作“huār”,两个汉字对应一个音节。
根据音节数量的多少把现代汉语的词语分为单音节词、双音节词和多音节词。人在说话的时候,是一个词一个词地说,表现在语音上就是许多音节以词的方式连续起来说,形成语流。语流中,音节不是一个个独立的,而是以词的方式组合成音组,具有整体感。因此,说汉语和别的语言一样,语音中总是流动着韵律与节奏。
语音中的音节或者字在语流中的节奏不同或者从属的词不同,具有区别意义的作用。例如“这水果真凉”按照不同的音节划分可读成“这水果真凉”和“这水果真凉”,前后意思完全不同。实际上这是分词不同的结果,在语音形式上就表现为音节节奏的不同了。
二、汉语发展促使词意识觉醒
2.1汉语的词多音节化、多字化
古代汉语中单音节词占绝对优势,因此被叫做词文字。发展到现代汉语,单音节词只有2000多条,数量比较稳定,而多音节词有5万多条,还在不断增加。[12]汉语的词明显地朝着多音节化多字化发展。所以现代汉字只能叫做语素文字。
从外因看,社会发展,新事物层出不穷,中外交流日益密切促进了汉语词汇的发展。一些单音节的基本词在原来的基础上派生出许多新词。例如从“人”这个单音节词派生出的多音节词,古代有“寡人”、“鄙人”等,现在有“人民”、“人格”、“人行道”、“人造革”等等。外来词“托福”、“咖啡”、“迪斯科”、“冰激凌”、“维他命”、“爱滋病”等构成宠大的多音节词家族。
从内因看,汉语语音系统从古代到今天发生了复杂的变化,总的趋势是简化。由于语音简化而形成的同音的单音节词太多,影响语言的交际功能。虽然在书面语中可以靠汉字的形体区分同音词,但是在口语中很难分辨。《施氏食狮史》[10]的故事就是一个很极端的例子:
“石室诗士施氏,嗜狮,誓食十狮。氏时时适市视狮。……”
刚一听,不知所云。用现代汉语的多音节词替换部分词语,改成:
“石头屋子里的诗人姓施,爱好狮子,发誓吃掉十头狮子。姓施的人常常去市场看狮子。……”
这样一听就明白了。古代汉语的语音系统复杂,单音节词的同音现象不多。但是随着音系简化,这些原来不同音的单音节词的读音逐渐相同,因此用现代语音读很难区分它们。势必要求延长词的形式,增加词的音节数量来弥补,以区分词义。因此,词的多音节化是为了适应音系发展的必然趋势。
2.2“词”和“字”的术语分工
古代汉语把“词”叫做“字”,没有词的术语。吕叔湘先生曾经说过:“咱我过去管它叫‘文字学’的却是内容极其广泛的一门学问,……几乎等于语言学了。”[3]“字正腔圆”中的“字”实际上是“音节”。人们常说的“字义”应该是“语素意义”或者“词义”。字只是一种图形,本身没有声音和意义。文字记录口语,所谓的“字的形体、声音、意义三要素”中的“声音和意义”不过是字记录的语言单位具有的声音和意义的“折射”。
直到1907年章士钊在《中等国文典》[9]中第一次在文言文基础上明确区分字和词:“一字可为一词,而一词不必为一字。”可以是一个字记录一个单音节词,也可以几个字记录一个多音节词。
现代语言学进一步明确了两者的分工。“词”属于形式结合内容的语言实体符号层面,同时管声音和意义。“字”属于语言的视觉形式层面,作为语音形式的辅助形式只管形体。“字”和“词”是语言系统两个不同层面上的概念,不能完全重合。例如“漂亮”是两个字,记录口语中的"piàoliang"这一个词,意思是“好看的,美观的”。还有多个字记录一个词语的,例如“单眼皮”、“胆小鬼”、“蛋白质”、“小不点儿”、“歇斯底里”等等。相同的字还可以记录不同的词,比如“花”这个字记录两个不同的词,一个是“花朵”的“花”,另外一个是“花钱”的“花”。类似的还有“长(cháng)——长(zh?ng)”,“黑人(黑色人种)——黑人(没有户口的人)”等等。
2.3词式书写的提倡
20世纪以来,现代语言学已经初步建立了词意识,这种意识体现在书面形式上就是词式书写。词式书写又叫做词连写[6](p224)。与字式书写相区别,就是按照词的方式书写,在字距之外还要体现词距,使词与词之间有明显的距离。英语就采用词式书写,例如“tomorrowisanotherday.”可是要汉字也实行词式书写,有些人不能理解。好好的搞什么词式书写?没见过,也不想多此一举,按平常那么写不也挺好的吗?事实上词式书写的要求已经迫切地摆在我们面前了,势在必行。
第一,词式书写是汉语书面语进一步改革的重要过程。汉语书面语经过了历次改革才逐渐形成今天的格局。从右起竖排到左起横排。标点符号从没有到有,而且越来越完善。这些变革使书面语不断完善、科学化,以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词式书写是书面语改革的进一步发展,是经过科学研究的适合汉语现代化的一种新形式。
第二,从语言本身的规律来看,词是所有语言表达意思的基本单位。虽然汉语书面语不分词,但是人们在阅读的时候必须在心中默默分词,叫做“分词连读”。词式书写是尊重口语实际的做法,把“分词”这种语言行为直接体现在书面形式上,以便人们在视觉上有效地获得语言信息。尤其是现代汉语双音节词占优势,多音节词大量增长,词式书写可以提高阅读效率,并且排除歧义。
第三,词式书写是信息时代对书面语的新要求。当今时代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电脑网络以惊人的速度发展着,磁盘和光盘成了纸张以外最重要的语言载体,并且在不久的将来很可能取代纸的地位。在经济发达的北京、上海、广州等城市,有很多人几乎完全依赖于电脑而不习惯动手写字了。词是计算机进行检索和分析等中文信息处理工作的基本单位。电脑不比人脑,不具备人的经验,也没有语感,它不会自己分词。人们必须给它设计一种程序,使它能自动分词。这个工作十分复杂,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而且效果也不如意。实行词式书写能绕过这个技术难题,大大提高计算机中文信息处理的速度和准确性。目前大多数人采用拼音输入法打字,以词为单位输入没有同音词的选择问题,能大大提高打字速度。
因此,不仅国家制订了拼音词式书写的正词法,而且在汉字文本书写中,也有很多语言学专家都提倡和研究词式书写,并且努力进行实践。彭泽润、李葆嘉主编的《语言理论》[6]就采用词式书写。
三、词意识在汉语生活中不断深入
3.1《现代汉语词典》[11]对于词意识的加强具有最早示范作用
汉语的工具书分为词典和字典两种。古代汉语从直观上把词典叫做字典。但是时代要求我们对字典和词典这两种本质不同的工具书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字典是使用汉字这样的表意文字的语言中特殊的词典,主要解释语素。词典主要是收集和解释大量的词语。词典可以包含字典,字典不能包含词典。
《现代汉语词典》是最先具有明确的汉语词意识的词典。它按照拼音字母顺序排列单字条目,对每个字(语素)进行注音、释义和用法举例。单字条目下再列出以这个字开头的多字条目(词、词组或者熟语),然后进行解释和举例。在注音上也采取分词连写方式区分词和词组,体现出鲜明的词意识。它突破了以前的工具书以字(语素)为单位的解释体例,收入56000多个词条,提供了全面的词语信息,具有最早的示范作用。
3.2《汉语拼音正词法基本规则》[8]对词意识的加强具有理论指导作用
汉语拼音的主要作用是给汉字注音和拼写普通话。给汉字注音可以以音节为单位,但是拼写普通话需要以词为单位。在《汉语拼音方案》推出30年以后的1988年7月,国家教育委员会和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制定公布了《汉语拼音正词法基本规则》(以下简称《正词法》),1996年又作为国家标准公布,拼写汉语从此由音节拼写走向了词式书写。《汉语拼音方案》确定了音节的拼写规则,《正词法》在《汉语拼音方案》的基础上进一步规定了词的拼写规范,是对《汉语拼音方案》的进一步完善。
《正词法》原则上以词为连写单位,适当考虑语音、语义、习惯等因素,制定出各项规则,包括分词连写法、成语拼写法、外来词拼写法、人名地名拼写法、标调法、移行规则等。[8]既有规定性又有灵活性,既符合语言规律又便于操作,为词式书写提供了指导依据。
3.3对外汉语教材的生词教学模式对词意识的加强具有突破性
我国的小学语文教学仍然停留在“字本位”的观念上,而对外汉语教学率先采用了“词本位”的教学思路。以《标准汉语教程》[1]为例。不同于小学语文教材里的生字表,《教程》的每篇课文后都附有生词表,形式如下:
保护(动、名)bǎohùtoprotect,protection
缺(动)quētolack
然而(连)rán''érhowever
罗马(专名)luóm?roma
每一课后,还有针对难理解词语的注释和词语例解,练习也针对词语设计,例如:熟读词组,用指定词语改写句子,用词语造句,用词语完成句子等等。这种编排模式强烈地体现了编者的词本位意识和教学意图。对外汉语教学把“词”作为学习单位,符合语言学习的规律,比传统的生字教学有明显的优势。比如“老两口”这个词,分成三个语素分别解释就是“老——old”,“两——two”,“口——mouth”。外国学生就纳闷了。什么意思呢?两张嘴?还是老的?分别知道了每个语素单独的含义却不明白组合以后的意义。如果把它作为一个整体的词解释成“oldcouple”,一切都清楚了。今后看到这三个字,他们会立即想到“老年夫妻”的意思,而不会老去琢磨“oldtwomouth”是什么东西了。这种生词的教学模式是汉语教学方式的进步,也应该积极引进到对内汉语教学中来。
3.4电脑汉字输入中的词语输入方法使词意识的加强具有飞跃性
随着输入技术的不断改进,电脑汉字输入已经从最初的单个汉字输入发展到以词语输入为主,包括词组、成语和语段输入。
拼音输入法现在很普及,但是以前人们受汉字文本的影响,以为汉语只能一个字一个字地输入,而这样会产生大量的同音字。所以有人一提到拼音,就会得“同音词恐惧症。”这是一种误解,因为同音字不是同音词。如果利用多音节化的规律,以词为单位输入,可以大量避免“重码”的现象。例如“高兴”这个词分别输入“gao”和“xing”就面临“高、搞、告、稿、膏、篙、羔……”和“性、行、型、形、星、醒……”的同音选择。但是一次性输入“gaoxing”,根据“高频先见”和“用过提前”的原则,“高兴”会自动地出现在词表第一项,只要敲空格键就行了。
所以,电脑汉字输入中的词语输入不仅使打字速度大大提高,而且是尊重语言规律的表现。
四、词意识应用存在的问题
4.1小学语文教学仍然用生字教学、单音节拼音
翻开小学语文第一册课本,看到的仍然是老一套的“字本位”的教学模式。拼音一律根据汉字采用单音节形式,如“tàiyáng”(太阳)、“yuèliàng”(月亮)、“xuéxiào”(学校)、“l?oshī”(老师)。每篇课文后面只有生字表而没有生词表,有对字的笔画结构的分析而没有对相关词语结构的解释。课文注音只注生字,常常一个词只标记一半,例如“农(nóng)民把玉(yù)米种到地里。”这种教学方式过分强调汉字学习,把词语割裂成一个个的单字,对词意识是巨大的损失。
课堂上,老师要求学生用“天空”造句。一个学生站起来很有自信地回答:“今天空气真好!”这可能有些夸张,但是也不能说没有这种现象。生字教学效率很低,难怪吕叔湘先生会说:“十年的时间,二千七百多课时,用来学本国语文,却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2]
人类学习语言都是从词开始的。儿童学习汉字之前已经掌握了大量的活的口语词汇。虽然生字教学能通过相对有限的语素帮助理解它们构成的词,达到“生词熟字(语素)”的目标,但是仅仅靠这些语素要掌握5万多个活的词语是远远不够的。比如说学会了“裙”和“带”两个字(语素),就不一定知道“裙带”这个词的意义。因此语言学习的重点还应该是词语。
国家提倡素质教育,小学语文教学也迫切需要改革,从“字本位”转变到“词本位”的观念上来。只有学好了词语,才能真正掌握普通话,切实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化素质。
4.2社会上应用汉语拼音仍然不遵守正词法
虽然《汉语拼音正词法基本规则》已经公布了10多年,但是社会生活中仍然存在大量不遵守正词法的现象。
笔者到新民路的新华书店对拼音读物、文艺类书籍进行调查发现:童话类少儿拼音读物封面的拼音有一半以上不遵守正词法书写规则。有的一个一个音节分开写,例如“gelintonghuagushi(格林童话故事)”;有的全部连写,“baixuegongzhuheqigexiaoairen(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书内的注音全部采用与汉字一对一的单音节拼写格式。文艺类书籍绝大部分封面没有标注汉语拼音或者用英语代替,有拼音的也是根据设计需要随意排成各种格式、花体,拼音在这里成了附庸风雅的装饰品。
报纸的情况相对较好,但是也有少数像“sanxiangdushibao(三湘都市报)”这样的不规范拼写。
一些语言学的书籍也存在“违规”行为。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现代汉语教程》封面上是“xiandaihanyujiaocheng”。当然,这是编辑出的问题。
人们的词意识普遍不强,加上正词法的执行力度不够,使正词法的普及面临很大的困难和阻力。
4.3工具书的词意识需要加强。
前面已经论述过《现代汉语词典》是具有明确汉语词意识的词典,但是仍然存在一些不足的地方。词典现代化要求进一步加强词典的词意识。
首先,《现代汉语词典》没有把单音节或单字的词从语素中分离出来,同多音节词一样以词条的形式排列出来。例如花1有19条语素义,其中[1]种子植物的有性繁殖器官:一朵~。[9]衣服磨损或要破没破的样子:袖子都磨~了。[11]比喻事业的精华:文艺之~,革命之~。[14]指棉花:轧~,弹~。[18]作战时受的外伤:挂了两次~[19]姓。花2:用,耗费。~`费,~钱[11](p536)。“花”在取这些义项时是成词语素,即独立的词。还有“花儿”是单音节词。词典应该把这些词单独列出来,以区分不成词语素。否则,词典里少了单音节词是一个很大的漏洞。
其次,《现代汉语词典》里的词性标注很不完整,只给虚词、代词、量词等数量较少的词语标注了词性,而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等没有标注。词的内涵包括词的意义和语法功能两个方面,仅仅解释词义是不够的,应该标出词性,指示词的功能,使人们在了解词义的基础上掌握词的用法。
[参考文献]
[1]黄政澄.标准汉语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2]吕叔湘.语言教学中两个迫切问题[n].人民日报,1978-03-16.
[3]吕叔湘.语言和语言学[j].上海:语文学习,1958(2-3).
[4]陆志韦.国语单音词词汇[m].北京:人民出版社,1938.
[5]彭泽润.必须从儿童教育开始强化汉民族的“词”意识[a].王均.语文现代化论从2[c].北京:语文出版社,1996.
[6]彭泽润、李葆嘉.语言理论[m].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2000.
[7]王力.中国现代语法[m].北京:商务印书馆,1944.
[8]徐文熠.语言文字规范手册[m].北京:语言出版社,1997.
[9]章士钊.中等国文典[m].上海:商务印书馆.1914.
[10]赵元任.语言问题[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11]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12]周有光.利用汉语的内在规律改进中文的输入技术[a].王均.语文现代化论从3[c].北京:语文出版社,1997.
上一篇:中国语料库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下一篇:再论传统“六书”之真谛